【杜吹劍】收複孔廟:新儒家再打陣地戰

欄目:孔廟(文廟)維權
發布時間:2014-03-01 15:27:52
標簽:
杜吹劍

作者簡介:任重,曾用網名“讀書(shu) 吹劍”,筆名杜吹劍,伟德线上平台創辦人暨主編。


收複孔廟:新儒家再打陣地戰

作者:杜吹劍

來源:201431聯合早報(新加坡)

 

近日,由當代“大陸新儒家”領銜發起,來自中國大陸、台灣、香港和美國、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ya) 、墨西哥的海內(nei) 外七十位學者聯署的《優(you) 化孔廟文化功能,推動中華文化複興(xing) ——關(guan) 於(yu) 孔廟使用和保護問題的建議書(shu) 》公開發表,這與(yu) 近年來佛教、道教界很多大德,一再呼籲政府不可繼續把持著名佛寺道觀收取門票的現象遙相呼應,立即引發海內(nei) 外廣泛關(guan) 注和強烈的社會(hui) 共鳴。

中國大陸於(yu) 四九建政後,因為(wei) 治國理念完全革故鼎新,與(yu) 中國曆史傳(chuan) 統徹底決(jue) 裂,從(cong) 而導致對主流文化之儒釋道三教的態度一變再變,在文革時達到極端狀態,不但拆毀佛寺道觀,強迫僧道還俗,而且還嚴(yan) 重砸毀中國聖人孔子故地的曲阜三孔(孔廟、孔府、孔林),前所未有,舉(ju) 世震驚,實乃文化劫難,國家之恥。

改革開放後,政府對傳(chuan) 統文化的態度開始轉變,宗教政策也有所調整,但囿於(yu) 舊有意識形態束縛,仍沒有對傳(chuan) 統文化與(yu) 宗教的地位和功能認識到位,曖昧不明,典型表現就是仍將曆史遺留下來的眾(zhong) 多孔廟書(shu) 院、名刹古觀,置於(yu) 政府部門的管理之下,不但博物館化,而且還收取門票、開展各種商業(ye) 活動,屢遭詬病。如《建議書(shu) 》指出,作為(wei) 儒學故鄉(xiang) 的中國大陸,對孔廟的保護,遠遠不及鄰居韓國。即使保存比較完整或基本完整的孔廟,也幾乎都改成了僅(jin) 供展陳文物、旅遊參觀用的博物館,喪(sang) 失了祭祀孔子、研習(xi) 禮樂(le) 、傳(chuan) 承經典、培養(yang) 人才、教化天下的傳(chuan) 統文化功能,變成了“沒有孔子的孔廟”。

基於(yu) 此,《建議書(shu) 》提出,加大對孔廟保護、重建和新建力度,重視孔廟文化功能,發揮其應有的社會(hui) 教化作用,改進孔廟管理機製,杜絕對孔廟的商業(ye) 化開發和利用,並呼籲“社會(hui) 各界賢達能關(guan) 注本地孔廟現狀,采取各種支持措施,推動孔廟成為(wei) 培育地方禮樂(le) 文化和純美風俗的發源地。”《建議書(shu) 》對問題據實以呈,所提建議有理有據,反映了儒家學者一以貫之的家國天下情懷和參與(yu) 建設精神,並且展示出越來越主動的姿態。

從(cong) 五四到文革,大陸儒家連續受到來自文化和政治兩(liang) 個(ge) 層麵的全盤批判,幾近覆滅。近年來,隨著“大陸新儒家”浮出水麵,亦開始參與(yu) 思想文化社會(hui) 事件,其中的著名事例有:20069月,由儒家學者發起,來自左中右不同思想立場的海內(nei) 外五十四位學者聯署《以孔子誕辰為(wei) 教師節建議書(shu) 》;200612月,來自大陸十所重點院校和研究機構的十名青年博士生聯署《走出文化集體(ti) 無意識,挺立中國文化主體(ti) 性——我們(men) 對“耶誕節”問題的看法》;20074月,由民間儒者發起,百名學者倡議漢服為(wei) 奧運禮儀(yi) 服裝並聯署《奧運會(hui) 應該有我們(men) 的聲音與(yu) 符號》;20094月,海內(nei) 外眾(zhong) 多儒家學者和社團聯署《須尊重曆史,宜敬畏聖人——致電影<孔子>劇組人員公開函》;201012月,十位儒家學者聯署《尊重中華文化聖地,停建曲阜耶教教堂——關(guan) 於(yu) 曲阜建造耶教大教堂的意見書(shu) 》;201211月,針對河南周口的平墳,聯署發布《關(guan) 於(yu) 立即停止“平墳運動”的緊急呼籲書(shu) 》,20131月,三十七位儒者聯署《就<南方周末>新年獻辭事件告天下書(shu) 》等等,皆成為(wei) 轟動一時的事件。

