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晚林】作為儒教的儒學有利於儒學之推行

欄目:意義理論
發布時間:2013-12-20 02:55:06
標簽:
張晚林

作者簡介:張晚林,號抱經堂,男,西元一九六八年生,湖北大冶人,武漢大學哲學博士。曾在湖南科技大學哲學係任教,現任湘潭大學碧泉書(shu) 院·哲學與(yu) 曆史文化學院教授,兼職湖南省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著有有《徐複觀藝術詮釋體(ti) 係研究》《赫日自當中:一個(ge) 儒生的時代悲情》《美的奠基及其精神實踐——基於(yu) 心性工夫之學的研究》《“道德的形上學”的開顯曆程——牟宗三精神哲學研究》《荀子譯注(選本)》等。於(yu) 2009年以自家之力量創辦弘毅知行會(hui) ,宣揚儒學聖教,踐行“知行合一”之精神。

作為(wei) 儒教的儒學有利於(yu) 儒學之推行

——在儒家與(yu) 當代中國思想之創生暨“儒生文叢(cong) ”第二輯出版座談會(hui) 上的發言

 

張晚林

(湖南科技大學哲學係副教授)


 編者按西曆2013年11月24日下午,儒家與(yu) 當代中國思想之創生暨“儒生文叢(cong) ”第二輯出版座談會(hui) 在北京舉(ju) 行。會(hui) 議由弘道書(shu) 院主辦,弘道書(shu) 院學術部主任、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係任鋒副教授召集並主持。本次會(hui) 議采取了對話方式,一方是許章潤、高全喜、任劍濤、胡水君、程農(nong) 、張旭、張龑等來自政治學、法學和哲學等學科的學者,一方是陳明、姚中秋、梁濤、唐文明、慕朵生、任鋒等北京儒家學者以及張晚林、林桂榛和陳喬(qiao) 見三位“儒生文叢(cong) ”第二輯的作者代表,雙方圍繞儒家與(yu) 當代中國思想之創生會(hui) 議主題,在跨學科、論辯式的討論中展開激烈的思想交鋒,新見迭出,精彩紛呈。經與(yu) 會(hui) 者訂正,現將會(hui) 議發言紀錄公開發表,以饗讀者。


"儒生文叢(cong) ”第二輯收錄了在下的一本專(zhuan) 著《赫日自當中:一個(ge) 儒生的時代悲情》,非常榮幸,也非常感謝弘道基金能夠給我提供這樣的機會(hui) 來跟各位先進一起切磋、一起學習(xi) 。特別是我在任重先生主辦的儒家中國網站和《儒家郵報》裏麵,像任鋒老師、任劍濤老師,經常看到他們(men) 的文章,但是今天還是第一次見麵,非常高興(xing) 。儒家的機緣使我們(men) 走到了一起,我雖然站在邊緣的地區,但是跟很多老師因儒緣而非常熟悉,甚至見過麵。因為(wei) 今天發言時間有限,我說三個(ge) 意思:

      

 第一個(ge) 意思是關(guan) 於(yu) “儒生文叢(cong) ”第二輯這套書(shu) 。就我自身的書(shu) 來說,寫(xie) 的質量怎麽(me) 樣,這個(ge) 不好評價(jia) 。但是因為(wei) 我的正式身份是湖南科技大學哲學係的老師,我還是湖南湘潭傳(chuan) 統文化的副會(hui) 長,是湘潭傳(chuan) 統文化研究會(hui) 知行國學講堂的首席講師,所以當我把這個(ge) 書(shu) 送給我們(men) 的會(hui) 長,他看了以後,覺得很好,於(yu) 是,我們(men) 傳(chuan) 統文化研究會(hui) 骨幹成員一共買(mai) 了20本,每個(ge) 人送了一本。所以,我覺得這個(ge) 反響還是可以,因此,這套書(shu) 我覺得可以繼續往前推,因為(wei) 底層那些人一般對太深的東(dong) 西看不太懂,但是太通俗的東(dong) 西覺得不夠,我們(men) 這個(ge) 書(shu) 比較適度一點。這是說到書(shu) 的問題。

 

