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郭齊勇作者簡介:郭齊勇,男,西元一九四七年生,湖北武漢人,武漢大學哲學博士。曾任武漢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哲學學院院長,現任武漢大學國學院院長、教授。社會(hui) 兼職全國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等。著有《中國哲學史》《中國儒學之精神》《中國哲學智慧的探索》《中華人文精神的重建》《儒學與(yu) 現代化的新探討》《熊十力哲學研究》《熊十力傳(chuan) 論》《守先待後》《文化學概論》《現當代新儒學思潮研究》等。 |
評《何謂普世?誰之價(jia) 值?》
——在《何謂普世?誰之價(jia) 值?》新書(shu) 發布會(hui) 暨中國當代儒家學者上海論壇上的發言
作者:郭齊勇
來源:新浪博客
時間:2013年4月24日
地點:華東(dong) 師大出版社
主席、各位學者:
大家早上好!
拜讀了這本書(shu) 以及朱傑人教授的書(shu) 評,非常感動。我談五點:
第一點,總體(ti) 上的肯定。曾亦、曉東(dong) 、丁耘等一撥年輕的學者,他們(men) 對中國文化的主體(ti) 性與(yu) 獨特性、對儒學的主體(ti) 性與(yu) 獨特性做了充分的說明。中國文化與(yu) 其他文化不一樣,它的確有過去很多老前輩講到的特點,它的延續性,它跟其他文明不一樣,和而不同,所以能夠延續五千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它一定有它存在的理由,獨特的方麵。那麽(me) 在2500多年以來儒家文化成為(wei) 一個(ge) 主導。儒家文化也好,中國文化也好,它和其他的文明有什麽(me) 不同,它的獨特性在哪些方麵,那麽(me) 這本書(shu) 確實令我們(men) 耳目一新。我們(men) 講中國文化在器物層麵,在製度層麵,在觀念層麵上對世界文明的貢獻,它絕對不是一點點貢獻,是很多很大的貢獻。最近去世的撒切爾夫人,她代表西方的政治家,她說中國人不能給世界提供價(jia) 值觀,那麽(me) 從(cong) 張彭春先生這個(ge) 例子至少說明,我們(men) 可以說有大貢獻,在更早些時候,當時中國文化西傳(chuan) 的過程中對於(yu) 歐洲文明有大的影響與(yu) 貢獻。我們(men) 的文官製度,我們(men) 科舉(ju) 製度對他們(men) 文官製度的影響,還有很多價(jia) 值理念,仁愛、恕道、和平等對於(yu) 歐洲啟蒙的影響,這些應該都是我們(men) 為(wei) 世界提供的價(jia) 值,特別是儒家思想所提供的價(jia) 值觀。《何謂普世?誰之價(jia) 值?》這本書(shu) 的作者們(men) 從(cong) 普世價(jia) 值這個(ge) 角度分梳了中國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有些什麽(me) 東(dong) 西為(wei) 世界做出了貢獻,從(cong) “仁愛、忠恕、禮義(yi) 、廉恥”等很多價(jia) 值說起。人類生活在一個(ge) 地球村,它總有一些共通的方麵,即普遍性,同時又有我們(men) 自己的生活經驗、存在體(ti) 驗,一些獨特性。這些方麵的闡明,我覺得是這本書(shu) 特別值得我們(men) 推崇的。此外,本書(shu) 關(guan) 於(yu) 文化安全的意識,我覺得也是非常重要的。我們(men) 知道,今天西方的基督教(廣義(yi) 的),當然是很好的宗教,在我們(men) 湖北農(nong) 村,在其他的一些地區傳(chuan) 教傳(chuan) 得很厲害,農(nong) 村老百姓接受,有很多的理由,有社會(hui) 層麵的理由,有終級性寄托的理由等。這也說明我們(men) 沒有把我們(men) 自己的本土文化與(yu) 宗教,包括民間宗教資源調動起來,有一些缺失。這本書(shu) 提到文化安全意識,是值得我們(men) 重視的,所以總體(ti) 上我對這本書(shu) 持一個(ge) 肯定的態度。
