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朝暉】漢字文明的曆史與現實

欄目:思想探索
發布時間:2013-10-27 22:25:21
標簽:
方朝暉

作者簡介:方朝暉,男,西元一九六五年生,安徽樅陽人,複旦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清華大學人文學院曆史係/思想文化研究所教授。主要著作有:《“中學”與(yu) “西學”——重新解讀現代中國學術史》(2002)《春秋左傳(chuan) 人物譜》(上下冊(ce) ,2001)《儒家修身九講》(2008/2011)《學統的迷統與(yu) 再造》(2010)《文明的毀滅與(yu) 新生》(2011)《“三綱”與(yu) 秩序重建》(2014)《為(wei) “三綱”正名》(2014)等。

  

 

 

漢字文明的曆史與(yu) 現實

作者:方朝暉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

時間:孔子2564年暨耶穌2013年10與(yu) 27日

 

 

 

如果有人問你什麽(me) 是漢字文明?你也許會(hui) 不假思索地認為(wei) ,很簡單,就是曆史上講漢語的文明。易言之,就是中國文明。其實,這是一個(ge) 完全錯誤的理解。首先,漢字文明不等於(yu) 漢語文明。漢語作為(wei) 口頭語言應當遠遠早於(yu) 其作為(wei) 書(shu) 麵語言形成。即使在漢字書(shu) 麵語言發明以後,也遠遠不能代替口頭漢語語言作為(wei) 一種文化現象的獨特意義(yi) 。我們(men) 都知道,中國各地的方言,不僅(jin) 在發音和語法上各有特點,而且反映了不同地域、不同人群的特殊生活方式和文化樣態。這些生活方式和文化樣態是中國文明具體(ti) 而生動的體(ti) 現,但是它們(men) 不能籠統地稱為(wei) 漢字文明。

 

其次,漢字文明不等於(yu) 中國文明。今日世界很多民族雖不講漢語,但是漢字卻是其書(shu) 麵語言的最重要來源。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今天的日本。盡管日本語屬於(yu) 阿爾泰語係,但這並不妨礙其以漢字作為(wei) 其書(shu) 麵語言的主要來源。另外,在今天的韓國語和越南語中,仍有大約60-70%的成份來源於(yu) 漢字。因為(wei) 古代朝鮮和越南曾長期以漢語為(wei) 官方語言,漢字是其曆史上長達上千年甚至更長時間內(nei) 所有讀書(shu) 人共同尊崇的惟一書(shu) 麵語言。它們(men) 在發明了自己的文字後,把其所接受的大量漢字用新的方式拚寫(xie) 出來(類似於(yu) 我們(men) 用漢語拚音來拚寫(xie) 漢字),才導致今天看不見原來的漢字了。可是那些從(cong) 漢字轉化而來的新字,無論是發音還是含義(yi) 均與(yu) 原來的漢字相近或一致。可以想見,漢語作為(wei) 書(shu) 麵語言對這些民族的思維方式、世界觀、價(jia) 值觀、典章製度、文學藝術等等產(chan) 生了極為(wei) 深刻的影響。因此,如果把日本、朝鮮(包括南北)和越南等國排除出漢字文明之外,顯然不合情理。

 

所以,要弄清什麽(me) 是漢字文明,首先需要弄清漢字作為(wei) 一種書(shu) 麵語言在曆史上的影響究竟有多大。當我們(men) 麵對這個(ge) 問題時,立即有一個(ge) 驚人的發現,即漢字在曆史上不僅(jin) 是中國人自身的語言,而且在長達上千年甚至更長的時期內(nei) ,成為(wei) 東(dong) 亞(ya) 、北亞(ya) 乃至南亞(ya) 最有影響力的國際語言之一。漢字不僅(jin) 是一些今天活著的民族如朝鮮、越南、日本的書(shu) 麵語言,也曾是許多早已消亡的民族的書(shu) 麵語言或書(shu) 麵語言之一,並為(wei) 他們(men) 長期使用。曆史上的許多民族,如匈奴人、突厥人、鮮卑人、契丹人、西夏人、女真人、靺鞨人、高句麗(li) 人、百濟人、星邏人、蒙古人、琉球人、滿人等等,均曾以漢語作為(wei) 其官方語言或最主要的書(shu) 麵語言之一,並曾在漫長的歲月裏成為(wei) 許多少數民族官方記錄曆史事件、進行外交活動,以及其士大夫、讀書(shu) 人進行思想寫(xie) 作、文藝創作等時的主要語言。今天,這些民族或其民族國家有的已不存在,但不能否認漢語作為(wei) 書(shu) 麵語言曾經深刻地塑造過其生活方式、思維方式、製度、文化等。

