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一浮先生孔子誕辰紀念會(hui) 演講詞讀感
作者:蠲戲書(shu) 生
來源:新浪博客:
時間:2013年9月28日
書(shu) 生感言:今天乃是孔子誕辰,自是陽曆日期而非陰曆,不過如果人人相信,則此日即孔子誕辰,何必拘泥考據,所以在我看來,今天就是孔子誕辰。關(guan) 鍵不在於(yu) 考證孔子之具體(ti) 出生日期,而在於(yu) 紀念孔子誕辰之立場(或謂初衷)。說來慚愧,直至晚上八點以後我才忽然想起此事——以上乃是一篇日誌開篇之語,不過具體(ti) 內(nei) 容定於(yu) 次日發布,於(yu) 是刪除後續文字——因為(wei) 今天乃是夫子誕辰,除去讀書(shu) ,似乎別無其他紀念方法,後來忽然想到,今年教師節前,曾經轉發馬一浮先生那篇演講稿,其實那篇演講稿主要是針對夫子誕辰而發,今天既是夫子誕辰,正可再發一遍。古人雲(yun) 舊書(shu) 不厭百回讀,於(yu) 我而言,千古名篇自當反複涵詠,不僅(jin) 自己反複涵詠,也願世間讀書(shu) 之人能夠反複涵詠,為(wei) 此不嫌累贅,再發一遍。二〇一三年九月二十八日晚
馬一浮:教師節浙省府舉(ju) 行孔子紀念會(hui) 演詞
今日省府舉(ju) 行孔子紀念會(hui) ,具見凡百君子尊崇先聖、示民以禮之意。就此一念推之,乃是正人心、厚風俗之根本。諸君子邀浮演講,固辭不獲命,實懼有僭妄之嫌,又愧無可貢獻,隻能以簡淺之語聊助宣揚。在會(hui) 諸君幸恕其不遜,加以指教。
聖人之道亙(gen) 古常新,譬如天地生物之功,並不因世變而有消失,所謂不為(wei) 堯存、不為(wei) 桀亡;亦不為(wei) 方域之所隔礙,所謂東(dong) 海有聖人出,此心同、此理同,西海有聖人出,此心同、此理同。凡世間有形之物可以毀滅,唯有心性不可毀滅。聖人之道即此同然之心、本具之性,不自外鑠,不因他有,故有顯晦而無始終。今日孔子生日,其實孔子當日亦未嚐生,今日亦未嚐死。孔子不是生於(yu) 魯襄公二十二年,而是生於(yu) 今日,蓋今日在會(hui) 諸君尊崇聖道之一念即是人人心中有一孔子誕生也。欲明孔子之道,須求之自己心性。曆史上之孔子是跡,自性中之孔子是本。莊子曰,“夫跡,履之所出,而跡豈履哉”,此之謂也。欲求自性中之孔子,其道曷由?約而言之,蓋有三端。
一判敬肆。克念作聖,罔念作狂,隻是一念敬、肆之分。聖門工夫,始終隻是一敬字。此心收斂內(nei) 向則常存,馳騖於(yu) 外則恒亡。敬則靜定,靜定則清明,所以具眾(zhong) 理而常昭,應萬(wan) 事而不忒,如明鏡,如止水,自能鑒物,聰明睿智皆由是生。不敬則散亂(luan) ,散亂(luan) 則昏蔽乘之,人我熾然,物欲交馳,於(yu) 是晦盲否塞,觸途成滯,暌乖迷惑,人欲橫流,而天理有所不行矣。
一辨義(yi) 利。董生曰,“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此心術之正也。義(yi) 者盡其分之所當然,利者求其私之所欲得,故義(yi) 利之辨,即是公私之辨。孟子謂,舜與(yu) 蹠之分,利與(yu) 善之間而已矣。楊龜山言,“為(wei) 善者心平易,為(wei) 利者心險巇”,尤能道出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之氣象。莊子謂,克核太甚則不肖之心應之。凡人計較功利,隻是私小病中於(yu) 心術隱微之地而不自知其發若機括,實危厲之道也。若明通公溥,便與(yu) 天地同其大。《易》曰“幹始能美利利天下,不言所利,大矣哉”,故孔子稱顏子無伐善、無施勞,此是為(wei) 義(yi) 榜樣。鄙夫患得患失,苟患失之,無所不至,便是為(wei) 利之極害。天地不居生物之功,聖人不矜蓄眾(zhong) 之德,一於(yu) 義(yi) 而已;爭(zheng) 奪相殺,謂之人患,一於(yu) 利而已。《易》曰“履霜,堅冰至”,所由來者漸,辨之不可不早。又曰“吉凶悔吝生乎動”,動者幾也,吉一而已,凶悔吝居其三,可不慎哉!