毋庸諱言,盡管當代儒家姿態越來越主動,但很多時候都是被動回應,如曲阜建超大型耶教堂、天安門立孔子像等事件,以及少兒(er) 讀經、儒教重建、國學院等熱議話題,幾乎都是被動迎戰,被大眾(zhong) 和其他力量牽著鼻子走,尚不能主導話題——此即當下大陸儒家的真實處境:仍然弱勢並尷尬,既為(wei) 官方很多顢頇無知的官僚所警惕和打壓,亦不為(wei) 民間社會(hui) 主流思想“自由派”所理解和認同。

不過,在當前中國思想界對立日益嚴(yan) 重、社會(hui) 各階層逐漸撕裂的情況下,孔子思想可謂彌補裂痕、凝聚人心、重建共識的最佳符號和最大資源。執政黨(dang) 對此也不斷調整積極作為(wei) ,自十一屆三中全會(hui) 特別是十四大以來,在曆次中央全會(hui) 報告中,對傳(chuan) 統文化發展發出了日益明確的信號,如十五大提出有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的文化“淵源於(yu) 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史”,十六大提出要大力“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十七大提出“弘揚中華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十八大提出“建設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傳(chuan) 承體(ti) 係,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尤其是十七屆六中全會(hui) 宣布“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從(cong) 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忠實傳(chuan) 承者和弘揚者,又是中國先進文化的積極倡導者和發展者”,這種提法,從(cong) 未曾有,明確表達以打倒“孔家店”起家的執政黨(dang) ,開始向中國傳(chuan) 統回歸。將對外漢語傳(chuan) 播機構命名為(wei) “孔子學院”,在孔孟之鄉(xiang) 濟寧建設中華文化標誌城,即為(wei) 例證。

再聯想去年11月,大陸最高領導人習(xi) 近平主席以職務行為(wei) 公開參觀考察曲阜孔府,並發表講話,這是四九建政以來之首次,釋放的信號極其明確,亦極具象征性,乃至有論者認為(wei) 習(xi) 近平“曲阜之行”與(yu) 鄧小平“南巡”具有同等意義(yi) ,鄧小平的南巡解決(jue) 了經濟領域的“姓社”“姓資”的問題,習(xi) 近平的“曲阜之行”解決(jue) 了人文社科領域的“姓孔”和“姓馬”的對立問題(許嘉璐)。知錯能改,善莫大焉。中國大陸政治、社會(hui) 欲成功轉型,必須回到孔子,繼承道統,再中國化。這次,大陸政府若能從(cong) 善如流,采納儒家學者們(men) 的意見,順勢而為(wei) ,高度重視孔廟的特殊文化地位,激活其原有的教化功能,充分發揮孔廟應有的作用,必能推動和促進中國文化複興(xing) 的進程。作者係首都師範大學儒教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員)

 

                  發表於(yu) 201431聯合早報(新加坡)

 

 

文章背景

 

海內(nei) 外七十位學者聯署關(guan) 於(yu) 孔廟使用和保護問題的建議書(shu)

 

 

優(you) 化孔廟文化功能,推動中華文化複興(xing)

——關(guan) 於(yu) 孔廟使用和保護問題的建議書(shu)

 

 

我們(men) ,一批熱愛中華文化和尊崇孔子的國內(nei) 外學者,基於(yu) 對孔廟文化功能重要性的認識,以及對其使用和保護現狀的憂慮,特向中國政府有關(guan) 部門及全社會(hui) 公開陳情並建議如下:

 

