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星】道統的失落與官本位之興盛 —基於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思考 - 伟德平台体育

【韓星】道統的失落與官本位之興盛 —基於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思考

欄目:思想探索
發布時間:2013-11-14 15:37:43
標簽:
韓星

作者簡介:韓星,男,西曆一九六〇年生,陝西藍田人,中國人民大學國學院教授。出版有《先秦儒法源流述論》《儒法整合:秦漢政治文化論》《儒教問題:爭(zheng) 鳴與(yu) 反思》《孔學述論》《走進孔子:孔子思想的體(ti) 係、命運與(yu) 價(jia) 值》等,主編《中和學刊》《中和叢(cong) 書(shu) 》。



道統的失落與(yu) 官本位之興(xing) 盛

    ——基於(yu) 中國傳(chuan) 統政治文化的思考

作者:韓星

來源:作者惠賜本站

時間:2013年11月14

 

 

 

摘要:把官本位歸結到傳(chuan) 統文化上,特別是認為(wei) 儒家思想是官本位存在的理論依據,不但是非曆史的,而且淡化了人們(men) 對現實的思考和批判。由“官天下”到“家天下”是中國上古政治的一個(ge) 重大變革,“官天下”的精神成為(wei) 秦漢以後儒家道統的基本內(nei) 涵之一。

在由“士”而“仕”的士人政府中,道統、政統、治統構成了中國傳(chuan) 統政治文化的三元結構。當今中國官本位大行其道的根本原因,是割斷了幾千年的曆史文化傳(chuan) 統,喪(sang) 失了中華民族的主體(ti) 性。

 

官本位在當今中國已經深入到社會(hui) 各個(ge) 方麵,侵蝕改革開放的成果,阻礙社會(hui) 的文明進步。說到今天的官本位,人們(men) 自然會(hui) 想到幾千年的中國就是一個(ge) 官本位的社會(hui) ,學者們(men) 更是把官本位歸結到這個(ge) 傳(chuan) 統文化上,認為(wei) 傳(chuan) 統文化是官本位形成的文化基礎,特別是儒家思想是官本位存在的理論依據。如有學者撰文說:“從(cong) 曆史脈絡來考察,官本位萌生於(yu) 先秦“學而優(you) 則仕”……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後,儒家學說成為(wei) 整個(ge) 國家占統治地位的思想,官本位意識也就成為(wei) 整個(ge) 社會(hui) 的主流意識。於(yu) 是,讀書(shu) 做官也就成為(wei) 人們(men) 最高的理想追求。…… 官本位的思想理論根源是儒家道統(孔孟之道)。” 1

類似的說法非常普遍,對人們(men) 形成了誤導,使人們(men) 自覺不自覺地把現實當中的官本位問題歸結於(yu) 過去,歸罪於(yu) 古人。這不但是非曆史的,而且也使人們(men) 淡化了對現實的思考和批判。這種看法在當代學界和社會(hui) 上具有普遍性,需要認真對待。我們(men) 應該以曆史唯物主義(yi) 和辯證唯物主義(yi) 的態度和方法認識中國古代的官本位問題。因為(wei) 這個(ge) 問題太大,太複雜,本文從(cong) 傳(chuan) 統政治文化的視角,來對官本位的思想文化基礎進行一些正本清源,實事求是的梳理與(yu) 分析,以解眾(zhong) 人的誤解,使我們(men) 擺脫那種把現實問題歸結到古人身上的反傳(chuan) 統主義(yi) 的思路,能夠從(cong) 傳(chuan) 統文化中汲取營養(yang) ,從(cong) 古聖先賢汲取智慧,為(wei) 加深對這個(ge) 問題的研究和解決(jue) 作一些基礎性的工作。


一、從(cong) 官天下到官本位

官的本意,《說文》:“官,吏事君也。”《玉篇》:“宦也。”又《增韻》:“職也,使也,公也。”本來官是一個(ge) 褒義(yi) 詞:處理國家公務曰官,主要是公的意思。關(guan) 於(yu) “官天下”和“家天下”,堯舜時實行禪讓製度,君主挑選賢良之人繼承君位,稱為(wei) 官天下,到禹時君位傳(chuan) 給兒(er) 子,稱為(wei) 家天下。“官天下”實際上就是“公天下”。《漢書(shu) ·蓋寬饒傳(chuan) 》中說:“五帝官天下,三王家天下,家以傳(chuan) 子,官以傳(chuan) 賢。”《說苑·至公》:“天下官則讓賢,天下家則世斷,故五帝以天下為(wei) 官,三王以天下為(wei) 家。”所謂“官天下”就是說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應當讓賢者來掌管。由“官天下”到“家天下”是中國上古政治的一個(ge) 重大變革,《禮記·禮運》記載了孔子區別唐堯虞舜和夏商周三代這兩(liang) 個(ge) 階段的一段話,區分了“大道之行,天下為(wei) 公”的大同社會(hui) 和“大道既隱,天下為(wei) 家”的小康社會(hui) 。在天下為(wei) 公的大同社會(hui) ,最高權力的轉移是采取禪讓製。《禮記正義(yi) 》說:“天下為(wei) 公,謂天子位也,為(wei) 公謂揖讓而授聖德,不私傳(chuan) 子孫,即廢朱、均而用舜、禹也。”這裏“廢朱、均而用舜、禹也”是指堯不以帝位傳(chuan) 其子丹朱而傳(chuan) 給舜,舜又不傳(chuan) 其商均而傳(chuan) 禹。《史記·五帝本紀》:“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yu) 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郭店楚簡《唐虞之道》揭示了禪讓製的思想本質:“唐虞之道,禪而不傳(chuan) 。堯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禪而不傳(chuan) ,聖之盛也。利天下而弗利也,仁之至也。故昔賢仁聖者如此。身窮不貪,沒而弗利,窮仁矣。必正其身,然後正世,聖道備矣。故唐虞之道,禪也。”禪讓的根本精神就是“利天下而弗利”,即將利益歸於(yu) 天下,而不是當作一己之利。禪讓的核心在於(yu) 所謂“禪而不傳(chuan) ”。“禪”是針對“傳(chuan) ”而言的,“禪”的精神為(wei) “天下為(wei) 公”,故把天子之位讓給最賢能的人;“傳(chuan) ”的含義(yi) 是“天下為(wei) 私”,故把天子之位傳(chuan) 給自己的兒(er) 子。儒家提倡並強調禪讓,認為(wei) 它最能體(ti) 現聖王的人格境界和仁德的理想原則,這些都是大同社會(hui) 的基本要素。

