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泉源】人文之道,以和為貴——學習儒家思想的一點體會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13-03-22 08:00:00
人文之道,以和為貴
——學習儒家思想的一點體會
作者:張泉源(中國人壽退休人員)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
時間:孔子2564年暨耶穌2013年3月21日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本人認為,弘揚中華文化要從儒家思想的發揚光大開始,人文之道以和為貴是儒家思想的主要內涵之一,同時也是中華民族千年文化的基石。長期以來因工作太忙無時間學習,這次難得有機會退居二線清靜下來讀書,在研究風水學的同時不經意間接觸了儒家思想,沒想到收獲還真不小,使我真正認識了被世人稱之為聖人的“孔老夫子”。由於本人的年青時代受“批林批孔”的影響“中毒”太深,固長期以來竟然將“孔老”界定為“中庸之道”的迂腐之輩。俗語說:“學習是使人擺脫平庸的唯一最佳手段”,通過這次對儒家思想的接觸,才真正認識了儒家思想是祖國千年文化的代表,目前仍有80多家“孔子學院”遍布世界各地,聯合國也設立了“孔子教育獎”,儒學對世人的影響力可見一斑。
記得前不久某報刊登了一個放羊娃的故事,大致的意思是:話說不久前,某報有位記者到山區采訪,進村時見到的第一個人是一位10多歲的放羊娃。記者問:小朋友,你每天放羊是為了什麽呀?放羊娃答:為了賺錢呀!記者又問:你賺錢做什麽用呀?放羊娃答:有了錢可以蓋房子呀!記者又問:你蓋房子做什麽用呀?放羊娃答:娶老婆呀!記者又問:娶老婆又做什麽呀?放羊娃答:生孩子呀!記者又問:你生孩子又是為了什麽呀?放羊娃哈哈大笑說:你真笨!這個都不知道,孩子長大了可以幫我放羊呀!記者此時無言以對。這個故事不得不引發本人對哲學層麵的思考:難道說人的一生個個都是放羊娃的輪回嗎?生命的終極意義到底是什麽?
帶著這些問題,本人試圖從儒家思想中找到一些答案。按儒家思想的說法,生命的終極意義就是:追求並得到和享受幸福和快樂!什麽叫幸福和快樂呢,儒家思想認為:“幸福和快樂的人生一定是平衡式的人生”。什麽又叫平衡式的人生呢,儒家認為:平衡要具備三要素。一是心態要平和,應具備自我把持能力,應具有海納百川的胸懷,指每個人對周圍世界的適應能力要強;二是做人要中正,俗話說“要先學做人再學做事”,做人是否中正,這是每個人安身立命的根本。不要做機會主義者,不要貪圖一時之快,不要乘一時之便;三是做事要均衡,指事前先做周致的計劃,事中會做細密的執行,事後會進行反思和提升。世事變化無常,世人千奇百態,要想在這個世界上生存,就要處理好我與他人、我與自身、我與自然的關係。儒家思想認為:在處理我與他人、我與自身的關係時要保持心態平衡,在處理我與自然的關係時要保持生態平衡。按儒家的說法是:我與他人的關係要保持“和合”,以和為貴,和平共處;按佛家的說法是:我與自身要保持“和合”,要做到身心合一、心無雜念、四大皆空;按道家的說法是,我與自然要保持“和合”,生態要平衡,自然規律不可抗。學習儒家思想的目的,就是要我們聯係實際活學活用,將祖國的千年文化之精髓“和合”的大智慧運用到實際工作中和現實生活中,藝術地處理好企業的發展之道,藝術地處理好人際關係以及客戶關係,將儒家思想的核心價值觀滲透到為人處世的日常生活中,不斷調整自己的心態,樹立正確的人生觀,藝術地調節好自己的生活方式。
從大的方麵講,儒家思想的“以和為貴”既可以用來治國也可以用來安邦,這一點可以從2002年以來以胡錦濤總書記為核心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所製定的一係列國策中窺見一斑。比如:當前的對外國策是“和平發展”,強調了在以和平為前提條件下發展與各國的國際關係;對內的國策是“和諧發展”,現在,全社會從上到下都在積極倡導創建和諧社會,對於一個擁有十億農民的大國,首先要重點解決好的就是“三農”問題,以維護國家的安定團結;對台的國策是“和平統一”,以我們今天的國力,若想用武力來解決台灣問題那是絕對綽綽有餘,為何又要強調用和平統一的方式來解決台灣問題呢?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這些國策,不正是蘊涵著“以和為貴”的儒家思想真諦嗎?