《左傳(chuan) 》曰:“國於(yu) 天地,有與(yu) 立焉。”國之所以立者何?非徒立於(yu) 山河之險固、物產(chan) 之富饒、經濟之發達、武力之強盛,更立於(yu) 文化之根深而葉茂、繁榮而昌明,蓋文化是國家的魂魄和民族的血脈——古往今來未有無魂魄、無血脈的國族能長久自立於(yu) 天下者。以儒家文化為(wei) 主體(ti) 的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國人民自強不息的豐(feng) 厚滋養(yang) 和國家發展壯大的突出優(you) 勢,也是東(dong) 方文明以及世界文明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孔子則是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和中華文化的象征符號,正如錢穆先生《孔子傳(chuan) 》所說:“孔子為(wei) 中國曆史上第一大聖人。在孔子之前,中國曆史文化當已有兩(liang) 千五百年以上之積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後,中國曆史文化又複有兩(liang) 千五百年以上之演進,而孔子開其新統。在此五千多年,中國曆史進程之指示,中國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響最大貢獻者,殆無人堪與(yu) 孔子相比倫(lun) 。” 

 

本乎崇德報功之意立廟祀孔,是中國人尊崇孔子的重要傳(chuan) 統,更是中華民族重視文教、傳(chuan) 承道統的重要體(ti) 現,所以明代士大夫程徐說:“孔子以道設教,天下祀之,非祀其人,祀其教也,祀其道也。”(《明史》卷139)孔子薨後不久,其學生子弟和魯國官方就因其舊宅立廟。在漢代,學校開始祭祀孔子,孔廟出現在曲阜之外其他地方。在唐代,朝廷通令州縣學校皆立孔廟,故韓愈《處州孔子廟碑》曰:“得祀而遍天下者,唯社稷與(yu) 孔子焉。”在宋代,孔廟與(yu) 學校合而為(wei) 一,取“斯文在茲(zi) ”之意,孔廟複有文廟之稱。晚清時,全國共有孔廟1740多座,遍布大江南北、黃河上下的每個(ge) 省府州縣,並播及朝鮮、琉球、越南、日本等周邊國度,其中,曲阜孔廟祭祀活動因規模之大和禮樂(le) 之隆,向有“千年禮樂(le) 歸東(dong) 魯,萬(wan) 古衣冠拜素王”的美譽。因此,孔廟既是祭祀孔子的廟宇,也是研習(xi) 禮樂(le) 、傳(chuan) 承經典、培養(yang) 人才、教化天下的場所,成為(wei) 中華民族神聖崇高的文化殿堂,中華文化薪火相傳(chuan) 的重要象征,中國人民精神家園的重要載體(ti) 。

 

遺憾的是,晚清以來,山河破碎,國勢陵夷,中華文化晦而不彰,孔子屢遭批判質疑,孔廟也隨之迭經磨難,延宕至今,其使用和保護現狀令人痛心不已:其一,據孔祥林《世界孔子廟研究》一書(shu) ,全國原有1740多座孔廟,百餘(yu) 年來大部分因天災人禍而灰飛煙滅,現隻遺存500多座,其中保存比較完整的約60座,保存基本完整的約100座,保存零星建築的約340座。未被納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孔廟,或被其他單位挪用侵占,或屋舍破敗缺乏修繕,有地方甚至出現欲拆除殘存建築用於(yu) 房產(chan) 開發的現象。相比之下,被稱為(wei) “儒家文化活化石”的韓國,曆史上建有孔廟200多座,至今仍基本保存完好。其二,保存比較完整或基本完整的孔廟,幾乎都改成了僅(jin) 供展陳文物、旅遊參觀用的博物館,喪(sang) 失了祭祀孔子、研習(xi) 禮樂(le) 、傳(chuan) 承經典、培養(yang) 人才、教化天下的傳(chuan) 統功能,變成了“沒有孔子的孔廟”——即使偶有“祭孔”活動,也隻不過是“表演”而已。美國漢學家列文森在《儒教中國及其現代命運》一書(shu) 中曾預言:儒家文化不再有任何生命力,必將成為(wei) 博物館的陳列品。孔廟不幸成為(wei) 該預言的最大注腳。相比之下,台灣地區30多座孔廟,每年都舉(ju) 辦莊嚴(yan) 隆重的祭孔典禮等活動,使儒家文化表現為(wei) 一種活生生、活潑潑的文化形態。其三,不少地方對作為(wei) 中華民族文化殿堂的孔廟缺乏基本的敬畏心,商業(ye) 、旅遊、文娛以及非文物、非文化類展覽等粗鄙化開發現象十分嚴(yan) 重。特別是,改為(wei) 博物館的孔廟,大多收取價(jia) 格不菲的門票,在人們(men) 通往精神家園的路上,設置了一道金錢的門檻。相比之下,世界上不少國家公立博物館大多免費開放,尤其是帶有精神性、信仰性、宗教性的文化場所,不僅(jin) 全部免費,而且禁止任何形式的商業(ye) 化開發和利用。