一慎言行。人心所存者,不敬則肆,其所由者,非義(yi) 即利,而其發見於(yu) 外者不出言行二端:故必驗之於(yu) 言行,而其中之所存、所由者可知也。“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le) 而知其德”,禮主行而樂(le) 主言,亦由此而推之。《易》曰“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及乎遠”,言行者,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言行者,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可不慎乎?君子一言以為(wei) 智,一言以為(wei) 不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中庸》明大本、達道而歸於(yu) 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故能行而世為(wei) 天下法,言而世為(wei) 天下則,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說。《論語》子張問行,孔子答之以“言忠信、行篤敬”,斯乃入德之門,亦為(wei) 成德之要,可以終身由之而不盡。才有一豪苟且便是不忠,才有一豪掩飾便是不信,才有一豪輕忽便是不篤,才有一豪怠馳便是不敬。學者合下可以持循,可以勘驗,果能相應不違,孔子之道不患不明、不行。眾(zhong) 人自性中之孔子,即於(yu) 今日誕生,是乃真正孔子生日,方不負今日紀念之意。而眾(zhong) 人自性中之孔子,盡未來際,與(yu) 天地長存,凡有血氣,莫不尊親(qin) ,豈非盛德大業(ye) 之至哉!
某言語拙陋,實恨迂疏。但諸君子皆有興(xing) 於(yu) 禮樂(le) 之誌,歸而求之《六經》,見於(yu) 日用,鄙言雖約,亦可為(wei) 左右逢源之一助雲(yun) 爾。
書(shu) 生謹按:此文錄自浙江古籍出版社《馬一浮集》笫二冊(ce) (1257至1260頁),我自網上搜得文本,又據《馬一浮集》校對一遍。《馬一浮集》為(wei) 繁體(ti) 版,網絡所得文本為(wei) 簡體(ti) 版,但有一些遺留問題。此外,網絡文本斷句標點已然有所調整,但我又據文意重新調整若幹細節。
《馬一浮集》存在一些標點問題,尤其馬老引經據典諸句,不宜一概視為(wei) 直接引文。去年我整理馬老文章時曾經說過:“引自經論之語不妨分別對待:如為(wei) 直接引用經論原文,可視前後文句添加引號;若為(wei) 化用經論文句,諸如增刪一二虛詞,則不必以直接引文對待。”馬老博覽群籍,不僅(jin) 精通儒家義(yi) 理,而且經文早已爛熟於(yu) 心,佛道典籍、諸子作品無不圓融貫通,故而講演也好,講學也罷,古來典籍皆能自在化用。我此所謂化用,絕非原封不動引經據典,而是大而化之,一切皆以義(yi) 理為(wei) 準,文字方麵隨心所欲,自由增刪,卻無損於(yu) 義(yi) 理。馬老化用典籍之處,若非精通典籍,恐怕很難輕易了知。此外,古典原文在句式上可能並不整齊,馬老化用其語往往稍作調整,較之古典原文反而更為(wei) 凝煉、更有韻味。姑舉(ju) 一例:“若聖與(yu) 仁,則吾豈敢,躬行君子,未之有得,德雖至聖,猶示居學地,自視欿然……”一句之中,既有直接引文,也有間接引文:“若聖與(yu) 仁,則吾豈敢,躬行君子,未之有得”四句,出自《論語》,“若聖與(yu) 仁,則吾豈敢”屬於(yu) 直接引文,沒有增刪一字(原文:“若聖與(yu) 仁,則吾豈敢?抑為(wei) 之不厭,誨人不倦,則可謂雲(yun) 爾已矣。”);“躬行君子,未之有得”屬於(yu) 間接引文,或者化用原文(原文:“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馬老刪去二字(也非有意為(wei) 之,隻因精通義(yi) 理,熟知文字,自然流出,毫無造作);“自視欿然”四字出自《孟子》,屬於(yu) 直接引文,但卻不必如此標示(原文:“附之以韓魏之家,如其自視欿然,則過人遠矣。”)。
