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憲政是個“化”的過程

欄目:思想探索
發布時間:2013-10-31 19:35:12
標簽:
姚中秋

作者簡介:姚中秋,筆名秋風,男,西元一九六六年生,陝西人士。現任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guan) 係學院教授,曾任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高研院教授、山東(dong) 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教授。著有《華夏治理秩序史》卷一、卷二《重新發現儒家》《國史綱目》《儒家憲政主義(yi) 傳(chuan) 統》《嵌入文明:中國自由主義(yi) 之省思》《為(wei) 儒家鼓與(yu) 呼》《論語大義(yi) 淺說》《堯舜之道:中國文明的誕生》《孝經大義(yi) 》等,譯有《哈耶克傳(chuan) 》等,主持編譯《奧地利學派譯叢(cong) 》等。


憲政是個(ge) “化”的過程

作者:秋風

來源:FT中文網

時間:2013年10月29日

 

 

 

中國是否應該推動憲政轉型?本來,這不應該是個(ge) 需要討論的問題,因為(wei) ,過去三十多年來,中國就在憲政化。

 

難道不是嗎?容我舉(ju) 出幾個(ge) 例證:

 

二十世紀中期,農(nong) 民被剝奪了自由遷徙的權利。八十年代中期開始,農(nong) 民可以離開家鄉(xiang) ,到城鎮打工。接受過很好教育的青年人也可以在城市之間自由流動,尋找滿意的職業(ye) ,盡管戶籍製度仍給他們(men) 帶來很多麻煩。

 

八十年代初,伴隨著土地家庭承包經營製度的確立,人民公社解散,政府推動村民自治。九十年代以來,在社會(hui) 生活各領域中,也湧現並活躍著大量非政府組織,在政府之外從(cong) 事文化、教育、慈善、公益活動。

 

文革一結束,眾(zhong) 多深受文革之害的黨(dang) 政高級幹部皆強烈要求建立法製。2004年,國務院頒布《全麵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明確提出“全麵推進依法行政,經過十年左右堅持不懈的努力,基本實現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法治就是憲政的基礎;執政黨(dang) 和政府也反複提出,建立和完善民主製度,民主當然是憲政的基礎。

 

今天,在中國人大、政協會(hui) 議上,雖然不乏隻舉(ju) 手不發言的奇葩,但畢竟已有不少人大代表、政協委員,不斷發出與(yu) 政府不同的聲音,表達公眾(zhong) 的意見。

 

2004年修改憲法,第十三條修改為(wei) “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財產(chan) 不受侵犯”。憲法第三十三條增加一款作為(wei) 第三款:“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這是國家對國民的一個(ge) 自我約束的承諾,是憲政的重要基石。

 

今天的媒體(ti) ,從(cong) 傳(chuan) 統媒體(ti) 到網絡媒體(ti) ,都可以討論民主、法治,可以維權,可以批評領導人,這在四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FT中文網的存在本身,就是憲政化的象征。沒有最基本的言論表達空間,怎麽(me) 可能有這樣的媒體(ti) 聲音?

 

在上述現象中,我們(men) 可以看到自治、民主、法治、權力的分立,它們(men) 共同構成憲政。當然,這幾個(ge) 領域的製度都不完善,但你不能說中國沒有憲政。

 

或許可以引入一個(ge) 概念:憲政性,用以刻畫製度憲政化的程度。一種製度的憲政性可以用從(cong) 零到一百的刻度來標記。在當代中國,有些領域的憲政性已到60%,有的領域隻有40%,或者更低。但不容否認,各個(ge) 領域已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著憲政的安排。由最初的沒有到現在的有一些,這就是憲政化。

 

也就是說,中國已經在憲政化之路上走了三十多年。我們(men) 經常用“改革”這個(ge) 詞來形容中國之體(ti) 製變革。略加考察即可發現,改革就是憲政化。改革前的製度,完全沒有憲政性。經過三十年改革,也許具有了50%的憲政性,中國部分地建立了具有一定憲政性的製度。正因為(wei) 此,才有三十年的繁榮。我們(men) 可以設想一下,如果沒有70%的自由遷徙權,怎麽(me) 可能有東(dong) 南沿海的“世界工廠”?

