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小兵】在今天應該如何開展“儒耶對話”?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3-02-03 08:00:00
標簽:
侯小兵

作者簡介:侯小兵,獨立評論人,現居杭州。




在今天應該如何開展“儒耶對話”? 
作者:侯小兵(杭州學者)
來源:僑(qiao) 報(美國)2013年2月3日



    中華文明與(yu) 西方文明應該如何對話?近年,大陸一些民間論壇一直在探討該問題,並將其簡稱為(wei) “儒耶對話”,作為(wei) 長期話題進行研究。近日,由於(yu) 一個(ge) 劇本,“儒耶對話”話題一時成為(wei) 熱點。
    
    事情緣起於(yu) 中國社科院一位學者在網絡上公布其撰寫(xie) 的《孔子與(yu) 道》劇本,把耶穌塑造成孔子所追慕的王者,而孔子則是一個(ge) 無緣見到真正的王者、真正的道的遺憾而死的慕道者,引起不少大陸傳(chuan) 統文化研究者的不滿。
    
    這些統文化研究者們(men) 認為(wei) ,將孔子描繪成耶教的慕道友,是對作為(wei) 中國文化代表的孔子的嚴(yan) 重歪曲,是對中國固有文化、信仰的公開挑釁。
    
    而那位社科院學者及其支持者則堅持這是對《論語》及孔子的合理解讀,是其對中西文化匯通所做的一種努力。兩(liang) 個(ge) 群體(ti) 的激烈辯論,吸引了很多海內(nei) 外學人的關(guan) 注和參與(yu) 。
    
    這次事件表麵看是因對孔子形象的不同理解引發,但反映出的問題則是中國文化如何麵對外來文化的挑戰。就曆史比較而言,耶教的挑戰則不同於(yu) 曆史上的佛教。
    
    首先,一神教信仰的強烈的排他性,相較於(yu) 佛教與(yu) 中國固有的文化信仰更缺乏融合性;其次,佛教從(cong) 來沒有明確提出過全麵入主中國信仰領域的主張,而耶教自利瑪竇等人赴華傳(chuan) 教起,就以“中華歸主”為(wei) 終極目標;再次,佛教的挑戰主要集中在思想信仰領域,而耶教則挾“西學東(dong) 漸”之強勢,以整體(ti) 文明的姿態對中國文化形成了全方位的挑戰。正是這種種差異,決(jue) 定了如今的“儒耶對話”相較於(yu) 曆史上的“儒佛對話”具有更多的複雜性。
    
    在利瑪竇等人所處的明代,因為(wei) 中國尚處於(yu) 文明的強勢期,所以利瑪竇等人的傳(chuan) 教活動雖然已提出了這個(ge) 問題,但在當時及其後的清王朝統治時期,仍然處於(yu) 隱伏狀態。近現代時期,“東(dong) 西文化”之爭(zheng) 成為(wei) 主導,“儒耶對話”也還隻是這個(ge) 主導之下的一支“潛流”。改革開放以來,信仰真空的出現與(yu) 加劇,使得耶教迅猛傳(chuan) 播,對以儒家思想為(wei) 主幹的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信仰造成了空前壓力,“儒耶對話”遂變隱為(wei) 顯,成為(wei) 一個(ge) 具有相當社會(hui) 基礎,至少在中國思想界引起強烈興(xing) 趣的話題。
    
    “儒耶對話”的表麵是兩(liang) 種文化、信仰的交流與(yu) 碰撞,但其最終指向則是對未來中國文化、信仰的主導地位的競爭(zheng) 。
    
    對於(yu) 大多數人來說,他們(men) 理解的“儒耶對話”可能僅(jin) 僅(jin) 是學者們(men) 之間展開的討論;而對於(yu) 很多學者來說,他們(men) 恐怕也認為(wei) 這個(ge) 問題隻是學術上的一個(ge) 課題而已。但無論是曆史上的儒佛之爭(zheng) ,還是當今的事實,都表明兩(liang) 種文化信仰的相遇與(yu) 交鋒都不可能隻是學者書(shu) 齋裏的單純的學問交流,而是會(hui) 在社會(hui) 的各個(ge) 方麵展開。所以,“儒耶對話”的形式,絕不應當也不會(hui) 僅(jin) 局限於(yu) 學術領域,而會(hui) 在社會(hui) 生活的各個(ge) 麵向以不同的形式呈現。
    
    那麽(me) ,在“儒耶對話”的背景下,中國文化該何去何從(cong) 呢? 這個(ge) 問題的答案就在問題本身之中。
    
    要回應耶教的挑戰,最直接也是最根本的途徑就是恢複和增強本國既有的文化傳(chuan) 統,也就是以儒家思想為(wei) 骨幹的文化傳(chuan) 統。
    
    實際上,在百年多的“歐風美雨”侵蝕後,中國的文化傳(chuan) 統已然在堅韌地複蘇,近年來持續不退的“國學熱”和民間大批有強烈文化自覺與(yu) 認同的“儒生”及其他傳(chuan) 統文化的同情者的出現證明了這一點。
    