 

因此,漢字決(jue) 不僅(jin) 僅(jin) 是華夏民族文明的曆史載體(ti) ,它同樣承載著整個(ge) 東(dong) 亞(ya) 、南亞(ya) 、北亞(ya) 許許多多活著的和死去的文明。當我們(men) 在契丹人的墓葬裏看到用漢字撰寫(xie) 的官方文書(shu) 時,當我在考古發掘中看到公元6世紀以前的高句麗(li) 王碑時,當我們(men) 在韓國的景福宮裏看到朝鮮國王優(you) 美的漢字書(shu) 法時,當我們(men) 讀到日本學者用美麗(li) 動人的古漢語寫(xie) 出的古詩時,我們(men) 不能不感歎漢字作為(wei) 一種古老的書(shu) 麵語言的巨大魅力,和卓越曆史貢獻。因此,漢字的簡化,使得人們(men) 普遍質疑今天的中國文化不能作為(wei) 漢字文明的最典型的象征,不能說沒有道理。

 

那麽(me) ,漢字究竟為(wei) 什麽(me) 有如此巨大的魅力呢?為(wei) 什麽(me) 能為(wei) 那麽(me) 多不同的民族所接受?對此,人們(men) 可能說,這是古代中國王朝的巨大影響力有關(guan) 。這當然沒錯。但是,古代有影響力的王朝多得是,許多都比中國王朝的影響力大得多,為(wei) 何它們(men) 的語言沒有同樣大的影響力?另外,中國曆史上的許多王朝,並不是漢語民族所建,他們(men) 原本並不想或不願成為(wei) “中國王朝”。但是它們(men) 雖然在軍(jun) 事下征服了漢語民族,在文化上卻又被漢語民族所征服,最後成為(wei) 漢語文明的追隨者。中國古代的王朝(大帝國)對於(yu) 漢族文化的遠播固然功勞巨大,但是如果不是因為(wei) 漢語文化自身的內(nei) 在魅力巨大,可以想像那些在中原大地上不斷崛起的新帝國,就會(hui) 象亞(ya) 洲和歐洲曆史上許多已經消失的帝國一樣,每一次都代表一種新的不同的文化,甚至不同的語言;而每一種文化的影響力也會(hui) 隨著一個(ge) 帝國的滅亡而煙消雲(yun) 散。因此,我傾(qing) 向於(yu) 認為(wei) ,漢字的巨大力量是與(yu) 它所代表的一種文化的偉(wei) 大力量有關(guan) 的。

 

下麵這張表向我們(men) 展示的是中國周邊地區其他民族書(shu) 麵語言發明的時間:

 

◆突厥文:7世紀

◆藏文:7世紀

◆古日文:8世紀

◆契丹文:960年

◆西夏文:1036年

◆女真文:1119/1138年

◆蒙古文:1204年

◆朝鮮文:1424年

◆滿文:1599/1632年

◆越南文:1651年

 

讓我們(men) 再來看漢字的起源。迄今為(wei) 止出土的甲骨文文字數量已有5000個(ge) 左右,其中相當多的字是按照形聲規則構成的,說明商代(約公元前1600年-約前1046)末期漢字作為(wei) 一種書(shu) 寫(xie) 語言已相當成熟。如果考慮到古代社會(hui) 的靜態特征,可以設想漢字的最初發明時間一定遠遠早於(yu) 商代,或可從(cong) 商末再往前推移2000年,即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距今5000年)漢字即已開始被發明,這就與(yu) 華夏民族起源的時間相當。這比中國周邊少數民族當中最早發明文字的時間也早了將近4000年。不僅(jin) 如此,與(yu) 上列許多少數民族文字由一個(ge) 人、特別是一位國王或一個(ge) 朝代發明不同的是,漢字的發明時間可能是一個(ge) 漸進、自然的過程,其中有漫長的積累和緩慢的進化。

