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張新民作者簡介:張新民,西曆一九五〇生,先世武進,祖籍滁州,現為(wei) 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shu) 院教授(二級)兼榮譽院長。兼職貴陽孔學堂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國際儒學聯合會(hui) 理事,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學術委員會(hui) 委員,中國明史學會(hui) 王陽明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著有《存在與(yu) 體(ti) 悟》《儒學的返本與(yu) 開新》《陽明精粹·哲思探微》《存在與(yu) 體(ti) 悟》《貴州地方誌考稿》《貴州:學術思想世界重訪》《中華典籍與(yu) 學術文化》等,主編《天柱文書(shu) 》,整理古籍十餘(yu) 種。 |
走進中國文化書(shu) 院
作者:張新民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
時間:孔子2564年暨耶穌2013年7月19日
一、引 言
中國文化書(shu) 院者,乃一方弘道之場也。有感於(yu) 東(dong) 方文化百年顛倒,一線道統命脈若存若亡;欲恢複文化之生機,必植根於(yu) 人心,契合於(yu) 天道;遂長期堅持嚴(yan) 正之學術立場,認真開展各種研究講學活動。目的在於(yu) 發掘、研究、弘揚、傳(chuan) 播優(you) 秀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並將此優(you) 秀文化貢獻於(yu) 世界人類,促進國內(nei) 外和平秩序之健康發展。而無論個(ge) 人或群體(ti) ,均獲得安身立命應有之歸宿;人類亦朝著真、善、美三者和諧統一之方向,有本有源賡續不斷地向前發展。
中國文化書(shu) 院有清涼之人文美景,有幽靜之自然環境,有古雅之園林建築,有濃厚之文化氛圍,足以陶冶身心,涵化人格,升華境界,澡雪情操,實乃培養(yang) 高級人才之理想場所,亦為(wei) 師生學習(xi) 工作之靜謐家園。全院以古典園林建築風格為(wei) 主導性符號,輔以現代性建築新元素,依山伴水,藏風聚氣,院牆蜿蜒,曲徑通幽,梁棟錯落,亭閣棋布。有勉學堂學術精神之莊嚴(yan) 神聖,有琴軒遊藝逍遙之輕鬆活潑,有傳(chuan) 習(xi) 室可供交流商榷,有藏書(shu) 樓可作潛研修讀。山色溪聲伴青年學子朗朗讀書(shu) ,菊香竹韻共紙墨筆趣奕奕生輝,實為(wei) 修身養(yang) 性之聖地,傳(chuan) 道解惑之佳所。。中國文化書(shu) 院雖僻處西南一偶,亦含無量活潑創造生機,保存文化傳(chuan) 承一線命脈,見證民族精神不死大義(yi) 。斯亦可謂小中見大,大中見小,無量為(wei) 一,一為(wei) 無量耳。
孔子銅像
書(shu) 院正門
二、 院前門徑建築
中國文化書(shu) 院門前豎有孔子銅像一尊,乃香港孔教學院院長湯恩佳博士饋贈。孔子為(wei) 軸心時代之巨聖偉(wei) 人,其一生成就,可以一聯概括:
刪述六經垂憲萬(wan) 世;
德侔天地道貫古今。
孔子乃聖者,然衡之世界各國,亦可稱為(wei) 最早以“有教無類”為(wei) 辦學原則之教育家,人類最有持續性影響性並不斷引起後人解讀興(xing) 趣之思想家;早在公元前四世紀便創立以“仁學”為(wei) 中心之理論體(ti) 係,力圖扭轉乾坤,重建人間秩序,維護人之存在尊嚴(yan) ,激活文化創造生機,開創一國民族之價(jia) 值發展方向。所謂“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實乃千古名言,成為(wei) 人類道德自律金言,表達人類共同價(jia) 值訴求。孔子一生致力於(yu) 仁愛、和諧、正義(yi) 、和平之事業(ye) ,長期在國人心中享有崇高地位,以致獲得萬(wan) 世師表美稱。孔子銅像盛服正容,雙手合揖作致禮狀,最能象征中國文化禮樂(le) 教化精神,亦最能顯示雍容謙退之生命力量——不僅(jin) 要透過禮樂(le) 文明形態成就自己之德性生命,維護自我之生命尊嚴(yan) 與(yu) 人格精神,而且要以謙遜平和之道自處自讓,隨時隨地尊重他人之生命尊嚴(yan) 和人格精,立己則立人,達己亦達人。中國文化之理想為(wei) 人與(yu) 萬(wan) 物各正性命之自由發展,是開出與(yu) 日月交互輝映之萬(wan) 世太平,從(cong) 孔子塑像所象征之仁愛、寬容、和平、中正精神,即可看出中國數千年文化一貫擁有之道德理想與(yu) 超越情懷。
