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儒生書係作者簡介:儒生書(shu) 係由伟德线上平台出品,主要包括大陸新儒家文叢(cong) 、《儒生》集刊、“儒生文叢(cong) ”、中國儒學年度熱點係列叢(cong) 書(shu) 。 |
“儒生文叢(cong) ”第二輯 (七冊(ce) )出版
蔣慶撰總序
伟德线上平台出品
“儒生文叢(cong) ”第二輯共七冊(ce) ,2013年由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出版,具體(ti) 書(shu) 目如下:
主編:任重
出版社: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
書(shu) 目(七冊(ce) ):
壹.《儒家憲政主義(yi) 傳(chuan) 統》(姚中秋著)
貳.《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餘(yu) 東(dong) 海著)
叁.《追望儒風》(米灣著)
肆.《赫日自當中:一個(ge) 儒生的時代悲情》(張晚林著)
伍.《“親(qin) 親(qin) 相隱”問題研究及其他》(林桂榛著)
陸.《閑先賢之道》(陳喬(qiao) 見著)
柒.《政治儒學評論集》(任重主編)
“儒生文叢(cong) ”是連續出版的思想文化類叢(cong) 書(shu) ,秉持儒家立場,堅持民間性、思想性、公益性,以弘揚儒學、提攜後學為(wei) 目標,旨在促進各界對儒家的全麵了解,推動中國學術繁榮、文化發展、社會(hui) 進步、民族複興(xing) 。
“儒生文叢(cong) ”由伟德线上平台出品,蔣慶撰總序,由蔣慶、陳明、康曉光、餘(yu) 東(dong) 海、姚中秋(秋風)五位當代儒家代表性學者擔任學術委員,伟德线上平台創辦人任重主編。
“儒生文叢(cong) ”係伟德线上平台主持出版的“儒生書(shu) 係”之一種。“儒生書(shu) 係”主要包括大陸新儒家文叢(cong) 、《儒生》集刊、“儒生文叢(cong) ”、中國儒學年度熱點係列叢(cong) 書(shu) 。
“儒生文叢(cong) ”的作者對象廣泛,既包括自覺認同儒家的學術研究者,又包括主動弘揚儒學的社會(hui) 實踐者。在內(nei) 容上注重思想性與(yu) 社會(hui) 性相結合,要有擔當意識、價(jia) 值關(guan) 切和文化情懷。既收編學術研究專(zhuan) 著,也收編各界同道的弘道文集。
內(nei) 部視角,自我說明
當前學術界關(guan) 於(yu) 儒學研究的論著和刊物雖然甚多,但絕大部分都是從(cong) 外部視角切入,將儒學視為(wei) 一個(ge) 與(yu) 當下社會(hui) 無關(guan) 、與(yu) 自己生命無涉的純學術研究對象,將其古董化、博物館化。
而來自各方對儒家的批評,大多仍然囿於(yu) 五四以來的舊有觀點,要麽(me) 是以指桑罵槐的策略“荊軻刺孔”,要麽(me) 是出於(yu) 無知和偏見上綱上線。
有鑒於(yu) 此,伟德线上平台以叢(cong) 書(shu) 的形式出版一批自覺認同儒家思想或以儒家自居的民間儒生、儒林新秀的研究專(zhuan) 著和論文集,集中推出,既會(hui) 形成規模效應,也是從(cong) 內(nei) 部視角對當代大陸儒家的學術思想和活動主動向世人的自我說明,以促進各界對儒學的全麵了解,積極參與(yu) 思想文化建設。
提攜後學,培養(yang) 人才
相比較而言,儒家在當前中國的思想文化領域仍然處於(yu) 弱勢,人才缺乏,力量分散。
叢(cong) 書(shu) 作者主要定位在民間儒生和青年學者,選擇標準一是自覺認同儒家,有明確的身份意識,二是有一定的儒學研究成果,三是關(guan) 注社會(hui) 現實問題,有擔當意識和社會(hui) 責任感。
希望能夠以叢(cong) 書(shu) 為(wei) 平台,提攜和培養(yang) 一批青年學者,並不斷吸引更多的後學加入。
集體(ti) 亮相,促進認同
“儒生文叢(cong) ”是中國大陸(內(nei) 地)儒家學者的第一次集體(ti) 公開出版學術著作,意義(yi) 不同尋常。
叢(cong) 書(shu) 名為(wei) “儒生文叢(cong) ”,突出立場,向外界宣示儒家在當代中國的重新出現、存在和崛起,並強化“儒”的身份意識,促進認同。
