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小兵】在今天應該如何開展“儒耶對話”?
欄目:儒耶對話
發布時間:2013-03-02 08:00:00
 |
侯小兵
作者簡介:侯小兵,獨立評論人,現居杭州。
|
在今天應該如何開展“儒耶對話”?
作者:侯小兵(杭州學者)
來源:僑報(美國)2013年2月3日
中華文明與西方文明應該如何對話?近年,大陸一些民間論壇一直在探討該問題,並將其簡稱為“儒耶對話”,作為長期話題進行研究。近日,由於一個劇本,“儒耶對話”話題一時成為熱點。
事情緣起於中國社科院一位學者在網絡上公布其撰寫的《孔子與道》劇本,把耶穌塑造成孔子所追慕的王者,而孔子則是一個無緣見到真正的王者、真正的道的遺憾而死的慕道者,引起不少大陸傳統文化研究者的不滿。
這些統文化研究者們認為,將孔子描繪成耶教的慕道友,是對作為中國文化代表的孔子的嚴重歪曲,是對中國固有文化、信仰的公開挑釁。
而那位社科院學者及其支持者則堅持這是對《論語》及孔子的合理解讀,是其對中西文化匯通所做的一種努力。兩個群體的激烈辯論,吸引了很多海內外學人的關注和參與。
這次事件表麵看是因對孔子形象的不同理解引發,但反映出的問題則是中國文化如何麵對外來文化的挑戰。就曆史比較而言,耶教的挑戰則不同於曆史上的佛教。
首先,一神教信仰的強烈的排他性,相較於佛教與中國固有的文化信仰更缺乏融合性;其次,佛教從來沒有明確提出過全麵入主中國信仰領域的主張,而耶教自利瑪竇等人赴華傳教起,就以“中華歸主”為終極目標;再次,佛教的挑戰主要集中在思想信仰領域,而耶教則挾“西學東漸”之強勢,以整體文明的姿態對中國文化形成了全方位的挑戰。正是這種種差異,決定了如今的“儒耶對話”相較於曆史上的“儒佛對話”具有更多的複雜性。
在利瑪竇等人所處的明代,因為中國尚處於文明的強勢期,所以利瑪竇等人的傳教活動雖然已提出了這個問題,但在當時及其後的清王朝統治時期,仍然處於隱伏狀態。近現代時期,“東西文化”之爭成為主導,“儒耶對話”也還隻是這個主導之下的一支“潛流”。改革開放以來,信仰真空的出現與加劇,使得耶教迅猛傳播,對以儒家思想為主幹的中國傳統文化信仰造成了空前壓力,“儒耶對話”遂變隱為顯,成為一個具有相當社會基礎,至少在中國思想界引起強烈興趣的話題。
“儒耶對話”的表麵是兩種文化、信仰的交流與碰撞,但其最終指向則是對未來中國文化、信仰的主導地位的競爭。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他們理解的“儒耶對話”可能僅僅是學者們之間展開的討論;而對於很多學者來說,他們恐怕也認為這個問題隻是學術上的一個課題而已。但無論是曆史上的儒佛之爭,還是當今的事實,都表明兩種文化信仰的相遇與交鋒都不可能隻是學者書齋裏的單純的學問交流,而是會在社會的各個方麵展開。所以,“儒耶對話”的形式,絕不應當也不會僅局限於學術領域,而會在社會生活的各個麵向以不同的形式呈現。
那麽,在“儒耶對話”的背景下,中國文化該何去何從呢? 這個問題的答案就在問題本身之中。
要回應耶教的挑戰,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途徑就是恢複和增強本國既有的文化傳統,也就是以儒家思想為骨幹的文化傳統。
實際上,在百年多的“歐風美雨”侵蝕後,中國的文化傳統已然在堅韌地複蘇,近年來持續不退的“國學熱”和民間大批有強烈文化自覺與認同的“儒生”及其他傳統文化的同情者的出現證明了這一點。
但要應對包括耶教在內的整個西方文明的挑戰,重新挺立中國文化傳統的主體性,重新取得“以中國解釋中國”的能力,顯然還遠遠不夠。在文明競爭的時代下,中國文化仍然任重而道遠。
(作者係大陸學者)
更多討論見
儒教複興論壇:
https://rj2000.net/dispbbs.asp?boardid=4&replyid=76283&id=15510&page=1&skin=0&Star=1
儒學聯合論壇:https://www.yuandao.com/thread-5256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