中國文化書(shu) 院大門西側(ce) 塑有正安縣人民政府饋贈之尹珍像,像為(wei) 手捧簡牘讀書(shu) 造形。尹珍乃東(dong) 漢恒帝時人,以生長遐荒,未漸庠序,乃遠從(cong) 汝南許叔重學五經,又師事應世叔受圖緯,學究天人,貫通三才,遂還鄉(xiang) 傳(chuan) 播儒家思想,於(yu) 是南域始有學焉。故黔中學者多以其為(wei) 文教鼻祖,以為(wei) 一方禮樂(le) 教化,發祥當溯至東(dong) 漢之年,啟宇則在南天之外。遂建祠造像,長期奉祀。清人趙遵律嚐題有一聯,最能說明其事跡及影響:
曰務本,曰樂(le) 道,文翁後覺,武侯先知,陋盡洗牂牁,紹五百年前鄒魯;
若圖訓,若經書(shu) ,北方受學,南向設教,天使為(wei) 木鐸,絢三千裏界荊梁。
與(yu) 尹珍造像相應,書(shu) 院西側(ce) 尚豎有一巨型石刻,上鐫“貴山書(shu) 院”四字,為(wei) 錦平縣人民政府贈送。貴山書(shu) 院創立於(yu) 雍正十三年(1735),乃清代貴州三大書(shu) 院之翹首,既上承明代正德年間創建之龍崗書(shu) 院,又為(wei) 貴州大學成立之前身。貴山書(shu) 院曆來人才濟濟,影響甚大,貢獻殊多,足可代表一時代之文脈氣運升降沉浮。明清兩(liang) 代,貴州人才輩出,登科甲受擢用,乃至以文章功業(ye) 名世者,數量不知幾許,今人每以“七千舉(ju) 人,八百進士”形容之。不少即為(wei) 貴山書(shu) 院培養(yang) 之學生,門牆之盛可謂前所未有,。
書(shu) 院正門石牌橫梁題有“中國文化書(shu) 院”六個(ge) 大字,乃國家圖書(shu) 館館長任繼愈先生親(qin) 筆書(shu) 寫(xie) 。任先生為(wei) 著名哲學史家、佛教學家,學術聲名享譽海內(nei) 外士林,曾主編過多卷本中國哲學史、中國佛教史,皆為(wei) 學界扛鼎之作。任先生生前曾高度評價(jia) 貴州大學中國文化書(shu) 院,希望能傳(chuan) 承中國文化道統精神,發揚儒家和諧中正思想,成為(wei) 西南學術文化重鎮,開展國際學術對話與(yu) 交流。
書(shu) 院曆史上萌芽於(yu) 唐,興(xing) 起於(yu) 宋,鼎盛於(yu) 明,嬗變於(yu) 清,非特培養(yang) 大批一流人才,而且擁有周敦頤、二程、張載、朱熹、陸象山、王陽明、劉宗周、黃宗曦、顧炎武等講學大儒,既重視知識授受淵源,更強調生命人格成長,授業(ye) 解惑主要以人物為(wei) 中心,而非以課程為(wei) 中心,實乃現代導師製度之先聲,已開自由講學之風氣,形成知知與(yu) 價(jia) 值並重之辦學特色。現代西方高等學府辦學模式固然有自己一貫之曆史文化傳(chuan) 統,然亦兼收並蓄東(dong) 方導師製度辦學特點,實乃多種因素催生之曆史性產(chan) 物,反而可提醒國人重視自己悠久之人文傳(chuan) 統。
貴山書(shu) 院石刻
二、大門內(nei) 牆兩(liang) 側(ce)
中國文化書(shu) 院大門後牆西側(ce) 鐫刻有《學規》十條,以求曉明辦學理念與(yu) 學術活動宗旨。《學規》反複強調者,實乃學問與(yu) 生命之統一,知識與(yu) 人格之統一,理論與(yu) 實踐之統一,尊德性與(yu) 道問學之統一,明德至善與(yu) 博學篤行之統一。無論做事作人,均應以立誌、勸學、改過、責善四事,砥礪勸勉,激揚奮進,不能不以人文精神或文化理想為(wei) 宗旨,溝通東(dong) 西方文化,為(wei) 國家民族謀尊嚴(yan) ,為(wei) 人類前途造福祉。
大門後牆東(dong) 側(ce) ,則為(wei) 《禮運·大同篇》石刻,乃台灣中華新文教協進會(hui) 、台灣貴州同鄉(xiang) 會(hui) 贈送。《禮運·大同篇》強調:“大道之行,天下為(wei) 公,選賢與(yu) 能,講信修睦。”通過長期行德積善之人生修養(yang) 工夫,同時也外化為(wei) 彬彬興(xing) 盛之禮樂(le) 文明,不斷推進物質與(yu) 精神雙向增上之漸進發展,實現人類最高理境之進步與(yu) 和諧,達致詩意棲居之目的性終極理想。
《大同》之人文理想,乃在天下一家,故必去人我之界,去種族之界,去一切人為(wei) 分別之界,回歸萬(wan) 物一體(ti) 之本然狀況。太同也者,至平至公,至仁至義(yi) ,至親(qin) 至愛,實乃治之極致耳。必漸變徐圖,由據亂(luan) 而升平,由升平而太平,由太平而小康,由小康而大同。必觀其會(hui) 通,長途跋涉,因其時勢,順遂民情,善觀風俗,漸變而至。而台灣朋友贈送之《禮運·大同篇》,適足以表達海峽兩(liang) 岸人民渴望和平統一之心願。
