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餘東海作者簡介:餘(yu) 東(dong) 海,本名餘(yu) 樟法,男,屬龍,西元一九六四年生,原籍浙江麗(li) 水,現居廣西南寧。自號東(dong) 海老人,曾用筆名蕭瑤,網名“東(dong) 海一梟”等。著有《大良知學》《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儒家大智慧》《論語點睛》《春秋精神》《四書(shu) 要義(yi) 》《大人啟蒙讀本》《儒家法眼》等。 |
書(shu) 名:《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
作者:餘(yu) 東(dong) 海著
出版社: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年9月出版
【內(nei) 容簡介】
《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共兩(liang) 部。從(cong) 儒家道統的角度,對先秦曆史和曆代政權進行梳理和評判。第一部:大同王道的原始模式(堯舜禹);第二部:小康王道的三代實踐(夏商周)。《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旨在:集儒家外王學之大成,揭道德實踐史之真相,破先秦政治史之天荒。這是一本與(yu) 眾(zhong) 不同的關(guan) 於(yu) 中華政治、曆史和儒家義(yi) 理之書(shu) ,道眼燭史,新見疊出。
【作者簡介】
餘(yu) 東(dong) 海,筆名蕭瑤,原名餘(yu) 樟法,號東(dong) 海老人,曾用網名東(dong) 海一梟。男,1964年12月10日生,原籍浙江,現居廣西。陸續出版有新舊詩集九冊(ce) ,儒學《大良知學》(貴州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另有儒學係列《論語點睛》、《平書(shu) ---儒家雄起來》待出。
【目錄】
總序
序
道眼燭史,彰炳千秋
第一部分 大同王道的原始模式
前言
一、大哉堯君
(一)其仁如天
(二)禪讓天下
二、虞帝弗可及
(一)巡守賞罰
(二)量才任用
(三)孝悌典範
(四)封弟有庳
(五)有臣五人
(六)司法鼻祖皋陶
三、巍巍乎禹
(一)治水大功
(二)五服製肇端
(三)有天下而不與(yu)
(四)正德第一
(五)君權誰授
四、允執厥中
第二部分 小康王道的三代實踐
前言
第一章 夏朝
一、夏啟啟夏
二、後羿代夏
三、少康中興(xing)
四、桀取滅亡
五、夏禮拾片
(一)官職設置
(二)法律製度
(三)土地和賦稅製度
第二章 商朝
一、成湯革命
(一)湯德至矣
(二)東(dong) 征西怨
(三)革命誓詞
(四)革命正義(yi) 性的宣示
二、赫赫伊尹
(一)出身
(二)功業(ye)
(三)伊訓和帝師
(四)永遠的真理——讀《鹹有一德》
三、盤庚遷殷及其精彩演講
四、傅說:從(cong) 奴隸到宰相
五、武丁中興(xing) :邦畿千裏,維民所止
六、中國第一位女將軍(jun)
七、紂王無道
八、殷有三仁
第三章 西周
西周概況
一、曆代德澤綿綿,文王之德之純
二、文王拘而演《周易》
三、正義(yi) 之師、革命之師、威武之師——武王伐紂
四、周武王“有亂(luan) 臣十人”
五、“有婦人焉”
六,正義(yi) 革命宣言書(shu)
七、革命精神和革命正道
八、王道大法——《尚書(shu) ·洪範》
九、周公恐懼流言日
十、周公致太平之跡——周禮
十一、“鄉(xiang) 舉(ju) 裏選”
十二、神機妙算薑太公
十三、甘棠文化召公魂
十四、成康之治
十五、祭公謀父諫穆王
十六、我國第一部成文法典
十七、防民之口,甚於(yu) 防川
十八、宣王中興(xing)
十九、君明臣賢好榜樣:保茲(zi) 天子,生仲山甫
二十、崧高維嶽,駿極於(yu) 天——申伯介紹
二十一、憂亂(luan) 之心,悲憤之情
