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朵生】“平墳複耕”打錯了經濟算盤

欄目:殯葬改革
發布時間:2012-12-18 08:00:00
標簽:平墳
慕朵生

作者簡介:慕朵生,男,獨立學者,曾創辦中國儒教網暨儒教複興(xing) 論壇並任總編。

 
     
     
     
    “平墳複耕”打錯了經濟算盤
    作者:慕朵生
    原載:美國《僑報》2012年12月9日) 
    
    
    
    筆者已在《莫讓“平墳複耕”變了味》一文中,就河南周口“平墳”運動對文化傳統和民眾感情的傷害作了詳盡剖析。鑒於近日周口官員頻頻發聲,以擴大耕地麵積和便於機械化操作為由,公開為“平墳”做辯護並誓言將其進行到底,現筆者再就其“平墳”算一算經濟賬。 
    
    資料顯示,周口現有人口1238萬人,耕地1281萬畝,的確是人多地少。“民以食為天”,發動“平墳”運動,擴大耕地麵積,保證糧食安全,雖然嚴重傷害了文化傳統和民眾情感,但也並非毫無情理可原——畢竟,地下祖先不會安然臥視子孫後代因自己的墳墓占用耕地而食不果腹、衣不蔽體。 
    
    然而,坦率地說,千百年來,中國最懂得珍惜土地的人,不是“四體不勤、五穀不分”的官吏,而是“麵朝黃土、靠地吃飯”的農民。在農村,墳墓多在山林荒地或田野的犄角旮旯,隻有少量位於耕地之中,且占地麵積一般都很小。特別是,基於親情差等以及精力有限等緣故,生者一般會更重視修繕近祖墳墓,導致遠祖墳墓自然而又緩慢地消失在廣袤的土地上,所以田地中的墳頭不會無限增多,更不會發生“死人與活人爭地”的現象。 
    
    權且相信周口所有墳頭都位於田地之中的官方說法!據網民反映,該地區墳頭的麵積一般在2-3平米之間。若取較大值,以每墳占地3平米算,目前已“平遷”246萬座墳頭可“複耕”土地1.11萬畝,僅為該市擴大了0.09%的耕地麵積。此前,河南官媒一直宣稱,周口共有墳墓340多萬座,占地約5萬畝;“平墳”200萬座,複耕土地3萬畝——這純粹是製造“平墳”借口和誇功邀賞的謊言!若按此計算,每座墳頭平均將占地10平米,與農村墳頭較小的事實嚴重不符!至於近日一家主流媒體借周口當地農民之口,稱“平掉24個墳頭,騰出一畝多地”,更是無稽之談?若按此計算,每座墳頭平均占地高達28平米——帝王將相的墳墓不過如此! 
    
    更重要的是,周口在“平墳”的同時,還在短短10個月之內,在農村建成3130座公益性墓園。若以每座公墓占地4畝算,則至少占用耕地1.25萬畝,比“平墳”所得土地還多出1400畝,可謂得不償失!與此同時,為推動“平墳”工作,周口市級財政已投入5000多萬元,下轄商水縣投入3000多萬元,照此計算,則全市8縣2市2區投入至少高達3億元。“複耕”的區區1.11萬畝土地,以每畝年純收入1000元計算,每年總收入不過1100萬元,需要風調雨順生產27年才能換回“平墳”成本。 
    
    周口不惜血本進行“平墳複耕”的用意何在?今年年初,河南形成《中原經濟區規劃綱要》初稿,預期今後8年內,河南全省180個產業聚集區開發用地將達250萬畝,其中周口11個產業集聚區開發用地將達25萬畝。在國家嚴令死保18億畝耕地“紅線”, 嚴格實行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占補平衡”政策的情況下,河南及周口都發生了嚴重的“土地饑渴”,必須挖空心思“置換用地”,而“平墳”與“拆遷”、“並村”以及“趕農民上樓”一樣,皆其策也! 
    
    周口官員的公開言論,為其“置換用地”的真實動機做了很好的注腳。比如,該市主要領導宣稱:全市一批重大項目急需落地,建設用地需求集中噴發,如機場建設、修路擴城等都需要用地,因此必須 “確保耕地占補平衡”。某縣縣長說得更明確:“作為產糧大縣需要土地支撐,縣產業聚集區亟待西擴,但‘入土為安’的喪葬觀念根深蒂固,死人與活人爭地矛盾突出。” 
    
    此外,眾所周知的是,目前中國絕大多數地方政府,無論其建設開發用地所需資金,還是起財政支出,都嚴重依賴“土地財政”運轉。周口“平墳複耕”無疑為“土地財政”帶來豐厚利潤。如果將“平墳”所得1.11萬畝土地用於出讓,以每畝價格10-30萬元計算,至少能獲得22-66億元的財政收入。 
    
    無論如何,一方麵誇大“平墳複耕”獲得的土地麵積,一方麵對公墓占地隻字不提,周口全市耕地賬麵平添3萬畝,若平掉全部墳頭後還會增加到5萬畝。盡管這是一個嚴重注水的數字,但周口卻可據此置換出3-5萬畝耕地用於產業聚集區開發,並在賬麵上維持原耕地基數不變,做到了“增減掛鉤”、“占補平衡”。 
    
    遺憾的是,周口的這種數字遊戲,在實際上不僅未能擴大耕地麵積,相反卻使耕地麵積至少減少3-5萬畝左右,從而對嚴峻的糧食安全問題構成了更大的挑戰。同時,一哄而上的“產業聚集區”多與“政績工程”相關,實際效果並不理想,故有“鬼城”、“鬼廠”、“鬼摟”之稱,隻會消耗和讓費更多的土地。 
    
    的確,田地中的墳頭不利於農業機械化操作。但是,傳統墳墓文化的形成和延續已數千百年,人們觀念的必然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在這種情況下,妥善處置田地中的墳頭,比如使之較少、更小,以及“老墳老辦法,新墳新辦法”,即老墳任其自然緩慢消失,而新墳則選在公墓,要比大規模、強製型、運動式“平墳”穩妥順當得多。 
    
    敬畏民意是現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要求,接受批評、改正錯誤是公權力的義務而不是恥辱。新年將至,國務院新版《殯葬管理條例》即將生效,河南省尤其是周口市有關部門是否會幡然醒悟、痛改前非,停止野蠻的“平墳”運動,並做好善後工作,我們不妨拭目以待。 
    
    (刊於美國《僑報》2012年12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