由“官天下”到“家天下”是中國古代曆史的一個(ge) 重大轉折,“官天下”的精神——天下為(wei) 公後來為(wei) 儒家傳(chuan) 承發展,成為(wei) 秦漢以後儒家道統的基本內(nei) 涵之一,與(yu) 封建帝王“家天下”的關(guan) 係就顯得比較微妙:既有相容,乃至合作的一麵;也有相悖,甚至抗衡的一麵。“官天下”始終是儒家的理想,儒家從(cong) 來沒有放棄。但是,儒家是一個(ge) 懷抱理想的現實主義(yi) 者,他不放棄理想,卻也具有現實精神。一般情況下,當“官天下”與(yu) “家天下”相符的時候,儒家會(hui) 支持後者;當“官天下”與(yu) “家天下”相背離時,儒家會(hui) 反對“家天下”。但是,儒家的反對所采取的方式是非暴力的、漸進式。在一般常態下,出於(yu) 關(guan) 注民生、體(ti) 恤百姓,以及天下安定的考慮,儒家總是試圖通過對上說服、抗議、直諫、教育等方式將盡量將“家天下”納入“官天下”的軌道;而在特殊情況下,當家天下無可救藥,積重難返,難以與(yu) 公天下相吻合時,儒家並不反對改朝換代,甚至讚同湯武革命。

作為(wei) 官僚的“官”是隨著古代國家的形成而出現的,最早大概要追溯到古史傳(chuan) 說時代的黃帝時代,《史記·五帝本紀》:“黃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孫,名曰軒轅。……遷徙往來無常處,以師兵為(wei) 營衛,官名皆以雲(yun) 命,為(wei) 雲(yun) 師。”《集解》應邵曰:“黃帝受命,有支瑞,故以雲(yun) 紀事也。春官為(wei) 青雲(yun) ,夏官為(wei) 縉雲(yun) ,秋官為(wei) 白雲(yun) ,冬官為(wei) 黑雲(yun) ,中官為(wei) 黃雲(yun) 。”最初官是很少的,權力也有限,後來隨著國家事務的增加,官也越來越多了。《 禮記 ·明堂位》說:“ 有虞氏 官五十, 夏後氏 官百,殷二百,周三百。”《易·係辭下》:“百官以治”。《禮記•王製》:“王者之製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官本位的正式起源是秦朝,是官的本來涵義(yi) 的異化,是伴隨著秦王朝中央集權製度的確立而正式形成的,與(yu) 法家有直接關(guan) 係。其實,社會(hui) 上重官的觀念產(chan) 生於(yu) 春秋戰國天下大亂(luan) 之際。韓非子《五蠹》說:“今之縣令,一日身死,子孫累世絜駕,故人重之。”秦始皇滅六國後,實行了一整套鞏固封建中央集權製的措施進行專(zhuan) 製統治,在中央實行三公九卿製,在地方實行郡縣相亭四級行政組織。縣級以上的官吏由皇帝親(qin) 自任免,直接向皇帝負責。至此,始皇帝的威勢得到了充分的保證,中央集權發展到了一個(ge) 高峰。他實行車同軌、書(shu) 同文,實現了政治、經濟的統一,刻石自頌“六和之內(nei) ,皇帝之土”,“人跡所致,無不臣者。”在思想文化問題上,秦始皇仍然以法家思想,特別是韓非的思想為(wei) 其統治的基本依據,按照韓非“法、術、勢”的設計,“明主之國,無書(shu) 簡之文,以法為(wei) 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wei) 師”,使法家思想獨於(yu) 一尊,成為(wei) 官本位的理論基礎。