從小的方麵說,就企業的發展之道而言,無論是大企業或小企業,要想發展都離不開“和諧”這兩個字。首先是“人文”團隊建設離不開和諧,其次是“企業文化”的再造也離不開和諧。所謂“人文”,其三塊基石是“仁、愛、和”,其精神實質是“根植於內心的素養,是一種無須他人提醒的自覺,一種於承認約束為前提的自由,一種舍身處地為他人著想的善良”。所謂“文化”指的是企業文化,其實質就是一個企業的價值觀,每位員工共同擁有的、無須他人提醒的自覺的行為。對於一個企業來說,製度會帶來規範,人文才會帶來和諧,製度建設雖然重要,但沒有人文是不行的。當前,大部分企業都在大力倡導執行力,這是無可非議的,一個企業如果沒有執行力萬萬不行。但企業隻有執行文化還不行,因為執行文化隻解決淺層次和短期的問題,執行文化不代表企業文化。簡單地說,不同的企業需要不同的文化,每個企業都要圍繞自已不同的成功模式建立不同的企業文化。而執行文化是每個企業都需要的,同大於異。說得再複雜一點,如果我們把一個組織由淺入深劃分為資源、流程、價值觀三個層次的話,執行力解決的隻是流程層次的問題,企業文化解決的是更深層次的價值觀問題,圍繞作為組織之心的價值觀建立起來的企業文化才是一家企業長期成功的根基。可見,企業價值觀和員工價值觀的統一與再造是何等的重要。為什麽當前在企業界“執行力”比“文化建設”更受追捧呢,原因很簡單。我國的多數企業剛剛走過重視“資源”的階段,現在開始重視組織的第二層—“流程”。這當然是進步,但距一個有文化的企業,還任重道遠。要使我們的企業文化植根於每個員工的行動上,就必須對每個員工都來一次靈魂深處的“革命”,這就是企業價值觀與個人價值觀的統一與再造!而“人文”團隊建設,首先要解決的就是人的價值觀方麵的問題,使團隊中每個人都具有“人文”精神,其次是如何使團隊達到“和諧”,再由許許多多的和諧團隊構建成和諧企業,從而造就出自己的企業文化。因為企業文化在組織的最深層,因此它不像資源、流程變起來那麽容易。企業文化的核心就是員工價值觀,而人的價值觀不是發一個紅頭文件或喊一句“成己為人,成人達己”(注:中國人壽的企業文化)口號就能改的。人的價值觀的改造是一項係統工程,需要經過一定時期的觀念上的貫徹,還要切實觸及到每個人的靈魂深處,再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練和逐步的積聚,才能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企業價值觀和員工價值觀。當員工的價值觀都改變並與企業價值觀統一之後,對企業將產生長久的影響,可提升和創造企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學習隻是個認知過程,複習和練習才是最重要的,對儒家思想的簡單認識是遠遠不夠的,“人文之道”任重而道遠,“以和為貴”還得從點滴做起。
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和客戶關係。我們要學會運用儒家、佛家、道家思想的大智慧,在工作上和日常生活中恰當地處理好“我與他人、我與自身、我與自然的關係”。儒家倡導的是:“我與他人要和合”。和合----指順(豁達),具有可持續性。儒家的核心價值觀是“仁”,儒家共有八德:“忠、孝、誠、信、禮、義、廉、恥”。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就是說,凡是要求別人做到的事情自己要先能做到,自己都不想做的事情就不要勉強人家去做。當前,中西方觀念上的差異比較大,我們中國人傳統習慣最狠的就是自己身邊的人,對身邊的人不服氣,眼紅自負又不爭氣,所以就沒有生氣。本人認為,就群體而言,中國人個個都要學會用儒家思想藝術地處理好我與他人的關係,建立我與他人的“和合”,這樣可以減少被自己身邊的人所害,能使自己規避“人禍”。佛家倡導的是:“我與自身要和合”。佛家思想的“我”包含本我、自我和超我。也就是說:我與自身要做到身心如一,形神合一,心無雜念、四大皆空。最大的敵人是自己,要想戰勝別人先要戰勝自己。“君子之威,不在勝人,而在先修己,修己後安人”。所以人人都要學會用佛家思想藝術地把握好我與自身的關係,建立我與自身的和合,可以使自己規避“內耗”。道家倡導的是:“我與自然要和合”。俗話說:自然規律不可抗,適者生存。大智慧的人不跟規律作鬥爭,偉大的智者首先表現出應是個適者,當今世界上最偉大的適者是“水”。這是因為:“水”最能適應不同的環境,在常溫下它是一種液態,在高溫下它變成氣態,在嚴寒中它卻變成固態。在高山上它是涓涓流水,在大海中它卻浩翰無垠。如果人人都能象“水”一樣做個偉大的適者,學會用道家思想藝術地把握好我與自然的關係,建立我與自然的和合,可以使自己規避“天災”。在處理人際關係和客戶關係方麵,如果沒有人禍、天災、內耗,這是個多麽美好的人生嗬。