大門內(nei) 側(ce) 東(dong) 牆尚有孔德成先生題寫(xie) 之“中國文化書(shu) 院”豎匾一幅,旁有《條規》十條。孔德成先生乃孔子七十七代嫡傳(chuan) 後人,台灣考試院院長,長期致力於(yu) 文化和平工作,贏得海內(nei) 外士林極大之尊敬,已於(yu) 兩(liang) 年前故去,豎匾當為(wei) 其去台後,專(zhuan) 門為(wei) 大陸學界書(shu) 寫(xie) 之唯一題辭。。
《條規》反複強調者,以為(wei) 書(shu) 院乃教育人材之地,理應砥礪奮發,敦崇學業(ye) ,端方不苟,整齊清肅。故義(yi) 利必明,廉恥必講,身心必治,興(xing) 趣必雅,作風必正,學問必博,專(zhuan) 業(ye) 必精,百姓必親(qin) ,民族必尊,國家必愛,天下必憂。而淨化人心,端正世風,去浮從(cong) 雅,變奢為(wei) 儉(jian) ,亦必從(cong) 當下做起。斯乃書(shu) 院之辦學理念,願與(yu) 士林同道共勉也。
大門內(nei) 牆右側(ce)
三、勉學堂
勉學堂為(wei) 進德修業(ye) 、傳(chuan) 道解惑之莊嚴(yan) 講堂,學校各種重大學術活動,書(shu) 院常年舉(ju) 辦之四季會(hui) 講,國際友人之專(zhuan) 題人文演說,均在此舉(ju) 行。凡來勉學堂講學者,皆自視為(wei) 人生經曆之最高殊榮。蓋禮之最大最隆最高最重者,莫過於(yu) 最能代表一國文化之儀(yi) 式活動也。
勉學堂大門前掛有多幅對聯:
其一
地美花溪,秀出龜蛇麟鳳;
文興(xing) 學府,廣傳(chuan) 禮樂(le) 詩書(shu) 。
其二
校園花樹盛開,桃李爭(zheng) 榮爭(zheng) 放;
金竹杏壇新建,師生同德同心。
聯語意甚警策,雅健雋拔,雄深清新,足可激勵來學。勉學堂內(nei) 又有多幅長聯,凡學人前來講學者,皆喜筆錄諷誦,流傳(chuan) 範圍甚廣。茲(zi) 錄兩(liang) 幅,以饗士林。
其一
憶聖人言立,五經遠播,漢開務本,唐創儒溪,
宋建鸞塘,明置龍崗,清設貴山,自古黔州尊德性;
欣華夏文昌,一像高瞻,學正紀風,教興(xing) 禮義(yi) ,
業(ye) 精科技,法依民主,眾(zhong) 行博愛,祗今書(shu) 院重英材。
其二
念東(dong) 漢講堂務本,授儒家經典,曆唐宋明清,洪範繼承,
聖言昭著,宣孝悌,盡忠誠,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
引西方學理維新,運格致精神,用聲光化電,思潮迭起,
國力富強,重和諧,求創造,與(yu) 古今同體(ti) ,與(yu) 世界同懷。
聯語大意為(wei) 東(dong) 漢以來,儒家思想即傳(chuan) 入貴州,開啟地方教育之先河。自東(dong) 漢以迄晚近,先後創建務本、儒溪、鸞塘、龍崗、貴山等書(shu) 院,既反映一方文化發展之淵源,亦展示華夏文明傳(chuan) 承時空之悠久與(yu) 寬廣。聯語同時強調麵對如此久遠傳(chuan) 統之感召,則理當端正學風,重開學統,再現禮樂(le) 文明,講究法製,推行民主,培養(yang) 一代人才。而四海學者不遠千裏而來,商榷切磋;八方青年聞風向學匯聚,激揚奮發;書(shu) 院實亦英才培養(yang) 之淵藪,不愧為(wei) 追求真理之道場。
勉學堂大門
勉學堂大廳
勉學堂大廳
四、孔子聖績圖
孔子聖績圖布置於(yu) 勉學堂南麵北牆,後人又多稱其為(wei) 孔子行教圖,乃明代著名學者仇十洲所畫,文征明題辭。繪圖非特筆力古峭孤勁,畫工亦極為(wei) 精細;人物則端莊超然,意境高遠幽淡。可謂尺幅雖小,亦可成為(wei) 曆史畫卷;繪事曲妙,複能昭明形上大道。畫筆如史,史筆如畫,洵乃精心構思之佳作,藝術世界之絕品。
仇、文二氏皆畫壇巨魅,擅寫(xie) 山水人物小品。作品描述孔子一生棲棲惶惶,奔走各國,傳(chuan) 播價(jia) 值理想,弘宣仁愛精神。典型猶在,心向往之。孔子一生所思考者,非僅(jin) 中國文化秩序之重建,更乃人類發展之長遠前途。其思想已成為(wei) 中國人文精神之重要組成部分,乃是追求真理之具體(ti) 生命人格見證。故《聖績圖》兩(liang) 傍尚有一聯讚之雲(yun) :
日月兩(liang) 輪天地眼;
詩書(shu) 萬(wan) 卷聖賢心。
前賢之心智精神,皆已外化為(wei) 經典文本。讀之不僅(jin) 可以了解內(nei) 在於(yu) 曆史文化之偉(wei) 大心靈,而且能夠激起生命創造必不可少之勇氣智慧。日月麗(li) 天,人共仰之。能與(yu) 日月合其明,與(yu) 天地合其合德,共三光而永光者,其惟聖賢之心乎?