秦漢以後高度的中央集權,高度的思想統一,官僚製度逐漸完善,官本位的意識也逐漸強化,使得社會(hui) 上形成了“萬(wan) 般皆下品,唯有讀書(shu) 高”的風氣。在等級森嚴(yan) 的封建社會(hui) ,官為(wei) 百業(ye) 之首,唯有走上仕途,才能出人頭地,興(xing) 旺發達。而處於(yu) 社會(hui) 底層的人們(men) ,要擺脫貧困和低賤的社會(hui) 地位,入仕做官是最佳選擇。官本位意識是封建官僚製度在觀念形態上的反映,並維護和服務於(yu) 官僚集權體(ti) 製。這種意識貫穿整個(ge) 封建社會(hui) ,在宋王朝時才由興(xing) 盛走向成熟。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是靠武人策動的“陳橋式兵變”當上皇帝的,為(wei) 了防止這樣的事情又一次發生,趙匡胤采取了重文輕武的策略,大量任用文官,來限止武將的權力,同時擴大官吏數目,利用官吏的互相牽掣來防止某個(ge) 將官集聚到可以威脅帝王的巨大權力,結果官吏的數量成倍膨脹。“官本位”在明王朝時走向了極端,社會(hui) 的各個(ge) 細胞自此被“官僚主義(yi) ”普遍並徹底地浸潤。辛亥革命以後庇護官本位的皇權崩塌,應該隨著封建帝製的消亡被掃進曆史的垃圾堆,確實在近代一度淡化了一些,但後來無論是北洋軍(jun) 閥時期還是民國時期,官本位的陰魂在特定的社會(hui) 曆史條件下,在中國社會(hui) 走向現代化的艱難曆程中又不同程度地複活了。新中國成立以後,毛澤東(dong) 一直在尋求即不要西方的民主自由,又不要傳(chuan) 統的儒家思想,以其個(ge) 人魅力和社會(hui) 主義(yi) 、共產(chan) 主義(yi) 的理想激勵幹部、發動群眾(zhong) ,試圖弱化官本位,但是他實際上又搞成了個(ge) 人崇拜,一言堂,沒有成功。這方麵學界、政界已經有許多研究和揭示,茲(zi) 不贅言。


二、道統、學統與(yu) 政統、治統

中國曆史上的道統與(yu) 政統呈現出亦分亦合,不即不離,一虛一實,相反相成,互為(wei) 作用的特點。以時間而言,春秋戰國以前的曆史是道統與(yu) 政統合一的,“官師治教合,而天下聰明範於(yu) 一,故即器存道,而人心無越思” 2;以人物而言,孔子以前的黃帝、堯、舜、禹、湯、文、武、周公都是聖與(yu) 王一體(ti) 的,是道統與(yu) 政統合一的人格體(ti) 現。春秋戰國以降,在現實中聖與(yu) 王分而為(wei) 二,道學在師儒,權勢在帝王,儒家隻好尋求在聖與(yu) 王分而為(wei) 二情況下聖怎麽(me) 製約王,於(yu) 是孔子高揚“道統”意識,以與(yu) 君主所代表的“政統”形成兩(liang) 個(ge) 相涉而又分立的係統。從(cong) 此以後,政統與(yu) 道統不再合一,道統之中不再有曆代帝王的地位,而政統中的曆代帝王則要接受道統的指導。

儒家道統與(yu) 帝王的政統存在著長期的緊張關(guan) 係,形成了困擾中國政治的一個(ge) 基本矛盾:儒家“政治的理念,民才是主體(ti) ;而政治的現實,則君又是主體(ti) 。這種二重的主體(ti) 性,便是無可調和對立。” 3這種二重主體(ti) 性的矛盾凸現了曆史上體(ti) 現為(wei) 道(理)與(yu) 勢的緊張關(guan) 係,即儒家的道德政治理想及其理想人格與(yu) 帝王權勢之間的緊張關(guan) 係。孔子提出:“所謂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則止。”(《論語·先進》),這樣就把君臣關(guan) 係統攝於(yu) 更高的“道”這麽(me) 一個(ge) 價(jia) 值理想上,“以道事君”就是以仁道事君,從(cong) 政治哲學上說這就是儒家的民本主義(yi) 價(jia) 值觀。 “道”成為(wei) 君臣關(guan) 係存在的前提,喪(sang) 失了這個(ge) 前提,臣的一方完全可以終止君臣關(guan) 係——臣是有主動權的批評權。

儒家思孟學派把“道統”與(yu) “政統”的分立具體(ti) 化為(wei) “道”與(yu) “勢”、“德”與(yu) “位”的分立,認為(wei) “道高於(yu) 勢”、“德尊於(yu) 位”。思孟學派的代表人物是子思和孟子,他們(men) 的基本形象是王者師,不是顧問、智囊、高參,而是有自己文化理想、曆史使命、政治遠見、道德人格,能夠特立獨行的儒者。《孔叢(cong) 子•抗誌》載:曾參的兒(er) 子曾申,看到孔伋(子思)誌向難達、身處貧困,就對他說:“屈己以伸道乎,抗誌以貧賤乎?”孔伋說:“道伸,吾所願也。今天下王侯,其孰能哉?與(yu) 屈己以富貴,不若抗誌以貧賤。屈己則製於(yu) 人,抗誌則不愧於(yu) 道。”在“道”與(yu) “勢”的對峙上,子思表現出了一位真正儒者的高風亮節和浩然正氣。孟子認為(wei) ,德與(yu) 爵相比,德更重要。他把權勢地位稱作“人爵”,道德仁義(yi) 稱為(wei) “天爵”,鮮明地對比說:“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yi) 忠信,樂(le) 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爵從(cong) 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孟子·告子上》)“天爵”與(yu) “人爵”雖然不是對立或抵牾的關(guan) 係,但畢竟是兩(liang) 種不同的價(jia) 值判斷,通過褒貶古今的對比表達了重“天爵”輕“人爵”,以“天爵”統攝“人爵”的價(jia) 值傾(qing) 向。

荀子認為(wei) 儒者之所以受人尊敬主要是在他身上有道在,有道的儒者在處理與(yu) 君主的關(guan) 係時就要以道為(wei) 精神價(jia) 值,“道高於(yu) 君”,要“從(cong) 道不從(cong) 君”,認為(wei) “從(cong) 道不從(cong) 君”是儒道中的大行。因道的存亡與(yu) 否決(jue) 定國家的存亡,“道存則國存,道亡則國亡”(《荀子·君道》),所以要以道的價(jia) 值理想作為(wei) 士人的指導思想,而不是權勢和利益。

