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姚中秋作者簡介:姚中秋,筆名秋風,男,西元一九六六年生,陝西人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教授,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研院教授、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華夏治理秩序史》卷一、卷二《重新發現儒家》《國史綱目》《儒家憲政主義(yi) 傳(chuan) 統》《嵌入文明:中國自由主義(yi) 之省思》《為(wei) 儒家鼓與(yu) 呼》《論語大義(yi) 淺說》《堯舜之道:中國文明的誕生》《孝經大義(yi) 》等,譯有《哈耶克傳(chuan) 》等,主持編譯《奧地利學派譯叢(cong) 》等。 |
在中西相互闡釋中發展和擴展儒學
——在儒家與(yu) 當代中國思想之創生暨“儒生文叢(cong) ”第二輯出版座談會(hui) 上的發言
姚中秋
(弘道書(shu) 院山長,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人文與(yu) 社會(hui) 科學高等研究院教授)
編者按:西曆2013年11月24日下午,儒家與(yu) 當代中國思想之創生暨“儒生文叢(cong) ”第二輯出版座談會(hui) 在北京舉(ju) 行。會(hui) 議由弘道書(shu) 院主辦,弘道書(shu) 院學術部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係任鋒副教授召集並主持。本次會(hui) 議采取了對話方式,一方是許章潤、高全喜、任劍濤、胡水君、程農(nong) 、張旭、張龑等來自政治學、法學和哲學等學科的學者,一方是陳明、姚中秋、梁濤、唐文明、慕朵生、任鋒等北京儒家學者以及張晚林、林桂榛和陳喬(qiao) 見三位“儒生文叢(cong) ”第二輯的作者代表,雙方圍繞儒家與(yu) 當代中國思想之創生會(hui) 議主題,在跨學科、論辯式的討論中展開激烈的思想交鋒,新見迭出,精彩紛呈。經與(yu) 會(hui) 者訂正,現將會(hui) 議發言紀錄公開發表,以饗讀者。
聽了剛才幾位的發言,我的感受與(yu) 陳明兄一樣,我們(men) 今天邀請的法政學者,似乎都是托兒(er) 啊,大家跟儒生群體(ti) 的理念非常接近,我覺得,從(cong) 今天開始,你們(men) 都可以自稱儒生了。我覺得,這是一個(ge) 非常可喜的現象,也是一個(ge) 非常重要的文化現象。我現在經常跟別人說,中國過去十年發生的最重要的事情是儒家的複興(xing) 。這是具有世界曆史意義(yi) 的事件,因為(wei) 它會(hui) 改變中國,進而會(hui) 改變世界。
我們(men) 從(cong) 學界這些年的變化,都可以看到這樣的大趨勢。陳明會(hui) 有很深的感觸,我們(men) 明顯感受到學界對於(yu) 儒家的態度,對於(yu) 儒家的立場,在過去十年來,發生非常巨大的變化。想來也不奇怪,這就中國人的一種自然反應,我們(men) 每一個(ge) 中國學者都是在中國文化的環境中、在中國的大地上成長起來的。很自然地,當我們(men) 遵循生命的意義(yi) 、遵循個(ge) 體(ti) 生命、文化生命的意義(yi) 生活的時候,很自然地就回到了儒家。或者換句話說,其實我們(men) 從(cong) 現在學界的這一動向中可以看到中國思想界或學界的文化自覺。前年曾寫(xie) 過一篇文章,其中說過這樣一句話:也許再過若幹年,中國的思想爭(zheng) 論會(hui) 在儒家內(nei) 部展開。我們(men) 現在看到儒家在和其他各家爭(zheng) 論,而隨著思想界的儒家化,未來過一段時間,思想爭(zheng) 論將是儒家左派和儒家右派的爭(zheng) 論。現在已有一定的端倪,很多左派把自己說成儒家,還有我這個(ge) 自由主義(yi) 打入儒家,這就是中國思想、文化演進之大勢。
這個(ge) 時候,我則願意討論另外一個(ge) 問題:作為(wei) 一個(ge) 儒生,我接受章潤兄的封號,作為(wei) 一個(ge) 儒生,如何應對這樣的局麵?從(cong) 儒生立場上如何使儒家複興(xing) 在更廣泛的領域中、以更健全的方式來展開?