五、遊藝軒
遊藝軒坐落於(yu) 書(shu) 院庭院西側(ce) ,毗鄰勵道樓南門,中有一桂花,亭亭玉立,秋季香氣彌漫;旁有一茶樹,則春季開花,色微紅,周邊紫,亦暗香沁人,故乃稱其為(wei) 桂花亭,或又名茶桂亭。中國曆代仁人誌士,旨以“朝聞道,夕死可矣”為(wei) 人生職誌,固然有莊嚴(yan) 神聖思考人生重大問題之一麵,然亦未嚐不有輕鬆活潑逍遙自在之另一麵。故誌道據德之外,尚要依仁遊藝,既要孜孜讀書(shu) 以窮理入道,又要透過藝術之方式開顯人之性情世界,而最終將人之生命價(jia) 值十字打開,不僅(jin) 以善與(yu) 真之方式成就人生社會(hui) 不可或缺之理世界,亦必以美與(yu) 詩之方式展示人生社會(hui) 最為(wei) 基本之情世界。
理之與(yu) 情,皆本自生命。情緣理有,理依情生。情因理有,故為(wei) 真情而非欲情;理得情生,故乃活理而非死理。情與(yu) 理交融,各皆暢性並盡其妙用,共同襄成人生社會(hui) 盛大宏業(ye) ,世界始有詩意,生命亦得以安頓。故曰:情之於(yu) 義(yi) 大矣哉,遊藝之義(yi) 大矣哉!
中國文化之經營世界,總是希望既有理又有情,而人生價(jia) 值遂能全麵實現,生命意義(yi) 則全麵彰顯,生活亦色彩絢麗(li) 明媚。故自孔子開創中國文化之價(jia) 值方向以來,華夏民族便一貫強調道德人格完成之重要。陶冶性情,澡雪精神,海闊天空,鳶飛魚躍,一派活潑生機,無限暢遂自由,方為(wei) 最高境界之達致,始為(wei) 人生真諦之實現。蓋明月清風,正可使人悠然感悟太極;煙樹溪雲(yun) ,亦能助人油然步入聖境。化雨綿綿,一草一木亦可成教;文瀾泊泊,山色溪聲即是美構。
遊藝軒
六、琴軒
中國文化曆來認為(wei) 必須舍理安頓人之性情,務必暢通渠道促使其感興(xing) 抒展,可以為(wei) 歌,亦能成詩,化為(wei) 藝術之天地,變為(wei) 人格之風姿。。人之生命可以升化為(wei) 藝術,藝術亦能莊嚴(yan) 人之生命。故遊藝軒之外,尚另設一琴軒,位於(yu) 勵道樓北側(ce) ,恰與(yu) 遊藝軒對望。二三好友坐於(yu) 其中,即可三麵眺望青山。師生每常雅集於(yu) 此,切磋藝事,商量文章,夏誦春弦,冬書(shu) 秋繪,非特金石振響庭內(nei) ,弦歌溢出戶外,且畫內(nei) 收四季山水,書(shu) 中藏日月天地。人雖在其中,又超然物外,灑落脫塵,皭然不滓,樂(le) 莫大焉。
琴棋書(shu) 畫既是文人雅士表達藝術境界之重要方式,又乃士大夫群體(ti) 人格精神定位之符號象征。琴棋書(shu) 畫四者,琴冠前居首。蓋琴者情也,情操之謂耳。直抒人之心聲,直契人之性靈,最能表達內(nei) 在之生命追求,最能傾(qing) 述難言之心誌操守,既可依據琴音尋覓知音,亦能憑借琴誼雅聚酬唱,足可激清風於(yu) 百代,樹高義(yi) 於(yu) 千秋。談藝立言,山川鹹悅,雅趣輝天,性靈顯真。斯亦學府之麗(li) 景,人文之佳話也。
古琴之意義(yi) 不在表演,而在情感心誌之吐屬。故隻為(wei) 知音而彈奏,亦隻有知音能聆聽。一如伯牙之與(yu) 子期,乃至隻為(wei) 知音而存在。孔子早年嚐從(cong) 師況學琴,複有“聞韶樂(le) ,三月不知肉味”之感慨,雖為(wei) 大德至聖,亦向往藝術之人生,故乃有樂(le) 教與(yu) 詩教之倡,蓋知其洽人性情至深至要至巨也。與(yu) 墨家非樂(le) 不同,儒家則乃尚樂(le) 者。然無論樂(le) 或詩,均必導人以正。至高理想境界之藝術,則為(wei) 盡善而又盡美者也。雖交織錯綜,和而不同,仍必中和為(wei) 樂(le) ,方能入於(yu) 藝境。操縵奏樂(le) 作為(wei) 一種曆史傳(chuan) 統,已有數千年傳(chuan) 承曆史,非僅(jin) 演繹無數感人之故事,創造大量之名作佳構,亦負載百萬(wan) 個(ge) 體(ti) 生命之真實情感,凝聚億(yi) 兆人生交往之感通經驗。而古琴早已列為(wei) 聯合國非物質文化保護遺產(chan) ,為(wei) 越來越多之青年學生聽鍾愛。