第四章 東(dong) 周
東(dong) 周概況
一、文采風流尚略存——霸道的道德精神
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三、重德尚賢晉文公
(一)上賞賞德
(二)信,國之寶也
(三)“李離伏劍”
四、《春秋》賢穆公
五、小仁小義(yi) 宋襄公
六、一鳴驚人楚莊王
七、範文子的風範
八、臧文仲:比上大不足,比下小有餘(yu)
九、富辰勸諫周襄王
十、別被管子誤導了——“倉(cang) 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批判
十一、子文三仕為(wei) 令尹
十二、孔子作春秋
十三、是公羊作俑,讓儒家蒙冤——翻一個(ge) 兩(liang) 千多年的案
十四、晏子:頗有君子風範,不算儒家人物
十五、魏文侯和西河學派
十六、君本位的法家
十七、《商君書(shu) ·更法》解評
十八、吳起:有智沒有德,能言不能行
十九、《呂氏春秋》——“儒門外道”之書(shu)
二十、秦朝之亡:仁義(yi) 不施,攻守勢異
二十一、秦法家的下場——兼論“惡必蠢”定律
二十二、君主製之思——兼論統一的模式和善惡的傳(chuan) 染性
附《尚書(shu) 》辨疑
序
劉夢芙
餘(yu) 君東(dong) 海,曾用筆名蕭瑤,網名東(dong) 海一梟,十餘(yu) 年前營陶朱之業(ye) ,為(wei) 江湖豪士、高陽酒徒。餘(yu) 事為(wei) 詩,新舊體(ti) 兼作,才思敏捷,憤世嫉俗,殊見鋒芒。嚐來書(shu) 命餘(yu) 作序,以小文應之,而遠隔關(guan) 河,未謀一晤。近年偶觀儒學網站有君之名,進而被覽其文,悉君歸宗孔聖,閉門索居,枕經葃史,著述洋洋數百萬(wan) 言,非複吳下阿蒙矣。乃大驚喜,與(yu) 通電信,談及今日種種世相,頗有同聲之慨。君寄示所著《儒家文化實踐史》,囑為(wei) 弁言,辭之弗允,燈前盥讀,略誌所感,愧未能抉發君書(shu) 義(yi) 蘊精微之萬(wan) 一也。
《易》為(wei) 群經之首,《賁卦彖》雲(yun) :“剛柔交錯,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係辭》雲(yun) :“是故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化而裁之存乎變,推而行之存乎通,舉(ju) 而錯之天下之民謂之事業(ye) ”。又雲(yun) “默而成之,不言而信,存乎德行”。《說卦》雲(yun) :“立天之道曰陰與(yu) 陽,立地之道曰柔與(yu) 剛,立人之道曰仁與(yu) 義(yi) ”。蓋吾國上古聖王,仰則觀象於(yu) 天,俯則觀法於(yu) 地,參天地而立人極,以仁行政,以德化民,故黃帝、堯、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夏、商之後,西周勃興(xing) ,武王伐紂,封土建國;周公製禮作樂(le) ,耀德而不觀兵。《國語·周語》雲(yun) :“先王之於(yu) 民也,懋正其德而厚其性,阜其財求而利其器用,明利害之鄉(xiang) ,以文修之,使務利而避害,懷德而畏威,故能保世以滋大”。周文化以禮為(wei) 淵海,集前古之大成,開後來之政教,文質彬彬,於(yu) 斯為(wei) 盛,是以孔子雲(yun) “周監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cong) 周”;“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
春秋亂(luan) 世,禮崩樂(le) 壞,孔子繼往聖之絕學,刪訂六經,溥施教化,卓然為(wei) 萬(wan) 世師表,文德尤勝周公。柳詒徵先生曰:“孔子者,中國文化之中心也,無孔子則無中國文化。自孔子以前數千年文化,賴孔子而傳(chuan) ;自孔子以後數千年文化,賴孔子而開。”“教育之功,至於(yu) 盡物性、參天地,則不獨為(wei) 一時一世之人群謀矣。極巨之效,由極簡之法而生,所謂宇宙內(nei) 事,皆性分內(nei) 事也。吾國古代聖人之思想,常思以人力造天地,其功既見於(yu) 此數千年之大國,而其義(yi) 猶未罄萬(wan) 一。後人準此而行,則所謂範圍天地,曲成萬(wan) 物,無不可以實現,正不必以國家人類為(wei) 界”(《中國文化史》)。
