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永捷】儒學還是要沿著康有為開創的道路前進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12-11-15 08:00:00
標簽:
彭永捷

作者簡介:彭永捷,男,江蘇灌南人,西元一九六九年出生於(yu) 青海格爾木,中國人民大學哲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人民大學孔子研究院副院長。著有《朱陸之辯》等,主編《中國儒教發展報告(2001-2010)》等。

     
     

 

 
     
    


 

儒學還是要沿著康有為(wei) 開創的道路前進
彭永捷(中國人民大學哲學院教授) 

 

    編者按:“儒生文叢(cong) ”由蔣慶、陳明、康曉光、餘(yu) 東(dong) 海、秋風任學術委員,蔣慶撰總序,匯集了中國大陸儒家近年來的思想探索及社會(hui) 活動成果,乃當代儒家新銳對中國及人類命運的深入探討和最新看法。自“儒生文叢(cong) ”第一輯三冊(ce) (書(shu) 目為(wei) 《儒教重建——主張與(yu) 回應》,《儒學複興(xing) ——繼絕與(yu) 再生》,《儒家回歸——建言與(yu) 聲辯》)出版後,引發各界高度關(guan) 注。孔子2563年暨西曆2012年10月29日,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在北京薊門橋主辦“儒生重現之文化、曆史意義(yi) 暨‘儒生文叢(cong) ’出版座談會(hui) ”,蔣慶、張祥龍、梁治平、陳明、康曉光、秋風、幹春鬆、彭永捷、高超群、唐文明、溫厲、任鋒、林桂榛、陳壁生等學者出席會(hui) 議。會(hui) 議發言記錄經講者訂正,現予發表,以饗讀者。     



      今天十分高興(xing) 參加這個(ge) 會(hui) 議。這套叢(cong) 書(shu) ,我也了解一些情況,任重、達三他們(men) 編輯這套叢(cong) 書(shu) ,編好已經很長一段時間,但是一直沒能出版,因為(wei) 這三本書(shu) 分量很大,需要巨大的財力支持。他們(men) 以前多次跟我商討過這個(ge) 事情。現在有劉明先生幫他們(men) 把這套書(shu) 出版,我覺得是非常有意義(yi) 的事情,我對劉明先生的義(yi) 舉(ju) 也是非常讚賞。我看到現在這套叢(cong) 書(shu) 和他們(men) 當時的原稿相比又做出一些調整,補充了一些新內(nei) 容,進行了重新的編輯。
    
      當然出版這樣的書(shu) 也可能會(hui) 麵臨(lin) 一些政治上的因素,像我們(men) 當時出版總結儒教十年的那本書(shu) ,出版社也主動地拿去給新聞出版部門去審,裏麵有些專(zhuan) 訪,像曉光兄的,責任編輯也做了不少“技術處理”。但是審的結果還算愉快,說沒有任何問題,很快就放行了。我想政治上之所以有困難,還是目前政府和社會(hui) 對儒學的態度,仍然需要有一個(ge) 根本性的突破。
    
      十七屆六中全會(hui) 過後,北京市委講師團也找我去做文化宣講,講什麽(me) 呢,講傳(chuan) 統,講儒家文化,我說這個(ge) 是好事兒(er) 。從(cong) 十三大以來,每次都要提,而且一次比一次提得深,一次比一次提得高,到了十一屆六中全會(hui) ,將執政黨(dang) 定位為(wei)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堅定傳(chuan) 承者和弘揚者。還講物質貧窮不是社會(hui) 主義(yi) ,精神貧窮也不是社會(hui) 主義(yi) ,還講要建立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傳(chuan) 承體(ti) 係,這將繼承和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提到了很高的地步。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許多官方文件都提到,但是一個(ge) 核心問題一直解決(jue) 不了,我們(men) 總是講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什麽(me) 老是弘揚不了? 
    
