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張新民作者簡介:張新民,西曆一九五〇生,先世武進,祖籍滁州,現為(wei) 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shu) 院教授(二級)兼榮譽院長。兼職貴陽孔學堂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理事,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中國明史學會(hui) 王陽明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著有《存在與(yu) 體(ti) 悟》《儒學的返本與(yu) 開新》《陽明精粹·哲思探微》《存在與(yu) 體(ti) 悟》《貴州地方誌考稿》《貴州:學術思想世界重訪》《中華典籍與(yu) 學術文化》等,主編《天柱文書(shu) 》,整理古籍十餘(yu) 種。 |
吾在道場即在
——與(yu) 友人論學並兼告世之同道書(shu)
作者:張新民
來源:作者惠賜本站
時間:2013年10月30日
賢者責善,惠我良多。而聞善言則當拜,故先施禮致謝也。
吾受性不敏,處世愚暗,不妄交遊,然幼承庭訓,每知自愛,時以愚鈍自守,而於(yu) 辭受進退之間,亦略知抉擇。要在免去黜辱,汰除鄙吝,善養(yang) 真性,維護尊嚴(yan) 。故常戰戰兢兢,戒慎恐懼,砥礪氣節,助長元氣。而一息尚存,則曷敢怠慢乎?又痛感中國文化飄零風散,思有以振起以複興(xing) ,證明大道尚在,人心未死。人群社會(hui) 一日存在,文化真義(yi) 即一日不可磨滅。乃發心創辦書(shu) 院,綿延一線文化命脈,賴天不喪(sang) 斯文,雖曆盡艱辛,而終克有成。如兄所言,餘(yu) 之執掌書(shu) 院,一日在位,即有一日之責。蓋弘道之任,本於(yu) 蒼昊之命,源於(yu) 性分之責,曷敢一日怠慢,豈能一刻懈緩邪?
雖然,處今日權欲功利熏天之社會(hui) ,若道常屈而不能伸,勢則以邪害正無有寧日,人心一皆以利害得失為(wei) 轉移,而己之一身複不能自作主宰,則吾儕(chai) 當從(cong) 道抑或從(cong) 勢耶?答曰:必以道也。從(cong) 道以抗勢,方為(wei) 真豪傑、偉(wei) 丈夫也。蓋昭明靈覺之心,不可有一毫染汙也;光明磊落之人格,不可一日受玷也。凡天之予我者,皆神聖而高尚也,凡外之鑠我者,皆可蔑而棄之也。故餘(yu) 已決(jue) 定退出體(ti) 製,轉入民間,孤守書(shu) 齋,刊落繁華,返本素心,以見道之尊嚴(yan) 不可斲傷(shang) ,凜凜元氣不可或缺。君子進退出處,無非守道明禮。處身有道,涉世有道,信友有道,方為(wei) 君子也。而善者可欲,惡者可惡,去取之間,亦有大道存焉。率性而行,則無往莫非道。天心可鑒,兄當垂察。
儒家之學說,本為(wei) 救世,雖衡以其他宗教,亦極富超越之精神,然終不離曆史文化,力求立德、立功、立言,思裨益社會(hui) 秩序,增長人類福祉,而家國天下,擔荷一身,不敢片刻忘懷,出世入世,實已渾然一體(ti) 。故理想雖高遠,工夫則踏實;人格極超拔,言說則木訥。而可毀壞者,器世間之一切存在;不可毀壞者,本心懷抱之價(jia) 值理想。凡外顯者皆為(wei) 跡,內(nei) 持者方為(wei) 真。聖門工夫,誠敬兩(liang) 字最為(wei) 吃緊,而所謂誠敬雲(yun) 雲(yun) ,即價(jia) 值理想終始不渝之謂耳。
然道雖長存而時或晦明,理雖不磨而必有隱顯。聖人救世,必內(nei) 外打通。外部世界縱然晦盲否塞,內(nei) 部世界亦一派光明潔淨,則道不行於(yu) 此時此地,仍將行於(yu) 彼時彼地,則內(nei) 與(yu) 外不可跼蹐一時言,而待後王之義(yi) 乃可於(yu) 焉成立。至於(yu) 喜怒笑罵,憂患哀樂(le) ,皆不累空明之本體(ti) ,而必期其活潑發用也。心之流行,無物不周,取一遺一,皆未臻究竟乎?