第二點,細節上的肯定。就是說曾亦教授、曉東(dong) 教授等,他們(men) 這些年輕的學者,雖然很年輕,但是他們(men) 經學方麵的書(shu) 讀了不少,比方說他們(men) 對於(yu) 《易經》、《春秋》、《公羊傳(chuan) 》都比較了解,對於(yu) 《儀(yi) 禮》等三禮也比較了解,所以從(cong) 他們(men) 雖然是率爾而言的發言中,我們(men) 看到他們(men) 很有智慧與(yu) 知識,很博學,比如說喪(sang) 服製度這些都很清楚,對於(yu) 中國文化的基本概念“忠孝節義(yi) ”,它何以出現,它在發展過程中的變化都談得比較清楚。還有專(zhuan) 門一部分就是談到製度層麵、科舉(ju) 這些製度建構的問題。我想這點更為(wei) 重要,還有鄉(xiang) 約鄉(xiang) 禮。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長期是一個(ge) 大社會(hui) ,小政府。我們(men) 1950年代初期學習(xi) 蘇聯以後變了。蘇聯的製度並不是很好的製度,在製度文明上有很多缺陷,我們(men) 把傳(chuan) 統製度文明中優(you) 秀的東(dong) 西全部丟(diu) 掉,結果現在弄得從(cong) 上到下五套班子,四套班子,用很多民脂民膏養(yang) 政府,養(yang) 官吏,實際丟(diu) 掉了我們(men) 傳(chuan) 統社會(hui) 性很強、自治性很高、民間社會(hui) 空間大、各民族與(yu) 社群整合很好的一些非常好的治理的經驗,都被抹殺掉了。關(guan) 於(yu) 親(qin) 屬容隱製度方麵,剛才童世駿教授也說了,現在我們(men) 在新的《刑訴法》裏麵有了一點點改進。但是它隻是在呈堂供證的時候,有一點回避,其實應該是立案調查的時候,一開始就允許親(qin) 屬拒證並保障親(qin) 情權。現在是調查取證的時候沒有,隻是在審理案件的時候可以緘默,而且隻是核心家庭直係親(qin) 屬之間,不是傳(chuan) 統的直係親(qin) 屬的五代,旁係親(qin) 屬的三代這樣大的範圍內(nei) 。那麽(me) 現在“親(qin) 親(qin) 相隱”的範圍是極有限製的。在促成修訂《刑訴法》方麵,我個(ge) 人也做了小小的貢獻。我請我們(men) 院裏的同事、全國人大代表彭富春教授提了一個(ge) 提案,這個(ge) 提案是2007年提交的,我起草的。當時全國人大常委會(hui) 法製委員會(hui) 等幾個(ge) 機構都回函,說提案很好,促使他們(men) 下一步研究怎麽(me) 把親(qin) 屬容隱製度放到我們(men) 現行的法律製度中。有關(guan) 《民法》、《刑法》、《民訴法》、《刑訴法》,最高人民檢察院的《檢查法》,以及一係列有關(guan) 的法律條文中都沒有保障親(qin) 屬容隱權,都在鼓勵親(qin) 屬間的相互告發,我們(men) 都指出了具體(ti) 哪些條文有問題。但是這次的修訂、改動還是很少的,隻在《刑訴法》上動了點,當然這次邁了一大步。在理論上關(guan) 於(yu) 孔子的“父子互隱”與(yu) 孟子有關(guan) 舜“竊負而逃”“封象有庳”的討論,現在還有很多意見分歧,仍在討論,包括我們(men) 儒學內(nei) 部,像人民大學的梁濤教授最近寫(xie) 了一篇文章,他還是回到鄧曉芒、劉清平的那個(ge) 觀點與(yu) 立場,即孔孟儒家是腐敗之源。