漢代大儒董仲舒繼承並發揮了先秦儒家的傳(chuan) 統,提出一些有價(jia) 值的觀點,主要有“天遣說”和“有道伐無道”的思想。“天遣說”是董仲舒提出的對君主的失道行為(wei) 加以約束的一種思想,是其“天人感應”學說在政治上的落實。他認為(wei) ,天是一種超人間的支配力量,君權乃由天授,天生民以立君,天與(yu) 人事有著必然的聯係,試圖以天抑君,如果皇帝有政治上的失誤就會(hui) 被天警示,指出:“國家將有失道之敗,而天乃先出災害以遣告之。”(《漢書(shu) ·董仲舒傳(chuan) 》)即上天對統治者,經常通過自然界的災異變化來進行譴責,以示警告,使其改正錯誤,符合天意。他還提出“有道伐無道”的變革史觀。他認為(wei) ,曆史的變革,起支配作用的是道,有道之聖人伐無道之暴君,由此推動了曆史的變革和發展,並將此稱之為(wei) 天理。

從(cong) 宋代開始相權低落,君權提升,中央集權加強,為(wei) 明清以後專(zhuan) 製主義(yi) 的強化奠定了基礎。宋朝相對穩定,但國勢衰落,然而宋儒身上逐漸萌生了先秦儒者以天下為(wei) 己任的精神,他們(men) 以普遍適用的“道”或“理”為(wei) 一切自然與(yu) 社會(hui) 存在的原理和原則,來對現實社會(hui) 進行批評和提升,試圖以道統統攝政統。他們(men) 認為(wei) ,“天下唯道理最大,故有以萬(wan) 乘之尊而屈於(yu) 匹夫之一言,以四海之富而不得以私於(yu) 其親(qin) 與(yu) 故者。” 4這就是說再有權有勢也不能超越“道理”之上,胡作非為(wei) 。元代蒙古異族入主中國,政統變了,道統仍存民間。社會(hui) 上的士人以受儒家出處之道的影響,大都以不出仕在野講學為(wei) 務。

明清兩(liang) 代是封建專(zhuan) 製主義(yi) 中央集權高度發展的曆史時期。明清之際出現了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孫奇峰、傅山、朱之瑜、呂留良、陳確、唐甄、顏元等這些早期啟蒙思潮的代表人物。他們(men) 在反思明亡的曆史教訓過程中,他深刻地認識到了封建君主專(zhuan) 製的社會(hui) 弊端,猛烈地展開了批判,並提出了改革社會(hui) 的理想方案。如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原君》中最膾炙人口的兩(liang) 句話,一是“為(wei) 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二是“天下為(wei) 主,君為(wei) 客”。明末呂坤這樣的學者在政治上表現了“以理抗勢”和“法高於(yu) 勢”的精神。他把思孟學派“道高於(yu) 勢”的思想發展為(wei) “理尊於(yu) 勢”,認為(wei) 天子雖然掌握著天下最高的權勢,但也應該有所畏懼。權勢盡管高貴,但與(yu) “理”比較起來,“勢之尊,惟理能屈之”。

總的來看,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當中,道統與(yu) 政統的理想關(guan) 係是道統高於(yu) 政統、涵攝政統,二者的關(guan) 係不是平行的,而是體(ti) 用本末的關(guan) 係。在儒家看來,“道統”的核心是道德標準與(yu) 精神價(jia) 值,由伏羲堯舜孔子等古聖人創立,由民間曆代聖賢大儒代表並傳(chuan) 承,是衡量社會(hui) 政治的最高價(jia) 值標準,是評判國家政府的獨立精神力量,而“政統”則由皇帝或政府承擔與(yu) 代表,隻表明皇帝或政府具有世俗權力的合法性,而不具有精神權力的合法性,即不具有“道統”上的合法性。在“道統”與(yu) “政統”分立的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沒有一個(ge) 皇帝敢說自己代表“道統”,因為(wei) 皇帝知道,“道統”自古以來都由堯舜孔孟及民間大儒代表,自己在社會(hui) 中的定位隻代表“政統”。因此,他們(men) 不但不敢與(yu) 聖賢爭(zheng) “道統”,反而降尊卑懷誠心尊重“道統”,敬畏“道統”,願意接受“道統”的評判監督。這表現在朝廷禮儀(yi) 上,皇帝與(yu) 一切政府官員進孔廟與(yu) 國子監要下馬,皇帝祭孔子也要像祭天一樣行三跪九叩大禮。因此,在中國政治傳(chuan) 統中,“道統”高於(yu) “政統”,“道統”不僅(jin) 是“政統”的評價(jia) 標準與(yu) 道德合法性的來源,也是社會(hui) 普遍道德與(yu) 精神價(jia) 值的基礎與(yu) 來源。 5

應該看到,儒家解決(jue) 其道德政治理想與(yu) 專(zhuan) 製政治的緊張關(guan) 係時也有局限性,這就是自上而下對統治者的規勸,對民眾(zhong) 的教化,與(yu) 近代民主政治由下而向上去爭(zheng) 取不同,這使得傳(chuan) 統政治總是在聖君賢相、君禮臣忠、士大夫出處之道上打轉,人民處於(yu) 一種消極被動的地位,雖然有民本思想,但民作為(wei) 真正的政治主體(ti) 始終沒有從(cong) 製度上建立起來。

