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薑誌勇】儒家“生民”政治與當代“民生”政治

欄目:諫議策論
發布時間:2013-12-20 23:30:39
標簽:
薑誌勇

作者簡介:薑誌勇,江西南昌人,1980年生,畢業(ye) 於(yu)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政治學係,政治學碩士。曾在國務院辦公廳和國家發改委工作,現任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處副處長,多年從(cong) 事內(nei) 部材料寫(xie) 作,長於(yu) 政治分析。學術研究方向為(wei) 儒家哲學和當代中國政治。


 

 

儒家“生民”政治與(yu) 當代“民生”政治

作者:薑誌勇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

時間:孔子2564年暨耶穌20131220

 

 

 

“民生”問題是當前中國政府和民間都非常關(guan) 注的話題,對民間來說更多出於(yu) 現實生活的沉重體(ti) 驗,對政府來說更多出於(yu) 維持自身執政合法性的迫切需要。近十年來,中國政府采取了諸多解決(jue) “民生”問題的措施,但“民生”問題並沒有得到切實的緩解,普通百姓生計依然艱難。從(cong) 中國政治思想史的發展來看,“民生”政治的思想應肇端於(yu) 儒家,因此,反思今天的民生政治效果不如人意之原因,也應從(cong) 儒家的思想著手,尤其應從(cong) 儒家“生民”政治思想的角度進行。

 

儒家“生民”政治理想

 

在先秦典籍之中,關(guan) 於(yu) “民”的提法有多種,比如“黎民”、“烝民”、“下民”、“庶民”、“小民”、“平民”以及“生民”等,以上這些“民”的提法反映了當時之時代“民”之地位的切實狀況,更反映了先秦時代思想家之“民”觀的變化,其中的“黎民”、“庶民”、“平民”等一直沿用至今。而“生民”的提法則沒有保留下來,即使是在先秦典籍中,時代越晚的著作“生民”提到的次數也越來越少,這種現象是和“生民”的獨特含義(yi) 分不開的。

 

先秦典籍之中,單把“生民”作“民”使用次數最多的要數《孟子》,如“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率其子弟,攻其父母,自生民以來,未有能濟者也。”在其他著作中,“生民”大多和政治問題聯係在一起,如“道洽政治,澤潤生民”、“分謗生民,不亦可乎?”等,思想家關(guan) 於(yu) “生民”政治的論述也比較多,綜合來看,儒家“生民”政治的特點主要是:

 

第一,民的地位非常突出,君民是平等的。“生民”的“生”是天生的生,“民”是天生之“民”。“生民之初,無貴賤,無尊卑。”這種天生的“民”是和君的地位相同的,君民之間不存在高低貴賤之分。民是天生之民,作為(wei) 天生之民具有天生的品德。中庸說天命之謂性,民天生的品德是性善的。

 

第二,政府的產(chan) 生目的是為(wei) 百姓服務,並著力突出政府的責任。“天生民而樹之君,以利之也。”“天之生民,非為(wei) 君也;天之立君,以為(wei) 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國,非以貴諸侯而已;列官職,差爵祿,非以尊大夫而已。”政府是為(wei) 民服務的,生民之治的主要措施也是“為(wei) 民”,孟子還進一步認為(wei) 如果政府不能有效履行職責就可以推翻它。譚嗣同把這種思想進一步和西方的民主政治結合起來,“生民之初,本無所謂君臣,則皆民也。民不能相治,亦不暇治,於(yu) 是共舉(ju) 一民為(wei) 君。夫曰共舉(ju) 之,則非君擇民,而民擇君也。……夫曰共舉(ju) 之,則且必可共廢之。”

 

從(cong) 以上的分析能夠看出,“生民”是一種具有獨特內(nei) 涵的“民”,是天生的,天性是天賦的,是和君平等的,而且“君”的產(chan) 生隻是出於(yu) “為(wei) 民”服務的需要,這種思想很容易就和西方的民主政治、天賦人權等理念掛鉤,也正是因為(wei) 這個(ge) 原因,在先秦典籍中,隨著時代的越往後,“生民”出現的次數就越少,而另一個(ge) 詞匯“民生”的出現次數越來越多,從(cong) 這個(ge) 角度也可看出君民關(guan) 係的變遷,當“民”從(cong) 天生之民變為(wei) 某個(ge) 諸侯國的臣民的時候,那麽(me) 君民同來源於(yu) 天的那種平等性則失去了,君開始從(cong) 一種俯視的視角來看待民眾(zhong) ,並從(cong) 自身統治穩定的角度來關(guan) 注民眾(zhong) 的生計,古代“民本”思想、“仁政”思想等都是這種視角下的產(chan) 物。

