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朵生】“丁錦昊到此一遊”不等於“醜陋的中國人”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3-05-26 08:00:00
 |
慕朵生
作者簡介:慕朵生,男,獨立學者,曾創辦中國儒教網暨儒教複興(xing) 論壇並任總編。
|
“丁錦昊到此一遊”不等於“醜陋的中國人”
作者:慕朵生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
時間:孔子2564年暨耶穌2013年5月26日
近日,中國一位懵懂少年遊客在埃及著名盧克索神廟浮雕上刻下“丁錦昊到此一遊”的事件,成為近年來最受關注的“驚天一刻”,不僅引發國內外各大媒體以及數以萬計微博用戶的關注和痛批,更有人借此攻擊所謂“醜陋的中國人”的“劣根性”。
筆者堅決反對以類似“醜陋中國人”的偏執觀點來說事的論調。須知,遊客在旅遊景點刻字並非中國人獨有的習慣,而是一種各種族群、各色人等基於留念需要的自然心理行為。筆者近年來遊曆十數國,就經常在一些景點看到各種文字的刻字,包括美國黃石國家公園、意大利古羅馬大劇院都未免於“難”。同時,隻要細心瀏覽下八達嶺長城的城磚,也不難發現有大量刻字出自外國遊客之手。
當然,中國人在旅遊景點刻字的習慣更突出,是個不爭的事實。在古代,王侯將相、文人墨客幾乎刻遍中國所有的名山大川、寺廟道觀,隻不過要麽其是曆史名人,要麽其書法優美,要麽其意境高遠,所刻之字反而成為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此流風遺韻之下,中國普通民眾也養成了刻字的習慣,隻不過其所刻內容,大多與《西遊記》中的孫猴子在佛祖手心所刻“到此一遊”一樣而已。
古代中國普通民眾識字率低、出遊機會少,所以在景點上刻字不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今則不然,因為教育普及、交通發達、出遊便利,以及缺乏對文物的敬畏心等緣故,使得中國普通民眾不但刻遍了祖國的旅遊景點,而且一路刻到國外,刻上美國的自由女神像、法國的埃菲爾鐵塔,近日又刻上埃及的盧克索神廟。
如果說在古代景觀刻字現象較正常,在現代則極不正常。因為人類由傳統社會邁向現代社會後,絕大部分人文景觀都變成獨一無二、彌足珍貴的寶物,胡亂刻字將嚴重損壞其原有的曆史風貌和攜帶的文化信息,從而帶來災難性後果。因此,拒絕在景觀上刻字,正如拒絕在一個人臉上刻字一樣,不僅是道德問題,而且成為嚴肅的法律問題。
顯然,中國人對於上述轉變的重要性體察不多、認識不夠,特別是相關教育沒有及時跟上,導致文物保護素養十分匱乏——此次懵懂少年丁錦昊在盧克索神廟刻字,與其說是道德素質低下的問題,勿寧說是缺乏相關教育的問題。
無論如何,近年來中國遊客在國內外景觀上胡亂刻字的現象,不僅損害了曆史文物,也敗壞了國家形象,遭到了國內外媒體一波又一波的批評和聲討,甚至有媒體將胡亂刻寫與隨地吐痰、大聲喧嘩、不守紀律列為中國遊客的“四大罪狀”。的確,日益崛起的中國,其國家形象不僅與經濟實力、富裕程度有關,更與在普通民眾道德素質和文化素養有關。
此次少年丁錦昊胡亂刻寫事件,也不完全是壞事情。古人雲:“好學近乎智,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對事件大規模的批評和反思,首先就表明了在全球化時代,中國民眾對提高國民素質、改善國家形象的一種新期待。當務之急,是要在文物保護知識、旅遊注意事項等方麵加強公民教育,避免或減少類似現象發生。同時,有關旅遊景點也可考慮通過設置專門的“心願樹”或“塗鴉牆”等方式,盡量滿足遊客紀念“到此一遊”的心理願望。
最後,筆者建議丁錦昊的家長和所在學校聯名給盧克索神廟管理方寫信表達歉意,中國有關文物部門也可就有關修複問題與外方進行探討,借以消除不良影響。2008年,日本岐阜市立女子短期大學6名女學生,也曾在意大利“聖母”百花大教堂展望台大理石牆麵上胡亂刻字,為此校方不僅警戒了學生,還致信教堂道歉,獲得了外方的諒解。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