他還自詡是所謂“孟子專(zhuan) 家”,他對孟子的理解都尚且如此,他還是認為(wei) 孟子論舜中有大量的支持腐敗的言論。對於(yu) 儒家的經典,對於(yu) 孔子講的“親(qin) 親(qin) 互隱”,對於(yu) 孟子論舜的幾段文本,怎麽(me) 解讀?我們(men) 還是要有更大的智慧,要有生命體(ti) 驗,不能隻是情與(yu) 法、情與(yu) 理、公與(yu) 私的簡單對立,非此即彼與(yu) 直線性的思維。這個(ge) 問題還關(guan) 涉到對中國文化、儒家文化本身的總體(ti) 評價(jia) ,這一場討論對曆史資料的解讀,在理論與(yu) 現實上都有意義(yi) ,本書(shu) 也涉及到了。總之,我看這本書(shu) 許多細節上也是值得肯定的。
第三點,我也想提出一些供作者參考的意見,有些意見與(yu) 陳來教授在幾個(ge) 場合也討論過。關(guan) 於(yu) 中國、西方、馬克思主義(yi) 的關(guan) 係問題,我想是不是最好不用左派、右派的分法,這個(ge) 太簡單化了。當然,因為(wei) 大家是率性而言的討論,不可能冷靜、全麵。但深刻的片麵應走向深刻的全麵。書(shu) 中,右派好像等於(yu) 西化、自由主義(yi) ;左派等於(yu) 馬克思主義(yi) 。這個(ge) 也是很簡單的,恐怕要做一些具體(ti) 分析。馬克思主義(yi) 有馬克思主義(yi) 的理論和實踐,有官方意識形態,有現在的毛左派或新左派,其實有不同,你把它們(men) 都說成是左,都和馬簡單地等同在一起,這個(ge) 恐怕還要分梳。還有西方思潮也是複雜多樣的,西方思潮是不是隻有自由主義(yi) ,或者西方就是右,就能簡單的打等號?我覺得這些方麵,還是希望能夠細分。像陳明教授在第3頁裏麵,把右與(yu) 西、左與(yu) 馬直接等同起來,我覺得這還是需要商量、分析。還有,理論層麵和實踐層麵,我覺得也需要分析清楚。哪些是理論層麵的問題,哪些是實踐過程當中的問題,馬克思主義(yi) 理論也是博大精深的,西方各個(ge) 流派、思潮的理論也是博大精深的,那麽(me) 它們(men) 在中國實踐過程中又跟中國社會(hui) 的實際情況與(yu) 文化相結合,這個(ge) 也是需要分析的,我覺得還是可以有一個(ge) 更加係統的分析。
有一些提法我覺得還是可以商量,昨天我也和曾亦教授交換過意見,像17頁、55頁,曾亦教授提出鳩占鵲巢,拒斥西方,首先要拒斥西方,排斥異端等。中西有幾百年、中馬有百多年在中國交融的曆史,馬克思主義(yi) 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思潮,在中國有百多年實踐的曆史。而現在的時代,又是一個(ge) 全球化的時代。我們(men) 當然肯定儒家思想,或者中國文化。當然中國文化本身很博大,不隻是有儒家。我們(men) 在與(yu) 西方,與(yu) 馬克思主義(yi) 融合的過程中,我們(men) 如何進一步地把中國文化的主體(ti) 性彰顯出來,要走漸進的路。其實我們(men) 在現代的話語中,就已經不清楚了,哪是中、哪是馬、哪是西?曾亦教授講,排斥異端,然後才能真正融合外來文明,這個(ge) 恐怕不是這樣的。曉東(dong) 教授在35頁說,現在左右兩(liang) 派都是鳩占鵲巢,就是要把左右兩(liang) 派都踹出去,把房子修好以後再請回來,這當然就是剛剛曾亦教授講的因為(wei) 是青年人團體(ti) 內(nei) 部的,沒有出版打算的,這些講話是率性而談的。我們(men) 也看到,的確有他們(men) 的合理性,我們(men) 如何彰顯自己文明的長處,不至於(yu) 老是匍匐在人家的下麵,這都是很好的。那麽(me) 我們(men) 想一想在現在這樣一個(ge) 全球化的時代,中國國民對美國,對西方的了解比對自己傳(chuan) 統文化的了解更多,那麽(me) ,我們(men) 如何來做,如何可能。還是要慢慢努力讓中國文化再植靈根!
