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明】儒生對當下的問題要有準確的把握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12-11-13 08:00:00
標簽:
陳明

作者簡介:陳明,男,西元一九六二年生,湖南長沙人,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哲學博士。曾任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室副研究員,首都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儒教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現任湘潭大學碧泉書(shu) 院教授。一九九四年創辦《原道》輯刊任主編至二〇二二年。著有《儒學的曆史文化功能》《儒者之維》《文化儒學》《浮生論學——李澤厚陳明對談錄》《儒教與(yu) 公民社會(hui) 》《儒家文明論稿》《易庸學通義(yi) 》《江山遼闊立多時》,主編有“原道文叢(cong) ”若幹種。

     

     
     
     
    呼籲儒家複興(xing) ,實際是要求恢複某種常態
    作者:陳明
    ——在“儒生重現之文化曆史意義(yi) 研討會(hui) ”上的發言
    
    


     
       編者按:“儒生文叢(cong) ”由蔣慶、陳明、康曉光、餘(yu) 樟法、秋風任學術委員,蔣慶撰總序,匯集了中國大陸儒家近年來的思想探索及社會(hui) 活動成果,乃當代儒家新銳對中國及人類命運的深入探討和最新看法。自“儒生文叢(cong) ”第一輯三冊(ce) (書(shu) 目為(wei) 《儒教重建——主張與(yu) 回應》,《儒學複興(xing) ——繼絕與(yu) 再生》,《儒家回歸——建言與(yu) 聲辯》)出版後,引發各界高度關(guan) 注。孔子2563年暨西曆2012年10月29日,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在北京薊門橋主辦“儒生重現之文化、曆史意義(yi) 暨‘儒生文叢(cong) ’出版座談會(hui) ”,蔣慶、張祥龍、梁治平、陳明、康曉光、秋風、幹春鬆、彭永捷、高超群、唐文明、溫厲、任鋒、林桂榛、陳壁生等學者出席會(hui) 議。會(hui) 議發言記錄經講者訂正,現予發表,以饗讀者。    


     
     
    很高興(xing) 參加今天的討論會(hui) ,我主要想談五方麵問題。第一,複興(xing) 儒家的意義(yi) 。簡單講,一是儒家思想在曆史上地位重要,已經深深滲透到國人的日常生活。現在影響式微不絕如線,固然有時代變遷思想與(yu) 現實互動性下降有關(guan) ,同時意識形態打壓和認識存在誤區也有一定關(guan) 係。現在社會(hui) 空間擴展活力恢複,儒家的許多意義(yi) 價(jia) 值被重新發現,呼籲複興(xing) ,實際是要求恢複某種常態。再一個(ge) ,全球化時代在經濟一體(ti) 化的同時,文化認同的問題也變得突出,於(yu) 是複興(xing) 儒教應對文明衝(chong) 突的主張也就應運而生。儒教與(yu) 民族建構、儒教與(yu) 國家建構的問題都是大問題,但我們(men) 應該開放的建設性的去理解,因為(wei) 今天這些問題在條件和內(nei) 涵以及目標上都與(yu) 以往有了相當大的不同。05年我在社科院辦儒教研究中心的時候就說儒教需要的是重建而不是複興(xing) 。重建意味著沒有模板可供仿照,意味著較多的反思與(yu) 調整。這實際更難也更重要。
    
    第二,儒家思想的普及狀況。有評論者認為(wei) ,“在中國傳(chuan) 統社會(hui) 中,曆代識字率都非常低下,遠不如當今,而且孔子也說‘禮不下庶人’,可見普通人懂得儒家的不多。而在當今中小學教材中就有儒家的文章,從(cong) 這個(ge) 角度講,當今社會(hui) 的人更多知道儒家的”,他們(men) 由此認為(wei) 今天儒家思想比傳(chuan) 統社會(hui) 更加普及。在我看來,禮不下庶人就意味著普通人不懂儒學?儒學講的都是倫(lun) 常日用之道,愚夫愚婦都不言而喻。普及不普及,不是一個(ge) 知識論問題,懂不懂與(yu) 信不信、行不行不是一回事。儒家思想是文化,是要認同和實踐,要內(nei) 化於(yu) 心落實於(yu) 行才能充實生活滋養(yang) 生命。聖賢不我欺,試著做一點,定會(hui) 有收獲,或多或少。評論者這段話邏輯和知識上都問題多多,叫人沒法看懂。現在批儒家的人多半都是這種情況,不值一提。
    
    第三,儒家對於(yu) 中國的意義(yi) 。在《文叢(cong) 》的總序中有一句:“中國五千年之大變局,未有甚於(yu) 中國之無儒生也!中國之無儒生,非特儒家價(jia) 值無擔當,且中國國性不複存;中國國性不複存,中國淪為(wei) 非驢非馬之國矣;中國淪為(wei) 非驢非馬之國,中國之慧命又何所寄乎!”漢族之為(wei) 漢族,與(yu) 漢朝聯係在一起,是對戰國七雄的齊人、楚人、秦人的替代。所以,漢族在當時具有國族的意義(yi) ,而不隻是一個(ge) ethnic概念——今天它與(yu) 藏族、回族等概念並列是另一回事。漢朝的特征是霸王道雜之。有霸道才有中國的統一,有王道才有社會(hui) 的整合,而王道的主要內(nei) 容就是儒家思想的製度化和教化。所以,儒家對於(yu) 中國的國家建構與(yu) 國族建構是有很大影響的。在今天,在現代性語境和多元族群環境裏我們(men) 同樣麵臨(lin) 著國家建構和國族建構的問題,儒家仍然無法成為(wei) 旁觀者而必須有所承擔。但簡單回到古人那裏顯然是不行的。文叢(cong) 中的這段話點出了儒生的重要性,但對儒生應該如何麵對如何承擔卻沒有述及。就我個(ge) 人來說,這裏的國性問題就需要好好斟酌。雖然有儒教中國之說,但在現代語境裏,政教分離,宗教平等,以儒教為(wei) 中國這個(ge) 多元族群國家的國性,是會(hui) 有很大問題的。
    