首先,我們(men) 看看儒家在中國曆史上所發揮的作用,簡單地說在兩(liang) 個(ge) 層次上,剛才章潤兄講到,文化有士大夫精英的文化、有普通的販夫走卒的文化。如果放在底層文化的層麵上,也許,關(guan) 於(yu) 儒家是不是宗教的爭(zheng) 論,不是那麽(me) 重要。事實上,對普通老百姓來講,儒家經常以宗教的方式發揮作用。但我想強調,這不等於(yu) 儒家變成了宗教,以宗教的形態教化民眾(zhong) ,而是儒家借助其他宗教發揮作用。我在同濟學報上發表一篇文章,明確提出《儒家非宗教論》,之後又寫(xie) 了一篇文章《一個(ge) 文教,多種宗教》,試圖揭示中國文明非常重要的特點,這個(ge) 特點也是中國文明能夠成為(wei) 普遍的世界文明之要害所在。這個(ge) 特點就是,儒家不是一個(ge) 宗教,儒家是一套價(jia) 值體(ti) 係。而恰恰因為(wei) 儒家不是宗教,所以它的價(jia) 值可以滲透到所有宗教中。所以我們(men) 看到,在中國,所有宗教都會(hui) 有一定儒家化的過程。這樣一個(ge) 文教、多種宗教的架構、機製,使中國文明始終保有宗教寬容。我覺得,這一點對於(yu) 儒家的前景、對於(yu) 中國文明的前景,都是非常重要的。這時,如果我們(men) 儒生一定要讓儒家本身成為(wei) 一種宗教,那實際上是把儒家做小了。
比如我們(men) 看看現在的台灣,傳(chuan) 播儒家的主體(ti) 是誰?是人間佛教,他們(men) 運用建製化的力量傳(chuan) 播儒家所守護的價(jia) 值,並不主要是儒生在傳(chuan) 播儒家的價(jia) 值。所以,儒生們(men) 需要對儒家存在的社會(hui) 形態有一個(ge) 更理性的看法。
那麽(me) ,儒家的核心價(jia) 值由誰來守護、來闡明,尤其在一個(ge) 大變動時代,怎麽(me) 向民間、向這些宗教滲透、灌注儒家的價(jia) 值?要靠士人,靠儒家精英。這就是當代儒學必須承擔的任務。當然儒家需要承擔儒之教化,但是,對普通民眾(zhong) 的教化也許並不是儒教所能完成的,而需要借助其他更為(wei) 成熟、影響極大的宗教完成。在我們(men) 這樣一個(ge) 時代,儒生主要的工作其實是發展儒學,用儒學回應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的大問題,不僅(jin) 僅(jin) 是中國人的問題,而是整個(ge) 人類的問題。從(cong) 這個(ge) 意義(yi) 上說,儒學在這個(ge) 時代麵臨(lin) 的挑戰是非常巨大的。
而根據我的觀察,我們(men) 儒學還沒有做好這個(ge) 準備,因而尚沒有這個(ge) 能力。問題在哪兒(er) ?問題就在於(yu) 儒學的視野和知識結構本身存在很大的問題。我們(men) 的抱負、我們(men) 的視野沒有達到普遍主義(yi) 的程度,我們(men) 仍然是把儒家或者把儒學義(yi) 理視為(wei) 地方性知識,我們(men) 自己限製自己,包括以封閉的態度去對待現有的知識,以對抗的心態對待其他文明和它的價(jia) 值。我想這樣的心態會(hui) 嚴(yan) 重妨礙儒學在這樣一個(ge) 時代創生、擴展,應對中國和人類的大問題。
我自己一直想解決(jue) 這個(ge) 問題,所以,這些年,我組織學術活動,就像今天這樣,都是把從(cong) 事儒學研究的學者,把儒生,把從(cong) 事各種人文社會(hui) 科學研究的學者聚集在一起,讓大家對話,相互分享、相互刺激,也許,我們(men) 最終能夠共同生產(chan) 一個(ge) 普遍性的知識。我自己認為(wei) ,這是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儒學以及整個(ge) 知識群體(ti) 或者精英群體(ti) 回應中國人天命的唯一可取的心態。
簡單地說,儒學如果要有效地回應時代之議題,就需要以開放的心態,進行中西的相互闡釋,不管從(cong) 價(jia) 值還是從(cong) 知識的層麵上,都需要雙向的闡釋。當然,雙向闡釋也有一個(ge) 主體(ti) 性自覺的問題,也就是說,對我們(men) 自身文明的自覺,包括逐漸喚醒漢語的思想表達能力,喚醒紮根於(yu) 中國文明的思考方式。但是,你在立定主體(ti) 性的同時,也許要以開放心態,展開雙向闡釋。否則,所謂主體(ti) 性也是站不住腳的。剛才胡水君教授講到,現在拿《論語》、四書(shu) 五經,字似乎全都認識,卻不一定理解其意義(yi) 。我相信,這是個(ge) 問題,如果我們(men) 把自己封閉起來,是無法解決(jue) 的。坦率地說,如果你不借助現代社會(hui) 科學知識,我不認為(wei) 你能把經解通。要解通經,需要智力達到最銳利的程度,而我們(men) 現在接受的教育都是西式人文與(yu) 社會(hui) 科學教育,所以我們(men) 智力最銳利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在你對西學掌握最銳利的時候。事情變得非常有趣了。當你特別深入掌握西學思考方式的時候,你大概才能理解我們(men) 自己的經典最根本的含義(yi) 。