“儒生文叢(cong) ”2012年出版第一輯(三冊(ce) ),2013年出版第二輯(七冊(ce) ),2015年至2018年出版第三輯(十冊(ce) ),甫一問世,便受到各界的高度關(guan) 注和好評,被認為(wei) 是“儒家思想在當代中國思想場域登場的標誌”,是“一個(ge) 重要的思想史事件”,“‘儒生文叢(cong) ’展示了‘儒生’這一儒家群體(ti) 在中國消失一百年後的第一次重現。”
“儒生文叢(cong) ”總序
儒生者,信奉儒家價(jia) 值之讀書(shu) 人也。“儒生文叢(cong) ”者,儒家讀書(shu) 人之心聲見於(yu) 言說者也。近世以降,斯文掃地;禮崩樂(le) 壞,學絕道喪(sang) 。國人等儒學於(yu) 土苴,士夫視孔道為(wei) 寇仇,遂使五千年堯舜故國不複有儒家讀書(shu) 人,億(yi) 萬(wan) 萬(wan) 中華神胄不複有儒生也!然則,所謂儒生者,儒家價(jia) 值之擔當者也;儒家價(jia) 值者,神州中國之托命者也;中國不複有儒生,是儒家價(jia) 值無擔當,中國之命無所托也。悲乎!中國五千年之大變局,未有甚於(yu) 中國之無儒生也!中國之無儒生,非特儒家價(jia) 值無擔當,且中國國性不複存;中國國性不複存,中國淪為(wei) 非驢非馬之國矣;中國淪為(wei) 非驢非馬之國,中國之慧命又何所寄乎!嗚呼,痛矣!寅恪翁之言也!
所幸天運往還,儒道再興(xing) ,儒生之見於(yu) 神州大地,數十載於(yu) 茲(zi) 矣。今日中國文化之複興(xing) ,端賴今日儒生之努力,而儒家價(jia) 值之擔當與(yu) 夫中國慧命之所托,亦端賴今日儒生之興(xing) 起也。歸來乎,儒生!未來中國之所望也!
“儒生文叢(cong) ”主編任重君,儒生也。傾(qing) 一己之力,編輯“儒生文叢(cong) ”,欲使國人知曉數十年來儒家回歸、儒教重建與(yu) 儒學複興(xing) 之曆程,進而欲使今日之中國知曉當今儒生之心聲。故“儒生文叢(cong) ”之刊出,不特有助於(yu) 中國文化之複興(xing) ,於(yu) 當今中國之世道人心,亦大有補益也。
壬辰夏,餘(yu) 山居,任重君索序於(yu) 餘(yu) ,餘(yu) 樂(le) 為(wei) 之序雲(yun) 。
盤山叟蔣慶序於(yu) 龍場陽明精舍俟聖園之無悶居
姚中秋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年出版
【內(nei) 容簡介】
筆者近年提出“儒家憲政論”,本書(shu) 收錄五篇論文,為(wei) 此命題提供思想史的初步論證。全書(shu) 著力探討中國曆史上兩(liang) 個(ge) 立憲時刻儒家之理念籌劃和政治實踐,即漢初儒家進入政體(ti) 、馴化秦製,與(yu) 近百年來儒家構建現代國家。就前者,重點解讀董仲舒“天人三策”,闡明其天道治理觀之憲政主義(yi) 意涵。就後者,通過思想史的梳理,揭明現代中國存在著一個(ge) 保守——憲政主義(yi) 的思想與(yu) 政治傳(chuan) 統,且這一旨在實現中國文明之新生轉進的儒家憲政傳(chuan) 統,構成現代中國曆史之正宗。
【作者簡介】
姚中秋,筆名秋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弘道書(shu) 院院長,天則經濟研究所理事長。近年為(wei) 學,接續經史傳(chuan) 統,推明治道,著《華夏治理秩序史》、《重新發現儒家》、《治理秩序論:經義(yi) 今詁》、《國史綱目》等。
貳.《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
餘(yu) 東(dong) 海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年出版
【內(nei) 容簡介】
《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共兩(liang) 部。從(cong) 儒家道統的角度,對先秦曆史和曆代政權進行梳理和評判。第一部:大同王道的原始模式(堯舜禹);第二部:小康王道的三代實踐(夏商周)。《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旨在:集儒家外王學之大成,揭道德實踐史之真相,破先秦政治史之天荒。這是一本與(yu) 眾(zhong) 不同的關(guan) 於(yu) 中華政治、曆史和儒家義(yi) 理之書(shu) ,道眼燭史,新見疊出。
【作者簡介】