琴軒
七、勵道樓
勵道樓內(nei) 設十個(ge) 研究機構,擁有二十餘(yu) 位專(zhuan) 兼職研究員。所謂勵道者,即惕厲奮發,剛健不息,時時探究人生真諦,汲汲領悟宇宙真理。同時堅持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意誌,敢於(yu) 為(wei) 知識而知識,為(wei) 學術而學術。脫心誌於(yu) 俗諦窒錮,昭公道於(yu) 社會(hui) 人間。易言之,凡入書(shu) 院者,均應潛心研修,深造自得,卓然獨立,氣節浩然。務必以學術為(wei) 職誌,追求高深之學問,探究存在之究竟,了解生命之真諦,維護學者之尊嚴(yan) ,謹守學術之規範。
勵道樓有東(dong) 、南兩(liang) 門,南麵為(wei) 內(nei) 側(ce) 門,連接遊藝軒。有楹聯一幅雲(yun) :
養(yang) 乾坤正氣,
育天下英才。
東(dong) 麵為(wei) 正門,麵對庭院,東(dong) 與(yu) 崇德室對望,南有遊藝軒,北有合一亭。正門亦有聯語雲(yun) :
聖人褒貶挾霜鋒,行昭大宇;
黔地師生尊泰嶽,仰止高山。
兩(liang) 聯皆足可表達書(shu) 院同仁之教育理想與(yu) 文化理念,既體(ti) 現固有文化之悠久博大,又展示現代性人文精神之偕時與(yu) 進,二者共同匯聚為(wei) 可久可大之道統與(yu) 學統。尤其孔子修《春秋》,屬辭比事,明是非,示褒貶,張王道,樹風聲。其鋒芒所至,乃至貶天子,退諸侯,討大夫。又以行事見真理,非徒全憑空言,甚為(wei) 深切著明,故威懾力量之大,長期震憾權力世界。《春秋》為(wei) 萬(wan) 世立法,實乃人間至重至要之禮義(yi) 宏著,故最具現實批判精神,亦最能顯示經世價(jia) 值,既為(wei) 不刊之言,亦示將來之義(yi) 。欲見孔子之道,六藝之中,莫如《春秋》;其微言大義(yi) ,燦然具在,浩然閎深。今人當繼續發揚光大《春秋》之批判精神,始可建立真正有價(jia) 值有意義(yi) 之學統或道統。
勵道樓東(dong) 牆正壁,尚鐫刻多幅王陽明手跡及畫像。其中“洗心”兩(liang) 字,赫然奪人眼目。蓋陽明夫子曾在龍場悟道,斯二字適可概括其心學工夫特征。同時亦能昭示現代過分功利之人類社會(hui) ,實現精神生命價(jia) 值當為(wei) 人生第一要務。
勵道樓
八、合一亭
合一亭北傍青山,南對勉學堂,東(dong) 有讀書(shu) 室,西有勵道樓。亭前有王陽明手書(shu) 楹聯,字跡飄逸凝重。聯雲(yun) :
壯思風飛衝(chong) 情雲(yun) 上;
和光春靄爽氣秋高。
亭內(nei) 尚有貴山書(shu) 院沿革碑記,兩(liang) 側(ce) 為(wei) 明清進士題名錄。明清兩(liang) 代,貴州人才之盛,振美一時,識者多能稱之。貴山書(shu) 院亦培養(yang) 大批一流才俊,清初著名學者陳法,編撰《康熙字典》之周漁璜,積極參與(yu) 維新變法之嚴(yan) 修,黔省唯一狀元趙以炯,均或主講於(yu) 貴山書(shu) 院,或即貴山書(shu) 院培養(yang) 之學生。前賢聲光之所屆,大德教澤之所被,非僅(jin) 令人追思懷慕,滋生愛鄉(xiang) 愛國之念,亦可催人感發奮起,湧出見賢思齊之心。