在我看來,純以義(yi) 理而論,馬老引經據典已達爐火純青之境,有時引用經典原文,若真不增一字、不減一字,反而比較別扭,於(yu) 文句上不夠流暢凝煉(標點亦然,如果不論直接引文還是間接引文,皆以引號標出,反而顯得過於(yu) 臃腫,顯得句式不夠流暢)。因此,除非馬老說明出處,如已言明經典題名(如標明出自《易》與(yu) 《中庸》等),或已說明前人姓名(如標明“董生曰”),可以引號標出引文內(nei) 容;至於(yu) 間接引文,乃至化用經典之語,則無必要逐一添加引號。去年我曾有過類似觀點:“馬老之學,圓融六藝,出入二教,百家之言,信手拈來,羚羊掛角,毫無跡象,講稿答書(shu) ,莫不皆然。馬老援引經傳(chuan) 子史之語,若欲逐一查明並且添加引號,掛一漏萬(wan) 在所難免,況且也無此等必要。馬老有言:‘說理須是無一句無來曆,作詩須是無一字無來曆,學書(shu) 須是無一筆無來曆,方能入雅。’馬老所為(wei) 序跋、講稿、答書(shu) 、詩詞,皆能遵循此義(yi) 。若就文辭而言,未必字字句句皆有具體(ti) 出處;然就義(yi) 理而言,一言一句無不秉承六藝大義(yi) 。”
即以此文而論,標藍諸句皆與(yu) 經典有關(guan) ,或為(wei) 直接引文,或為(wei) 間接引文(當然,有些文字稍有變動,有些字形已有調整)。如“判敬肆”一段也有不少出自經典,“克念作聖,罔念作狂”出自《尚書(shu) 》,“聰明睿智”四字出自《大學》,“聰明睿智皆由是生”則為(wei) 《論語集注》所引程子之語(此者,敬也),下文未加粗標藍處,“明通公溥”出自《通書(shu) 》,凡此等處,似無必要逐一標明。對於(yu) 馬老此類文章,不必拘泥於(yu) 本文之標點,不妨借用其他方式,令人更易領悟文章大義(yi) ,了解來龍去脈。所謂其他方式,即以箋注形式,針對化用經典諸句,逐一援引經典原文,以馬老化用之文字,對參所據經典原文,當有更深入之了解。我未仔細核查所有出處,粗略查看之後,摘出數條,附錄於(yu) 後。關(guan) 於(yu) 引經據典問題,據說表述如上。
另有一個(ge) 問題,即此演講詞之成文時間。“教師節浙省府舉(ju) 行孔子紀念會(hui) 演詞”一篇,在《馬一浮集》第二冊(ce) 目錄中屬於(yu) “雜著·其他”,“雜著”文章似按年代先後順序排列,該文前一篇為(wei) “養(yang) 生四訣”,題後標有時間,寫(xie) 於(yu) “一九四五年二月十七日”;後一篇則為(wei) “法界頌”,標明撰寫(xie) 時間為(wei) “一九五七年”。據丁敬涵先生編《馬一浮先生年譜》:“(一九四六年,丙戌,六十四歲)三月三十一日,乘船離樂(le) 山;四月二十日,搭乘軍(jun) 事委員會(hui) 包機從(cong) 重慶飛滬;二十三日,乘火車返杭,暫住延定巷舊宅;五月二十四日,移住裏西湖葛蔭山莊複性書(shu) 院內(nei) 。”據此可知,馬老離開四川、返回浙江,應該在一九四六年。浙江省政府舉(ju) 行孔子紀念會(hui) 應該是在一九四九年前,若無意外,當在一九四六至一九四九年間(抗戰以前,馬老應該不會(hui) 接收此等邀請)。
最後還有一個(ge) 問題,我因看到此文,方才想起此事。目前我們(men) 都以九月十日為(wei) 教師節,不知此舉(ju) 始於(yu) 何時?有何依據?民國時期是否如此?當時似以孔子誕辰為(wei) 教師節?教師節之設立,時間不會(hui) 太早;當然中國古代書(shu) 院乃至私塾之中應有孔子之像(或者神位),如開講日舉(ju) 行謁聖禮等,至於(yu) 日常禮節,不知有何講究?書(shu) 院誌中應有相應記載,不妨稍作了解。孔子曆代尊號很多,不過最為(wei) 世人所熟知者,當為(wei) “至聖先師”“萬(wan) 世師表”二語,兩(liang) 者皆有一個(ge) “師”字。若以孔子誕辰為(wei) 教師節,確實符合中國國情。當今世界,基督教(或天主教)中有聖誕節,依然普及於(yu) 全世界,即便你不信仰基督,具體(ti) 生活中也會(hui) 感受到這一節日;佛教也有諸多節日,即以釋迦牟尼為(wei) 主,亦有佛誕節(浴佛節)、臘八節、衛塞節等,總之佛祖誕生日、成道日與(yu) 涅盤日皆有相應紀念儀(yi) 式,對佛教徒來說,這些節日皆很重要,他們(men) 都能熟記於(yu) 心,包括觀音菩薩、彌勒菩薩等知名菩薩之相應節日;伊斯蘭(lan) 教及印度教想來也有類似節日,對其信徒來說,無不銘記於(yu) 心。