      現在講國學進課堂,書(shu) 法、繪畫、圍棋,都可以進課堂,唯獨儒家經典一進課堂,這個(ge) 問題就很大。這就提出一個(ge) 問題:我們(men) 繼承傳(chuan) 統文化,究竟繼承什麽(me) 文化?我們(men) 不繼承作為(wei) 主流的、被我們(men) 視為(wei) 民族瑰寶的儒家文化,那我們(men) 弘揚什麽(me) ?弘揚佛教,我們(men) 都去吃齋念佛?弘揚道家,我們(men) 都去養(yang) 生?當然這也不是不好,但是作為(wei) 支撐我們(men) 這個(ge) 民族生存和發展的民族精神,反映我們(men) 生活常道的基本生活價(jia) 值觀的、日常倫(lun) 理的、以及我們(men) 民本政治精神的,還是儒家。不弘揚儒家文化,所謂弘揚傳(chuan) 統文化,我們(men) 無法很好地落實,所以我們(men) 會(hui) 開玩笑說:不弘揚儒家文化,那所謂弘揚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究竟弘揚什麽(me) ?難道弘揚肉林酒池?(眾(zhong) 笑)這是一個(ge) 需要解決(jue) 的問題。現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頂著壓力,又有劉明先生鼎立支持,合作出版這套叢(cong) 書(shu) ,我覺得是十分好的事情。
    
      對於(yu) 儒學的發展,我的看法是,我們(men) 還是要沿著康有為(wei) 先生開創的道路前進。在儒學和現代社會(hui) 遭遇到障礙的時候,特別是儒學迅速沒落的時候,康有為(wei) 先生最早做了探索和嚐試,開拓了儒學的三個(ge) 基本道路。這三個(ge) 基本道路,至今依然值得我們(men) 繼續去探索,雖然不必完全去重複他的具體(ti) 做法。
    
      一個(ge) 就是儒學的道路,康有為(wei) 先生把它做成哲學。因為(wei) 康有為(wei) 先生是十分酷愛哲學的。在中國哲學這個(ge) 學科體(ti) 係內(nei) 保存了儒學。現在國學院經學學科的複活,又為(wei) 儒學的發展開辟了新的窗口。
    
        另外一個(ge) 是儒教.前麵發言的同道提到了儒學發展既有上行的進路,又有下行的進路。儒學上可接國家體(ti) 製,下可接民間社會(hui) 的方方麵麵。而儒教是儒學落實於(yu) 人們(men) 信仰、落實於(yu) 人心的具體(ti) 方式。
    
      還有就是儒術。儒家在過去不止是一種學說,它在過去最主要的功能是要去組織人間社會(hui) 。儒術就是廣義(yi) 社會(hui) 政治哲學,以儒學的方式去重新掌握大眾(zhong) ,成為(wei) 組織社會(hui) 的一種方式。
    
      第三個(ge) 話題,我想說一下儒家的複興(xing) 。儒家的複興(xing) ,第一個(ge) 就是要自信。自信的原因是什麽(me) 呢,源自於(yu) 儒學對古代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繼承,儒學很早就把握了曆史發展的基本規律、把握了政治的本質、把握了人間的常道。比如說,我們(men) 當代的意識形態是馬克思主義(yi) ,但是現在我們(men) 都知道,理論和現實有了脫節。按照馬克思主義(yi) ,我們(men) 應該去分析商品的秘密,去揭示剩餘(yu) 價(jia) 值,去組織工人反抗資本家的剝削,可是現在都不講了。反而當代政治中,那些最得人心的、最富有生命力的語匯,往往來自於(yu) 儒家傳(chuan) 統。比如說惠民政策,比如說利為(wei) 民所謀、情為(wei) 民所係、權為(wei) 民所用。當代政治生活中真正得人心的東(dong) 西,講民心向背,包括論證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執政合法性的東(dong) 西,都來自於(yu) 儒家。儒學是早熟的,很早就把握了曆史的規律。
    
      通過曆史來看,儒家的破落,有比現在還嚴(yan) 重的時期,儒家在曆史上一再地破落,但同時儒家一直有著強大的生命力,一再從(cong) 衰敗中一次又一次地複興(xing) 。為(wei) 什麽(me) ,因為(wei) 它是人間生活的常道,是離不開的。人們(men) 可以暫時地拋棄它,但總要回歸它。離開它,最終要出更大的問題,付出更大地代價(jia) 。
    