 第二個(ge) 意思是匯報一下我這些年來做的工作,我的正式身份是湖南科技大學哲學係的老師,上課一般教中國哲學中國哲學原著選讀的課程,上課都是一些程式性的東(dong) 西,沒什麽(me) 好說的。平時在上課之外組織學生讀經,從(cong) 09年到這個(ge) 星期五已經組織161次讀經活動。每次兩(liang) 個(ge) 半小時,我們(men) 跟大學生一起進行讀經,幾年來我們(men) 把四書(shu) 讀完了一遍,現在進行第二遍的閱讀,我們(men) 是一字不落地閱讀,不是選讀而是每個(ge) 字都要精讀,並且以學生為(wei) 主講,老師隻是不懂的地方進行講解或疏通。這個(ge) 在我們(men) 學校的話也是小有影響,可以說惠及一些學生對中國傳(chuan) 統文化有了正麵的看法,這是一個(ge) 方麵。

 

 另外,我還是湘潭傳(chuan) 統文化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每個(ge) 星期六到我們(men) 知行國學講堂講經,跟老百姓進行國學的講授,我也把《論語》給他們(men) 講一遍,現在正在講《孝經》。

 

 這是在推行國學的時候做的兩(liang) 個(ge) 事情。

 

 但是這裏麵有一個(ge) 困惑,大家可以探討這個(ge) 問題,一方麵我們(men) 這些學者,可以說在座的都是受過正規學術訓練的人。我有一個(ge) 觀點,儒學複興(xing) 不能寄希望於(yu) 大學教授,不知道大家同不同意這個(ge) 說法。因為(wei) 大學教授研究很深,但好像力行不夠,但是我在跟百姓講的時候,他們(men) 就是要力行,不要講太多的理論,講太多的理論他們(men) 不願接受,也不懂。我應該怎麽(me) 做的更好?這是我遇到一個(ge) 困惑。我們(men) 三個(ge) 人都是武漢大學哲學係畢業(ye) ,也是正規學術訓練出來的。我們(men) 一開講就要比較規範、比較學術化一點,但是老百姓不願意聽,他要踐行。這是一個(ge) 困惑,我們(men) 如何來做這個(ge) 問題?我們(men) 如何推行國學?使它真正成為(wei) 我們(men) 生命中的一種力量和老百姓生活一部分,而不是純粹學術研究。

      

 第三,聯係到這個(ge) 問題,我就想提出第三個(ge) 問題想跟大家討教一下,也是我跟秋風老師意見不一樣的地方。秋風老師說儒家不是宗教,我說儒家應該成為(wei) 宗教,因為(wei) 不成為(wei) 宗教在老百姓中很難推行。上個(ge) 星期在深圳大學開新儒學的國際會(hui) 議,也是有人說儒學不是宗教,我反問他,如果儒學不是宗教,這麽(me) 多文廟幹什麽(me) ?文廟是好玩嗎?怎麽(me) 解釋文廟的問題?當時,來自台灣的林安梧教授,當我問這個(ge) 問題的時候,他就跟我說,儒學首先要上升到宗教的高度,然後儒學才不是宗教,盡管我們(men) 之所以說儒學不是宗教並不是貶低儒學,而是儒學比宗教更高的意思,這個(ge) 意思也是挺好。但是他說儒學還是首先要上升到宗教,然後才不是宗教,不能一開始就否定其為(wei) 宗教,這不利於(yu) 儒學的推行。他給我舉(ju) 一個(ge) 例子,他說人分為(wei) 男人和女人,男人和女人是人之二種,是平等的,他說在英文裏麵男人是man,女人是woman,上麵人是什麽(me) 呢?也是man。這樣,man一方麵是人的一種,即男人,另一方麵不屬於(yu) 人的一種,它高於(yu) 男人或女人。他說儒教應該這樣才行。一方麵儒教跟佛教、基督教平行的,不然儒家很難推行,另一方麵,我們(men) 再說它不是宗教,即它高於(yu) 一般的宗教。儒學如果僅(jin) 僅(jin) 作為(wei) 一種文化或者人格教育,我覺得這個(ge) 有點困難,不易推行。所以我在我們(men) 學校裏也有一個(ge) 外號叫教主,這個(ge) 是好的意思,也是壞的意思。好的意思是得到了儒學之真義(yi) ;壞的意思,別人認為(wei) 這樣比較專(zhuan) 製。但他們(men) 所認為(wei) 的專(zhuan) 製這裏因時間關(guan) 係不能展開,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古典文化,無論中西,都比較專(zhuan) 製,因為(wei) 它們(men) 要求人們(men) 成為(wei) 聖賢,而不是一般的守法的人。要求一高,就顯得比較專(zhuan) 製。

 

 我們(men) 學校的許多老師和同學對我很有意見,把儒學講成宗教,好像不能反對、不能質疑,但是他們(men) 從(cong) 思想自由的角度思考這個(ge) 問題,明顯看出來他們(men) 這些人隻把儒學當成了知識或理論,盡管他們(men) 也看儒家的書(shu) 、也讀儒家的經典,但是自己不信,不力行,這樣有什麽(me) 推動的力量呢?我們(men) 說中國夢,我寫(xie) 過一篇文章叫《中國夢釋義(yi) 》,中國連一個(ge) 宗教都確立不起來,怎麽(me) 複興(xing) ?怎麽(me) 表現其中國性呢?

