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淡寧 李世默】為中國選擇領袖的方式辯護——中國選擇賢能的領袖

欄目:快評熱議
發布時間:2012-11-14 08:00:00
標簽:
貝淡寧

作者簡介:貝淡寧(Daniel A. Bell),男,西曆一九六四年出生於(yu) 加拿大蒙特利爾。 一九九一年獲牛津大學哲學博士(政治學)。現為(wei) 山東(dong) 大學政治學與(yu) 公共管理學院院長,清華大學教授。著有《賢能政治》(中信出版社,2016年)《社群主義(yi) 及其批評》(牛津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三、生活·讀書(shu) ·新知三聯書(shu) 店二〇〇一)、《中國新儒家: 變革的社會(hui) 中的政治和日常生活》(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二〇〇八年、上海三聯書(shu) 店二〇一〇)、《超越自由民主》(上海三聯書(shu) 店二〇〇九年)等。

     
     
     
     
    為中國選擇領袖的方式辯護
    ---中國選擇賢能的領袖
    貝淡寧、李世默 著 吳萬偉 譯
    來源:作者惠賜《儒家郵報》
    時間:西曆2012年11月14日
    
    
    
    作者簡介:貝淡寧,清華大學政治理論教授,李世默,成為基金創始人,駐上海的企業家。
    
    
    
    西方媒體對中國共產黨第18次全國代表大會領導人換屆的報道幾乎完全是負麵的評價。批評家們說腐敗在黨的高層蔓延,政策議題得不到公開討論,中國人民完全被排斥在政治協商過程之外。
    
    這些批評確實有一些道理,不過,它們沒有抓住全局。中國的政治體製在過去30年裏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更加接近管理大國的最好模式:高層實行賢能政治、底層實行民主,中間預留實驗空間。
    
    地方層次的大眾參與有很好的理由。人們通常知道自己的社區需要什麽,他們何很清楚要選擇的領袖的能力和性格。實際上,大多數中國人都參與基層選舉。
    
    但是,在一個大國,一人一票的選舉是有問題的。從道德的角度看,公民應該投票支持公共利益,因為他們的選票不僅影響自己而且影響他人。但是,選民往往根據自身的利益投票。許多人甚至連這個也做不到,因為他們沒有起碼的經濟判斷能力。而另一群選民(富人)則對經濟的理解更透徹一些,他們更容易把製度轉向對自己有利的方向。
    
    為了糾正這個問題,喬治·梅森大學的經濟學家布萊恩·卡普蘭(Bryan Caplan)建議對選民的參政能力進行檢測。當然,這樣的建議在自由民主社會是注定行不通的,因為沒有人願意在拿到選票後因為考試不合格而放棄選票。因此,它實際上是曆史的終結,更糟糕的是,實行一人一票製,這個問題就根本不可能得到改善。
    
    民主還有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它把投票權僅僅賦予國家邊界內的成年人,可是受政府政策的影響的人不僅僅限於選民:子孫後代和生活在國界之外的非選民也受到政策的影響。在歐洲和美國,公眾一再投票支持減稅和高福利,不顧後果地抵押了國家的未來。更不要提全球變暖問題了。
    
    該如何選擇中央一級的領導人呢?理想的情況應該是賢能政治:這種體製應該明確地專門為選擇德才兼備的領袖而設計。在過去30年左右,中共已經逐漸從革命性政黨轉變為崇尚賢能政治的機構。
    
    當今,大學是招收新黨員的主要場所。學生要在全國性的考試中取得前10%的成績才有可能被名牌大學錄取,這些大學是未來領導人的搖籃。他們還需要經過激烈的競爭才能被吸收入黨。隻有那些經過嚴格考察,表現優異的學生才能成為黨員。
    
    那些願意到政府部門工作的人通常要參加國家公務員考試,現在一個崗位往往有數千人競爭。一旦進入體製以後,他們還要經過更多的考核才能得到提拔。他們必須在基層政府有突出的表現,並且通過道德品質的考核。有些專業性的崗位還需要業務能力考試。
    
    中國式賢能政治的優勢非常明顯。幹部必須經過折磨人的選拔過程,隻有那些表現卓越的人才能爬上高位。領袖們不是浪費金錢和時間投入選戰,而是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識和才幹。好苗子還被國家選派到國外學習。
    
    不錯,賢能政治隻能在一黨製國家進行。在多黨製國家,基層工作表現良好不一定保證能得到提拔,人們也沒有強烈的動機來培訓幹部以便爬上高位後得心應手,因為政黨更迭後政府中的主要人員都得更換。因此,才能平庸的人往往進入官僚機構,真正的權力擁有者是人民選舉出來的領袖。
    
    在實踐中,中國式的賢能政治也有缺陷。最明顯的是該政治體製的腐敗猖獗。任期和年齡限製幫助“監督監督者”,但是,這遠遠不夠,還需要更多的東西來限製權力的濫用,如更加開放和可信的媒體、更透明的製度、更有效的司法體製、官員更高的收入、更獨立的反腐敗機構等。
    
    說到政治體製,西方輿論領袖仍然局限於狹隘的二元論敘述:民主還是專製。但正如學者張維為所說,21世紀的競爭是良政與劣政的競爭。中國政權已經形成了選擇政治領導人的適當模式,該模式不僅符合中國的文化和曆史而且符合現代情勢的要求。中國應該在此模式基礎上不斷完善而不是采用西方式的民主。
    
    
    譯自:IN DEFENCE OF HOW CHINA PICKS ITS LEADERS By Daniel Bell and Eric Li
    
    https://www.ft.com/intl/cms/s/0/903d37ac-2a63-11e2-a137-00144feabdc0.html#axzz2Bwwyaa7E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