子曰:“常觀天下之人,凡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宏者壽,言之間黙者壽,蓋四者為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壽,仁者無敵”!也就是說仁者不樹敵人。壽---指一個人的身心都健康長壽,活得有質量,生命才能長長久久並具有可持續性。言之間默,指間斷地停下來聆聽別人的意見。端也,指人的開始、開端。這裏邊包涵指一個人在處理人際關係和客戶關係上,雖然你不能成為我的幫手,但我們還可以聯手,千萬不能培養成為我的對手。仁者萬一不小心樹敵了,也要化敵為友。所以,現代人確確實實人人都要向儒家思想學習,藝術地運用“和合”的大智慧去理順以上三大關係,不斷地喚醒和累積自己的“人文”精神,當自己的人文精神崛起的時候,你的人生就會一馬平川,你的事業就會一帆風順!
如何調節個人的生活方式。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個人的心態問題,俗話說:“心態決定行動”,“和合”的大智慧之一就是心態要平和。眾所周知,正常情況下一個人的心智模式是由三要素決定的,即心態、觀念、思維。心態決定方向,觀念解讀世界,思維指導行為。正確的心態得出正確的觀念再產生正確的思維,正確的思維指導正確的行為產生正確的結果。一個人的技術能力能做成事,一個人的人文能力則能成就事業,學習儒家思想的目的,就是要我們以平和的心態去解讀世界,用“和諧”的大智慧去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諧的五大內涵是:對人對事都要有成全的心態、包容的心態、整合的心態、善意的心態、建設性的心態。一個人的格局要開放而且心靈要綻放,“隻有胸懷大局胸懷天下的人,才能整合天下人的力量”。心態調整好以後,正確的心態就能得出正確的觀念,比如人生觀、工作觀和生活觀。觀念正確就會思維正確、行為正確、結果正確。所以說,有了正確的心態就能藝術地調節好自己的生活方式。
要樹立正確的人生觀。首先要理清自己的人生觀是以什麽為導向的,人生觀的模式分為“過程導向”和“結果導向”兩種。過程導向的人著眼於人生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的感受,結果導向的人則追求享用人生的結果。這裏要強調的是:人生觀是結果導向的人一生都不會有幸福和快樂。因為,人的一生是個漫長的過程,少則幾十年多則上百年,如果隻追求享用人生的結果,他或她就會日盼夜盼結果的出現,而在結果還未出現的整個人生過程中,他就會很痛苦地等待著和祈盼著。這就好象中國的老太太上到“西天”時對美國的老太太說:“我很高興喲,在我死之前終於存夠買一套房子的錢給兒子了”,而美國老太太說:“我也很高興喲,在我死之前終於將買房的按揭供樓款供完了”。雖然這位中國老太太在西天時很高興,但可想而知她這一輩子受了多少苦呀!而她的幸福和快樂隻是到了西天的時候才能享受到!而這位美國老太太卻一輩子都在享受住房按揭的新樓房,既享受了過程又享用了結果,一輩子都很幸福快樂!其次是,要學會吸收儒家智慧的內涵,塑造自己的“卓越人生”。一個人的卓越人生由三大要素組成:一是“舍得”、二是“學習”、三是(自我)“擔當”。俗話說:“有舍才有得,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一個人若不願意付出,那能指望有什麽回報呢?而學習是使人擺脫平庸的唯一最佳手段,孔老夫子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失敗並不可怕,平庸比失敗更可怕。平庸人的四大特征是:沒有思想、沒有熱情、機械重複瑣碎、喪失了參與感。平庸人的行為是:應付、應對、被人取代、被人替代、最後被淘汰出局。人與人之間的主要差別是頭腦(思想),平庸的人之所以平庸,就是因為他不知道自己不知道,所以還一直在平庸的生活裏過著所謂“幸福”的生活。通過學習可以使人知道自己不知道,還可以使人知道了自己知道。學習使人深刻,深刻派生深度,深度成就高度,一個人看問題的高度可以大於資本和技術。因此,現代人+與時俱進(學習)==現代化人。“擔當”是指胸有大格局,心有大未來。俗話說:鐵肩擔道義,欲治平天下,舍我其誰!一個人的內在格局==事業格局(要胸懷大誌),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斷破除小農意識的過程,就是不斷開拓大格局的過程。我不認為我有多麽的成功,隻是因為格局與別人不一樣。綜上所述,人生觀的核心價值鏈就是:以和為貴就是共同發展,共同發展就是實現共贏。正確的人生觀就是:笑對人生!卓越人生!完美的人生價值觀就是:享受過程+享用結果==真正的幸福快樂!