    但要應對包括耶教在內(nei) 的整個(ge) 西方文明的挑戰,重新挺立中國文化傳(chuan) 統的主體(ti) 性,重新取得“以中國解釋中國”的能力,顯然還遠遠不夠。在文明競爭(zheng) 的時代下,中國文化仍然任重而道遠。  
    
    (作者係大陸學者) 

 



“儒耶對話”不是東(dong) 西文化之爭(zheng)
作者:石衡潭 (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副研究員)
來源:2013年2月4日



    編者按:本報在2日的周末視點版上刊發了《在今天應該如何開展“儒耶對話”?》一文,該文作者侯小兵認為(wei) ,“儒耶對話”表麵上是兩(liang) 種文化、信仰的交流與(yu) 碰撞,但其最終指向是對未來中國文化、信仰的主導地位的競爭(zheng) 。中國社科院學者石衡潭對此並不認同,他認為(wei) ,“儒耶對話”並非東(dong) 西文化之爭(zheng) ,信仰與(yu) 文化並非必然衝(chong) 突,而是可以和諧相融。



    《孔子與(yu) 道》是“北京聖經論語對讀班”內(nei) 部演出的一個(ge) 短劇,以檢驗學習(xi) 效果,提高學習(xi) 興(xing) 趣,為(wei) 方便學員交流與(yu) 排演,我們(men) 發到了博客上,不料卻引起軒然大波。不少號稱儒生和儒家者在網上對我們(men) 展開了批評,其中個(ge) 別人言辭激烈,遠超出了正常批評範疇。
    
    關(guan) 於(yu) 劇中展現的孔子與(yu) 耶穌基督關(guan) 係,我們(men) 認為(wei) 這是依據論語和聖經經文所作的一種形象化的詮釋,提供了一種經典詮釋的新思路。大家可以有不同看法,但似乎不應該將之一棍子打死。在21世紀的新時代,至少應允許對經典的新解釋。至於(yu) 侯小兵之文將其上升為(wei) 東(dong) 西文化之爭(zheng) ,我們(men) 認為(wei) 完全是對信仰與(yu) 文化關(guan) 係的一種誤解。信仰從(cong) 來超越於(yu) 文化,當然,信仰也可進入文化,但從(cong) 來不等同於(yu) 文化。基督教信仰更是如此。兩(liang) 千多年來,基督教信仰進入了猶太文化、希臘羅馬文化,亞(ya) 洲文化、非洲文化,成功地更新之,使之愈加輝煌,而不是讓其凋落。其與(yu) 中國文化的關(guan) 係亦如此。
    
    自利瑪竇等人將基督教信仰引人中國以來,中國文化之中開出了《天主實義(yi) 》、《二十五言》、《畸人十篇》、《三山論學》、《萬(wan) 物真原》、《鐸書(shu) 》、《自西徂東(dong) 》、《張遠兩(liang) 友相論》、《中國文化精神》、《學仁》等奇葩,出現了除利氏外的艾儒略、龐迪我、徐光啟、楊廷筠、李之藻、王徵、韓霖、林樂(le) 知、花之安、米憐、吳雷川、趙紫宸、吳經熊、方豪等群星。這都是有目共睹的。它說明信仰與(yu) 文化並非必然衝(chong) 突,而是可以和諧相融的。中國文化本身也並非鐵板一塊,一成不變。從(cong) 其濫觴到今天匯成巨川大河,可說是因其不捐細流而又千回百轉,一直在奔騰變化。佛教東(dong) 漢年間來自印度,進入中國後形成了中國式佛教——禪宗,也刺激儒家產(chan) 生了宋明理學,到如今佛教甚至都被中國人視為(wei) 本土文化了。
    
    作為(wei) 中國文化主流的儒家既然能夠接受與(yu) 容納佛教,那麽(me) ,今天又何必拒斥基督教?安知佛教在中國的今天不是基督教在中國的未來呢?我們(men) 既然安於(yu) 佛教在今天中國的表現,又何必害怕基督教在中國的未來?基督教進入中國後,它所產(chan) 生的文化難道不是中國基督教文化而是西方基督教文化不成?
    
    中國文化要發展,儒家也要發展,每個(ge) 時代有不同的發展要求、發展任務。一千多年前,中國文化所要麵對的是佛教;一千多年後,它所要迎接的就是基督教了。無論是從(cong) 曆史,還是從(cong) 現實,我們(men) 都應該相信,智慧的中國人能夠通過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流,創造出新的更加燦爛的中國文化。中國社會(hui) 出現的諸多問題,也隻有運用多種資源和多種方式才能得到有效解決(jue) 。
    
    中國人失去自信了嗎?沒有,從(cong) 來沒有;以後也沒有。
    
    
    (作者係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基督教研究室副研究員) 



    
更多討論見

儒教複興(xing) 論壇:


儒學聯合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