暴秦之後,變封建為(wei) 郡縣,陽儒陰法,以力假仁,王道難行,惟成霸業(ye) ;然仁人誌士遵尼山之教,以天下為(wei) 公、世界大同為(wei) 終極理想,艱難奮鬥,薪火承傳(chuan) 。自漢唐兩(liang) 宋以至明清,凡儒學盛行之世,無不家國和諧,文明燦爛,雖治亂(luan) 循環,王朝更替,道德人文之根本,未嚐毀棄也。
惟至四夷交侵之清季,帝製崩而民國創,軍(jun) 閥竊據,四維不張,新文化運動之徒挾歐西學說為(wei) 利器,以帝王專(zhuan) 製之罪歸獄於(yu) 儒,“打倒孔家店”之聲甚囂塵上;疑古派逞鬥筲之私智,視鯀禹為(wei) 魚蟲。上古文明積累之國史如同偽(wei) 造,孔子承傳(chuan) 之煌煌經學亦棄如敝屣,國學遭西學分科解構並“殖民化”,世道人心遂不可問矣。所謂新文化運動,實開新朝“文革”之源,執政者以階級鬥爭(zheng) 為(wei) 綱,破除“四舊”,凡傳(chuan) 統文化陶冶之美德良俗,滌蕩無餘(yu) ,率獸(shou) 食人,史無前例。吾國近百年政局與(yu) 學界為(wei) 域外之種種主義(yi) 所左右,聖人參天地、立人極之道晦而不彰,民主淪為(wei) 民粹,法製轉成極權,所謂“啟蒙”翻成“蒙啟”,飽閱滄桑,緬懷先哲,未嚐不太息流涕也。
百年間風雲(yun) 變幻,龍戰玄黃,天地閉而賢人隱。然剝極而複,本世紀初漸有昭蘇之象,學界與(yu) 民間皆不乏闡揚聖學且躬行踐履者,餘(yu) 君乃大陸新儒家中英特之士。君著作豐(feng) 碩,《儒家文化實踐史》為(wei) 其一焉。此書(shu) 立基於(yu) 五經四書(shu) ,旁參《孔子家語》、《老子》、《莊子》、《墨子》、《荀子》、《國語》、《逸周書(shu) 》、《呂氏春秋》、《春秋繁露》、《史記》、《白虎通》等先秦兩(liang) 漢典籍,兼及出土簡帛,據儒家道統以考察評判堯舜至嬴秦之曆代政治。所言“文化實踐”,與(yu) 國家治理水乳交融,蓋道德人文行之於(yu) 典章製度,聖主賢臣皆以身作則,經緯乾坤,化民成俗,乃吾國上古政治最顯著之特征。“克明俊德,以親(qin) 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協和萬(wan) 邦,黎民於(yu) 變時雍”;“遠人不服,修文德以來之”,此與(yu) 西方諸國以橫暴之武力掠地殖民相較,其文野之分,奚止霄壤之殊。職是之故,君書(shu) 闡明堯舜禹夏商周皆重德倡禮,定國安邦,無儒家之名,有儒家之實;而夏桀、殷紂、周厲、暴秦之亡,皆因其敗德無道,仁義(yi) 不施。
書(shu) 分兩(liang) 部,第一部言堯舜禹大同王道之原始模式,第二部述夏商周小康王道之三代實踐,旨在“集儒家外王學之大成,揭道德實踐史之真相,破先秦政治史之天荒”,識見閎通,精義(yi) 絡繹。結章“君主製之思”,以秦漢之前封建製與(yu) 秦漢之後郡縣製相較,言秦至清亡兩(liang) 千二百餘(yu) 年間,郡縣君主製一成不變,其間雖經曆代儒家之努力,使政體(ti) 道德化文明化,然未能遏止皇權之膨脹,法家陰售其奸,儒學屢遭扭曲,曆史因之倒退,陷入興(xing) 亡周期律之怪圈,民眾(zhong) 受無量劫難。由此返觀堯舜禹夏商周之治,對照鮮明,不啻今世之《資治通鑒》矣。
噫!餘(yu) 君一介布衣,秉持儒家入世精神,心憂天下,殫精竭智以成此書(shu) ,起大壑之雷音,為(wei) 國家治理、民族複興(xing) 昌言正道。先聖道德人文之實踐炳耀青史,矞矞皇皇,今人焉能視同無睹歟!效嬴秦政製者已覆前車,言全盤西化者自戕根本,舍正道弗行,安見其為(wei) 生民立命、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歟!