 

正象一件工藝品加工的過程越長,往往其內(nei) 含越豐(feng) 富,藝術價(jia) 值越高。我們(men) 上麵羅列的許多文字,多數都由於(yu) 個(ge) 別人、個(ge) 別朝代而於(yu) 一個(ge) 特定時間被人為(wei) 製定,這就決(jue) 定了它的曆史內(nei) 含不可能象漢字一樣豐(feng) 富。我們(men) 說文字是人們(men) 生活的一部分,是人類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價(jia) 值信仰等等最生動的載體(ti) 。一種文字發明、演變的過程越是漫長,它所反映的這些方麵的內(nei) 容就越深刻。這就決(jue) 定了漢字與(yu) 人類許多其他文字相比有著巨大得多的魅力。

 

另一體(ti) 現漢字的巨大魅力的事情是它與(yu) 一係列偉(wei) 大經典緊密相聯。一個(ge) 民族的成熟從(cong) 某種程度上講取決(jue) 於(yu) 其思想的成熟,而思想的成熟往往體(ti) 現於(yu) 偉(wei) 大、不朽經典的形成。沒有文字,自然不可能有真正偉(wei) 大的經典;反過來,經典的形成,則標誌著一種書(shu) 麵語言所內(nei) 在具有的思維方式被固定下來,在塑造人們(men) 的生活方式方麵有更加持久、牢固的影響。因此,偉(wei) 大、不朽經典的形成意味著,一整套成熟的思維方式、價(jia) 值取向、製度形態、宗教信仰、集體(ti) 生活方式等已經正式確立,因而標誌著一種文明形態的形成。因此,有無偉(wei) 大、不朽的經典,可以說明一個(ge) 古代民族是否成熟,也可以決(jue) 定一個(ge) 民族是不是在文化上先進。當然反過來說,經典的產(chan) 生,也使得文字的魅力大大增強,可以說檢驗文字價(jia) 值的一個(ge) 重要方麵是用它書(shu) 寫(xie) 出了偉(wei) 大的經典。

 

當我們(men) 拿華夏文明與(yu) 周邊其他民族的文明進行對比時,即可發現,前者不僅(jin) 文字發明的時間遠早於(yu) 後者,而且也遠早於(yu) 後者形成了自己的不朽經典(如“六藝”)。早在公元前500年前後的時間,華夏民族就形成了《詩》、《書(shu) 》、《禮》、《易》、《樂(le) 》、《春秋》等一係列重要經典。而它們(men) 的形成,並不是某一個(ge) 人一時心血來潮的創造,而是伴隨著華夏民族的生活方式、禮儀(yi) 製度、宗教信仰、文化價(jia) 值等一起形成的。從(cong) 公元前3000年到春秋末期,它的形成時間跨度達2500年左右。可以想像,由於(yu) 古代中國周邊大多數民族書(shu) 麵語言形成的時間較晚,根本沒有偉(wei) 大、不朽的經典,其在文化上的先進性與(yu) 華夏民族不可同日而語,這也決(jue) 定了它們(men) 為(wei) 什麽(me) 雖能在軍(jun) 事征服中國,卻不得不在文化上臣服於(yu) 中國。

 

無數的曆史風煙已經散去。今天,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都在強調自身的獨特性。當我們(men) 回過頭來看漢字文明的時候,我們(men) 所能得到的啟發是什麽(me) 呢?我想一個(ge) 最重要的方麵就是,任何政治、軍(jun) 事甚至製度上的成就都是暫時的,而文化內(nei) 在的生命力則是永久的。但是決(jue) 定文化內(nei) 在生命力的東(dong) 西是什麽(me) 呢?是文字,以及用文字寫(xie) 成的偉(wei) 大經典。

 

附圖一:朝鮮古墓

 


附圖二:高句麗(li) 碑



附圖三:契丹石碑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表

 

責任編輯:葛燦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