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偉】你狂傲的浪要到此止住——對石衡潭《孔子與道》劇本的調侃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13-02-01 08:00:00
 |
劉百淞
作者簡介:劉偉(wei) ,字百淞,西元一九八二年生,河南靈寶人,蘇州大學中國哲學博士。從(cong) 事儒家思想研究,習(xi) 行儒學優(you) 秀傳(chuan) 統,著有《儒學傳(chuan) 統與(yu) 文化綜合創新》《天下歸仁:方以智易學思想研究》等。
|
你狂傲的浪要到此止住
——對石衡潭《孔子與道》劇本的調侃
作者:劉偉(蘇州大學哲學博士)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
時間:孔子2564年暨耶穌2013年2月1日
最近賦閑在家,寄情於曲藝和話劇,揣摩各色人物的心理及其生活的社會背景,調節一下枯燥無味的生活。在眾多話劇作品中,我最喜歡於是之先生主演的《茶館》,幹淨利落,發人深思。諸位看客對王掌櫃的頭腦、口才和命運有著十分清楚的記憶,尤其是他向常四爺介紹馬五爺:
“您不知道這是馬五爺呀!怪不得您也得罪了他!”“剛才您說洋人怎樣,他就是吃洋飯的。信洋教,說洋話,有事情可以一直地找到宛平縣的縣太爺去,要不怎麽連官麵上都不惹他呢!”
每當我看到這一段,總覺得不是個滋味兒。馬五爺究竟幹了些什麽?他那股威風勁兒到底是從哪裏來的?難道他的信仰就是站在茶館裏麵,聽著鍾聲,對著教堂方向,畫十字架嗎?然而,現實生活中,形形色色的馬五爺在公共場合晃來晃去,出盡風頭,占足便宜,買盡了乖巧,活像一群現世寶兒!
今天有個問我是否注意到一條令人咋舌的消息:中國社科院學者石衡潭博士等人組織的“論語聖經對讀班”中一個網名麥克的人最近撰寫了一篇《孔子與道》的短劇,石的微博轉引了這個劇本並聲稱將在本周開始排演。
我聽罷,哈哈大笑,語重心長地告訴他:我不信耶教,但有話要說。記得“靈知派經典”《腓力福音》裏麵講了一個故事,“木匠約瑟栽種了一個園子,因為他做生意需要木頭。他用自己栽種的樹所出產的木頭做成了十字架。他自己的後嗣被掛在他所栽種的木頭上。他的後嗣就是耶穌,他所栽種的便是十字架”。那些貶低孔子的耶教徒忘記了一個道理:儒家話語中最有力度的就是“素王斧鉞”,耶教末流恣意侮辱孔子,必然換來“金克木”的下場!
朋友問我:你是怎樣看待目前盛行的貶低孔子、抬高耶教的惡濁風氣的?
我回答道:孔子是聖人,這一點毋庸置疑。耶穌是猶太教的異端突起,用漢語世界的耶教徒的說法,就是“道成了肉身”。他們宣揚的“道”與儒家理想中的“道” 絕對是兩樣東西,根本無法融合。任何變相的融通儒耶,都是思想上的混亂、學術上的鄉願、道路上的騎牆派!更不必說編排什麽《孔子與道》的拙劣話劇。這樣的話劇,不過是《十八扯》,胡說八道而已。
朋友有點吃驚,連忙問道:難道真的就不能在二者之間做一番調和工作嗎?你看人家洋快餐裏麵不是也賣老北京雞肉卷嗎?
我趕緊安撫一下朋友脆弱的心靈,回答道:孔子講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用“五倫”來改善社會生活,讓大家過上小康生活,一方麵推行“富民”的措施,一方麵加強“教民”的工作,最終建立一個大同社會。孔子立足於真正的人,最終信賴的依舊是真正的人。麵對艱難困苦,毫不懈怠,不需要一個什麽“中保”!你在聽聽耶穌講了些什麽:
你們以為我來,是叫地上太平嗎?我告訴你們:不是,乃是叫人紛爭。從今以後,一家五個人將要紛爭:三個人和兩個人相爭,兩個人和三個人相爭;父親和兒子相爭,兒子和父親相爭;母親和女兒相爭,女兒和母親相爭;婆婆和媳婦相爭,媳婦和婆婆相爭。(路12:51—53)
你想想,這樣的教導能夠得到孔子的認同嗎?不要說孔子,就連一般的老百姓也不會心悅誠服!孔子在《春秋》裏麵將這些現象視為亂臣賊子的作為,把它們釘在了倫常失範的恥辱柱上。記得《莊子》提過“《春秋》以道名分”,而耶穌講的這些東西正是對名分的挑戰欲顛覆。至於有個海外耶教學者把孔子和保羅相提並論,我覺得那更是混淆視聽的囈語,看起來博聞廣識,其實是無知妄說,就好像討論冠禮、笄禮與割禮之間有什麽神秘聯係一樣,滑天下之大稽。
朋友感到有些頭暈,說道:那你怎麽解釋現在有這麽多人熱衷於耶教?
我回答道:耶教的經典文本那麽厚,你覺得有幾個人能夠熟知裏麵那些詰曲聱牙的外國人?別說這個了,就連裏麵記載的生活習慣,有幾個人能夠完全適應?我們連南子都無法容忍,更不用說抹大拉的馬利亞!請你記住,剃光頭的不一定是僧侶,可能是耍酷;割包皮的不一定是摩西的後代,可能是為了身體健康;掛十字架的不一定信耶穌,可能是覺得好玩兒。至於像馬五爺那樣的“吃洋飯”、“信洋教”、“說洋話”,你應該知道那是怎麽回事兒,用不著我多說。
朋友立刻表現出前所未有的求知欲,說道:我應該看些什麽書呢?
我說:可以認真閱讀恩格斯的《論原始基督教的曆史》和考茨基的《基督教之基礎》,帶著學術的眼光去研究基督教史,就會發現他們編排話劇《孔子與道》是多麽的荒謬。記得列寧對《基督教之基礎》非常推崇,認為它是考茨基在沒有成為叛徒之前寫的,是一部值得閱讀的好書。
朋友很開心,於是就要回去找書來看了。
我說道:不忙不忙,我給你做碗羊肉泡饃吧!這玩意兒是文化交融的產物,很成功,適合大眾口味。大快朵頤之後,再去研究那個《孔子與道》的話劇吧!
朋友說:好東西!吃了之後,身上熱浪滾滾。冬令進補,三春打虎!
我調侃一句:記得有人提議將耶教的經典更正名稱,因為它是“神”說的,而漢語世界卻為它冠以“聖”字,名不正,言不順,我們應該以“神”換“聖”,字之曰“神經”。那個“神”曾經說過:“你狂傲的浪要到此止住!”謹以此語獻給編寫話劇《孔子與道》的耶教末流們,你們在論斷孔子是否見到你們的“道”的時候,忘記了“你們用什麽器量量給別人,也必用什麽器量量給你們。”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