當然,道統與(yu) 政統的關(guan) 係不是僅(jin) 僅(jin) 是對抗性的,也有一致的一麵:即救世為(wei) 目標,強調人間秩序的安排,有著典型的入世特征,所以道統可以為(wei) 政統所用,發揮重建倫(lun) 理道德,維持生活秩序的功能。這樣,道統與(yu) 政統的二元張力的結構就是傳(chuan) 統政治文化的基本結構。

由道統與(yu) 政統再推衍到治統方麵,還有治道的問題。牟宗三認為(wei) “政道是相應政權而言,治道是相應治權而言。……吏治相應治道而言,政治相應政道而言。”6所謂“政道”是關(guan) 於(yu) 政權的“道理”,即“政治上相應政權之為(wei) 形式的實有,定常的實有,而使其真成為(wei) 一集團所共同地有之或總持地有之之‘道’也。”所謂“治權”,即“措施或處理公共事務之運用權也。” 相應的,所謂“治道”,“就字麵講,就是治理天下之道,或處理人間共同事務之道。其本質就是‘自上而下’的。” 

道統、政統、治統就形成了中國傳(chuan) 統政治文化的三元結構:儒者代表道統、學統,為(wei) 政治提供價(jia) 值指導和基本原則、理念、模式;皇帝代表政道、政統,作為(wei) 政治的核心,是國家的首腦;宰相百官代表治道、治統,作為(wei) 管理者管理國家政事。而秦漢以後宰相百官又主要來源於(yu) 儒士,儒士入仕則成為(wei) 士大夫。士大夫就是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中間階層,也是中國古代政治的中堅。

能夠擔當道統的士人所有的特長則是“學”,此“學”不是指今天一般的文化知識,而是包含了非常廣泛深刻的含義(yi) ,即從(cong) 一般文化知識到做人處事的道理,可分成互相關(guan) 聯的五個(ge) 部分,即“詩、政、社會(hui) 、史、形而上學” 。這樣的“學”是在自身和社會(hui) 中被廣泛展開的,而不僅(jin) 僅(jin) 是現代意義(yi) 學術的傳(chuan) 承,它兼具“道”的形而上意義(yi) 和“政”的形而上的價(jia) 值,並在“我”的修身實踐中得以實現。

“政”是經世致用的實踐,是“道”社會(hui) 意義(yi) 上的載體(ti) ,也是“學”的實踐在社會(hui) 生活中的具體(ti) 展開。儒家堅信道德和政治是密不可分的,特別強調統治者的道德修養(yang) 對於(yu) 國家政治和人民福祉的密切關(guan) 係。孔子處於(yu) 社會(hui) 轉型時期的天下失道,禮崩樂(le) 壞的混亂(luan) 時代,對曆史上的聖王政治進行了理論總結和道德升華,提出完整的王道政治學說,主要是指以堯、舜、禹、湯、文、武、周公等為(wei) 代表的治國之道,它最突出的特點是禮樂(le) 政治文明。在治國的方略上,孔子主張“政以德”,把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當季康子問政與(yu) 孔子,孔子對 曰:“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論語·顏淵》)又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不正,雖令不從(cong) 。”(《論語·子路》)又說:“苟正其身矣,於(yu) 從(cong) 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論語·子路》)這就是說,執政者必須從(cong) 端正自身開始,通過其人格魅力和道德感召力去治理民眾(zhong) (正人)。這樣,才能造就一個(ge) 良好秩序的社會(hui) 。“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執政者正,便可不令而行,風行雨施,澤及與(yu) 下民。對於(yu) 王道理想,孟子以後的曆代大儒都在孔子的基礎上有所發揮,並對孔子思想加以捍衛和承繼,這樣就形成了中國特有的政治文化傳(chuan) 統。龔自珍將此概括為(wei) :“一代之治,即一代之學也。一代之學,皆一代王者開也。……是道也,是學也,是治也。則一而已矣。”(《龔自珍全集·治學》)


三、士人政府及其製度安排

“士”是中國古代社會(hui) 中具有一定身分地位的特定社會(hui) 階層,後演變為(wei) 對知識分子的泛稱。最早的士就是武士。又因為(wei) 武士都是身強力壯的男性,所以又進一步引申為(wei) 氏族正式成年男性成員的統稱。商、西周時“士”既泛指包括諸侯在內(nei) 的各級貴族,又專(zhuan) 指貴族的最末等級,是三代貴族政治體(ti) 係中的一個(ge) 有機組成部分。到了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禮崩樂(le) 壞,中央官學中的一些掌握禮樂(le) 文化知識的的人紛紛離開周王室,或奔赴各諸侯國求售,或招收弟子開館教學,或潛入民間研究學術。原來的貴族之士成為(wei) 一種新的“士”,在當時成為(wei) 一個(ge) 獨特的社會(hui) 階層或集團,成為(wei) 社會(hui) 上最活躍的一種人,成份也逐漸複雜起來。當時的士投身於(yu) 政治鬥爭(zheng) ,奔走於(yu) 各國之間,出謀劃策,對當時封建中央集權的統一國家的形成和建立做出了很大貢獻,起到了推動曆史發展前進的作用。在這個(ge) 曆史變革過程中,儒家士人一方麵擔當道統,傳(chuan) 承學統,另一方麵調正政統,規範政統。具體(ti) 途徑是以道抗政,以德抗位,修己正人,治平天下。

