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光勝】由分途至統攝:早期經史關係演變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5-03-24 20:11:50
標簽:

由分途至統攝:早期經史關(guan) 係演變

作者:劉光勝(山東(dong) 大學儒家文明省部共建協同創新中心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六年歲次乙巳二月廿五日壬辰

          耶穌2025年3月24日

 

漢武帝“罷黜百家,推明孔氏”,儒家思想成為(wei) 帝製社會(hui) 主流意識形態,五經躍居古典文獻主導地位。目前,學界多把漢代作為(wei) 經學開端,考察重點集中在兩(liang) 漢至明清,而對漢武帝之前的經史關(guan) 係關(guan) 注較少。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郭店簡、清華簡等出土文獻麵世,為(wei) 追溯經史關(guan) 係的最初源起提供了寶貴契機。

 

奠定華夏文明基本走向

 

清儒章學誠倡導將經學帶回夏商周三代文明的曆史現場,其《文史通義(yi) ·易教上》雲(yun) :“六經皆史也。古人不著書(shu) ,古人未嚐離事而言理,六經皆先王之政典也。或曰:《詩》《書(shu) 》《禮》《樂(le) 》《春秋》,則既聞命矣。《易》以道陰陽,願聞所以為(wei) 政典,而與(yu) 史同科之義(yi) 焉。”在他看來,三代時期,官與(yu) 師合一、治與(yu) 教合一,並無私家著述,六經不過是先王施教的政典。三代是經學的萌芽期,事與(yu) 理合一、道與(yu) 器合一。所謂“六經皆史”,是指六經原為(wei) 夏商周禮樂(le) 製度和政教實踐的記錄。清華簡《書(shu) 》類文獻來源於(yu) 三代時期官方檔案,為(wei) 考察經學文獻的生成過程提供了具體(ti) 例證。

 

清華簡《四告》雲(yun) :“拜手稽首,者魯天尹皋繇配享茲(zi) 馨香,肆俯血盟,有之二元父羊、父豕,悉表非討餘(yu) 有周。”《四告》由周公、伯禽、周穆王、召穆公的誥辭組成。其中,周公之誥的“立政立事”等多處文字,見於(yu) 《尚書(shu) ·立政》篇,兩(liang) 者應為(wei) 同時期的一組文獻。周公向皋陶獻祭、禱告,於(yu) 次日規諫成王,希望他任人唯賢,謹慎處理刑獄案件。儒家疏遠鬼神,《四告》卻載周公篤信皋陶之神。於(yu) 是,儒家在選編《尚書(shu) 》時擇取了《立政》篇,而淘汰了鬼神色彩濃重的周公之誥。章學誠指出六經皆是先王政典,這是正確的,但他忽視了早期儒家對三代官方檔案資料的篩選與(yu) 潤色。

 

經學不僅(jin) 是六經文本的編纂史,更是不斷注入價(jia) 值和意義(yi) 的詮釋史。孔子選編六經的原則是什麽(me) 呢?根據馬王堆帛書(shu) 《要》篇,子曰:“《易》,我後其祝卜矣!我觀其德義(yi) 耳也。幽讚而達乎數,明數而達乎德,又□□[仁守]者而義(yi) 行之耳。讚而不達於(yu) 數,則其為(wei) 之巫;數而不達於(yu) 德,則其為(wei) 之史。史巫之筮,鄉(xiang) (向)之而未也,始(恃)之而非也。後世之士疑丘者,或以《易》乎?吾求其德而已,吾與(yu) 史巫同塗(途)而殊歸者也。”幽讚而不明於(yu) 筮數,為(wei) “巫”;明於(yu) 筮數而不明道德,為(wei) “史”。孔子明確提出自己與(yu) 史、巫的區別,是求其德義(yi) 。雖然孔子說的是《周易》,卻涵蓋了他對六經總的編選原則,即擇取德義(yi) 內(nei) 涵豐(feng) 富的文本,而剔除德義(yi) 內(nei) 涵相對匱乏的篇目。六經脫胎於(yu) 先王之政典,經過孔子整理後,已轉化為(wei) 儒家德義(yi) 思想的價(jia) 值載體(ti) 。孔子之前,有史無經;孔子之後,經史分途。自孔子發軔,以王道、德義(yi) 為(wei) 核心的經學價(jia) 值體(ti) 係奠定了華夏文明基本走向,成為(wei) 軸心時代思想層麵的飛躍與(yu) 突破。

 

形成兩(liang) 種不同的史學進路

 

經學價(jia) 值體(ti) 係生成後,便反作用於(yu) 史學。《春秋》本為(wei) 魯國舊史,與(yu) 晉國之《乘》、楚國之《檮杌》並無不同。世道衰微,禮崩樂(le) 壞,弑君、弑父時有發生。孔子痛心於(yu) 此,采擷魯史舊文,賦予其微言大義(yi) ,旨在明王道、正人倫(lun) ,使“亂(luan) 臣賊子懼”,以維係世道人心。例如,明明是周天子應召參加諸侯會(hui) 盟,但孔子為(wei) 了尊王,曲筆為(wei) “天王狩於(yu) 河陽”。在孔子看來,史事的真實已退居次要位置,居於(yu) 首位的是彰善癉惡、明辨是非的王道理想。“其義(yi) 則丘竊取之矣”,孔子筆削魯史,以經義(yi) 統攝曆史書(shu) 寫(xie) ,肇啟了春秋筆法的端緒。他既是經史分離的製造者,也是以經攝史的發明者。

 