但在中國,道教或者還有一些信眾(zhong) ,能夠記住若幹節日;儒家曆代聖賢如今還有幾人記得?孔子誕辰、孟子誕辰是在哪天?程朱陸王各位大儒,他們(men) 生卒年月,又有幾人知曉?我也知道,當今學界(尤其海外華人學者更為(wei) 典型)對於(yu) 孔子誕辰、朱子誕辰(去世年月),每隔一段時間,都會(hui) 舉(ju) 行相應活動,甚至近年以來祭孔也已逐步恢複(雖然禮儀(yi) 並不理想),但對多數國人來說,想來仍無此等概念。近幾年來政府對於(yu) 傳(chuan) 統節日重視程度稍有提升,清明、端午皆有一天假期(春節中秋原本有假),可惜仍有一些重要節日,如重陽節、七夕節、元宵節,皆無放假規定,希望今後能有改觀。至於(yu) 教師節之具體(ti) 日期,若有可能調整自然更為(wei) 理想。我以儒家弟子自居,卻對聖賢誕辰一無所知,實在慚愧!當然這與(yu) 社會(hui) 大環境也有關(guan) ,儒門淡泊,收拾不住,吾輩隻能收拾精神,自作主宰。雖然我也知道繼承先賢誌願當以義(yi) 理為(wei) 主,不過今後若有可能,希望記住幾個(ge) 日子。
【附錄之一】引文標點處理事例
浙江版:“若聖與(yu) 仁,則吾豈敢”,“躬行君子,〔則吾〕未之有得”,德雖至聖,猶示居學地,自視欿然,非故為(wei) 撝謙,其心實是如此。
建議版:若聖與(yu) 仁,則吾豈敢,躬行君子,未之有得,德雖至聖,猶示居學地,自視欿然,非故為(wei) 撝謙,其心實是如此。
書(shu) 生按:《馬一浮集》斷句標點錯誤數量不小,即以此文為(wei) 例,亦有幾處明顯硬傷(shang) ,不再逐一標明。
【附錄之二】本文涉及部分經典原文
《荀子·天論篇》:“天行有常,不為(wei) 堯存,不為(wei) 桀亡。”
《陸九淵集》:“東(dong) 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西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南海、北海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上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千百世之下有聖人出焉,此心同也,此理同也。”
《孟子·告子上》:“孟子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yi) 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yi) 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尚書(shu) ·多方》:“惟聖罔念作狂,惟狂克念作聖。”
《論語集注》:“君子修己以安百姓,篤恭而天下平。惟上下一於(yu) 恭敬,則天地自位,萬(wan) 物自育,氣無不和,而四靈畢至矣。此體(ti) 信達順之道,聰明睿知皆由是出,以此事天饗帝。”
《漢書(shu) 董仲舒傳(chuan) 》:“天子以仲舒為(wei) 江都相,事易王。……王問仲舒曰:‘粵王勾踐與(yu) 大夫泄庸、種、蠡謀伐吳,遂滅之。孔子稱殷有三仁,寡人亦以為(wei) 粵有三仁。桓公決(jue) 疑於(yu) 管仲,寡人決(jue) 疑於(yu) 君。’仲舒對曰:‘……夫仁人者,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是以仲尼之門,五尺之童羞稱五伯,為(wei) 其先詐力而後仁誼也。苟為(wei) 詐而已,故不足稱於(yu) 大君子之門也。五伯比於(yu) 他諸侯為(wei) 賢,其比三王,猶武夫之與(yu) 美玉也。’”
《孟子·盡心上》:“孟子曰:雞鳴而起,孳孳為(wei) 善者,舜之徒也。雞鳴而起,孳孳為(wei) 利者,蹠之徒也。欲知舜與(yu) 蹠之分,無他,利與(yu) 善之間也。”
《莊子·人間世》:“言者,風波也;行者,實喪(sang) 也。夫風波易以動,實喪(sang) 易以危。故忿設無由,巧言偏辭。獸(shou) 死不擇音,氣息茀然,於(yu) 是並生心厲。克核大至,則必有不肖之心應之,而不知其然也。苟為(wei) 不知其然也,孰知其所終!”