“仕”,《說文》曰“學也”,是其本義(yi) ,訓士為(wei) 入官,是後起之義(yi) 。《論語·子張》子夏說“仕而優(you) 則學,學而優(you) 則仕”。上世紀大陸批判孔子的讀書(shu) 做官論,就是望文生義(yi) 地把“優(you) ”當作“優(you) 秀”來講的,那麽(me) “學而優(you) 則仕”就是學習(xi) 好了就去做官,而“仕而優(you) 則學”則是做官好了就去學習(xi) ,就不能通了。楊伯峻《白話四書(shu) 》把此句譯為(wei) :“做好了官,有餘(yu) 力就學習(xi) ;學習(xi) 好了,有餘(yu) 力就去做官”,糾正了“學習(xi) 成績優(you) 秀就可以去做官”、因而演變出“讀書(shu) 做官論”的錯誤,但與(yu) 意未安。《說文》:“優(you) ,饒也。”“優(you) ”、“饒”可以互訓。《王力古漢語字典》“優(you) ”字條第一義(yi) 項:“豐(feng) ,多,充裕。”這是其本義(yi) 。皇侃《論語義(yi) 疏》:“力有優(you) 餘(yu) ,則更可研學先王訓典也。學業(ye) 優(you) 足,則必仕進也。”皇侃看出了兩(liang) 個(ge) “優(you) ”意思的一致和兩(liang) 個(ge) “優(you) ”的修飾語的不同,進行了準確無誤的詮釋。做官精力有優(you) 餘(yu) ,可以更多學習(xi) 先王治國平天下之道;學業(ye) 豐(feng) 富充足,就一定能被選入仕。顯然,這裏強調的還是“學”。總之,“士”和“仕”都強調做事,而“學”就成為(wei) 其本質特征。

以“學”基礎,由“士”而“仕”,可以說是士人的本份。《漢書(shu) ·食貨誌上》雲(yun) :“士農(nong) 工商,四民有業(ye) ,學以居位曰士。”說明在傳(chuan) 統社會(hui) 中,士居四民之首,他們(men) 居位參政被看成是天經地義(yi) 的權利義(yi) 務。因此,“不仕無義(yi) ”(《論語·微子篇》)、“士之仕也,猶農(nong) 夫之耕也”、“士之失位也,猶諸侯之失國家也”(《孟子·滕文公下》)就成為(wei) 儒者的信條。

當然,儒家並不是無條件地為(wei) 了一己之私利入仕,而是特別強調入仕的道德前提和人格尊嚴(yan) ,形成了儒家的出處之道。孔子要求學生“不仕大夫,不食汙君之祿”(《史記·仲尼弟子列傳(chuan) 》),“用之則行,舍之則藏”(《論語·述而》),“邦有道,穀;邦無道,穀,恥也。”(《論語·憲問》)孟子提出“古之人,得誌澤加於(yu) 民,不得誌修身見於(yu) 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孟子·盡心上》),在個(ge) 人的窮達與(yu) 道的堅守上毫不猶豫地將道置於(yu) 首位。孟子倡導士人必須對君主有所選擇,以利於(yu) 實現遠大誌向。“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孟子·公孫醜(chou) 上》),應當采取靈活變通的態度。荀子承認君主製的作用,但士入仕與(yu) 否,全在於(yu) 君主是否任用;士發揮社會(hui) 作用的主動權則全在自己:“人主用之,則勢在本朝而宜,不用,則退編百姓而愨,必為(wei) 順下矣。雖窮困、凍餒,不以邪道為(wei) 貪;無置錐之地而明於(yu) 持社稷之大義(yi) ”(《荀子·儒效》)“美政”就是要“善調一天下”,為(wei) 社會(hui) 製訂各種禮儀(yi) 規範、政法製度等,以安定社會(hui) 秩序和富裕百姓生活;“美俗”就要不斷修身,提高道德品質,以身作則,化民成俗。

由“士”而“仕”就構成了中國古代的士人政府。中國古代政府是由士人組成的,不是軍(jun) 人政府,避免了軍(jun) 人暴政;不是富人政府,不會(hui) 形成資本家專(zhuan) 製;不是貴族政府,由貴族世代把持政權;而是讀書(shu) 人的政府,或稱士人政府,“謂士人政府者,即整個(ge) 政府由全國各地之知識分子即讀書(shu) 人所組成” 10,是一個(ge) “崇尚文治的政府”。士人政府是有製度保障的政府,漢武帝起確立了幾項重要製度,如教育製度、考試製度、選舉(ju) 製度。“每一士人,皆須經過此三項製度之提拔與(yu) 升遷,自社會(hui) 下層而進達於(yu) 政府之最高層。皇帝雖是政府中之最高領袖,但亦得遵循此幾項製度,而行使其職權。此下兩(liang) 千年來,此三項製度雖遞有改變,但大體(ti) 上,絕大多數政府人員,必經此三項製度之審核與(yu) 通過,則並無有變。”11教育製度中的太學是士人政府的精神核心,社會(hui) 上的任何人都可以通過考試進入這個(ge) 國立大學。漢代太學博士,負有議政、奉使、巡視等職責,說明他們(men) 的政治地位很高,太學提倡自學、允許自由研討,使太學培養(yang) 造就了一批有研究能力、學識廣博的高材。黃宗羲在《明夷待訪錄·學校篇》中對“太學”的功能與(yu) 性質進行了概括。他指出,首先,“太學”的功能是養(yang) 士,但“太學”的功能不僅(jin) 於(yu) 此,“古之聖王必使治天下之具皆出於(yu) 學校”,故“太學”還有治國的功能,即行使政治權力的功能。其次,“太學”除具有班朝,布令,養(yang) 老,恤孤,訊馘的功能外,更重要的功能則是“大師旅則會(hui) 將士,大獄訟則期吏民,大祭祀則享始祖”。至於(yu) “太學”的性質,黃宗羲認為(wei) 是“公非是於(yu) 學校”,而使“天子不敢自為(wei) 非是”,即以“太學”為(wei) 國家政治的最高清議機構與(yu) 權力機構,對最高統治者的施政行為(wei) 進行正確與(yu) 否的評議與(yu) 裁決(jue) 。