仁乃心之本,心則虛明靈覺,涵攝萬(wan) 有,包舉(ju) 巨細,如黃宗羲所言:“盈天地間皆心也。”蓋一體(ti) 之仁,無人我之間,無物己之隔, 本來即與(yu) 天地萬(wan) 物為(wei) 一體(ti) 。倘以為(wei) 心(良知)可用於(yu) 修身,不可用於(yu) 社會(hui) ,難涉文化製度,妄設域畛,盲加界劃,則未免自小心量,昧於(yu) 心之全體(ti) 大用矣。即如兄所言之黃老道家、法家、西方哲學、政治、社會(hui) 、法學,若無心之包容吸納,不開拓無量之胸襟,又豈能擴充吾儒門庭,廣取製度建構憑資,而裨其上符天道,下合民心,非特生命得以完善,即天下亦臻太平乎?
雖然,本體(ti) 之心為(wei) 一,發用則可開出二門或多門。僅(jin) 就一心開二門言,大要不外乎道德與(yu) 知識,前者成就一價(jia) 值之世界,後者成就一知識之世界,然又不可截然二分,皆歸諸人之完整之生命。而價(jia) 值為(wei) 大體(ti) ,知識為(wei) 小體(ti) ,從(cong) 其大則必不遺小,從(cong) 其小則難免不遺大。故曰:大者既立,小者必不能奪。最要者則為(wei) 心體(ti) 之全然洞開,大小並舉(ju) ,內(nei) 外合一:以言社會(hui) ,則當盡力祛除社會(hui) 之不公不義(yi) ;以言文化,則當發皇其真精真髓;以言政治,則當使不正返歸於(yu) 正。吾儒可用於(yu) 製度建構之資源多矣夥(huo) 矣,然皆為(wei) 仁心悲情外化之表現。以仁心成仁政,斯乃吾儒一貫之旨也。人必先光大其公正之心,公心、仁心、學心合並為(wei) 一片,然後才能遍攝人類之智慧,包融人類之經驗,而後調動一切知識,建構良善秩序。至心性光明衝(chong) 雲(yun) 破霧而出,人間社會(hui) 始如春陽暖人,貝多芬之歡樂(le) 頌亦可高唱不絕矣。故吾雖言一心開二門,然仍以德性之知為(wei) 第一義(yi) 。若無德性之真知,用亦淺乎不足道。一如陽爻畫奇,一也;陰爻畫偶,二也。夫一雖寂然,必成萬(wan) 變;萬(wan) 變錯綜,必歸諸一。一多配合,乃成世界,斯義(yi) 甚大,知者誰何?僅(jin) 憑數言豈能盡蘊,遂不能不仰天長歎歟。
兄以“一門深入”歸諸佛門,判定非吾儒所有,此言似亦未允。蓋凡學皆有統類,統類則歸本於(yu) 一心。故一不害多,多必歸一,否則門庭雖廣大,必陷於(yu) 支離雜亂(luan) 也。天下何思何慮,天下同歸殊途,一致而百慮,則“一”之為(wei) 義(yi) ,曷可輕忽哉!而“吾道一以貫之”雲(yun) 雲(yun) ,實為(wei) 孔門授人心法。良由“一”乃仁之本體(ti) ,“貫”乃仁之起用。仁乃眾(zhong) 德之全,不可不為(wei) 一;貫則可統萬(wan) 匯,一本於(yu) 心德。曰忠、曰恕、曰孝、曰悌,曰禮、曰義(yi) 、曰廉、曰恥,皆不離於(yu) 一心,歸本於(yu) 仁德。心法雖一,用則萬(wan) 殊,應機淑世濟眾(zhong) ,萬(wan) 變不離其宗。千聖相傳(chuan) 者,皆此一心法,衡以允執厥中大義(yi) ,不過善用不善用耳。一門深入者,實乃識仁之方也。知博求而不知一貫,於(yu) 義(yi) 未免有偏。而天命之性,發而中節,雖不離於(yu) 一心之妙用,必可流貫於(yu) 宇內(nei) ,倘求其辭同字近,則無異於(yu) 刻舟求劍矣。