不佞幼承庭訓,殊嗜聲詩,略讀儒經,未窺堂奧,學殖庸陋,不足以序餘(yu) 君之書(shu) 。惟瞥觀所及,民國以來前輩名宿頗有持儒家義(yi) 理以著書(shu) 立說,力斥新文化派毀經疑古之非者。諸如柳詒徵先生之《中國文化史》,錢賓四先生《國史大綱》,蕭公權先生《中國政治思想史》,徐複觀先生《中國人性論史》與(yu) 《兩(liang) 漢思想史》,無不考證精詳,示國史治亂(luan) 興(xing) 亡之跡。柳先生謂“學者必先大其心量以治吾史,進而求聖哲立人極、參天地者何在,是為(wei) 認識中國文化之正軌”,其書(shu) 述上古德治之隆、禮製之盛,堪與(yu) 餘(yu) 君之書(shu) 互為(wei) 參照。而時賢姚中秋先生新著《華夏治理秩序史》,前兩(liang) 卷四巨冊(ce) 亦專(zhuan) 述堯舜至夏商周三代之治,於(yu) 宗周封建製之優(you) 勝闡發尤詳,盡掃郭沫若氏言“周乃奴隸社會(hui) ”之誣,體(ti) 大思精,可稱力作。餘(yu) 君之書(shu) 名曰“史稿”,倘能遍稽諸著,細辨異同,集群賢之智,再加冶煉,則玉粹金純,或有出乎今本之上者。宋儒詩雲(yun) “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yang) 轉深沉”,為(wei) 君誦之,君其許我乎?
是為(wei) 序。
道眼燭史,彰炳千秋
——讀東(dong) 海師《儒家文化實踐史》
格筠
東(dong) 海師斷斷續續曆時半年寫(xie) 成《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他說,此書(shu) 旨在集儒家外王學之大成,揭道德實踐史之真相,破先秦政治史之天荒。確乎如此,這本書(shu) 無論是從(cong) 曆史的角度,還是義(yi) 理的角度,都是對儒家政治文化的一大貢獻,填補了這方麵的空缺,意義(yi) 重大。
它陳述史實,以儒家義(yi) 理為(wei) 鏡;臧否人物,以儒家精神比照。乍看是史,但隻是以史為(wei) 引子,引起對史實和人物的評議和闡發,主要還是啟人,所以此書(shu) 對政治有指導作用,對百姓有啟蒙作用,對儒家有提升作用。
中華文化以儒為(wei) 要,所以,知儒家史可知興(xing) 衰,以儒者為(wei) 鏡,更可正人心。
作者在敘史與(yu) 述儒中輕敘史,重述儒。比如在講述堯時,重講《堯典》,得出“堯帝頗富民主作用,堯廷頗有民主氣息”的結論。
作者臧否人物,一以貫之,依於(yu) “仁”,時常引孔子等不同人的評語,然後剖析,得出自己的結論,但某些人物心性行為(wei) 複雜,僅(jin) 引孔子評也不夠,所以他依據事實和眾(zhong) 人的評議,得出結論,如對晉文公的評價(jia) 。
關(guan) 於(yu) 齊桓公和晉文公,孔子有句話:“晉文公譎而不正,齊桓公正而不譎。”對齊桓公的評價(jia) 更高一些,孟子也是如此,作者先從(cong) 王道和霸道區分之:此二人所行都非王道,而皆是霸主。雖然晉文公譎而不正,但他對將士“上賞賞德,其次賞才,又其次賞功”,十分了不起,表示讚賞。
同樣,雖然孔子對齊桓公有褒,但其行為(wei) 也有不肖處。如他生活糜爛,晚年信用小人,甚至吃人肉。總而考之,作者得出一個(ge) 結論:盡管孔子褒齊貶晉,那是就總體(ti) 、全局而言,論個(ge) 人修養(yang) ,齊桓公遠不如晉文公。
晏子是春秋時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和外交家,《漢書(shu) ·藝文誌》將其列為(wei) 儒家,但在作者看來,“頗有君子風範,不算儒家人物”。這是為(wei) 何?作者舉(ju) 出一個(ge) 事例:《史記·孔子世家》載,齊景公將用孔子,晏子阻,並說:“夫儒者滑稽而不可軌法,倨傲自順,不可以為(wei) 下……”等等。這種言論就完全不是儒者所為(wei) 。