對於(yu) 唐代以後的科舉(ju) 製度,近代以來人們(men) 多是持嚴(yan) 厲的批評態度,提到官本位問題也把科舉(ju) 製度看成是官本位走向興(xing) 盛的直接動因,而沒有看到科舉(ju) 製度曾經的正麵作用。其實,科舉(ju) 本來目的是為(wei) 政府從(cong) 民間提拔人才,打破士族世襲的現象,以整頓吏製。相對於(yu) 世襲、舉(ju) 薦等選材製度,科舉(ju) 考試無疑是一種公平、公開及公正的人才選拔製度。從(cong) 宋代開始,科舉(ju) 便做到了不論出身、貧富皆可參加。這樣不但拓展了政府選拔人才的基礎,而且使處於(yu) 社會(hui) 中下階層的寒門之士有機會(hui) 通過科考向社會(hui) 上層流動,對維持整體(ti) 社會(hui) 的穩定起了相當大的作用。科舉(ju) 為(wei) 中國曆朝發掘、培養(yang) 了大量人才,其中盡管不全是賢能之士,但能通過科考成進士者,多數都非等閑之輩。宋、明兩(liang) 代以及清朝漢人的名臣能相、國家棟梁之中,進士出身的占了絕大多數。這些具有廣泛社會(hui) 代表性的人才進入政府,實際上也是民眾(zhong) 參與(yu) 政府的一種途徑,與(yu) 現代民主精神是相通的,隻不過方式和途徑不同。曆史上東(dong) 亞(ya) 日本、韓國、越南都曾經效法中國實行科舉(ju) 。十六至十七世紀,歐洲傳(chuan) 教士了解了中國的科舉(ju) 取士製度,把它介紹到歐洲。十八世紀時 啟蒙運動 中,不少 英國 和 法國 思想家都推崇中國這種公平和公正的製度。英國在十九世紀中至末期建立的 公務員 選拔方法,規定政府文官通過定期的公開考試招取,後來逐漸形成為(wei) 歐美各國通行的 文官製度 。英國文官製所取的考試 原則與(yu) 方式與(yu) 中國科舉(ju) 十分相似,很大程度是吸納了科舉(ju) 的優(you) 點。故此西方有人稱科舉(ju) 是中華文明的第五大發明。

在士人政府中,帝王固然擁有很大的權力,但並不是我們(men) 現代人想象的那種絕對權力、絕對專(zhuan) 製。秦漢以後的中國政治,顯然常保持一個(ge) 君職與(yu) 臣職的劃分,即君權與(yu) 臣權的劃分,或者說王室與(yu) 政府的劃分。在漢代,內(nei) 朝指王室言,外朝指政府言。全國財政收入,屬於(yu) 大司農(nong) 者歸政府,屬於(yu) 少府者歸王室,這一劃分,曆代大體(ti) 保持。 12一般而言,皇帝是國家的惟一領袖,而實際政權則不在皇室而在政府。代表政府的是宰相。皇帝是國家的元首,象征一個(ge) 國家的統一;宰相是政府的領袖,負政治上的一切實際責任。 13帝王的權力還是受到以宰相為(wei) 領袖的官僚體(ti) 製的製約。因此,國家治理是由官僚主導還是由帝王主導,常常形成一個(ge) 相互較量的局麵。對於(yu) 能力強的帝王,帝王主導的傾(qing) 向十分明顯;對於(yu) 能力差的帝王,官僚主導則成為(wei) 定勢。有的王朝帝王幾十年不上朝、不理政,國家的管理照樣運行,也不一定就出現嚴(yan) 重失誤。反之,帝王及皇家貴戚的胡作非為(wei) 則往往是王朝衰落、天下大亂(luan) 的根源。錢穆先生還舉(ju) 例唐代皇帝與(yu) 政府與(yu) 決(jue) 策和發布命令的對峙,說明中國傳(chuan) 統政治,本不全由皇帝專(zhuan) 製,也不能說中國人絕無法製觀念。 14而就官僚體(ti) 製的政府而言,中國傳(chuan) 統政治觀念與(yu) 政治理論,自始即偏重在政府之職分與(yu) 責任,而不注重在政府之權利上。而且中國傳(chuan) 統政治職權分配特別的細密,各部門各單位都寓有一種獨立性與(yu) 衡平性,一麵互相牽製,一麵互相補救,政府全局,很難普遍腐敗。 15


