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新民】學術不正 繁榮何益——與友人論陽明學書

欄目:諫議策論
發布時間:2013-11-08 11:53:28
標簽:
張新民

作者簡介:張新民,西曆一九五〇生,先世武進,祖籍滁州,現為(wei) 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shu) 院教授(二級)兼榮譽院長。兼職貴陽孔學堂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理事,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中國明史學會(hui) 王陽明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著有《存在與(yu) 體(ti) 悟》《儒學的返本與(yu) 開新》《陽明精粹·哲思探微》《存在與(yu) 體(ti) 悟》《貴州地方誌考稿》《貴州:學術思想世界重訪》《中華典籍與(yu) 學術文化》等,主編《天柱文書(shu) 》,整理古籍十餘(yu) 種。



學術不正  繁榮何益

——與(yu) 友人論陽明學書(shu)

作者:張新民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

時間:孔子2564年暨耶穌2013年11月5日

 

 

 

大劄奉悉,稽答為(wei) 歉。兄治陽明子之學,確有見得深處。蓋儒道釋三家,皆與(yu) 其相合相契。而禪門之影響實最深最钜,發用則不可不用儒家也。故凡涉形上之道體(ti) ,則屢以“上一截”稱之,以為(wei) 三家本無異同;至於(yu) 形下之世界,則謂其為(wei) “下一截”,而三家不能不有差異也。良由道體(ti) 本一,可統萬(wan) 殊。一之與(yu) 萬(wan) ,不即不離。而常與(yu) 無常,亦可合於(yu) 一體(ti) 。就形上之道言,如馬一浮氏所言,儒釋等是閑名,心性人所同具。而一涉形下世界,則畢竟千蹊萬(wan) 徑,要在應機說教,何必執定一說耶。一如理為(wei) 形上,氣為(wei) 形下,理不離氣,氣不離理,形上則不離形下,形下亦不離形上。理與(yu) 氣一體(ti) ,形上形下亦一體(ti) 也。而其時儒門淡泊,程朱壓力甚大,陽明之時有諱言,亦在情理之中矣。然雖如此,後儒批評之聲,可謂不絕於(yu) 耳。鹹以為(wei) 其道近禪,而禪必空寂,空寂必誤國,則陽明不能辭其咎耳。然儒之與(yu) 禪,所同仍不勝其所異,即孔門之仁智兼融,亦通於(yu) 釋氏之悲智雙運,陽明知行合一之說,何異於(yu) 禪門性修不二之論。皆為(wei) 救世必具之資,少見疲厭不樂(le) 之想,惟門庭設施,不必盡同,亦無須盡同也。至於(yu) 空寂,亦非常人所見之死體(ti) ,天地一日存在,便可一日活潑起用。運機流行無礙,方為(wei) 真大道也。別陽明一生事功,赫赫有聲,古今儒者用兵,無有出其右者,足可兼取三不朽美名。吾國儒學之人格形態,陽明子堪稱典範矣。儀(yi) 型猶在,慕者誰何?故餘(yu) 乃寄厚愛於(yu) 豪傑之士,痛斥芸芸鄉(xiang) 願,厭惡首鼠兩(liang) 端,以為(wei) 國家元氣,不離人格精神,必賴傲骨英氣。而大心仁人之士,豈可一日或缺哉!

 

陽明子居夷處困,洞悉生死,見道最深,其說雖可溯源孟子,然皆自心性沛然湧出,實可見儒門盡心知性之說,決(jue) 非誑人虛語。而心之全體(ti) 大用,一旦活潑展現,則徹上徹下,必通透明了,為(wei) 仙則必為(wei) 真仙,為(wei) 佛則必為(wei) 真佛,為(wei) 儒則必為(wei) 真儒。大地山河,俱可擔荷一肩;日月星辰,足可與(yu) 之共輝。大丈夫皆不忍真棄世,亦非生死一端可限,必振斯民之陷溺,挽天下以同往也;而救世必先救心,救心則本於(yu) 性天,天與(yu) 人本來不二,斯亦三家共同之旨也。則良知藏亦通於(yu) 如來藏,成就生命乃德性之應然,汲汲於(yu) 向外探求者,不過世間俗學而已。故餘(yu) 一生治學,多見其同,而少見其異,凡議論紛紜者,皆昧於(yu) 會(hui) 通之旨,拾小而棄大。而三家皆人類智慧之結晶,不可以分別智起妄見。惜今人治學,已不知反諸本心,高明者雖好談本體(ti) ,然亦不過玩弄光影而已。噫!陽明子之真血脈,吾儒之真精神,成於(yu) 學術,亦毀於(yu) 學術。學術所催生者,乃文字相之繁榮,文化生命之元氣,則早已斲傷(shang) 矣。

 

故曰:學術不正,繁榮何益?修辭不誠,立言何益?必正心、正理、正氣、正政、正官、正民,使天下風俗皆歸於(yu) 醇美,人心有所依止而安寧,士林率先以身示範,諷議褒貶一皆出於(yu) 至公之大道,學術精神方臻究竟也。學界非徒馳騁口學之區宇,當為(wei) 性德流行之天下。惜害道風熾,莫過今日;學者趨利,大勝古昔。人心雜毒,戾氣熏天;聲色迷轉,無繩自縛。吾兄慨然思有所振起,弟豈能不肅然起敬乎?

 

餘(yu) 之發憤整理出版清水江文書(shu) ,實出於(yu) 不忍難安之情。蓋文獻凋零,情何以堪?幸天不棄,已出版煌煌廿二冊(ce) 精裝之本,其必沾溉學林,指日可待矣。然此勞己逸人之事,智者決(jue) 不肯為(wei) ,不為(wei) 則談何沾溉?故真守道者,必以愚自處也。蒙兄不棄,擬全力相助,玉成茲(zi) 事,亦德必有鄰之證。何其幸哉!何其幸哉!數次電話,知兄之識見魄力,均在吾儕(chai) 之上,則兄之見義(yi) 援手,不啻十萬(wan) 大軍(jun) 助我。因緣大法不可思議,餘(yu) 今更信而不疑矣。

 

餘(yu) 既退出體(ti) 製,知行講壇亦改由儒學會(hui) 主盟。民間興(xing) 學,更見道統精神。兄之應邀赴講,誠乃佳話也。晤麵暢談,豈非至樂(le) ?雖雲(yun) 天相隔,時時翹首相盼焉。

 

公曆二零一三年十一月二日晨止叟謹撰於(yu) 水心溪夢館之晴之書(shu) 屋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表


責任編輯:李泗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