 

當然,近些年來,中國政府及社會(hui) 各方麵已開始認識到孔子、孔廟和儒家文化的重要價(jia) 值,逐漸開始通過修繕、重建等方式加大了對孔廟的保護力度,並支持和鼓勵在孔廟裏舉(ju) 辦民間祭孔禮、兒(er) 童開筆禮、學生拜師禮、青年成人禮等傳(chuan) 統禮樂(le) 或民俗活動,以及讀經班、國學班、儒學講座等文化活動。但從(cong) 總體(ti) 上看,當前孔廟使用和保護的現狀,與(yu) 孔子作為(wei) 中國“第一大聖人”的曆史文化地位不相符,與(yu) 中國作為(wei) 世界文明古國和文化大國的身份不相稱,還難以滿足炎黃子孫自豪禮敬中華文化,重建中國人民精神家園,以及凝聚世界各國尊崇孔子和儒家文化的友好人士的客觀需要。

 

鑒於(yu) 以上現象,我們(men) 在此鄭重建議:第一,加大對孔廟的保護力度,重建和新建一批孔廟。一是騰退挪用侵占孔廟的單位,對孔廟建築進行修繕。二是對保存零星建築的孔廟,在原址進行複建,恢複原有建築格局。三是科學規劃,合理布局,在學校和城鎮人口集中的地方新建一批孔廟,為(wei) 學生和民眾(zhong) 禮敬孔子、學習(xi) 儒學、傳(chuan) 承和弘揚中華文化提供古典高雅的文化道場。第二,改進和優(you) 化孔廟文化功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社會(hui) 教化作用。一是隆重舉(ju) 辦祭孔典禮,將“祭孔表演”改為(wei) 真正的“祭孔”,其中曲阜和北京孔廟的祭孔活動宜體(ti) 現出國家祭典的性質。二是廣泛開展諸如開筆禮、拜師禮、成人禮、尊老禮等傳(chuan) 統禮樂(le) 活動,使孔廟成為(wei) 體(ti) 驗中國禮樂(le) 文化的中心。三是麵向學生以及社會(hui) 各界,開設各類讀經班、國學班、研修班,舉(ju) 辦各種儒學會(hui) 講、講座、論壇,同時以試點的方式,允許儒家學者在孔廟招生辦學,並在條件成熟之時,逐步將之納入國家正規教育體(ti) 係,培養(yang) 專(zhuan) 職從(cong) 事儒學研究和踐行工作的儒生,把孔廟建設成儒家文化複興(xing) 的重鎮。第三,改進孔廟管理機製,杜絕對孔廟的商業(ye) 化開發和利用。一是改變由文物等政府職能部門單一管理和使用孔廟的做法,形成修繕費用等各種開支以國家財政撥款為(wei) 主、社會(hui) 各界讚助為(wei) 輔,文化活動由儒家學者及社會(hui) 賢達組成的專(zhuan) 門委員會(hui) 統籌安排,日常管理由熟悉文物保護和儒家文化的專(zhuan) 職人員具體(ti) 負責的孔廟管理體(ti) 係。二是禁止孔廟舉(ju) 辦商業(ye) 化、庸俗化的活動。三是實行孔廟免費開放。

 

總之,我們(men) 心願,孔廟裏要有孔子和儒家文化;我們(men) 希望,上述建議能得到中國政府有關(guan) 部門的傾(qing) 聽和采納。我們(men) 呼籲,社會(hui) 各界支持和推動孔廟成為(wei) 培育地方禮樂(le) 文化和純美風俗的發源地。我們(men) 認為(wei) ,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必將以中華文化的偉(wei) 大複興(xing) 為(wei) 最高標誌。我們(men) 堅信,中華文化和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必底於(yu) 成,也必將為(wei) 人類文明做出更加卓越的貢獻!