四、中國官本位何以能夠大行其道

今天,中國官本位大行其道,權力失控的根本原因是割斷了幾千年曆史文化傳(chuan) 統,綱常墮毀,禮崩樂(le) 壞,學絕道喪(sang) ,走上了西化的道路,喪(sang) 失了中華民族的主體(ti) 性。如錢穆先生所說:“辛亥革命,民國創建,政統變於(yu) 上,而道統亦變於(yu) 下。民初即有新文化運動,以批孔反孔,打倒孔家店為(wei) 號召。孔家店中之夥(huo) 計,即本文所謂社會(hui) 下層之士。自此以下,社會(hui) 有民無士。上無君,下無士,此則庶及可謂之全盤西化矣。” 16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的基本構架中,道統是根本,道統落實或者下貫到政治方麵就是“政統”,落實或者下貫到學術方麵即為(wei) “學統”,落實或者下貫到教育教化方麵即為(wei) “教統”。道統作為(wei) 價(jia) 值係統統攝教統、學統和政統,不是一個(ge) 層麵,而是一道開三門,立體(ti) 地下貫與(yu) 上通。在中國文化發展過程中是社會(hui) 的政統、學統、教統時而斷,斷了可以再複興(xing) 起來,惟獨道統不能斷。今天的中國,最根本的問題是道統斷了,反映在人格上就是進入了沒有聖賢的時代,同時政統、學統、教統也斷了。這樣,政治上無道統的指導,本身走不上正軌,沒有了士大夫階層作為(wei) 中間階層,作為(wei) 政治的中堅;學術上引進西方的學科體(ti) 製、學術範式、學術方法,好則為(wei) 學術而學術,壞則實用主義(yi) 、功利主義(yi) ;教育上先是引進前蘇聯教育模式,改革開放以後又受西方教育影響,成為(wei) 一種純粹的知識教育,應試教育,最重要的沒有了蒙學教育、家庭教育,以及士人擔當的社會(hui) 教化。

在政治上,走上西化道路的中國一般知識分子在政治上癡迷於(yu) 民主、自由,而1949年以後中國大陸的政治構架則是另一個(ge) 外來的西方政治模式——前蘇聯的集權主義(yi) 政治,缺乏源於(yu) 中國自身曆史文化傳(chuan) 統以儒家為(wei) 主體(ti) 的政治理念與(yu) 實際構架,而有的則是法家式集權專(zhuan) 製。近代以來很多人籠統地認為(wei) 中國傳(chuan) 統政治是所謂封建專(zhuan) 製,是已經被推翻了的過時的政治,根本上缺乏一種對中國曆史,特別是政治發展史的實事求是的了解和認識,把中國古代幾千年政治文化傳(chuan) 統中主體(ti) 精神和優(you) 秀成分也丟(diu) 棄了。

改革開放一開始就提出小政府,大社會(hui) 的改革方向。隨著經濟體(ti) 製改革的深化,政治體(ti) 製改革的呼聲越來越強,社會(hui) 民主、自由、人權的要求越來越高,但是曆史進入21世紀,中國政治體(ti) 製改革明顯滯後,原先小政府、大社會(hui) 的改革設想正在不斷倒退為(wei) 大政府、強官僚,小社會(hui) 、弱民眾(zhong) 。國家權力過大,過於(yu) 集中,不斷越界侵入社會(hui) 領域,觸角深入社會(hui) 各個(ge) 角落,幹預民間生活,非法剝奪私有財產(chan) 和私人利益,已是當前中國的主要製度弊端。鄧小平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期製定改革路線時,明確要求各級政府不要再去管那些“不該管、管不好、管不了”的事,這個(ge) 話已經切入到國家和社會(hui) 關(guan) 係的核心,即國家權力是有邊界的,不能越權進入社會(hui) 領域。經過三十年改革開放,國家權力過大的問題非但沒有解決(jue) ,反而是在經濟的高速增長中日趨膨脹,各級政府掌握著巨大權力和資源,熱衷於(yu) 各種開發,直接決(jue) 定經濟發展和社會(hui) 的發展模式與(yu) 方向。由此帶來的後果是,不受約束的權力運行,不僅(jin) 製造出一係列後患無窮的環境、生態和可持續發展問題,而且成為(wei) 當前社會(hui) 政治轉型的最大障礙,成為(wei) 社會(hui) 不能和諧穩定的根本原因。在這種情況下,官本位出現史無前例的強化就是必然的了。

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13年第4期上,58-68頁



1朱向東(dong) 、貝清華:《官本位的成因解析》, 《人民論壇 》2010年第26期。

2 章學誠:《文史通義(yi) ·原道中》。

3黃克劍、林少敏編:《徐複觀集》,群言出版社,1993年,第124頁。

4《中興(xing) 兩(liang) 朝聖政》卷47。

5 蔣慶:《儒家的生命之道與(yu) 政教傳(chuan) 統——談儒家的心性學統、道統與(yu) 政統》,www.confucius2000.com

6牟宗三:《政道與(yu) 治道》,《政道與(yu) 治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頁。

7牟宗三:《政道與(yu) 治道》,《政道與(yu) 治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19頁。

8牟宗三:《論中國的治道》,《政道與(yu) 治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第23頁。

9杜維明:《道學政——論儒家知識分子》,錢文忠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頁。

10錢穆:《國史新論》,三聯書(shu) 店,2012年,第85頁。

11錢穆:《國史新論》,三聯書(shu) 店,2012年,第108頁。

12錢穆:《國史新論》,三聯書(shu) 店,2012年,第73頁。

13錢穆:《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三聯書(shu) 店2012年,第3頁。

14錢穆:《中國曆代政治得失》,三聯書(shu) 店2012年,第43-44頁。

15錢穆:《國史新論》,三聯書(shu) 店,2012年,第84、82頁。

16錢穆:《國史新論》,三聯書(shu) 店,2012年,第174-175頁。

 

 

 

                                                             責任編輯:李泗潮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