心之流行也,雖周廓萬(wan) 物,然仍物各付物,回歸心之本體(ti) ,則渾然一性也。而欲盡心之全體(ti) 大用,則即物以窮理之義(yi) ,又豈敢一毫放廢乎?凡生民之休戚,社會(hui) 之良窳,政治之治亂(luan) ,乃至山川草木之微,天地萬(wan) 物之廣,皆無不本之一心以窮之。矧製度之損益完善,最為(wei) 吾儒關(guan) 懷之所在,必思其有以落實,又曷能不汲汲介入哉!而格物窮理,積累既多,必融會(hui) 貫通,一本之道,亦不期然而至,則處善自安,循理自樂(le) ,均無不自得,方可謂入道耳。故苟能利美天下,雖萬(wan) 死不辭,則吾儒之真精神,遂能再白天下。而人生此世俗世間,亦不再庸鄙淺薄無聊矣。
雖然,誠如兄引朱舜水之言,明屋之覆,究其原因,無外二條:一曰政治腐敗,一曰學術虛偽(wei) 。噫!今日世界之大壞,較之舜水當日,奚止百倍千倍。故內(nei) 必救人心之陷溺,複本心之同然,去其私欲小我之障蔽;外當重建政冶秩序,堵塞私意小智之來源,彰顯至大至公之精義(yi) 。然無論內(nei) 外,皆必以仁愛做根,方不失吾儒一貫之旨也。故一切之方法,種種之實踐,一皆以此為(wei) 鵠的。而根既深厚,複得文化之護養(yang) ,則必至花茂果碩矣。否則人心既死,種性亦壞,如焦根爛芽,欲求其抽幹發枝,則渺無可得。然今日之社會(hui) ,豈止龔自珍所感慨之萬(wan) 馬齊喑,不啻為(wei) 一禽獸(shou) 之世界也。良由人皆隔於(yu) 形骸,蔽於(yu) 私欲,利害相攻,忿怒相激,無不騖財貪色,戕物圮類。人欲熾肆,天理放逐;聲(music)色(sex)喧囂,本心昏蔽。如若深察今日文明秩序建立之基礎,不過迷思與(yu) 習(xi) 氣所成之共業(ye) 而已。嗚呼!耳目濡染,盡皆勢利。吝者愈吝,庸者愈庸,邪者愈邪,貪者愈貪。教化大義(yi) ,喪(sang) 失殆盡;風俗澆薄,古今罕見。即吾人所置身之世界,本應謀道之機構,亦一變為(wei) 謀食之衙門,上下交征於(yu) 利,亂(luan) 相則層出不已也。人心不古,泥沙俱下,裹夾混涿,戾怪滋萌。吾儕(chai) 如委曲牽就,含垢納汙,不過助成惡跡,增長穢行而已。自負甚高,視事過易,語粗氣大,矜誕無當,亦人生大病,不可不戒也。故吾之退出體(ti) 製,亦緣於(yu) 目擊傷(shang) 心,惕厲時弊,遂寧可邊緣,甘處寂寞,以維護獨立之意誌,自由之精神,不與(yu) 瓦礫同在,難共鳥獸(shou) 同群。清之與(yu) 濁,決(jue) 然不可淆混。學問之道無他,必成全天賦之性,心誌粹然純然,方為(wei) 第一義(yi) 也。
吾家數代積德,累世文獻,手澤猶在,紹述事大。吾雖不敏,悃於(yu) 無才,然亦略知掇拾遺言,承接德音血脈。斯亦天命下貫之責,豈可過於(yu) 分析乎?吾一生讀書(shu) ,深知古人從(cong) 不欺吾,欺吾者皆今人,遂樂(le) 於(yu) 與(yu) 古人為(wei) 伍,而不輕接今人。然雖如此,俯仰今昔,仍自信絕學不廢,來茲(zi) 可昭,有形之道場既己毀棄,無形之道場永存。而吾身處何處,道場即在何處。惟非道弘人,乃人弘道,如兄大劄所示,當以盡己為(wei) 亟,勿以道喪(sang) 為(wei) 憂。故曰:悉檀建化事大,退未嚐不是進也。共勖勉哉,共勖勉哉!
西曆二零一三年十月十七日止叟謹撰於(yu) 水心溪夢館之得起樂(le) 哉
責任編輯:李泗潮
【上一篇】【蔣慶】中國儒教公法人地位之設想
【下一篇】 【秋風】憲政是個(ge) “化”的過程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