 

“生民”思想的逐漸淡化使得“生民”政治逐步成了一種被遺忘的政治理想。北宋時,隨著張載提出“為(wei) 生民立命”以來,“生民”這個(ge) 詞匯更是以一種脫離了政治含義(yi) 的形式而被使用。在儒學複興(xing) 的今天,需要重新喚起儒家的“生民”政治理想,需要重新喚起那種天生之民的觀念,更需要從(cong) “生民”政治的角度去反思今天的“民生”政治。另外,從(cong) 西方政治思想史的角度來看,“民”是政治製度的基礎,不同的政治製度都是建立在不同的“民”觀之基礎上的,“民”觀的變化也是促使政治製度變革的重要因素,重新喚起“生民”理想,這對於(yu) 處於(yu) 轉型期的中國政治改革具有重要的啟示作用。

 

“生民”政治對做好“民生”政治的啟示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生民”和“民生”的區別,除了語言次序的顛倒之外,更體(ti) 現在“生”和“民”這兩(liang) 個(ge) 字的含義(yi) 都發生了變化。在“生民”思想中,“生”首先是天生之生,也是生生不已之生,然後才是“生計”之生,“民”是天生之民,而不僅(jin) 僅(jin) 是民眾(zhong) 或百姓。“生民”政治和“民生”政治的含義(yi) 也是差別很大。儒家“生民”政治對今天做好“民生”政治具有積極的啟示。

 

第一,解決(jue) “民生”問題首先應重視“民”的問題,尤其是要切實保障“民”的地位和權利。現代中國對“民”的認識是集體(ti) 主義(yi) 的,作為(wei) 集體(ti) 概念的“人民”擁有無上的地位,但作為(wei) 個(ge) 體(ti) 的“民”則地位不顯,而且即使是作為(wei) 集體(ti) 的“人民”概念的含義(yi) 也不清晰,如,我們(men) 的官方文件通常認為(wei) ,政府的權力來源於(yu) 人民,但對人民的權力來源於(yu) 何則沒有論述,這至少導致了“人民權力觀”理論上的缺陷。相反,在儒家的“生民”政治思想中,“民”是“集體(ti) ”的概念,也指個(ge) 體(ti) 的民,而且明確認為(wei) ,民是天生的,和作為(wei) 天子的君都一樣的來源於(yu) 天,而天是至高無上的。儒家的這種思想類似於(yu) 西方天賦人權理論,在西方天賦人權理論中,民的權力來源也是天,不過儒家思想卻是中國的自有文化。對處於(yu) 政治轉型的中國來說,應吸收儒家的思想,重新完善對“民”的理論理解和論述,並在現實政治中切實保障“民”的地位和權利,隻有在自身權利得到保障的情況下,百姓才能有一個(ge) 好的民生前景,這對窮人和富人都一樣。最近國內(nei) 一所大學發布的《中國國際移民報告(2012)》顯示,個(ge) 人資產(chan) 超過1億(yi) 元的大陸企業(ye) 主中27%已經移民,還有47%正在考慮移民;個(ge) 人資產(chan) 超過1000萬(wan) 人民幣的高淨值人群中,近60%的人已完成投資移民或正在考慮。報告給出的原因除了國內(nei) 外市場差異,國外醫療、教育、養(yang) 老等民生環境更優(you) 越之外,還有對國內(nei) 是否能有效保護他們(men) 財產(chan) 的憂慮。

 