    這方麵外界比較熟悉的是蔣慶、康曉光的觀點。主編任重這裏似乎也是以此為(wei) 論據。國性問題必須首先與(yu) 法律和政治製度聯係起來談,與(yu) 公民社會(hui) 的建設結合起來談。周公製禮作樂(le) 首先是一種政治性的製度安排。既然從(cong) 製度角度談儒家禮樂(le) 那就要回到政治的平台和邏輯,就要折中於(yu) 正義(yi) 的原則與(yu) 現實力量-利益的平衡點。儒家文化應該也可以為(wei) 當代中國政治製度的建設發揮較多作用,但這並不意味著作為(wei) 一個(ge) 文化係統的儒家就應該享有特殊的法律地位,就像漢族並不因為(wei) 其擁有較大規模就可以壟斷中華民族之名。中國性固然要反映曆史,但更要反映現實,表達願景。


       第四,儒家在曆史上的變遷。有學者認為(wei) ,孔孟的儒家是思想的儒家,學術上的儒學,後來的儒學是政治儒學,我不太同意這種觀點。作為(wei) 影響中國兩(liang) 千多年的最重要的思想,儒家六經乃先王政典。世衰道微禮崩樂(le) 壞,孔孟周遊列國希望使動蕩的社會(hui) 恢複秩序但勢莫能挽,於(yu) 是隻能將先王的理念自己的理想加以整理書(shu) 於(yu) 竹帛傳(chuan) 諸門人以俟來者。顯然這不是學術儒學一詞可以概括描述的。漢武帝意識到馬上打天下不能馬上治天下,於(yu) 是隻有與(yu) 社會(hui) 和解、與(yu) 儒家合作,在霸道的製度結構中引入王道因素,是施政趨於(yu) 合理社會(hui) 走向和諧而成就有漢的文治武功奠定中國的基本格局。可見儒家思想一直是實踐性很強的。而它之所以能夠發揮這種作用獲得這種地位,並不是因為(wei) 帝王對它有什麽(me) 偏好甚至也不能簡單說它就是真理,而是因為(wei) 它是社會(hui) 認可的價(jia) 值是社會(hui) 意誌的表達者。


        儒學儒家在曆史上的變遷也需要從(cong) 它與(yu) 社會(hui) 的內(nei) 在勾連、從(cong) 社會(hui) 與(yu) 朝廷(王權)的互動關(guan) 係出發才可以解釋清楚。例如魏晉玄學就是因為(wei) 王權在內(nei) 部和外部的動蕩中被削弱,由世家大族成為(wei) 支撐社會(hui) 的主導力量,於(yu) 是主張“貴無”、“獨化”而表現出與(yu) 漢代經學“屈民以伸君”完全不同的政治風格。宋代,太祖立下不殺士大夫、與(yu) 士大夫共治天下的祖製,儒士大夫的地位得到保障,儒家的政治關(guan) 注集中到行政事務和帝王人格教導上,於(yu) 是孟子升格,心性之學大盛。近代,變法維新以應對西方衝(chong) 擊,創製立法的今文經學成為(wei) 主流。等等等等。


        今天的儒學會(hui) 如何變?變得好不好?要看今天的儒生對當下的問題是否有準確的把握?是否有恰當的應對之方。


        第五,儒學對於(yu) 當下生活的適用。儒學誕生於(yu) 農(nong) 業(ye) 文明時代,而當今社會(hui) ,人們(men) 的生活環境和生存狀態發生了變化,儒學如何對當下的生活起作用?儒學在今天,是否仍舊適用?又或者有什麽(me) 樣的變化?在我看來,堅持思想價(jia) 值的普遍性、絕對性是有必要的。但是,基於(yu) 這些思想價(jia) 值做出的問題解決(jue) 方案卻是曆史性的,屬於(yu) 所謂因病立方,這卻不必也不能照方抓藥生吞活剝。孔子本人就被譽為(wei) “聖之時者”。例如他講為(wei) 政的最高境界是博施廣濟,這是仁是聖,但如何博施如何廣濟卻沒有執著沒有定於(yu) 一。


        由農(nong) 業(ye) 社會(hui) 到工業(ye) 社會(hui) ,生產(chan) 工業(ye) 化、生活都市化、思維理性化,這意味著儒家的很多命題觀念都會(hui) 失效,需要法聖人之所以為(wei) 法重新製作。儒學發展的每一新階段都與(yu) 一些大師的努力分不開,董仲舒、王弼、朱熹、康有為(wei) 都是這樣的人物。從(cong) 文叢(cong) 的記錄來看,主要的聲音還是複興(xing) ,重建與(yu) 再造的意識還不明顯。但我相信不久的將來一定會(hui) 出現。
    
    
    作者惠賜儒家中國網站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