 

【學者名單(序齒排名)】

 

一、發起人

 

郭齊勇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

張新民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shu) 院教授

蔣  慶民間儒者、陽明精舍山長

陳昭瑛台灣大學中文係教授

陳  明首都師範大學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哲學係教授

康曉光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

姚中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yu) 社會(hui) 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

曾  亦同濟大學哲學係教授

丁  耘複旦大學哲學院教授

唐文明清華大學哲學係教授

柯小剛同濟大學哲學係教授

 

二、聯署人

 

成中英(美國)夏威夷大學哲學係教授

安炳周(韓國)成均館大學榮譽教授、陶山書(shu) 院院長

尹絲(si) 淳,(韓國)高麗(li) 大學榮譽教授

宋在雲(yun) (韓國)東(dong) 國大學榮譽教授

梁承武(韓國)中央大學榮譽教授、韓國儒學學會(hui) 會(hui) 長 

吳鍾逸(韓國)全州大學榮譽教授

嚴(yan) 壽澂(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教授

陳啟生(馬來西亞(ya) )孔學研究會(hui) 署理會(hui) 長

李瑞全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教授

王財貴台中教育大學退休副教授、全球讀經教育基金會(hui) 董事長

吳錫源(韓國)成均館大學教授

黃開國四川師範大學政教學院教授

袁  剛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

李明輝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金學權(韓國)圓光大學教授、韓國孔子學會(hui) 會(hui) 長

盛  洪天則經濟研究所所長

朱漢民湖南大學嶽麓書(shu) 院院長、教授

何懷宏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

胡治洪武漢大學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李景林北京師範大學哲學與(yu) 社會(hui) 學學院教授

樸洪植(韓國)大邱韓醫科大學教授、韓國儒教學會(hui) 會(hui) 長

李承煥(韓國)高麗(li) 大學教授、韓國東(dong) 洋哲學會(hui) 會(hui) 長

孟廣林中國人民大學曆史學院教授

杜鋼建湖南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

丁為(wei) 祥陝西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

黃玉順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

顏炳罡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尼山聖源書(shu) 院執行院長

韓  星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周熾成華南師範大學政治與(yu) 行政學院教授

歐陽禎人武漢大學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楊朝明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教授

郭  沂(韓國)首爾大學人文學院哲學係終身教授

範瑞平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學係教授

劉軍(jun) 平武漢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

餘(yu) 東(dong) 海民間儒者

王瑞昌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

姚春鵬曲阜師範大學副教授

方朝暉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梁  濤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

張晚林湖南科技大學哲學係教授

彭永捷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白彤東(dong) 複旦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劉  強同濟大學人文學院副教授

周海春湖北大學高等人文研究院暨哲學學院教授

姚才剛湖北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任文利北京青年政治學院東(dong) 方所副研究員

陳  贇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

孫勁鬆武漢大學國學院副教授

陳  勇(墨西哥)墨西哥學院亞(ya) 非研究中心研究教授

林桂榛江蘇師範大學政法學院教員

吳  鉤媒體(ti) 人、曆史研究者

任  鋒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係副教授

王  利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政治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齊義(yi) 虎西南科技大學政治學院講師

孫齊魯廣東(dong) 省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與(yu) 宗教研究所助理研究員

陳喬(qiao) 見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副教授

劉  偉(wei) 安徽工程大學講師

枕  戈《印象》暨大同思想網主編

王林偉(wei) 武漢大學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研究中心講師

 

三、答辯人

 

陳明首都師範大學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哲學係教授(ctxf@163.com

秋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yu) 社會(hui) 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mrqiufeng@gmail.com

 

【發布網站】

 

儒家中國 https://www.biodynamic-foods.com

孔子2000網 https://www.confucius2000.com

大同思想網 https://www.dtsx.org

中國儒教網 https://chinarujiao.net

儒學聯合論壇 https://www.yuandao.com

儒教複興(xing) 論壇 https://www.rj2000.net

道裏書(shu) 院 https://www.douban.com/group/daolisy

 

 

孔子2565124

西曆2014223

 

【後續申請聯署人(按收到時間前後排序)】

 

林安梧,台灣中央大學哲學係教授,元亨書(shu) 院院長。

龔建平,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哲學係教授。

吳  光,浙江省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所研究員。

宋立林,曲阜師範大學孔子研究所副教授。

楊子實,吉林獨立人口研究者。

刁子曦,民間儒者,曲阜國學院、道裏書(shu) 院教席。

龔妮麗(li) ,貴州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段炎平,曲阜國學院教授。

張世勇,西北農(nong) 林科技大學人文學院講師。

鄧思平,澳門人文科學學會(hui) 會(hui) 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