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林桂榛作者簡介:林桂榛,贛南興(xing) 國籍客家人,曾就學於(yu) 廣州、北京、武漢等及任教於(yu) 杭州師範大學、江蘇師範大學、曲阜師範大學等,問學中國經史與(yu) 漢前諸子,致思禮樂(le) (楽)刑(井刂)政與(yu) 東(dong) 亞(ya) 文明,並自名其論爲「自由仁敩與(yu) 民邦政治」。 |
「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章解
作者:林桂榛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
時間:孔子2564年暨耶穌2014年1月8日
林老師好:
學生在讀《論語》時有些疑問不得解,遂請教老師。
《論語·衛靈公》二十六章雲(yun) :“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楊伯峻版解釋道:“孔子說:‘我還能夠看到史書(shu) 存疑的地方。有馬的人(自己不會(hui) 訓練,)先給別人使用,這種精神,今天也沒有了罷!’”我覺得這種解釋不通,一是前者“吾猶及史之闕文也”與(yu) 後者“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二者似乎沒有聯係,二是楊伯峻對“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加上了“自己不會(hui) 訓練”的補充解釋,這種補充有根據嗎?不會(hui) 訓練馬的人將馬借人乘之,這種行為(wei) 不算好的德行嘛,有何有“今亡矣夫!”的感歎?拜謝。
學生 ×××
2014年1月6日
×××同學好:
我檢索了下先秦兩(liang) 漢文獻,該章先秦兩(liang) 漢有兩(liang) 處出現,分別見《論語》與(yu) 《漢書(shu) 》:
1、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2、……古製,書(shu) 必同文,不知則闕,問諸故老,至於(yu) 衰世,是非無正,人用其私。故孔子曰:「吾猶及史之闕文也,今亡矣夫!」
古代學者於(yu) 該句的注疏,我又查看了些,漢唐等的注都了解了,大體(ti) 明白其用法及含義(yi) ,但我自己的理解與(yu) 古人注疏有不一樣,我個(ge) 人的理解是:
該章可標點為(wei) :“吾猶及史之闕文也、有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章字倒不難,就是章義(yi) 不好解。“及”是達到之類的意思,也可以理解為(wei) 思想上到達及“知”的意思,如《論語》“言及之而不言謂之隱”等;“闕”如《論語》“闕疑”、“闕如”,是謹慎存疑的意思;“乘”不能解為(wei) 訓練馬而乘馬,就是一般的乘馬做交通工具用,這個(ge) 可考《論語》等“乘”字動詞用法,無訓練馬義(yi) (楊此注不靠譜,楊注實本漢包氏及趙岐注以及皇侃疏、孫奭疏);“亡”就是“無”的意思。
該章的意思應是:我還能看到“史上闕文”和“有馬者借人乘之”的兩(liang) 情況,今天沒有了啊……“今亡”正是對說前兩(liang) 種情況,前兩(liang) 種情況都應是孔子“及”的情況,其實都是古之美德情況,今天沒了,這跟“古之學者為(wei) 己,今之學者為(wei) 人”之修辭類似,是借古說今,說德之衰,說“崇德”之類。
“借馬給人乘”可和《論語·公冶長》“子曰:孰謂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諸其鄰而與(yu) 之。”章對看。微生高是過了,生活小物,不是救命大事,有就有,沒有就沒有,沒有必要借他人物充自己慷慨,好施過頭且施他人物並不高尚,故孔子微詞之。
至於(yu) “有馬者借人乘之”,注意與(yu) 後麵“今亡矣夫”的關(guan) 聯就可(馬或馬車很重要,借用也不是小菜,今借別人高檔汽車用也不容易,非關(guan) 係鐵一般借不到),而不必找“闋文”和“借馬”有什麽(me) 獨特關(guan) 係吧,它們(men) 的關(guan) 係是“同屬”,是歸類同屬或近類,是孔子論德中的一種歸同,都是美德,但不同方麵而已,他們(men) 沒有因果也沒有包含關(guan) 係,是並列。
至於(yu) 這種並列“同屬”是不是符合表述規範?不是,這是當時口語的文字記錄,很簡單而已(必須簡潔記錄啊),不能用今天的語法或措辭來否定《論語》,《論語》很多是沒有連接詞、虛詞的章句,很簡約,有時要補出虛詞或停頓才體(ti) 現當時真實記錄義(yi) 。
一如《論語·為(wei) 政》裏“孟武伯問孝”章:“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其實這章無疑應讀為(wei)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口語如此而已,實義(yi) 即是:“孟武伯問孝,子曰:(於(yu) )父母(啊),唯其疾之憂。”
古人和今人很多不懂這種,導致漢儒和今儒多謬說荒解,自作聰明,很可笑。如漢儒馬融、趙岐說是父母唯憂子女之疾,不將代詞“其”解為(wei) 前麵的“父母”二字而解為(wei) 前麵未任何言及的“子女”類,全不符合當時語法,也不符合當時對話語境,胡說八道,此解是在答“問孝”嗎?若此,“子曰”是答非所問了,腦殘!
於(yu) “孟武伯問孝”章,王充《論衡·問孔》的理解才是對的,他腦子沒拐彎,他說:“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武伯善憂父母,故曰「唯其疾之憂」。”王充大腦平實,也認真讀了書(shu) 。
於(yu) “父母唯其疾之憂”,一個(ge) 古文記錄的語言停頓都理解不了,笨蛋!
林桂榛 答上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表
責任編輯:葛燦燦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