第四點意見是如何評價(jia) 現代新儒家?我個(ge) 人認為(wei) 這本書(shu) 裏麵有好多話反映出少壯派的儒家學者對現代新儒家有一點不屑一顧。現代新儒家大概有三代四群,包括馮(feng) 友蘭(lan) 先生、賀麟先生、錢穆先生、方東(dong) 美先生,更不用說有梁漱溟、熊十力、馬一浮先生等等三代四群的十五六位學者,也包括張君勱、唐君毅、牟宗三、徐複觀,杜維明、成中英、劉述先教授等,我們(men) 怎麽(me) 評價(jia) 現代新儒家的三代四群的貢獻,是不是他們(men) 隻是說西方有的,我們(men) 也有,那麽(me) 民主,自由是西方有的,他們(men) 說我們(men) 中國傳(chuan) 統也有,宗教是西方有的,我們(men) 也有,是不是隻是這樣的貢獻?其實還不止。也就是在全盤西化的思潮中,從(cong) 五四時期起,現代新儒家崛起,後來像1958年宣言,包括廣義(yi) 的現代新儒家這些人物對於(yu) 儒家價(jia) 值的提煉,整合,而且能夠真正把握中國文化精神的方向,把它在現代存在的價(jia) 值都提出了。當然不可避免,他們(men) 以西方文化為(wei) 參照,說西方有科學,西方有民主、西方有宗教,我們(men) 也有。1958年宣言他們(men) 特別強調宗教,這是西方文化的根本,我們(men) 也應該有這些東(dong) 西,如宋明心性之學,就相當於(yu) 宗教,因此他們(men) 提出這些辨疏。還有從(cong) 學理上他們(men) 有多少缺失,昨天朱高正教授也講到了牟先生有一些理論上的缺失。這些東(dong) 西都存在,但是不管怎麽(me) 樣,它作為(wei) 一個(ge) 過程中的環節,我們(men) 作為(wei) 當代的中國儒家學者對於(yu) 前輩,我覺得還是要更加體(ti) 驗他們(men) 的處境與(yu) 貢獻。比方說,唐文明教授講到儒家價(jia) 值以人倫(lun) 為(wei) 核心,這個(ge) 當然很好,但是現在新儒家的思潮,很多專(zhuan) 家,他們(men) 對於(yu) 儒家價(jia) 值係統,理念的東(dong) 西,仁義(yi) 禮智信等及其現代性,他們(men) 在這個(ge) 方麵的開展很豐(feng) 富,值得肯定。像錢穆先生講的一個(ge) 是大厚本,一個(ge) 是大宗綱,大宗綱是心性之學,道德文明,內(nei) 聖學,大厚本是他的社會(hui) 基礎,他的外王事功。這一點講得非常好。他們(men) 有很多的貢獻,恐怕不一定就隻是按照西方來講,他們(men) 不得已要講這一層,但是不隻是這一些。比方說曾亦教授第10頁關(guan) 於(yu) 公羊家講夷夏之辨,把沒有受到文明教育的都當作夷狄排斥,其實這個(ge) 講法恐怕也是有問題的。現當代新儒家講到“天下一家,中國一人”這個(ge) 理念的時候,這個(ge) 講法更接近儒家原典,有利於(yu) 民族和親(qin) 與(yu) 和諧世界建設,恐怕是講得更好一點。關(guan) 於(yu) 孔子誅少正卯,我看徐複觀、唐君毅講得比曾亦好。牟宗三先生愛極端地講,其實他的哲學智慧與(yu) 貢獻很了不起。還有從(cong) 熊十力、梁漱溟到杜維明、劉述先等的文化比較、現代化不等於(yu) 西化、工業(ye) 東(dong) 亞(ya) 、文化中國、文明對話、啟蒙反思、全球倫(lun) 理、生態環保等論域的展開,及其與(yu) 各宗教文明的對話,對中國文化的主體(ti) 性及中國文化中的、儒家文化中的普世價(jia) 值的提煉,都講得很深刻。所以我覺得對於(yu) 現代新儒家的評價(jia) 上麵,是不是要更加公允一點,更加客觀一點,還是要肯定這些前輩的貢獻,要繼承而弘大。