對於(yu) 孔子,作者亦是客觀科學地評價(jia) ,比如古人曾以“天不生仲尼,萬(wan) 古如長夜”來讚美孔子。作者指出,這隻是宋朝一位詩人對孔子感性和詩意的讚美,而非事實,因為(wei) 孔子之前文化道德的曆史輝煌不容忽視,孔子是儒家在春秋時代的集大成者和承前啟後之人。
在衡量、比較時,作者參考大量資料,在曆史文化的長河中打撈、甄別、評判,如果沒有足夠的智慧和見識是做不到的。
作者還對眾(zhong) 人存疑或理解不確之處,細加評說,撥錯反正。在一些人印象中,《春秋》是一部史,更有人指責孔子作《春秋》是“按照自己的主觀意願篡改史實”、“把撰寫(xie) 曆史作為(wei) 個(ge) 人好惡的腳注”。作者對此解說道:《春秋》並非史,而是一部借史以寄托和發揮微言大義(yi) 的“理想主義(yi) ”政治經典。作者進一步考察說,董仲舒、司馬遷以及孟莊、熊十力等,對《春秋》都有評議,承認《春秋》主旨不在於(yu) 提供曆史事實,而在於(yu) 表達他的道德偏好和政治觀念,是“治國之經”,是“文以載道”在史學領域的應用。正因如此,孔子作《春秋》“為(wei) 尊者諱、為(wei) 親(qin) 者諱、為(wei) 賢者諱”(三諱)也僅(jin) 是“托史寄義(yi) 、托事明義(yi) ”,有它的局限性和適用範圍,而不能將它擴展為(wei) 修史原則,更不能延伸為(wei) 政治原則。
國人一直對中國在民主製度方麵與(yu) 西方的落差耿耿於(yu) 懷,有的把原因歸結到傳(chuan) 統文化上,有的甚至以為(wei) 是儒家所誤,其實大不然,作者在對秦朝的統一中做了具體(ti) 分析。他在《君主製之思》中認為(wei) ,就政治文明而言,從(cong) 公天下到家天下是一次重大倒退,從(cong) 封建製到郡縣製又是一次重大倒退。郡縣製特別有利於(yu) 中央集權和君主特權的強化,民本原則越來越被架空和虛化。統一有良性惡性之分,建立在嚴(yan) 刑峻法高壓暴政基礎上的秦式統一,就是惡性而落後的統一。從(cong) 曆史上看,它比分裂更壞。進而指出,兩(liang) 千多年來“中國人民”的無量劫難,與(yu) 秦始皇遺留下來的統一模式和製度模式脫不了幹係。從(cong) 此開始,曆史陷入了“其興(xing) 也勃也,其亡也忽也”的興(xing) 亡周期律的怪圈。儒家擁有仁義(yi) 原則的優(you) 秀,民本思想的先進,卻一直未能真正把民本落到實處,未能趕在西方之前開出儒家特色的民主製度來,根本原因就在這裏。
其他比如對《呂氏春秋》的評價(jia) 、法家的主要特征等等,作者用一雙慧眼條分縷析,客觀評價(jia) ,用一個(ge) 儒者的氣度和胸懷縱橫衡量。具體(ti) 如何,大家看書(shu) 就會(hui) 知道。
孔子作《春秋》,以魯國二百四十二年為(wei) 人類曆史之縮影,表達了儒家褒、貶、臧、否、黜、陟、退、討的精神,寄托了孔子的太平理想,東(dong) 海師作《儒家文化實踐史》,拳拳之心透紙而出。
【“儒生文叢(cong) ”第二輯】
學術指導:蔣慶 陳明 康曉光 餘(yu) 樟法 秋風
主 編:任重
出 版社: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年10月
書(shu) 目:(共七冊(ce) )
壹.《儒家憲政主義(yi) 傳(chuan) 統》(姚中秋 著)
貳.《儒家文化實踐史(先秦部分)》(餘(yu) 東(dong) 海 著)
叁.《追望儒風》(米灣 著)
肆.《赫日自當中:一個(ge) 儒生的時代悲情》(張晚林 著)
伍.《“親(qin) 親(qin) 相隱”問題研究及其他》(林桂榛 著)
陸.《閑先賢之道》(陳喬(qiao) 見 著)
柒.《政治儒學評論集》(任重 主編)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