 

今天在座的很多人說要有開放的心態,把儒學看成儒教是看小了儒學,大概是說宗教都有排他性,而儒學的胸懷不具排他性。但我還是讚成首先把儒學上升宗教高度,再說儒學不是宗教,這個(ge) 思路才是對的,這裏應該有一個(ge) 正反合的過程,也就是否定之否定的過程。如果直接講儒學不是宗教,而沒有這個(ge) 正反合的過程,那是對儒學的事實的貶低。牟宗三說儒學是人文教,不是正式的宗教形態,這似乎是一否定,但最後他依然說儒學是至大中正之圓滿之教,即圓教。所以,牟氏通過正反合最後還是肯定了儒學為(wei) 宗教,且是最高的宗教。現在社會(hui) 就隻講一個(ge) 理念——開放和自由,你可以信儒教也可以不信儒教。我一直有這個(ge) 觀點,隻有一個(ge) 沒有任何信仰的人才講信仰是自由的,一個(ge) 真正有信仰的人不講信仰自由,在任何宗教聖經裏都不會(hui) 講信仰自由,任何宗教也不會(hui) 鼓吹信仰自由,隻是在諸如宗教學的教科書(shu) 裏才講信仰自由,但教科書(shu) 不是宣揚宗教的,它是關(guan) 於(yu) 宗教的常識與(yu) 理論。

 

 這個(ge) 意思我寫(xie) 過一篇文章,《為(wei) 什麽(me) 宣揚儒教而不是基督教》,有一個(ge) 學生問我,張老師你總是說儒教好,難道基督教不好?答曰:從(cong) 教的角度看不能說它不好,因為(wei) 基督教的曆史也很悠久。但是即使如此,我還是要宣揚儒教,他問為(wei) 什麽(me) ?我給你打一個(ge) 比方,中餐和西餐,你說西餐不好吃,西方吃了那麽(me) 多年還在吃,並且西餐也傳(chuan) 到中國來,中國人也偶爾吃一次西餐,麥當勞、比薩都偶爾吃一吃,但是你永遠不可能讓所有中國人全部吃西餐,即使有人偶爾吃一吃,但不可能所有中國人都吃西餐,為(wei) 什麽(me) 不可能?事實就是這樣,這要問上帝了。我作為(wei) 一個(ge) 老師,我不能宣揚個(ge) 別的東(dong) 西,如果你信仰基督教信得誠,也非常不錯,但是我作為(wei) 一個(ge) 老師依然要宣揚普遍性,讓所有中國人都可以接受,儒教基本是所有中國人接受的東(dong) 西,所以我說我要宣揚儒教而不是基督教。當然,這裏還涉及到民族感情問題,這裏不必深講。

 

 總之,把儒學作為(wei) 宗教確實有利於(yu) 儒學的推行,學者通過學術或許可以養(yang) 心乃至安頓生命,但一般百姓卻需要宗教。豈不聞,當康德要否定上帝的存在時,其仆人老南佩滿臉淚水,極度不安,因為(wei) 他需要上帝,因此,康德覺得,宗教不能否定。所以,儒學如果不隻是一種學術,而是一種生活,那麽(me) ,它一定以宗教形態存在最容易推行。

 

    (西曆20131124日)


“儒生文叢(cong) ”第二輯 

 

 

 

 

 

 

學術指導:蔣慶 陳明 康曉光 餘(yu) 樟法 秋風 

主編:任重

出版社: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

書(shu) 目(七冊(ce) ):

        壹.《儒家憲政主義(yi) 傳(chuan) 統》(姚中秋著)

        貳.《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餘(yu) 東(dong) 海著)

        叁.《追望儒風》(米灣著)

        肆.《赫日自當中:一個(ge) 儒生的時代悲情》(張晚林著)

        伍.《“親(qin) 親(qin) 相隱”問題研究及其他》(林桂榛著)

        陸.《閑先賢之道》(陳喬(qiao) 見著)

        柒.《政治儒學評論集》(任重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