最後想說一下這本書(shu) 的中心----普世價(jia) 值的抽繹及其普及的問題。有的是政治層麵的普世價(jia) 值,政治生活、社會(hui) 生活層麵的,我們(men) 畢竟生活在一個(ge) 地球村,東(dong) 方人、西方人、古代人、現代人,都有一些普遍的訴求;還有更深層次的普世價(jia) 值,如人的歸宿感、終極關(guan) 懷等。本書(shu) 裏麵也講到了,有政治上的普世價(jia) 值,也有更加深厚的普遍性的東(dong) 西。但是不管怎麽(me) 樣,既然是地球村的村民,都有一些共性的東(dong) 西,你很難說民主、自由、人權、博愛不是普遍的追求。那麽(me) 這樣一些東(dong) 西怎麽(me) 解釋,還有一個(ge) 我們(men) 自己內(nei) 部文化中有沒有自由、民主、人權、博愛等類似的東(dong) 西,我們(men) 當然有,我們(men) 還有更好的東(dong) 西,我們(men) 有更深層次的精神信仰係統。把與(yu) 這樣一些核心的價(jia) 值,可以與(yu) 西方、現代溝通的東(dong) 西,作為(wei) 我們(men) 傳(chuan) 統文化的核心價(jia) 值的很多東(dong) 西,可以提煉、轉化到成為(wei) 人類普遍性的東(dong) 西,如仁、誠、忠、恕等,好好地總結出來。同時,這個(ge) 還需要在實踐層麵,在文明對話中加以推廣。我是覺得現在更重要的是民間儒學的新開展。本書(shu) 也有很多處談到書(shu) 院的建設,民間文化的建設。其實中國當下最需要的就是國學、儒學進家庭、社區、學校。我們(men) 的城市,鄉(xiang) 村,社區,以及企業(ye) ,機關(guan) ,學校,特別是中小學教育的文化中,儒家文化、中國文化十分薄弱,體(ti) 製內(nei) 的教育有很大的問題。那麽(me) 作為(wei) 儒家學者,我們(men) 如何動心忍性呢,把儒學向社會(hui) 的政治法律的層麵推進,這個(ge) 書(shu) 裏麵講到了,還要推進到社會(hui) ,創造性的轉化,還有民間文化的轉化。像朱傑人教授出版的,吳震教授翻譯的吾妻重二教授的《朱熹家禮實證研究》。朱熹寫(xie) 的那個(ge) 《家禮》現在怎麽(me) 樣再適度地複興(xing) ,還有城市儒學、鄉(xiang) 村儒學如何結合社區來建設。朱高正先生把我帶到鄭州,那裏有一個(ge) 本源書(shu) 院建得非常好,親(qin) 子在裏麵讀古書(shu) 。我是覺得現在儒家學者,特別是年輕的儒家學者,我覺得我們(men) ,及我們(men) 的學生要這樣做。我們(men) 在湖北推動一些書(shu) 院的複興(xing) ,但更重要的是,建起來以後要有活動,要對社會(hui) 起作用。現在佛教、道教的道場很多,有的也做得很好,還要感謝佛教的高僧大德,《弟子規》在中國大陸的流行是靠佛教推動的。儒釋道三教,中國文化內(nei) 部,民間文化與(yu) 宗教內(nei) 部,也是互相推動的。實際我們(men) 從(cong) 文化安全考慮,或者從(cong) 中國社會(hui) 的健康發展,中國現代化的發展來考慮,我們(men) 都要更多地把儒釋道、傳(chuan) 統的文化與(yu) 民間宗教複興(xing) 起來,把民間文化複興(xing) 起來,這樣才能夠有效的抵製,或者說成為(wei) 一種新的宗教文化的良好的生態平衡。在城市鄉(xiang) 村發展儒學不容易。現在城市居民把門一關(guan) ,對麵、樓上住的是誰,都不知道。鄉(xiang) 村現在也凋敝得很。顏炳罡教授最近在山東(dong) 的泗水縣推動鄉(xiang) 村儒學,和老鄉(xiang) 一起讀《論語》,效果很好。恐怕我們(men) 還得從(cong) 民間普及上多做一些工作,多下一些力氣,要有更多的誌願者、誌工、義(yi) 工,去推廣國學、儒學。我們(men) 老是說基督教怎麽(me) 樣,基督教教士最值得我們(men) 學習(xi) 的,就是他們(men) 的那種苦行僧的,動心忍性的那種傳(chuan) 教的精神,布道的精神。我們(men) 儒家學者要學習(xi) ,需要有到民間去推動的毅力與(yu) 實踐,讓更多民眾(zhong) 了解我們(men) 自家的文化。
總體(ti) 來說,我覺得這本書(shu) 非常好,能麵世是我們(men) 的福音,期盼這些年輕同仁有更多的創造性。謝謝各位!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