要樹立正確的工作(學習)觀。工作觀或學習觀分為“工具型”和“成長型”兩種,工具型工作觀或學習觀的表現是:僅僅把工作當成賺錢的工具,賺到錢以後就去幹工作外的自己喜歡幹的事,或者僅把學習當成考大學、考職稱的工具,考完後就去學課本以外自己喜歡學的東西。上述人的工作或學習帶有被動性,久而之久就會產生“職業倦怠感”,接著就會很累,再接著就會不想幹或不想學。另一種叫成長型工作觀或學習觀,比如“海爾”精神。當今企業界成功的典範“海爾”是如何成功的呢?說起來很簡單,就是“人文”精神加“成長型”工作觀。它的掌門人張瑞敏說,一生隻崇拜三個人:“毛澤東、孔子、老子”。海爾成功的內涵也很簡單,就是“生產、創造、學習、成長”八個字。“生產”是指完成昨天自己製定的指標;“創造”是指不斷超越自己的昨天;“學習”是指學習工作化,工作學習化;“成長”是指,成長於每一天。一個人隻有在看到自己每天都在成長,才能找到自己的幸福和快樂!全世界隻有一類人對自己的職業有感情,那就是藝術家們,他們從來不會覺得累,因為藝術家們都對自己的職業充滿了熱愛和激情,所以就不會產生“職業倦怠感”,他們每天都在藝術而且快樂地工作和學習。快樂(活於當下)能使人堅持—堅持努力學習、堅持努力工作。21世紀是個學習的世紀(人人都要與時俱進),員工在工作上或孩子在學習上沒有找到快樂就等於下地獄。說得再複雜一點,就學習而言,學習行為是人的本能行為,學習潛能無限,學習興趣和工作樂趣都是靠培養出來的,學習是個簡單的重複,隻要模仿就夠了,關鍵是學習必須找到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學習和做事都必須有明確的目標,都必須有秩序地進行感情激勵,都必須消除情緒困擾,特別是如何去挖掘自己潛意識思維的巨大能量。健全的人格(隻要心中有愛)是工作優秀和學習成績好的前提條件,正麵的信念(好的心態)是開啟學習和工作潛能之大門的鑰匙。作為企業領導人或家長,要通過鼓勵、啟發、誘導員工或孩子做草原上追趕羚羊的獅子,而不做沙漠中的駱駝,主動學習、快樂工作最重要。不是要我們靠毅力刻苦學習,而是在學習上找到快樂,進入樂此不疲的狀態,才是真正的快樂的學習。事業成功與失敗和學習成績的好與壞關鍵在於信念,自信是一個人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隻有改變思想、轉變信念、調整好心態,以積極、樂觀的態度麵對生活,並要不斷鼓勵自己才能激發自己的潛能,在每天都要成長的同時,象藝術家們那樣對自己當下從事的工作或學習充滿熱愛和激情,這就是正確的工作(學習)觀。
要樹立正確的生活觀。首先,生命的終極意義是幸福和快樂,這是儒家思想給我們的啟示,那麽,在日常生活中怎樣才能找到幸福和快樂呢?俗話說:“要想永遠幸福快樂,就要有一顆童心”。幸福快樂其實很簡單,隻要你能做到:“在付出中感覺到被需要,在需要中感覺到自己存在的價值”。其中的道理不太容易理解,這還得從快樂和快感說起。“快樂”是指一個人的長久的心靈體驗,“快感”是指一個人的短暫的感官滿足感。追求快感的人是在掠奪生命!追求快樂的人是在供養生命!因此,生命觀是結果導向的人永遠找不到快樂,隻能找到片刻的快感,將希望寄托於未來的人是不能取得成功的。隻有生命觀是過程導向的人,並且將快樂融入自己的生活、工作、學習的每一個細節裏,做事不患得患失,能忠於現在、能專注此刻、能活於當下的人,才能享受到一種長久的快樂的心靈體驗。說得簡單一點,做事不要一切從一己私利出發,不要做損人不利己的事情,要克服“本我”主義思想;做事不要忽左忽右,不要患得患失,不要做不損人也不利己的事情,做事忽左忽右的人沒有自己的價值觀,要克服“自我”主義思想;做事要一切從雙贏的角度出發,要學會愛他人,學會分擔,多做一些利己利人的事。還要學會分享,在付出中感覺到被需要,比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白求恩、雷鋒們,還有在四川大地震時向災區捐款的同胞們。