      在複興(xing) 儒學的曆史過程中,唐宋儒學複興(xing) 運動十分值得我們(men) 去借鑒。從(cong) 隋末的王通開始,經過韓愈、到宋明理學,經過一個(ge) 長期的過程,既回應了外來文化佛家的挑戰,又回應了當時唐宋之間長期社會(hui) 戰亂(luan) 、重新整合政治倫(lun) 理、生活倫(lun) 理的問題,去重新收拾人心。宋代的儒者花了大量時間,從(cong) 民間社會(hui) 做起,建立書(shu) 院、精舍,使儒學重新成為(wei) 社會(hui) 的主流。他們(men) 的做法許多都值得我們(men) 去借鑒。
    
      最後,我想表達一下我對“儒生文叢(cong) ”中“儒生”的看法.朱熹的女婿黃幹,在體(ti) 會(hui) 道學的傳(chuan) 承、儒學的複興(xing) 中,他講過一句感觸很深的話:道待人而後傳(chuan) 。儒學的傳(chuan) 承,是要有人去擔當的,儒生就是一個(ge) 擔當儒學的群體(ti) 。在孔子的時代,儒本來是擔當司禮的職業(ye) ,但是他們(men) 處於(yu) 禮崩樂(le) 壞的時代,這對於(yu) 司禮的一群人來說是非常尷尬的。但是孔子強調,儒要在這種時代去擔當禮背後的精神。所以他告誡學生說“汝為(wei) 君子儒,無為(wei) 小人儒”,從(cong) 他開始才有了儒家學派,特征就在於(yu) 更強調去擔當這種內(nei) 在的精神。《論語》裏邊有很多類似的話,比如“禮雲(yun) 禮雲(yun) ,玉帛雲(yun) 乎哉?樂(le) 雲(yun) 樂(le) 雲(yun) ,鍾鼓雲(yun) 乎哉?”比如“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le) 何”。那麽(me) 儒家的“仁”到了宋代表述人天理,天理可以表述為(wei) 仁理,“仁愛”的“仁”,也可以成為(wei) 生理,“生生”的“生”,那麽(me) 他們(men) 把這個(ge) 理學也稱為(wei) 道學,講道理的學問,而這個(ge) 道理就是儒家仁愛的學問。我想一個(ge) 和諧的社會(hui) 、一個(ge) 真正符合人性的社會(hui) ,一定是一個(ge) 仁愛組織起來的社會(hui) ,而不能是靠利益去整合的社會(hui) ,也不能靠人的爭(zheng) 奪去組織的社會(hui) 。確實像治平教授講的,儒學在當下是遭遇了不同的社會(hui) 基礎和文化基礎,這個(ge) 需要去探索儒家在當代複興(xing) 的具體(ti) 途徑。我個(ge) 人的想法,儒生在過去代表者一個(ge) 知識階層,可以說在過去儒生這個(ge) 群體(ti) 就是公共知識分子,因為(wei) 他代表的是最廣大人群的基本利益,站在一個(ge) 民本的立場,去探究政治的常道。那麽(me) 在當代,因為(wei) 我們(men) 的教育範圍遠遠擴大了,存在一個(ge) 潛在的儒生群體(ti) 。同時現在社會(hui) 雖然不再是一個(ge)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為(wei) 主體(ti) 的社會(hui) ,但是現在社會(hui) 有很多新的結構可以和儒學相結合,比如說現在是一個(ge) 網絡的社會(hui) ,儒學可以和網絡去結合;儒學和教育去結合,怎麽(me) 樣去擴大儒家的教育基礎,我想這是一個(ge) 長期的過程。正像唐宋儒學也不是一天複興(xing) 的,也經過漫長的過程。但是中國文化終歸是要回歸他的主流,儒生在這個(ge) 過程中可以做一份自己的貢獻。
    
      我們(men) 在這個(ge) 時代儒家雖然也依然落沒,但是再落沒也不如孔子的時代更加落沒,以至於(yu) 隱者勸孔子不如歸隱算了,“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孔子的回答是“人不可以與(yu) 鳥獸(shou) 同群”。當時的人讚揚孔子說,“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為(wei) 木鐸”,夫子就像是木鐸去警醒世人.我們(men) 現在呢,我們(men) 看,至少我們(men) 開會(hui) 還有這麽(me) 多人(眾(zhong) 笑),實際上每次到不同的場合,我們(men) 都可以遇到新的同道,我想儒家複興(xing) 的勢頭是非常良好的。我們(men) 這代人應該把握住這個(ge) 機遇,做好我們(men) 這代人應做的事情。
    
      以上一些淺見,恭請各位同道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