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光】崔瑗《座右銘》的處世智慧與跨越時空的精神傳承

欄目:家風家訓
發布時間:2025-03-21 23:24:35
標簽:

原標題:《2000 年前的處世智慧:當我們(men) 在焦慮中迷失時,這首詩給出了答案。》

作者:星光

來源:“古韻詩詞史話”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六年歲次乙巳二月廿一日戊子

          耶穌2025年3月20日

 

東(dong) 漢崔瑗的《座右銘》,是中國文學史上首篇以“座右銘”命名的自省文本。

 

短短百字,以五言詩的形式凝練了儒家仁德、道家智慧與(yu) 個(ge) 人修養(yang) 的精髓。

 

在功利主義(yi) 盛行的今天,這篇距今近兩(liang) 千年的文字,仍能成為(wei) 現代人安身立命的“心靈指南”。

 

《座右銘》

崔瑗〔兩(liang) 漢〕

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

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

世譽不足慕,唯仁為(wei) 紀綱。

隱心而後動,謗議庸何傷(shang) ?

無使名過實,守愚聖所臧。

在涅貴不淄,曖曖內(nei) 含光。

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

硜硜鄙夫介,悠悠故難量。

慎言節飲食,知足勝不祥。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

 

崔瑗的《座右銘》采用獨特的矛盾修辭法,通過20組對立概念的碰撞,構建起完整的處世體(ti) 係。

 

例如“無道人之短,無說己之長”強調謙遜內(nei) 斂,而“施人慎勿念,受施慎勿忘”則暗含對人際關(guan) 係的辯證思考——施恩者需淡化功利心,受恩者卻要常懷感恩。

 

這種看似矛盾的表達,實則是將儒家“克己複禮”與(yu) 道家“守柔處下”思想熔於(yu) 一爐。

 

在“柔弱生之徒,老氏誡剛強”中,崔瑗化用《道德經》思想,將“柔弱”升華為(wei) 生存智慧。

 

 

 

老子曾言“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道德經》第七十六章),崔瑗則進一步將之具象化為(wei) 處世準則。

 

他批判“硜硜鄙夫”的固執狹隘,推崇“悠悠故難量”的胸襟格局,展現出對人性複雜性的深刻洞察。

 

崔瑗的創作背景頗具傳(chuan) 奇色彩。

 

據《後漢書(shu) 》記載,其兄崔璋遭人殺害,崔瑗手刃仇敵後亡命天涯,最終獲赦。

 

這段經曆促使他寫(xie) 下《座右銘》以自省,將血淚教訓升華為(wei) 處世哲學。

 

詩中“隱心而後動,謗議庸何傷(shang) ”的冷靜,正是對年少輕狂的反思,暗合《論語》中“三思而後行”的儒家修養(yang) 。

 

在道德建設層麵,“唯仁為(wei) 紀綱”是儒家倫(lun) 理的核心表達。

 

崔瑗將“仁”置於(yu) 超越世俗榮譽的高度,與(yu) 孔子“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的主張一脈相承。

 

而“在涅貴不緇,曖曖內(nei) 含光”的意象,既是對屈原“舉(ju) 世皆濁我獨清”的呼應,也暗含《周易》“謙卦”的韜光養(yang) 晦之道。

 

這種儒道思想的交融,形成獨特的“外儒內(nei) 道”人格範式。

 

在信息爆炸的當代社會(hui) ,《座右銘》的諸多主張仍具現實意義(yi) :

 

“慎言節飲食”直擊現代人“過度表達”與(yu) “消費主義(yi) ”的痛點。

 

社交媒體(ti) 時代,輕率言論可能引發網絡暴力;物質豐(feng) 裕下,暴飲暴食導致健康危機。

 

崔瑗提倡的節製之道,恰似一劑清醒劑。

 

“無使名過實”對流量至上的社會(hui) 風氣形成警示。

 

當“網紅經濟”催生虛假人設,當學術造假屢見不鮮,崔瑗的“守愚”智慧提醒我們(men) :真正的成就來自厚積薄發,而非投機取巧。

 

在競爭(zheng) 激烈的職場中,“行行鄙夫誌”的剛愎自用往往導致失敗。

 

崔瑗主張的“悠悠故難量”,啟示我們(men) 以柔韌姿態應對挑戰,正如現代管理學強調的“柔性領導力”。

 

“行之苟有恒,久久自芬芳”揭示量變到質變的規律。

 

 

 

心理學研究表明,21天可形成習(xi) 慣,但崔瑗強調的“恒”更側(ce) 重終身修行,這與(yu) 現代人追求的“終身成長”理念不謀而合。

 

崔氏家族自東(dong) 漢至唐代湧現十餘(yu) 位宰相,其長盛不衰的密碼正藏在《座右銘》中。

 

這種將個(ge) 人修養(yang) 與(yu) 家族傳(chuan) 承結合的智慧,塑造了中國特有的家訓文化。

 

從(cong) 顏之推《顏氏家訓》到曾國藩家書(shu) ,無不延續著崔瑗開創的自省傳(chuan) 統。

 

更深層而言,《座右銘》承載著中華文明“反求諸己”的精神基因。

 

在全球化語境下,這種向內(nei) 求索的智慧,為(wei) 應對現代性危機提供了文化資源。

 

當西方個(ge) 人主義(yi) 導致社會(hui) 撕裂時,崔瑗主張的“施受平衡”彰顯了東(dong) 方文化的調和力量。

 

崔瑗的《座右銘》,既是個(ge) 人修身手冊(ce) ,更是民族精神的微縮景觀。

 

它像一麵穿越千年的銅鏡,照見每個(ge) 時代的浮躁與(yu) 困惑。

 

當我們(men) 重讀“慎言節飲食,知足勝不祥”時,不僅(jin) 是在品味古典文學之美,更是在與(yu) 先賢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

 

在這個(ge) 充滿不確定性的時代,這份古老的處世智慧,依然能為(wei) 迷失的現代人點亮心燈,指引我們(men) 在紛繁世界中守住內(nei) 心的“曖曖之光”。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