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慕朵生作者簡介:慕朵生,男,獨立學者,曾創辦中國儒教網暨儒教複興(xing) 論壇並任總編。 |
“習(xi) 李新政”試圖接續“中華道統”
作者:慕朵生
來源:中國儒教網
時間:2013年11月30日
中國國家主席習(xi) 近平日前在山東(dong) 曲阜考察時稱,要細看兩(liang) 本和孔子有關(guan) 的書(shu) 籍,其中透露的消息和韻味,受到海內(nei) 外各界的廣泛解讀。
“習(xi) 李新政”已近一年,其廣受關(guan) 注並引發爭(zheng) 議的一個(ge) 舉(ju) 措,是提出以實現中華民族複興(xing) 為(wei) 旨歸的“中國夢”。筆者認為(wei) ,“中國夢”的提法體(ti) 現了中共對於(yu) 以儒家文化為(wei) 主體(ti) 的中華文化的自覺和自信,流露出其試圖重新接續“中華道統”的朦朧意識,值得歡迎和期許。
所謂“中華道統”,是指儒家關(guan) 於(yu) 中國古代聖王之道傳(chuan) 承統續的理論,用唐代韓愈的話說就是“堯以是傳(chuan) 之舜,舜以是傳(chuan) 之禹,禹以是傳(chuan) 之湯,湯以是傳(chuan) 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傳(chuan) 之孔子,孔子傳(chuan) 之孟軻”。近代以來,人們(men) 更多的將“中華道統”的問題,視為(wei) 執政者是否傳(chuan) 承和弘揚以儒家文化為(wei) 主體(ti) 的中華曆史文化傳(chuan) 統的問題。
眾(zhong) 所周知,“打倒孔家店”、激烈反傳(chuan) 統,是中共曆史合法性來源之一。但經曆“獨立建國”、“繼續革命”、“改革開放”三大階段90多年來與(yu) 中華文化的複雜糾結之後,中共開始以“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忠實傳(chuan) 承者和弘揚者”自任。此中的轉換或會(hui) 令人詫異,但並不難理解,因為(wei) 中華民族複興(xing) 雖未必以中華文化複興(xing) 為(wei) 基本前提,但肯定以之為(wei) 最高標誌,亦即中華民族更要在精神上屹立於(yu) 世界民族之林。
觀察發現,新世紀以來,大陸學校和民間方興(xing) 未艾的“國學熱”、“讀經熱”、“私塾熱”、“孔子熱”等中華文化複興(xing) 運動,即使沒有受到中共的直接支持,至少也得到其默許和鼓勵。習(xi) 李新政之後,中共接續“中華道統”的步伐明顯加快,意向越來越清晰,最新也最具代表性的例證,是擬將教師節日期由毫無任何文化內(nei) 涵的9月10日,改在身為(wei) 儒家文化集大成者和中華文化象征符號的孔子的誕辰日。
習(xi) 近平8月中旬在全國宣傳(chuan) 工作會(hui) 議中的一段講話,可視為(wei) 中共試圖接續“中華道統”的理論表述。他說:“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feng) 厚滋養(yang)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you) 勢,是我們(men) 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植根於(yu) 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曆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
這段講話,把中共對中華文化的重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可視為(wei) 中共重新闡釋和建構自己曆史合法性的一種嚐試。但是,大陸民眾(zhong) 尤其是各級黨(dang) 政官員是否都聽懂了習(xi) 近平講話的深意,以及是否都有了接續“中華道統”的自覺,仍然需要存疑。因為(wei) ,長期以來教科書(shu) 式或意識形態化的教育和宣傳(chuan) 所造成的曆史慣性,常使人們(men) 不假思索認為(wei) 中華文化就是封建、專(zhuan) 製、愚昧、落後的代名詞。
不過,形勢比人強。“中國夢”理應也必然會(hui) 與(yu) “中華道統”對接:首先,古往今來,任何一個(ge) 民族如蔑棄並割斷自身曆史文化傳(chuan) 統,必然會(hui) 得曆史失憶症和精神分裂症,隻會(hui) 有民族沉淪,不會(hui) 有民族複興(xing) 。其次,隨著中國經濟飛速發展,國力日漸強盛,中國人正在走出“事事不如人”、“拚命往西走”的心理陰影,重拾對本民族文化的自信是大勢所趨。第三,全球化越是深入,民族性越是凸顯,而本土文化無疑是嗬護民族特性和表達民族訴求的最重要資源。第四,兩(liang) 岸政治內(nei) 耗稍息,但文化競爭(zheng) 愈烈,馬英九已有台灣要做“中華文化領航者”的倡議,大陸不會(hui) 將此道德優(you) 越感拱手相讓。
更重要的是,馬克思和孔夫子並非水火不相容。事實上,中華文化的某些思想,如哲學上的唯物論傾(qing) 向和辯證法色彩、政治上的以民為(wei) 本訴求、經濟上的平均主義(yi) 主張等,尤其是“天下為(wei) 公”的大同理想,無不含有某些社會(hui) 主義(yi) 的原始因子。所以清末民初的許多人,如維新派的康有為(wei) 和梁啟超、革命派的孫中山和朱執信,當然也包括像郭沫若這樣的社會(hui) 主義(yi) 者,幾乎異口同聲地認定“社會(hui) 主義(yi) 本是中國自古有之”,而康有為(wei) 寫(xie) 的《大同書(shu) 》甚至“比社會(hui) 主義(yi) 還社會(hui) 主義(yi) ”!
因此,馬克思和孔夫子水火不相容,實際上是人們(men) 自生分別心。當然,這並不說兩(liang) 者之間沒有任何差異。不過,兩(liang) 者之異並不是壞事,因為(wei) 它既豐(feng) 富中國政治思想和社會(hui) 實踐的資源,也為(wei) 人類文明拓展創新提供了一種可能。香港著名學者甘陽就曾提出“通三統”之說,即將孔夫子的傳(chuan) 統(中華文化),毛澤東(dong) 的傳(chuan) 統(社會(hui) 主義(yi) ),鄧小平的傳(chuan) 統(市場經濟),視為(wei) 同一個(ge) 中國的曆史文明連續統續,從(cong) 而構建了一種“儒家社會(hui) 主義(yi) ”的理想模式和實踐形態。
甘陽的提法並非完全創新。事實上,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yi) ”即意在融合中華文化、西方政治和社會(hui) 主義(yi) “三統”為(wei) 一體(ti) ,強調“民生主義(yi) ”就是“社會(hui) 主義(yi) ”,認為(wei) 根據“三民主義(yi) ”建立的社會(hui) ,就是“天下為(wei) 公”的“大同社會(hui) ”。特別是,中山先生明確指出:“中國有一道統,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孔子相繼不絕,餘(yu) 之思想基礎,即承此道統而發揚光大耳。”
有意思的是,國共兩(liang) 黨(dang) 皆崇奉中山先生,一曰“國父”,一曰“革命先行者”。當此中華民族複興(xing) 展現出前所未有光明前景,且急需更上一層樓之際,中共如能像中山先生那樣,以更加自豪禮敬的態度對待中華文化,以更加清晰明確的方式接續“中華道統”,將有助於(yu) 重新闡釋自己的曆史合法性,並加快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中國夢”。
【上一篇】【慕朵生】儒家:不主流,毋寧死!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