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方朝暉作者簡介:方朝暉,男,西元一九六五年生,安徽樅陽人,複旦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曆史係/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學”與(yu) “西學”——重新解讀現代中國學術史》(2002)《春秋左傳(chuan) 人物譜》(上下冊(ce) ,2001)《儒家修身九講》(2008/2011)《學統的迷統與(yu) 再造》(2010)《文明的毀滅與(yu) 新生》(2011)《“三綱”與(yu) 秩序重建》(2014)《為(wei) “三綱”正名》(2014)等。 |
中國政治的真正出路
作者:方朝暉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
時間:孔子2565年暨耶穌2014年2月11日
根據牟宗三的劃分,治道是治國方式,政道是政體(ti) 模式。許多學者認為(wei) ,政道遠比治道重要,現代中國政治的首要任務是政體(ti) 改造而不是治道探索。然而,這種觀點可以說犯了所謂“理性建構論”的錯誤。所謂理性建構論,指忽略政體(ti) 賴以存在的曆史文化心理基礎,相信最重要的製度可以通過理性人為(wei) 地設計並建構出來。理性建構論的一個(ge) 嚴(yan) 重後果是導致“政體(ti) 決(jue) 定論”,將政體(ti) 看成是萬(wan) 能的、超時空有效的理想來追求,認識不到政體(ti) 的產(chan) 生總有一定的曆史局限。
筆者曾指出,“當前真正重要的是,中國文化在自我整合方式上有什麽(me) 重要特點和規律,其權力/權威賴以建立並有效運作的內(nei) 在機製是什麽(me) ,當人們(men) 不遵守這些規律和機製時,會(hui) 受到什麽(me) 樣的懲罰” 。這些與(yu) 其說是政體(ti) 問題,不如說是治道問題,因為(wei) 治道是指在充分了解、尊重一個(ge) 民族特定的曆史文化特點的情況下,對於(yu) 治理規律的研究。
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講,“治道”研究比“政道”研究更加重要。這是因為(wei) 政體(ti) 往往受製於(yu) 時代條件,在經濟組織、社會(hui) 結構、文化權威、民眾(zhong) 心理、曆史傳(chuan) 統等未出現巨大變化的情況下,其適合的政體(ti) 形態也不能輕易變革。由於(yu) 人們(men) 習(xi) 慣的權威模式建立於(yu) 過去數百甚至數千年的曆史經驗,有巨大的慣性,有時政體(ti) 變革風險很大,與(yu) 其急於(yu) 從(cong) 事政體(ti) 變革,不如從(cong) 事治道研究。
“治道”的重要性還體(ti) 現在它對政體(ti) 的巨大改造能力上。雖然“政體(ti) ”有其不可逾越的時代局限,但是其運作方式往往有巨大的改進空間。比如同樣是君主製,也可以通過不同的治理方式展現出不同的麵貌:周代君主製已與(yu) 秦代不同,秦代的君主製又與(yu) 漢代不同,唐、宋君主製已有較大區別,跟清代相比差別就更大。人們(men) 有時可以在不放棄君主製形式作為(wei) 象征符號對於(yu) 穩定民心、滿足民眾(zhong) 心理需要的同時,通過“治道”找到解決(jue) 克服當時政體(ti) 問題的辦法,從(cong) 而極大地彌補由於(yu) 政體(ti) 局限所帶來的問題。
不要小看“治道”化解“政道”局限性的能力。中國人過去在君主製下發明了宰相製度、職業(ye) 文官製度、監察禦史製度、征辟科舉(ju) 製度、地方自治及行業(ye) 自治,並建立了道統學說、民本學說、君道臣道學說、王道霸道學說、以德治國學說等等,這些都起到了極大地限製君權、化解君主專(zhuan) 製弊病的效果。換言之,正因為(wei) 政體(ti) 有極大的彈性,我們(men) 不應把應由治道來解決(jue) 的問題歸咎於(yu) 政體(ti) ,過早過急地對政體(ti) 動大手術。因為(wei) 如果能用治道來解決(jue) 的問題,非要訴諸政體(ti) 改革,弄不好就會(hui) 造成社會(hui) 的巨大動蕩,引發一連串意想不到的後果。
“治道”可以為(wei) 政體(ti) /政道提供精神、方向和原則。政體(ti) 就好像一架機器,作為(wei) 一套製度體(ti) 係,需要治道為(wei) 它灌輸精神。比如儒家的王道學說,為(wei) 君主製提供了靈魂,幾乎起到了化腐朽為(wei) 神奇的效果。又比如人民主權等價(jia) 值,是民主政治的價(jia) 值,但是它們(men) 不可能在任何一種民主政治中自動地得到實現,能否實現取決(jue) 於(yu) 各國的政治現實。從(cong) 這個(ge) 角度看,治道的重要性就並不亞(ya) 於(yu) 政體(ti) 。因為(wei) 任何政體(ti) 都不是“永動機”,都需要人來支配、維護和修理,使之朝理想目標前進,這些都是屬於(yu) “治道”範圍內(nei) 的事。
因此,如果我們(men) 出於(yu) 某種天真的價(jia) 值理想或抽象的價(jia) 值原理來追求某種“製度”,而不研究它們(men) 與(yu) 中國文化習(xi) 性的關(guan) 係,就沒有找到中國政治的真正出路。筆者曾從(cong) 德性權威、禮大於(yu) 法、風化效應、政教不分、義(yi) 利之辨、大一統等若幹角度來總結中國文化中的治道,及其對於(yu) 理解當下中國出路的特殊意義(yi) 。我相信,學者們(men) 如果沿著這條路走下去,或許能找到中國政治的真正方向,而無需一味沉緬於(yu) 政體(ti) 變革。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表
責任編輯:葛燦燦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