 

從(cong) 這個(ge) 角度看,前一陣關(guan) 於(yu) 憲政的爭(zheng) 論,甚無謂也。

 

公然反對憲政的人,無視中國已在憲政化進程中的事實,閉著眼睛指點江山。問題是,執政黨(dang) 本身就內(nei) 嵌於(yu) 這個(ge) 憲政化過程中。很多憲政化措施是中共提出的,並且經由它的決(jue) 策,變成政策、法律,乃至憲法。中共過去三十多年執政的正當性,也來自於(yu) 憲政化所帶動的經濟增長。

 

最為(wei) 重要的是,中國國民、尤其是中產(chan) 階級對憲政化過程將會(hui) 持續的預期。國家秩序之穩定主要依靠國民的希望,尤其是居於(yu) 主導地位的階層的希望。中國過去三十年社會(hui) 結構最大的變化在於(yu) 中產(chan) 階級異軍(jun) 突起,成為(wei) 主導階層。他們(men) 因為(wei) 憲政化過程而崛起:企業(ye) 家群體(ti) 受惠於(yu) 私有產(chan) 權承認與(yu) 保護製度,白領群體(ti) 受惠於(yu) 自由遷徙製度。他們(men) 的生活方式也由言論表達自由、法治等等製度所塑造。雖然這些製度不完善,但他們(men) 還算滿意。更重要的事,他們(men) 相信,製度在漸進地變革。他們(men) 總還有希望。

 

現在,個(ge) 別官方媒體(ti) 高調地反對憲政,也就讓中產(chan) 階層的希望迅速幻滅。他們(men) 陷入嚴(yan) 重的焦慮不安之中。這就是大半年來,中產(chan) 階層的普遍心態。當主流社會(hui) 心態如此,秩序的根基也就十分脆弱了。

 

不過,在反對這種愚蠢而危險的政治宣傳(chuan) 時,也有些人把憲政神化,而從(cong) 另外一個(ge) 方向堵塞了憲政化之路。依據這種憲政理念,仿佛憲政可以一夜之間如神跡般地降臨(lin) ,普照人間所有角落,人間因此將舊貌換新顏。在他們(men) 的心目中,憲政不是全,就是無。不是一百分,就是零分。今日中國的憲政性不到一百分,所以就是零分。中國要建立憲政製度,必須全盤從(cong) 頭開始。此種激進主義(yi) 深植於(yu) 現代中國知識分子心靈中。這樣的激進主義(yi) 者懶得思考如何在現實中推動憲政化,而是呼喚和等待神跡的降臨(lin) 。

 

這是兩(liang) 種異曲而同工的激進主義(yi) ,其共同特點是孔子所說的“固”,意識形態支配其心靈,而無視現實。中國人始終是要追求有尊嚴(yan) 的生活的,所以,憲政化在中國是大勢所趨。另一方麵,憲政隻能是一個(ge) 在現實生活中展開的“化”的過程。這個(ge) 時代的治國者和知識分子之明智必體(ti) 現為(wei) ,明乎憲政化之大勢,順勢而為(wei) 。若能如此,則中國幸甚。任何方向上的激進,都會(hui) 釀成大禍。

 

這個(ge) 時刻的中國,需要社會(hui) 各群體(ti) 、尤其是精英群體(ti) 有一個(ge) 共識:果斷地拋棄各種意識形態,保持憲政化過程之連續性,務實地追求低調的理想。如此,中國才有可能兼容各方利益,以較低成本完成憲政化過程。

 

(注:本文僅(jin) 代表作者個(ge) 人觀點。)


責任編輯:李泗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