餘(yu) 東(dong) 海,筆名蕭瑤,原名餘(yu) 樟法,號東(dong) 海老人,曾用網名東(dong) 海一梟。男,1964年12月10日生,原籍浙江,現居廣西。陸續出版有新舊詩集九冊(ce) ,儒學《大良知學》(貴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另有儒學係列《論語點睛》、《平書(shu) ---儒家雄起來》待出。
米灣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年出版
【內(nei) 容簡介】
本書(shu) 收錄作者曆年來課餘(yu) 之暇各種機緣下所撰文字,篇幅所限,儒學史研究之作不與(yu) 焉。約二十萬(wan) 言,或議或敘,或文或白,修短隨意,不拘一格,其要則欲追武前修,跂望儒風也。略分六部分:儒學視野中之現實問題;儒學講演;儒者傳(chuan) 論;時論短評;遊訪紀事;實用文筆。得也失也,達者鑒之。
【作者簡介】
米灣,本名王瑞昌,字乃徵,豫之魯陽人。西南政法學院法學學士、北京大學法學碩士及哲學博士。現聘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研習(xi) 儒學、國學,著有《陳確評傳(chuan) 》,譯有《自由與(yu) 傳(chuan) 統:柏克政治論文選》等。
張晚林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年出版
【內(nei) 容簡介】
本書(shu) 是作者多年來浸潤聖學之心得與(yu) 體(ti) 會(hui) ,固然與(yu) 其精研儒家經典有關(guan) ,但絕非徒從(cong) 讀書(shu) 得來,更有其切磋砥礪之功,故非有切身之痛癢,謹策之信仰,不可讀其書(shu) 也。本書(shu) 內(nei) 容共分五個(ge) 部分:第一部分校正了社會(hui) 大眾(zhong) 對儒家相關(guan) 義(yi) 理之誤解,以確立儒學之綱目與(yu) 信仰;第二部分痛斥當代職業(ye) 化教育對儒家教育精神的背離,以期回到儒家之人文精神之中,既而闡道翼教,匡扶人心;第三部分乃以心性學重述儒家之婚姻倫(lun) 理精神,以對當代社會(hui) 把美學形態之愛情作為(wei) 唯一基點的婚姻觀之批判,由此而修身齊家,諧和社會(hui) ;第四部分資儒家之根本義(yi) 理,以雋永之小品文,思考當今社會(hui) 之相關(guan) 問題,其形式雖短小精微,但其道理卻博厚悠長;第五部分乃作者與(yu) 友人之論爭(zheng) 與(yu) 講辭,以見作者捍衛與(yu) 宣揚儒學聖教之決(jue) 心與(yu) 情懷。總之,本書(shu) 乃作者用“心”之驗,而非“才”氣之作,有心者當善會(hui) 也。
【作者簡介】
張晚林,號抱經堂。男,1968年10月21日生於(yu) 湖北大冶之世代農(nong) 家。大學時代曾研修理工科,畢業(ye) 後進工廠當技術工七載,其間自修中國古典文學,1997年以來,通過攻讀碩士與(yu) 博士學位,逐漸窺見了聖學之堂奧,既而欲罷不能。現為(wei) 湖南科技大學哲學係教授,出版有《徐複觀藝術詮釋體(ti) 係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另有《牟宗三精神哲學研究》即將出版。於(yu) 2009年以自家之力量創辦弘毅知行會(hui) ,宣揚儒學聖教,踐行“知行合一”之精神。
林桂榛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年出版
【內(nei) 容簡介】
“親(qin) 親(qin) 相隱”問題是橫跨文、史、哲、法諸領域的一重大問題。本書(shu) 對孔子“父子相為(wei) 隱,直在其中矣”是何語義(yi) 、唐律以來中國古代法製或律典中的“親(qin) 屬得相容隱”為(wei) 何內(nei) 容、“親(qin) 屬得相容隱”與(yu) “幹名犯義(yi) ”兩(liang) 律製有何區別、“親(qin) 屬得相容隱”和漢律“親(qin) 親(qin) 得相首匿”有何區別、柏拉圖或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是否讚成Euthyphro“告父殺人”為(wei) 絕對虔敬或公正及何理由等作出係統辨正;以“不顯”及“知而不言(隱默)”訓正“隱”,以“視”及“辨別是非”訓正“直”,以“容許什麽(me) 樣親(qin) 屬對犯案人什麽(me) 樣行為(wei) 保持沉默不發”訓正唐律以來的“親(qin) 屬得相容隱”律條,從(cong) 而指出“親(qin) 屬得相容隱”、“親(qin) 親(qin) 得相首匿”是權利設置而“幹名犯義(yi) ”等不許告親(qin) 尤告尊親(qin) 是義(yi) 務設置,且“親(qin) 屬得相容隱”僅(jin) 僅(jin) 是指言語行為(wei) 而非其他行為(wei) ,破解經學、哲學、法學界一大學術疑案及係列誣枉,亦同時辨正鄧曉芒等論蘇格拉底、柏拉圖及中國古代律學、法製的係列謬說。本書(shu) 另有《孟子》“徒法不能以自行”究竟何意、儒家思想與(yu) 人權話語的交集、儒家應該向基督教學習(xi) 什麽(me) 、儒家書(shu) 院的文化功能與(yu) 重建前景等專(zhuan) 論,視野開闊,內(nei) 容豐(feng) 富,思想銳利,見解獨辟,於(yu) 儒家禮樂(le) 刑政問題多有闡發及學術辨正