《論語·公冶長》:“顏淵季路侍。子曰:‘盍各言爾誌?’子路曰:‘願車馬、衣輕裘,與(yu) 朋友共。敝之而無憾。’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子路曰:‘願聞子之誌。’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論語·陽貨》:“鄙夫!可與(yu) 事君也與(yu) 哉?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無所不至矣。”
《周易·文言》曰:“坤至柔而動也剛,至靜而德方,後得主而有常,含萬(wan) 物而化光。坤道其順乎,承天而時行。積善之家必有餘(yu) 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yu) 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來者漸矣,由辯之不早辯也。《易》曰‘履霜,堅冰至’,蓋言順也。”
《孟子·公孫醜(chou) 上》:“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聖人,汙不至阿其所好。宰我曰:‘以予觀於(yu) 夫子,賢於(yu) 堯舜遠矣。’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政,聞其樂(le) 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
《周易·係辭上》:“‘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與(yu) 爾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則千裏之外應之,況其邇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則千裏之外違之,況其邇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發乎邇,見乎遠。言行,君子之樞機。樞機之發,榮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動天地也,可不慎乎!’”
《論語·子張》:“陳子禽謂子貢曰:‘仲尼豈賢於(yu) 子乎?’子貢曰:‘君子一言以為(wei) 知,一言以為(wei) 不知,言不可不慎也。夫子之不可及也,猶天之不可階而升也。夫子之得邦家者,所謂立之斯立,道之斯行,綏之斯來,動之斯和。其生也榮,其死也哀,如之何其可及也。’”
《孟子·離婁上》:“愛人不親(qin) ,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中庸》:“喜怒哀樂(le) 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
《中庸》:“君子之道四,丘未能一焉……庸德之行,庸言之謹,有所不足,不敢不勉,有餘(yu) 不敢盡;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中庸》:“故君子之道:本諸身,征諸庶民,考諸三王而不繆,建諸天地而不悖,質諸鬼神而無疑,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質諸鬼神而無疑,知天也;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知人也。是故君子動而世為(wei) 天下道,行而世為(wei) 天下法,言而世為(wei) 天下則。遠之則有望,近之則不厭。”
《論語·衛靈公》:“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裏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yu) 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yu) 衡也。夫然後行。’”
書(shu) 生謹按:文中還有幾處已然標明出處(《周易》《莊子》),至於(yu) 間接引用或者化用之語應該還有不少,不再逐一標出。以上隻標出文字層麵之出處,至於(yu) 心性義(yi) 理層麵,心同理同,千聖一揆,不必多為(wei) 之說。二〇一二年六月二十五日午時初
書(shu) 生備注:近日又有消息,說要將教師節改至九月二十八日即孔子誕辰日。如果這一提議真正實現,慶祝教師節時,或能順帶喚起國人對萬(wan) 世師表、至聖先師孔子之崇敬,進而淨化人心。不過這次提議,有多少程度是出於(yu) 文化、道德、教育層麵之考慮,又有多少程度是出於(yu) 政治、經濟層麵之考慮?當然,現在說這些無意義(yi) ,先得期待提議真能實現,而且真正長期實踐。不然,如當年夫子像那般,安放在天安門廣場,又曾堅持幾天?過去幾年,每次過耶誕節,我都想起夫子誕辰,想起佛陀誕辰。如今佛教信眾(zhong) 依然很多,所以佛誕日(或稱為(wei) 浴佛節)也非常普及,但夫子誕辰則少有人知(不計學界中人,其實學界中人知道夫子誕辰之人比例也不太大)。去年整理馬一浮先生這一篇講辭,真是感慨萬(wan) 千。不求人人都能如馬先生那樣理解夫子,但若能領會(hui) 其中之萬(wan) 一,則夫子聖誕之理念也將深入人心。為(wei) 此不嫌累贅,重發這篇文章,至於(yu) 後麵校勘、箋注之類,一概保留下來,方便初讀之人領會(hui) 文義(yi) ;博學多聞之士,自然可以直讀原文,當不至於(yu) 嫌我多此一舉(ju) 。二〇一三年九月七日晨
【上一篇】【吳鉤】宋朝“民告官”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