有朋友可能擔心,你這個(ge) 理解,跟孔子的用意、跟孟子的思想一致嗎?我說,肯定有不一致的地方,但是我相信,這樣的解釋,孔子、孟子也會(hui) 讚成的。對於(yu) 普遍性,是可以進行獨特的闡釋的。這種闡釋中,自有普遍性在。我們(men) 要對自身經典的普遍性具有堅定的信念,對於(yu) 基於(yu) 自己立場所做出的闡釋之普遍性,也需要具有一定信念。而這樣的雙向闡釋,恰恰可能擴張孔子、孟子思想、價(jia) 值之普遍性。我們(men) 進行雙向闡釋,就在更大範圍內(nei) 把中國經典、把中國精神、中國價(jia) 值引入世界文明、世界知識之場域中,從(cong) 而探索真正人類意義(yi) 上的普遍性。
我們(men) 時代的儒生應當具有這樣的抱負。經曆二十世紀太多的挫折、太多的負麵事件之外,我們(men) 儒生群體(ti) 中難免有太多防衛性、防禦性的反應和心態。我覺得,這可以理解,但並不健全。我們(men) 要改變自己的立足點,不隻是為(wei) 自己辯護,而是積極地闡明自己,闡明我們(men) 是什麽(me) ,在想什麽(me) ?闡明的過程一定需要借助開放的知識體(ti) 係,才能完成。我們(men) 考察曆代經學之演變,它是怎麽(me) 演變的?為(wei) 什麽(me) 漢儒的解釋和戰國時代的儒者不同?為(wei) 什麽(me) 宋代儒者和漢儒不一樣?因為(wei) ,時代變了,問題意識變了,知識環境也變了。孔子之道就是學,儒生是最好學的,學習(xi) 各種知識。今天,我們(men) 需要一種知識的開放態度,主動地從(cong) 事中西之相互闡釋,其技術表現就是儒學與(yu) 現代人文科學之間的雙向闡釋與(yu) 互動。
我參與(yu) 過若幹次儒學圈內(nei) 的會(hui) 議,有一個(ge) 深刻的感受,知識太封閉。即使有此生產(chan) 出一些知識,恐怕也沒有多大意義(yi) 。如此封閉的儒學不能幫助人們(men) 理解我們(men) 這個(ge) 時代,也不能參與(yu) 這個(ge) 時代的創製立法。在現代知識體(ti) 係中,儒學是特別的,儒學是邊緣的。真正有影響的是政治學、法學等。儒學必須深入這個(ge) 學科領域,發展這些領域緊迫需要的東(dong) 西。今天胡水君、張龑、許章潤等各位先生都講到了一個(ge) 非常重要的問題,這些學科內(nei) 部其實都有強烈的知識需求。以法理學為(wei) 例,不少學者已經感受到,現在的中國法理學實際上是無源之水,是建築在沙灘上的大廈。因為(wei) ,當代法理學的核心概念跟我們(men) 的文明、跟中國人的生活、中國的價(jia) 值、信念之間,沒有任何關(guan) 聯,由此發展出來的法律概念、法律推理方式,其實很難被中國人能夠理解和接受,以這樣的法理為(wei) 根基的法律體(ti) 係,不可能被中國人信仰,中國人都看不懂,還怎麽(me) 信仰?
其實,現代諸多人文與(yu) 社會(hui) 科學是需要儒學提供一些基本預設,提出一些基本思維方式的。這就需要儒學做出回應。儒學需要進入這些知識體(ti) 係中。那麽(me) 反過來,這些知識也會(hui) 進入儒學體(ti) 係中,儒學可由此豐(feng) 富自己。也就是說,在我看來,中西相互闡釋的具體(ti) 形態就是儒學與(yu) 當下各種人文、社會(hui) 科學的相互滲透、會(hui) 通。也許,當儒學真正實現複興(xing) 的時候,就是儒學不複單獨存在的時候。它無所不在,所有學者都是儒生。到了這個(ge) 時候,中國思想、學術之主體(ti) 性,才算確立。
“儒生文叢(cong) ”第二輯
學術指導:蔣慶 陳明 康曉光 餘(yu) 樟法 秋風
主編:任重
出版社: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
書(shu) 目(七冊(ce) ):
壹.《儒家憲政主義(yi) 傳(chuan) 統》(姚中秋著)
貳.《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餘(yu) 東(dong) 海著)
叁.《追望儒風》(米灣著)
肆.《赫日自當中:一個(ge) 儒生的時代悲情》(張晚林著)
伍.《“親(qin) 親(qin) 相隱”問題研究及其他》(林桂榛著)
陸.《閑先賢之道》(陳喬(qiao) 見著)
柒.《政治儒學評論集》(任重主編)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