【作者簡介】
林桂榛,男,哲學博士,1974年3月生於(yu) 贛南興(xing) 國縣,華南師範大學學士、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碩士、武漢大學博士,曾任杭州師範大學助教、講師,現任江蘇師範大學副教授。為(wei) 學效法清代樸學,推崇思想史、學說史、觀念史、製度史、生活史等曆史考證,無文史哲法諸局限或門戶,主要問學中國經史與(yu) 漢前諸子,素喜致思禮樂(le) 刑政與(yu) 東(dong) 亞(ya) 文明,並自名其論為(wei) “自由仁敩與(yu) 民邦政治”。
陳喬(qiao) 見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年出版
【內(nei) 容簡介】
本書(shu) 所收錄的文章,以儒家義(yi) 理為(wei) 中心,以儒學辯誣為(wei) 羽翼,以中西比較為(wei) 背景,輔以學術評論和短議,對儒家倫(lun) 理尤其是“親(qin) 親(qin) 互隱”、仁義(yi) 孝弟、公私觀念等皆有自己獨到的理解和闡釋,對中西哲學中的論說方式、思維方式、家庭觀念、倫(lun) 理特質等提出了一些新穎的見解。作者秉持獨立思考之精神,不苟同於(yu) 學術權威,不苟合於(yu) 流俗之見,字裏行間流露出作者閑先聖之道,闡儒學之蘊,解現實之惑的思想旨趣和現實關(guan) 懷。
【作者簡介】
陳喬(qiao) 見,1979年生,雲(yun) 南陸良人,漢族,先後求學於(yu) 雲(yun) 南大學(2002年獲曆史學士)、複旦大學(2005年獲哲學碩士)、武漢大學(2008年獲哲學博士),2008年至2010年在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做博士後,2010年留任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任教,現為(wei) 副教授。主要研究儒家哲學和先秦子學,致思道德哲學和政治哲學。曾在《學術月刊》、《孔子研究》、《中國社會(hui) 科學》(合著)、《哲學門》、《鵝湖》(台灣)等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近二十篇。
任重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年出版
【內(nei) 容簡介】
蔣慶先生“政治儒學”思想,不僅(jin) 是對自由主義(yi) 西化派蔑棄傳(chuan) 統之民族虛無主義(yi) 之有力棒喝,亦是對港台新儒學偏頗之積極矯正,乃儒家政治理想沉寂一百年後首次進入公共話語領域,表達出儒家獨特而強烈之政治訴求,在中國學術界掀起了一場思想地震,其影響不僅(jin) 於(yu) 現在,更見於(yu) 未來。
本書(shu) 以蔣慶先生“政治儒學”思想為(wei) 中心,收錄了來自各界的學術論文和思想性評論。甲編為(wei) 儒門內(nei) 部批評,乙編為(wei) 較有明顯思想立場的儒門外部批評,丙編為(wei) 較為(wei) 中立的評論。
【學者薦語】
蔣慶經常以淩厲的氣勢、犀利的言辭切入現實論題,其與(yu) 當代主流觀念的巨大反差不僅(jin) 吸引眼球,而且確實在二相撞擊的電光火石中確實提醒人們(men) ,現代性那些習(xi) 以為(wei) 常的思維、觀念並非真的就那麽(me) 理所當然;儒學那看似過時的價(jia) 值、原則不僅(jin) 在諸多問題上不僅(jin) 自成係統,而且確實包含著對人性和社會(hui) 的深刻洞見。可以說,無論對於(yu) 認識儒學傳(chuan) 統的豐(feng) 富性還是人類文化的多樣性,蔣慶都打開了一個(ge) 全新的思考維度和評價(jia) 方式。
——陳明(《原道》主編,首都師範大學儒教研究中心主任)
