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寧】讓孔子重返日常生活

欄目:教師節改期
發布時間:2013-10-08 23:43:33
標簽:


讓孔子重返日常生活

作者:吳寧(南方周末特約評論員)

來源:南方周末

時間:2013年9月13日

 

 

 

日前,國務院法製辦公布的《教育法律一攬子修訂草案(征求意見稿)》,擬將教師節由9月10日改在9月28日,即改在孔子誕辰日。據媒體(ti) 調查,讚成者占多數。教師節應定於(yu) 哪一天,自1980年代起就爭(zheng) 論不休。定於(yu) 9月10日隻是當時的權宜之計,以期匡正前三十年對知識的蔑視。

 

教育與(yu) 孔子有著天然的關(guan) 聯,教師節定於(yu) 孔子誕辰日必將豐(feng) 富其內(nei) 涵。孔子自身即是大教育家,以六藝教人。六藝既指禮、樂(le) 、射、禦、書(shu) 、數,也指詩、書(shu) 、禮、易、樂(le) 、春秋,可說是技藝和經典並重,踐行與(yu) 學思合一。儒家傳(chuan) 承六藝,是周文明的守護人,也是中華文明的捍衛者。其他各家隻講新說,不傳(chuan) 舊典,六藝雖專(zhuan) 為(wei) 儒家所傳(chuan) ,實際上是華夏民族所共享的傳(chuan) 統。

 

孔子是民間教育第一人。以六藝教人,未必始自孔子,但當時六藝為(wei) 貴族壟斷,孔子之所以是偉(wei) 大的教育家,在於(yu) 他第一個(ge) 以六藝教普通人,促成了知識的解放和教育的變革。作為(wei) 教師的孔子,懷著有教無類的信念,“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嚐無誨焉”,不問弟子出身,凡交一定量學費者即教育之,不僅(jin) 令其修習(xi) 當時各種貴族才有資格接觸的經典和技藝,還十分重視對弟子的因材施教和當機教化,從(cong) 此,教育平民化、大眾(zhong) 化了。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盡顯教育家的風範。此後諸子各家蜂起,孔子開風氣之先。

 

孔子主張教育的目的在於(yu) 通過“成人”教育,養(yang) 成君子,而非刻意培養(yang) 某方麵的專(zhuan) 家學者。所以他教學生時,強調“博學以文,而約之以禮”,德行的養(yang) 成為(wei) 其最關(guan) 鍵的部分,以人文理念為(wei) 基礎,造就健全而自由的人格,即是當下所謂以人文主義(yi) 為(wei) 核心的通識教育。

 

孔子弟子的成就也不拘一格,德行、政事、文學、言語,各有所長,其核心則為(wei) 修己治人,成為(wei) 能為(wei) 民眾(zhong) 和邦國服務的人才。後起諸子,不乏生逢其時者,例如墨子,但無人像孔子那樣樹立如此高遠的教育目標。孔子對傳(chuan) 統的保存和發展之功,也無人能與(yu) 之相提並論,加之孔子在思想和人格上的成就,堪稱有世界意義(yi) 的立法者,可謂“即凡而聖”。

 

“師者所以傳(chuan) 道、授業(ye) 、解惑也”,師的作用舉(ju) 足輕重。正如柏拉圖筆下的蘇格拉底是其同時代人的楷模,弟子眼中的孔子也是士君子的典範。

 

作為(wei) 士君子的典範,孔子所追求的人生境界,不僅(jin) 僅(jin) 是個(ge) 人知識與(yu) 德性上的完善,更有深刻寬泛的社會(hui) 政治內(nei) 涵。孔子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為(wei) 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zhong) 星共(拱)之”;“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cong) ”。即便在現代法治國家,從(cong) 政者自身的德性,依然是製度得以運轉的核心要素。對轉型中國來說,士君子對良序美俗的不懈追求,“知其不可而為(wei) 之”的內(nei) 在堅韌,更是社會(hui) 前進的基本推動力。在孔子看來,真正的君子就意味著人格的健全和人性的完善,而這必須來自教育。

 

教師節的確立,正是為(wei) 了通過表達對知識的敬意,以彰顯教育的重要性。孔子誌於(yu) 道、據於(yu) 德,好學深思,不知老之將至,懷抱仁義(yi) ,奔走各國,弘道不輟,弟子三千。孔子是為(wei) 人師表的典範,將教師節定在孔子誕辰日,是追本溯源,意味著向原初意義(yi) 的回歸。

 

更重要的是,回到孔子以養(yang) 成君子為(wei) 核心的古典主義(yi) 教育理念,極好地凸顯了教師這一職業(ye) 的原初意義(yi) ,也是對長期以來背離和漠視傳(chuan) 統的反正。

 

台灣地區和韓國每年舉(ju) 行“祭孔大典”,表明對孔子表達適當的敬意與(yu) 現代化並不必然構成衝(chong) 突。相反,甚至還有促成良序美俗的功效。在現代社會(hui) 的自然生成過程中,追本溯源是為(wei) 了返本開新,有底氣與(yu) 來自其他傳(chuan) 統的文明對話溝通,絕非抱殘守缺。

 

我們(men) 遺忘傳(chuan) 統已經太久。把教師節定在孔子誕辰日,必將激發一種新的意義(yi) 。中國在經曆了上百年製度層麵上的儒家解體(ti) 之後,若要以真正的曆史意識重塑中國人的心靈秩序,則應從(cong) 製度上重新考慮認同和接納孔子。讓孔子重返日常生活,重返中國人的心靈世界,當自教育始。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