合一亭取名之本意,乃指“天人合一”、“知行合一”、“身心合一”、“道氣合一”。一乃本體(ti) ,二即分殊。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wan) 物。故一可統萬(wan) ,萬(wan) 必歸一。理一可見諸萬(wan) 殊,萬(wan) 殊必總攝於(yu) 理一。人人一太極,物物一太極。欲知宇宙人生真理,必在合一中見道境,在合一中悟根本,不僅(jin) 博我以文,約我以禮,亦尊其所聞,行其所知。合一也者,—本可攝萬(wan) 珠,萬(wan) 殊必歸於(yu) 一本,既體(ti) 現本體(ti) ,又展示起用,故又暗含“體(ti) 用合一”之意,適足以表達“明德至善”與(yu) “博學篤行”一而二、二而一之之辦學理念。
合一亭
九、涵遠讀書(shu) 樓
涵遠讀書(shu) 樓坐落於(yu) 書(shu) 院東(dong) 北麵,與(yu) 鹿鳴樓適相禦接。樓名意謂登高涵遠,開拓胸襟,擴充誌向,放眼天下,關(guan) 懷人類。讀書(shu) 治學,必折衷眾(zhong) 理,收歸一是,終不離心。能契入眾(zhong) 理歸一之境界,學問氣象方可稱為(wei) 一流上乘。
步入讀書(shu) 樓西側(ce) 門,抬頭即可見楹聯雲(yun) :
溪流智水消心火;
山送仁風掃世塵。
智者樂(le) 水,仁者樂(le) 山。山水風景勝狀,登樓即可飽覽。何以言之?答曰;琴頌清悠,溪流潺湲,山色滴翠,暖風醉人。平生至樂(le) 之境,豈能外於(yu) 此乎?蓋校園依山傍水,趁興(xing) 登高四眺,觀山則千裏來龍,結穴於(yu) 此;賞水則一線淵源,直奔大海。山之繚繞拂麵者,皆為(wei) 仁愛之風;溪之縈洄潺湲者,盡為(wei) 智慧之水。適足以屏避喧華,洗淨塵緣,絕脫俗礙,蕩滌心火。故凡來此者,皆可調適身心,慰藉靈魂,頤養(yang) 精神,啟迪智慧。蓋山水可以養(yang) 性情,人文能夠潤心田耳。
步入涵遠讀書(shu) 樓,則可見丹黃滿架,善本四壁,終日含玩於(yu) 學海,時有四方讀書(shu) 種子匯集,亦人生至樂(le) 之境。舉(ju) 凡《四庫全書(shu) 》、《皇清經解》、《永樂(le) 大典》、《萬(wan) 有文庫》、《乾隆大藏經》、《大正藏》、《嘉興(xing) 藏》、《禪宗全書(shu) 》、《道藏》、《方略全書(shu) 》、《西南文獻叢(cong) 書(shu) 》,均可恣意披覽,隨我取用。而變化氣質,逢源獲樂(le) ,移人至深者,又不知幾何?
涵遠讀書(shu) 樓集藏書(shu) 、閱讀、研究三者為(wei) 一體(ti) ,乃全校師生精神棲息之地,亦為(wei) 文人雅士書(shu) 畫筆會(hui) 之所。僅(jin) 書(shu) 畫珍品藏量,即達200餘(yu) 幀。
遠觀涵遠讀書(shu) 樓,審其形勝大要,北接陽明山,東(dong) 鄰花溪河,南近郊區公園,西連校園黌舍。雲(yun) 山多變,深樹藏樓,竹風晚醉,簾月斜輝。終日翻閱滿架丹黃,玩繹經史宏文,漁獵諸子百家,展頌東(dong) 西典藉,坐看茂林蒼翠,靜聽天籟寂音,飽覽溪月山雲(yun) ,亦可謂近聖人居,與(yu) 智者友,伴山水鄰,為(wei) 天地侶(lv) ,萬(wan) 物胥備,佳興(xing) 人同。昔濂溪教二程尋孔顏樂(le) 處,問所樂(le) 者何事?蓋涵泳義(yi) 理,必至至樂(le) 之地,樂(le) 其所學,學其所樂(le) ,方為(wei) 真工夫,始為(wei) 真學問耳。
涵遠讀書(shu) 樓
涵遠藏書(shu) 樓外景
涵遠藏書(shu) 樓藏書(shu)
書(shu) 院全景
十、鹿鳴樓
鹿鳴樓北連讀書(shu) 樓,南靠傳(chuan) 習(xi) 室,乃海內(nei) 外來訪者,下榻休息之所。登樓即可住宿,下樓則能辦公,蓋樓皆兩(liang) 層,可上下兼用也。
鹿鳴二字,典出《詩經》:“呦呦鹿鳴,食野之萍。我有嘉賓,鼓瑟吹笙” 。蓋有朋遠來,疑義(yi) 相析,佳文共賞,樂(le) 莫大焉。慕我者見訪,教學相長,我道日長,幸莫大焉。鹿嗚悠悠,笙瑟齊奏,雅意殷勤,歌詩相迎。興(xing) 之所至,手舞足蹈,悅自心出,情彌天地,真乃人生至樂(le) ,世間至境,曷能自已哉?