放在當代中國這個(ge) “山中盡侏儒”的大環境中考察,蔣慶先生堪稱儒門大人物,是極少數值得我尊重的學者之一。不能完全認同蔣先生的思想(沒有原則矛盾),不能不完全尊重蔣先生的品格,特作一嵌名聯表達真誠的敬意:蔣徑三通,通地通天通人通王道;仁人大愛,愛親(qin) 愛眾(zhong) 愛國愛自然。
——餘(yu) 東(dong) 海(民間儒者)
我之所以說“蔣慶先生是六十年來大陸唯一思想家”,是因為(wei) 蔣慶先生打破了百年來中國思想界營造並被人們(men) 普遍信持的思想、價(jia) 值和觀念迷信,樹立了中國思想之主體(ti) 性,建立了中國人思考政治問題之基本範式,因而足當唯一思想家之譽。
值此禮崩樂(le) 壞、學絕道喪(sang) 之際,蔣慶先生以“雖千萬(wan) 人吾往矣”之大氣概,以悲天憫人淑時濟世之大情懷,承孔孟之道,述陽明之學,原始反終,撥亂(luan) 返正,使聖道王心複明於(yu) 天下,中華文化大振於(yu) 時今,開啟了中國回歸、儒教複盛的曆史進程,可謂挽狂瀾於(yu) 既倒,扶大廈之將傾(qing) ,撥雲(yun) 見日,倒轉乾坤。
——王達三(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儒教網主編)
蔣慶先生高揚中國儒家古典精神,批判西方發展出的現代性成就,於(yu) 各種中西體(ti) 用說之間斬斷眾(zhong) 流、複歸傳(chuan) 統,於(yu) 超拔中豁顯清流問政的大洞見,也透露出道學經世的大疏闊。蔣慶先生透過這種特殊學術進路進行的理念宣示由此具備了普遍化的啟示價(jia) 值,或者說在貌似決(jue) 絕的複古言說下仍然蘊含著指向現代經驗的思想轉換思路。
——任鋒(香港科技大學人文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政治學係副教授)
【主編簡介】
任重,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筆名杜吹劍、耿硎,網名“讀書(shu) 吹劍”。二〇〇四至二〇〇七年,參與(yu) 創辦儒學聯合論壇網站並任總版主,同時任《原道》輯刊編委。二〇〇六年,參與(yu) 創辦中國儒教網暨儒教複興(xing) 論壇網站並曾任總版主。二〇〇六年,創辦電子刊物《儒家郵報》並任執行主編。二〇〇八年,創辦儒家中國網站和《儒生》集刊並任主編。二〇一二年,主編“儒生文叢(cong) ”。曾發起聯署五十四位學者發布《以孔子誕辰為(wei) 教師節建議書(shu) 》、十名青年博士生《我們(men) 對“耶誕節”問題的看法》、五十多個(ge) 儒家團體(ti) 《致電影<孔子>劇組人員公開函》、十學者《關(guan) 於(yu) 曲阜建造耶教大教堂的意見書(shu) 》。
【“儒生文叢(cong) ”稿約】
出版目的:弘揚儒學,提攜後學,促進各界對儒家的全麵了解,推動中國學術繁榮、文化發展、社會(hui) 進步、民族複興(xing) 。
征稿對象:自覺認同儒家的學術研究者,主動弘揚儒學的社會(hui) 實踐者。
內(nei) 容要求:學術性與(yu) 社會(hui) 性相結合,要有擔當意識、價(jia) 值關(guan) 切和文化情懷。既收編學術研究專(zhuan) 著,也收編各界同道的弘道文集。學術論文要言之成理,文化評論要立場明確,經驗總結要詳實嚴(yan) 謹,詩文隨筆要有儒家趣味。
投稿程序:請作者投稿至主編電子郵箱(rujiarz@126.com)。主編初審後交“儒生文叢(cong) ”學術委員會(hui) 審議。若學術委員會(hui) 審議通過,則列入下一輯出版計劃。
學術委員:蔣慶 陳明 康曉光 餘(yu) 樟法 秋風
“儒生文叢(cong) ”主編任重 敬告
【附錄】“儒生文叢(cong) ”第一輯書(shu) 目(三冊(ce) ):
壹.《儒教重建——主張與(yu) 回應》(任重劉明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年出版)
貳.《儒學複興(xing) ——繼絕與(yu) 再生》(任重劉明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年出版)
叁.《儒家回歸——建言與(yu) 聲辯》(任重劉明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2年出版)
詳情請見儒家中國網站:https://www.biodynamic-foods.com/article/id/2945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