他們在對社會、對人類付出的同時,自己也覺得很快樂很值得呀!因此,作為現代人我們適當做一些舍己為人的事又有何妨呢?本人認為:做人做事都要超脫一點,俗話說得好,“小聰明擁有一時,大智慧才能擁有未來”,要樹立“超我”主義思想。在人的一生中,如果自己別無選擇,那就讓自己去愛現在吧!愛你所做的事,做你所愛的事,不是輕鬆就是精彩,趕緊去愛吧!將儒家思想的“仁”、“愛”、“和”滲透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此外,還要學會感動,感動是人類獨有的情懷,當你的“人文”精神覺醒的時候,自然你就容易感動。其次是要注重實踐,做到學用結合。俗話說:“成功者在問題中找機會突破,失敗者在機會中找問題退縮”,與其坐而埋怨,不如起而改變。一個人的成長過程是:學習+複習+練習==出息。學習是認知過程,複習是內化過程,練習是實踐(行動)過程。知道十尺不如做到一寸;一頁不能踐,萬卷成空虛;知而不成,一事無成。孔老人家的觀念是:“讀萬卷書,行萬裏路,思人間事,愛世間人”。在現實生活中每個人要想做到起點公平很難,因為,窮人家的孩子和富人家的孩子從一出生就客觀上存在不公平,其所能享受的學習和生活條件有天壤之別。但是,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所能得到的機會,相對地說是公平的。比如,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有接受教育的機會,先天不足可以後天補。富人家的孩子不一定世世代代都富下去,窮人家的孩子也不一定世世代代都窮下去,一個人的命運好壞主要靠自己去把握。命運好的人,一般都具有別人無法比擬的親和力,親和力是一個人內在素養和價值的外顯。它不是技術,它就是一個人的人文能力,是一個生命悄然進入另一個生命的能力,故需要時間和空間長時間的修煉。親和力帶有天生的成份,但隻占20%,還有80%是靠個人的後天修煉。人類在與大自然的不斷鬥爭中形成了距自身約30公分的場,它具有自我保護意識,親和力強的人它的場是發散的,為什麽孔老人家的親和力可以穿透幾千年感染到後代人類呢,就是這個道理。一個人的命運邏輯鏈是:命運好的人—親和力強—影響力大—吸引力強—生命力長。生命力的四大要素是:性格、人格、品質、品德,這些主要都是靠個人的後天修煉而成。具體地說,性格要修養成:海納百川、不燥不嬌;人格要修養成:積極、健康、陽光、活力、向上;品質要修煉成:高尚、文雅、有道德、有文化;品德要修煉成:德高望重、有影響力、有凝聚力。每個人都具有天生的親和力,關鍵是如何提升和不斷修煉累積的問題。不要以為刺傷別人後自己會有什麽收益,每次刺傷或淩駕於別人之上,那怕是一種眼神或語調都會反作用於自己,都會使自己的心靈冰冷似鐵不再溫和、眼神凶狠不再溫和、表情僵硬不再親和。所以,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學會欣賞和稱讚別人會令自己很快樂!別人會幫我把焦點放在積極正麵的事物上,每當大家都把焦點放在積極正麵的事物上時,我們的心就會更明亮!我們的生活就會更充滿希望!人與人之間的智商差別不大,差別最大的就是情商,智商幫人成功,情商幫人從成功到卓越。心若凋零,世界將不再綻放!心若綻放,世界將不再凋零!在現實生活中並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雙發現美的眼睛!而眼睛是心靈的窗戶,所以,生活中也不缺少發現美的眼睛,而是缺少一顆綻放的心靈!當你那一天能感悟出這些道理之後,你的心靈就會開始綻放!
2011年5月完稿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