十一、 傳(chuan) 習(xi) 室
傳(chuan) 習(xi) 室乃傳(chuan) 道授業(ye) 之講堂,北與(yu) 涵遠讀書(shu) 樓相連,南可眺望校園景色,東(dong) 西開窗有清風徐入。傳(chuan) 習(xi) 也者,典出《論語·學而》“傳(chuan) 不習(xi) 乎”。蓋人之傳(chuan) 於(yu) 己,己之傳(chuan) 於(yu) 人,均必戛戛然深造有得,出自親(qin) 身體(ti) 悟實踐。否則謂之忠而有信,可耶非耶?故不能不反己省察耳。《論語·學而》又雲(yun) :“學而時習(xi) 之,不亦悅乎。”則學問之事,既必時時學之,更當處處踐之,如鳥之反複試飛,真知真行相輔相成,自反無慊,終生不已,方可真正實現人生價(jia) 值也。王陽明之講學語錄,書(shu) 名亦題《傳(chuan) 習(xi) 錄》,實亦本孔門之意,以為(wei) 傳(chuan) 習(xi) 必依憑師徒授受,先覺可以覺後覺,後覺則當效先覺,最終則天下無處不覺,人人皆入諸道境矣。則傳(chuan) 習(xi) 二字,非僅(jin) 要求讀書(shu) 治學必熟於(yu) 己,能反驗諸本心而後安,且關(guan) 涉文明傳(chuan) 統之含弘光大,必以大道之實現為(wei) 鵠的。
傳(chuan) 習(xi) 必薪火相傳(chuan) ,生生不已,實乃文明積累之要徑,人才培養(yang) 之津梁。學校教育之第一大義(yi) ,首在以道德文章之學,養(yang) 楨幹之才,成棟梁之用。而所謂傳(chuan) 道授業(ye) 者,則不僅(jin) 重視知識傳(chuan) 承,更強凋價(jia) 值涵化,如鳥之雙翼,車之兩(liang) 輪,缺一不可。否則知識愈多而去道彌遠,析理益繁而性真益晦,非僅(jin) 生命畸形無助於(yu) 人格發展,謬種滋漫亦將危害社會(hui) 也。
揆之古今中外,凡正學也者,無不出自磨勵,源於(yu) 艱辛奮勵,本諸純正心性。故社會(hui) 實踐環節,尤為(wei) 至關(guan) 重要。蓋大道雖不離知識,亦非全然等同知識,無論生命之成長,抑或人文素質之提升,皆必身體(ti) 力行,不能不有工夫,必須借助教育。依工夫而指本心,固根本而入道體(ti) 。時時擴充當下不忍之一念,化為(wei) 操熟久習(xi) 之自然行為(wei) ,則舉(ju) 手投足,行誼容態,皆無不合禮,亦不是道也。道者不離日常行用,必從(cong) 細微處入手,歸之平淡,戒以新奇,方能成就偉(wei) 大之人生事業(ye) ,俯仰天地而無愧耳。
傳(chuan) 習(xi) 室布置簡素而有生氣,主要供師生講學交流,切磋討論之用。
十二、仁文廳
仁文廳位於(yu) 勉學堂東(dong) 側(ce) ,主要作會(hui) 客之用。蓋以文會(hui) 友、以友輔仁,誌向相契,乃成友道,逐有以名之也。
朋友相處,最應彼此責善,相互激勵,道義(yi) 相扶,虛衷攻錯,非僅(jin) 體(ti) 現友誼,更鹹歸至善。故朋友之道不在阿諛酬應,而在時聞逆耳之言。而二三知己,品茗趣談,出入文史,縱論古今,融鑄中西,牢籠天地,範圍百代。人生若有快意之事,又何能過於(yu) 此耶?
