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與(yu) 孔子在一起的日子
——子路:亦師亦友
作者:孔華威(中科院計算所上海分所所長)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
時間:孔子2564年暨耶穌2013年7月16日
我是孔子的獨子。
我生的光榮,死的無名-------幾乎默默無聞的死在了老爸的前麵:那是公元前481年春天,那年秋天顏回也死了,顏回是老爸當作兒(er) 子看的,而且是很滿意的“兒(er) 子”-------相比我而言。
老爸19歲,新婚一年後,老媽幵氏就生下了我。
當時的老爸,因為(wei) 用很奇特的方式獲得了貴族的身份,而且從(cong) 宋國娶回老媽,在當時的曲阜是一位冉冉升起的青年才俊,所以喜得貴子這件事都傳(chuan) 到了魯昭公耳朵裏,於(yu) 是送來一條大鯉魚以示祝賀。
老爸有點受寵若驚,所以直接就把這條魚的名字按在我這裏了:我姓孔,名鯉,字子魚。
不過我這輩子吃的最多的不是魚,而是肉幹,有牛肉的,豬肉的,都是老爸的學生當學費送來的-----有一段時間,老媽甚至開了個(ge) 經營肉幹的小食品店,這方便了學生,也方便了鄰居,你想啊,學生們(men) 要交學費,拿來肉幹,拿來多了,可以找回穀子;肉幹不夠,可以用其它東(dong) 西來抵;而鄰居到店裏買(mai) 到新鮮的、本地產(chan) 的農(nong) 副產(chan) 品,而且都知道是誰誰家的,何樂(le) 而不為(wei) ?
我覺得老媽蠻能幹的。
不過老爸看不上這些生意啥的,就像他看不上子貢的生意一樣。老爸喜歡的是讀書(shu) 、教書(shu) ,帶著一大幫人做大事,白天上班,下班上課,也忙的不也樂(le) 乎,他倆(lia) 各忙各地,我呢?也就成了兩(liang) 個(ge) 人的助理。
在店裏,是店小二;在學校裏,也是老爸身邊端茶倒水的助理。
不是我因此就找到了沒有好好學習(xi) 的借口,我承認我沒有像血緣一樣嫡傳(chuan) 老爸的學問,甚至在舉(ju) 止行為(wei) 上,也不像高大魁梧、能歌善射的老爸,我比較寡言,也很怕老爸,在他麵前,我總是悄無聲息,腳步也是。
但是再小心,還是被老爸喝住,一次問我,讀詩乎,我老實回答,沒讀,他不高興(xing) 的說,不讀詩無以言;還有一次,他問,讀禮乎,我答“沒讀”,他更生氣,“不讀禮,無以行”。
還有一次,他又問我,知道《周南》和《召南》嗎?我大概知道這是兩(liang) 章詩經,還可以唱的,但是細節不甚了了。老爸又批評我:這也不懂,就像一個(ge) 麵牆而立,有何出路,哪來見識?
反正我不懂啥,恰恰被他問個(ge) 正著,按現在的話說是“我總是成功的躲過了考點!”
即使這樣,來自陳國的小師弟陳亢還以為(wei) 我老爸為(wei) 我開小灶了。甚至還有一段時間,學生們(men) 認為(wei) 我老爸沒有把知道的全教給大家,搞得我老爸自己表白:“二三子以我為(wei) 隱乎?”
憑良心說,在這一點上,學長學弟們(men) 確實多慮了------一是老爸沒覺得我值得他開小灶;再者,即使老爸點我的詩、禮、樂(le) ,也都屬於(yu) 當時的主修課程範圍,沒特別小灶一說。
至於(yu) 大家有時候常常不能全部明白老爸所講的君子智仁勇的道理,也很正常,一是因為(wei) 學生們(men) 理解力不同,顏回都說老爸“仰之彌高、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二是因為(wei) 老爸本身的學問也是在不斷演進,不斷精深的-----比如給他影響很大的“易經”,他50歲開始才“韋編三絕”地鑽研。
我是他的獨子,而已。在老爸和老媽之間,我怕老爸,親(qin) 近老媽。他倆(lia) 關(guan) 係也一般,離多聚少。在老爸周遊列國的14年中,我基本上在曲阜料理家裏的事情。老媽死的時候,老爸派了子貢回來打理一下後事。
在老爸68歲榮耀回國的時候,媽媽已經死了2年了,但是我依舊悲傷(shang) ,想起來就會(hui) 流淚,會(hui) 哭出聲來,因此,還被老爸訓斥了。
我是他的獨子,而已。
也許在他看來,我的最大貢獻是,留下了一個(ge) 兒(er) 子叫孔彶。他通過小學弟曾參,得到我老爸他爺爺的嫡傳(chuan) ,寫(xie) 了《中庸》,據說,就連言行上,他也像他爺爺一樣敢說敢為(wei) 。
好吧,隔代遺傳(chuan) 。
【陳亢】子禽
1)16.13 問於(yu) 【伯魚】子亦有異聞乎,《詩》《禮》
■7.24 二三子以我為(wei) 隱乎?
【伯魚】
2)17.10 《周南》《召南》,正牆麵而立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表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