春秋筆法的特點是為(wei) 尊者諱、為(wei) 親(qin) 者諱、為(wei) 賢者諱,內(nei) 其國而外諸夏,內(nei) 華夏而外夷狄。清華簡《係年》第二十一章雲(yun) “楚師亡功,多棄旃、幕,宵遁”,第二十三章雲(yun) “楚人盡棄其旃、幕、車、兵,犬逸而還”,多處描述楚人兵敗,如犬狗般倉(cang) 皇逃走,絲(si) 毫不為(wei) 楚軍(jun) 避醜(chou) 、遮掩。《春秋》據魯、親(qin) 周、故殷,撥亂(luan) 反正,而清華簡《係年》敘事以晉楚爭(zheng) 霸為(wei) 主線,客觀公允,不偏袒任何一方。

 

清華簡《係年》第十八章雲(yun) :“靈王先起兵,會(hui) 諸侯於(yu) 申,執徐公,遂以伐徐,克賴、邾邡,伐吳,為(wei) 南懷之行,縣陳、蔡,殺蔡靈侯”,隻是敘述楚靈王攻城略地,並未對其德行展開評價(jia) 。但《左傳(chuan) 》昭公十一年載,子產(chan) 曰:“行不遠,不能救蔡也。蔡小而不順,楚大而不德,天將棄蔡以壅楚,盈而罰之,蔡必亡矣。且喪(sang) 君而能守者,鮮矣。三年,王其有咎乎!”《左傳(chuan) 》借用子產(chan) 之語,抨擊楚靈王“行為(wei) 不德”,暗示他將“有咎”。《左傳(chuan) 》敘事的同時,借用子產(chan) 、孔子等賢人之語或“君子曰”,臧否人物,匡正是非,強力闡發“寓褒貶,別善惡”的道德史觀。

 

總之,東(dong) 周時代史學分化為(wei) 兩(liang) 種不同的理論範式。一是以清華簡《係年》為(wei) 代表,堅持秉筆直書(shu) 的求真傳(chuan) 統,客觀敘事,“書(shu) 法不隱”,不為(wei) 尊者、賢者、親(qin) 者諱,立場公正。二是以《春秋》三傳(chuan) 為(wei) 代表,將儒家的道德觀念有機融入曆史敘事,據魯親(qin) 周、微言大義(yi) ,重德、尚仁、崇禮,以懲惡揚善作為(wei) 曆史書(shu) 寫(xie) 的終極旨歸。在經學價(jia) 值理念的映照之下,史學二水分流,呈現出直書(shu) 求真和褒貶求善兩(liang) 種不同的發展方向與(yu) 進路。前者未受經學浸染,注重不同事件的前因後果。後者則帶有鮮明的價(jia) 值取向,深入挖掘國君德行與(yu) 政事成敗得失之間的關(guan) 聯,肇啟了後世以史解經、史學依附經學的先聲。

 

經學最終實現對史學的統攝

 

孔子作《春秋》,“賢賢賤不肖”,將儒家的是非標準熔鑄於(yu) 曆史敘事。孔子歿後,《竹書(shu) 紀年》、清華簡《係年》《楚居》、上博簡《靈王遂申》《陳公治兵》、馬王堆帛書(shu) 《春秋事語》等,依然延續董狐秉筆直書(shu) 、書(shu) 法不隱的史學傳(chuan) 統,未采用儒家以仁、禮作為(wei) 判定事件性質、臧否人物的標準。可以說,東(dong) 周時期,孔子所作《春秋》並未占據史學發展主流。從(cong) 出土文獻看,孔子《春秋》學的影響相對有限,未泛及全國而被諸子百家普遍接受。

 

《史記·伯夷列傳(chuan) 》曰:“夫學者載籍極博,猶考信於(yu) 六藝。”在史料不易抉擇之際,司馬遷采擷六藝作為(wei) 折中的標尺,儼(yan) 然以孔子繼承者自居。但《漢書(shu) ·司馬遷傳(chuan) 》批評他“論大道則先黃老而後六經,序遊俠(xia) 則退處士而進奸雄,述貨殖則崇勢利而羞賤貧,此其所蔽也”。在班固看來,雖然司馬遷“有良史之材”,但“是非頗繆於(yu) 聖人”。盡管司馬遷尊崇孔子,但仍能自成一家之言,史學的獨立性一息尚存。東(dong) 漢時期,班固則將儒家道德觀念泛化,完全以孔子的標準褒貶人物、書(shu) 寫(xie) 曆史,史學遂淪落為(wei) 經學的附庸與(yu) 流裔。

 

綜上所述,六經本是先王政典,經過孔子選編、整理,成為(wei) 後世昭法式、垂訓誡的價(jia) 值載體(ti) 。經學價(jia) 值體(ti) 係的建立,框定了華夏文明展開的方向,是軸心時代思想層麵重要的理論升華。清華簡《係年》恪守“董狐直書(shu) ”的古史傳(chuan) 統,而《春秋》經傳(chuan) 在敘事之時融入了儒家的道德意識,其曆史書(shu) 寫(xie) 展現的是一種價(jia) 值判斷的自覺。東(dong) 周時期,直書(shu) 求真與(yu) 褒貶求善嬗變為(wei) 早期史學兩(liang) 種不同的理論進路。《史記》實錄不隱,是非頗不與(yu) 聖人同,史學獨立性尚存。而班固則完全為(wei) 儒家代言,經學為(wei) 體(ti) 、史學為(wei) 用,史書(shu) 依附於(yu) 《春秋》學。在這種意義(yi) 上說,東(dong) 漢時期《漢書(shu) 》的編纂標誌著經學對史學統攝的最終實現。

 

(本文係國家社科基金冷門絕學學術團隊項目“先秦兩(liang) 漢出土易類文獻匯纂通考與(yu) 話語體(ti) 係建構研究”(23VJXT002)階段性成果)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