第二,解決(jue) “民生”問題需要約束政府權力,有效解決(jue) 政府侵犯民之利益事件的發生。在“生民”政治思想中,政府的權力來源於(yu) 人民,“天之生民,非為(wei) 君也;天之立君,以為(wei) 民也。”這裏的“君”代指政府。在這種政治理想中,政府是為(wei) 滿足民的需要而建立的,而孟子正是在這個(ge) 意義(yi) 上提出了“民貴君輕”的說法,並進一步提出如果政府不能很好履行它的責任,那麽(me) 民可以推翻它。按照儒家的這一設想,政府的權力必然會(hui) 得到很好約束,隻不過相對西方的民主製度來說,儒家對如何約束權力沒有更進一步的設計。這種思想對於(yu) 今天的中國來說很有啟發意義(yi) ,當前,政府的權力並沒有得到很好約束,在許多地方,政府侵犯民眾(zhong) 利益和權利的事情時有發生,更為(wei) 嚴(yan) 重的是,一些政府部門有了自身的利益並演變為(wei) 利益集團,而政府一旦有了自身的利益訴求必然會(hui) 利用自身的權力去實現它,這必然會(hui) 侵犯民的利益。典型的案例就是政府為(wei) 了從(cong) 房地產(chan) 中獲得稅收或收益,利用手中權力抬高地價(jia) 、房價(jia) 或進行強拆、強征等。在這種情況下,“民生”問題是得不到保障的,特別是在許多“民生”類的消費價(jia) 格都是在政府抬高的情況下。

 

第三,解決(jue) “民生”問題需要建立責任政府,落實好政府的為(wei) 民服務理念。在儒家的政治理想中,解決(jue) “民生”問題不是政府一時一地的政策,而是政府自誕生時就負有的責任,政府就是為(wei) 解決(jue) 民的問題而成立的。而在當前的中國,“民生”問題隻是一時的問題,如果“民生問題”和其他的問題發生衝(chong) 突的時候,“民生問題”又會(hui) 被擱置。還如房價(jia) 的問題,在房價(jia) 越來越高的情況下,政府應該做的是把房價(jia) 壓到合理的水平,但房地產(chan) 是經濟增長的支柱產(chan) 業(ye) ,在經濟形勢低迷的情況下,政府可能會(hui) 擱置打壓房價(jia) 的議題而大力發展房地產(chan) ,政府也可能為(wei) 增加稅收而抬高房價(jia) 。這也是目前中國“住房”這個(ge) 民生問題沒有得到有效解決(jue) 的一個(ge) 重要原因。今後政府要有效解決(jue) “民生”問題,需要製定保障“民生”議題有效性的製度設計,並把解決(jue) “民生”問題這個(ge) 責任放在施政的首位,隻有這樣才能建設好責任政府。

 

第四,“民生”政治的核心是保證公平。“生民”之生,不僅(jin) 僅(jin) 指百姓的生活、生計,還應包括生活環境、生存環境,而公平無疑是生活環境的重要內(nei) 容。如果一個(ge) 社會(hui) 缺乏公平,人與(yu) 人之間互相欺詐,老百姓就很難對“民生問題”感到滿意。儒家在構建理想社會(hui) 的時候,就把建立一個(ge) 公平的社會(hui) 環境放在重要的位置。如孔子在闡述自己大同理想的時候,首先說的就是“大道之行,天下為(wei) 公”,然後才是各個(ge) 社會(hui) 群體(ti) 的理想生活。近十年來,政府的“民生”政治努力效果不理想的原因就和社會(hui) 公平的缺乏有關(guan) ,而不僅(jin) 僅(jin) 是“生計”問題,許多生計無憂的富人對民生問題不滿的地方也正在此。因此,未來政府解決(jue) “民生”問題應從(cong) 建立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機製入手,也隻有建立一個(ge) 公正的社會(hui) 環境,百姓才會(hui) 真正的“信服”政府。《論語》記載,“哀公問曰:‘何為(wei) 則民服?’孔子對曰:‘舉(ju) 直錯諸枉,則民服;舉(ju) 枉錯諸直,則民不服。’”可見公平對於(yu) 百姓對政府的認同多麽(me) 重要。

 

最後,“生民”政治在儒家的思想中也僅(jin) 是一種理想,並在先秦後的曆史中被逐漸的遺忘,但這並不能否認“生民”政治的合理性,隻有站在這個(ge) 角度,才能充分認識從(cong) “生民”政治角度對當前“民生”政治反思的意義(yi) 。這在儒家思想尋求複興(xing) 的今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yi) 。

 

(已發表於(yu) 香港“大公網”1128日“中國時政”欄)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表

 

責任編輯:葛燦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