品茗之餘(yu) ,則時有藝事。或理絲(si) 操縵,或諷頌歌詩,或揮毫潑墨,或彩筆繪境。王陽明嚐有句:“鏗然舍瑟春風裏,點也雖狂得我情。”遊戲三昧之樂(le) ,庶幾可形容之。而相對無語,忘人忘己,窗外能挹蒼翠秀色;靈犀感通,思接千載,室內(nei) 可賞鴻儒翰墨;亦為(wei) 人生至樂(le) 之境,非心領神會(hui) 則不可知也。
仁文廳三麵臨(lin) 窗,樹影婆娑,宛若立體(ti) 壁畫;又懸掛名家墨寶甚多,琳琅滿目,香氣直撲眉宇。其中有陳立夫先生書(shu) 法真跡一幅,題“中華文化何以將會(hui) 廣受世人之崇敬,以其能為(wei) 全人類奠定和平之永基也”大字三行,乃其九十九歲高齡時親(qin) 筆書(shu) 寫(xie) ,凡三幅,一幅贈北京,一幅遺書(shu) 院,一幅留台北。陳先生百歲高齡後,便罷筆不再作書(shu) 。此乃晚年絕筆,足證其最終之生命歸宿,仍為(wei) 華夏數千年一貫之文化;而華夏文化之所以偉(wei) 大,乃在其和平中正廣廣之精神,能夠永葆社會(hui) 人生之安定,促使人類步入長遠永恒之福祉。實乃晚年見道之語,足可長留江山人間。永世珍藏,洵足寶貴。
仁文廳
仁文廳
仁文廳
十三、崇德室
崇德室乃書(shu) 院辦公之所,與(yu) 勵道樓東(dong) 西對望。取義(yi) 本於(yu) 孔子:“主忠信,徙義(yi) ,崇德也。”(《論語·顏淵》) 門外尚有一聯雲(yun) :
崇山峻嶺黔龍脊;
德範箴規座右銘。
室之取名,亦兼采聯語,以上下二字,組合而成。顯示成德之學,最為(wei) 書(shu) 院同仁所重。德在性情,人人應崇;德出本心,人人易學。學問天地廣大,分科日顯細密,專(zhuan) 業(ye) 層出不窮,然涵養(yang) 心性,完成人格,仍為(wei) 第一義(yi) 大事也。
崇德室珍藏“崇物”書(shu) 法作品一幀,乃日本著名學者岡(gang) 田武彥所贈手跡。岡(gang) 田武彥先生生前曾多次赴黔,尋訪王陽明龍場悟道遺跡,時與(yu) 黔中學者交往,音訊通問甚多。切磋交流,情義(yi) 深篤。其學甚重體(ti) 證,強調兀坐培根,以東(dong) 方心學之簡素,救西學繁複之弊端。又痛感今日人類私欲導致物我之隔,乃隨處宣講萬(wan) 物共生共存之理。
岡(gang) 田武彥先生所題“崇物”二字,意指萬(wan) 物皆有靈性,如同人有人格,物亦有物格。故真敬人者,必當敬物。凡天道涵蓋下之一切存在,皆當對其懷有敬意。崇物也者,非僅(jin) 敬物惜物,亦涵養(yang) 居敬之法門,而與(yu) 崇德適相對應,皆大人君子之學也。而仁者與(yu) 天地萬(wan) 物為(wei) 一體(ti) ,則必破人己物我之隔閡,非僅(jin) 了知自己之存在有賴於(yu) 萬(wan) 物之存在,亦當珍惜善待一切生活世界必不可少之人事物。
崇德室尚有孔德成先生題贈楹聯一幅:
崇易尚儒自由頌,
有教無類民主風。
崇《易》也者,《易》理彌綸天地,範圍萬(wan) 物,能以美利利天下,能以變化成太和,乃至與(yu) 天地合其德,與(yu) 日月合其明,與(yu) 四時合其序,與(yu) 鬼神合其凶吉。豈能不敬之又敬,崇之又崇乎?則崇德、崇物、崇易,三位一體(ti) ,一體(ti) 三位,餘(yu) 又稱其為(wei) 三崇室。三崇皆備,無少欠缺,誠如《中庸》所雲(yun) :“唯天下至誠,為(wei) 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可以讚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yu) 天地叁矣。”此即崇德、崇物、崇易三位一體(ti) 合成之境界,亦乃人與(yu) 物無不稱性暢遂發展之至高自由。人之創造性本質,從(cong) 來都與(yu) 自然相呼相應。判天地之美,析萬(wan) 物之理,察生命之全,適本來之性,自由即在其中,道亦在其中矣。
至於(yu) 有教無類,實乃孔門基本教義(yi) ,迄今仍為(wei) 第一教育原則,直下貞定人人皆有受教育之權利,人人都有步入聖境之可能。德性麵前人人平等,教育麵前人人平等。而所謂平等,則為(wei) 出發點之平等,天賦本性至善之平等;實現之過程或最終之結果,則難免不有分殊,必有自由意誌之選擇。選擇決(jue) 定人之存在狀態,區分人之境界高低,遂有君子小人之分判,複有高潔卑劣之不同。無論超升或墮落,皆取決(jue) 於(yu) 自己之行為(wei) 。行動中見價(jia) 值,行動中證真理。此雖置諸寰宇各國民族之林,亦可謂最重要之自由民主思想焉。
崇德室
戊子年四月張新民口述於(yu) 築垣花溪中國文化書(shu) 院,黃誠博士協助筆錄打印。辛卯年立夏之日新民補充潤色於(yu) 水心溪夢館之晴山書(shu) 屋,而前後相去已四載,不能不嗟歎人生老矣。謹向黃誠博士致謝!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表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