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衛平】方法論的自覺與儒學史的定位 ——讀《宋明儒學之重構——王船山哲學文本的詮釋》 - 伟德平台体育

【陳衛平】方法論的自覺與儒學史的定位 ——讀《宋明儒學之重構——王船山哲學文本的詮釋》

欄目:書評讀感
發布時間:2025-03-21 22:20:27
標簽:

方法論的自覺與(yu) 儒學史的定位

——讀《宋明儒學之重構——王船山哲學文本的詮釋》

作者:陳衛平

來源:《當代儒學》第二十四輯,四川人民出版社2023年12月出版,楊永明

 

 

 

方法論的自覺與(yu) 儒學史的定位

——讀《宋明儒學之重構——王船山哲學文本的詮釋》

陳衛平

 

陳衛平(1951-),男,華東(dong) 師範大學哲學係教授,尼山世界儒學中心學術委員會(hui) 副主任,曾任中國哲學史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中華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中國現代哲學研究會(hui) 副會(hui) 長,中央馬工程教材《中國哲學史》首席專(zhuan) 家之一。

 

河北大學程誌華教授80多萬(wan) 字的著作《宋明儒學之重構——王船山哲學文本的詮釋》(以下簡稱《重構》),是其曆經六年多研究的成果。最近十多年,相對研究程朱陸王日趨熱門,對於(yu) 王船山的關(guan) 注則比較少。《重構》是近年來研究王船山哲學的有自己新見的著作,其新見在我看來,主要是貫穿全書(shu) 的方法論自覺和對於(yu) 船山在儒學史上的定位。沒有方法論的自覺,對宋明儒學進行重構還不可能的;同時,重構是與(yu) 重新認識船山在儒學史的定位相聯係的。

 

程誌華教授研究王船山哲學,是以其以往的研究成果為(wei) 基礎的,他曾經對與(yu) 船山並立為(wei) 清初三大思想家之一的黃宗羲做了深入研究,出版專(zhuan) 著《困境與(yu) 轉型——黃宗羲哲學文本的一種解讀》,我曾為(wei) 它寫(xie) 過跋。這使得《重構》對於(yu) 船山哲學產(chan) 生的曆史背景有比較切實的把握。後來,程誌華教授長期研究現代新儒家,以牟宗三為(wei) 核心,上溯熊十力,下委台灣“鵝湖學派”,形成了對現代新儒家“祖孫三代”的係列成果。而熊十力作為(wei) 現代新儒家的實際開山祖師,其問題意識、思想資源均與(yu) 王船山有緊密關(guan) 係,故要理解熊十力哲學進而整個(ge) 現代新儒學,就需要“回首”王船山哲學,程誌華有關(guan) 現代新儒家的研究成果比較充分地注意到了這一點。這是對船山作為(wei) 現代中國哲學理論建構的思想資源的把握。它使得《重構》站在現代哲學的高度進行“重構”成為(wei) 可能。

 

盡管程誌華具備研究船山哲學的學術基礎,但船山哲學的研究還是有很大難度的,這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王船山著述浩繁,涉及範圍之廣與(yu) 層次之多,在傳(chuan) 統思想家中是不多見者的。所謂“範圍廣”,指王船山所著幾乎涉及傳(chuan) 統的全部學術分類即“經”“史”“子”“集”。所謂“層次多”,指王船山所著幾乎涉及中國傳(chuan) 統學術所有層次。通常來講,中國傳(chuan) 統學術有“義(yi) 理”“辭章”“考據”“經濟”四個(ge) 麵向,而這四個(ge) 麵向實有層次之別,用現代學術話語講,即從(cong) “形上”到“形上”的高低層次之別。相對應地講,王船山關(guan) 於(yu) “經”“子”“集”的著作主要為(wei) “義(yi) 理”“辭章”“考據”層次,關(guan) 於(yu) “史”的著作主要為(wei) “經濟”層次。因此,船山哲學研究的深入,首先需要有攻書(shu) 不為(wei) 難的精神。應該說,《重構》關(guan) 於(yu) 船山哲學體(ti) 係的考察表現了這樣的精神。如何從(cong) 王船山“經”“史”“子”範圍之“義(yi) 理”層次中概括出其哲學體(ti) 係,確是一個(ge) 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易引發歧解的問題。對此,程誌華回顧了哲學史的相關(guan) 觀點,如,梁啟超將其哲學體(ti) 係概括為(wei) “宇宙論”“本體(ti) 論”“知識論”“論理學”(即邏輯學)四部分;嵇文甫概括為(wei) “性理哲學”“曆史哲學”兩(liang) 大部分;侯外廬概括為(wei) “自然唯物論”“道器論”“人性論”“知識論”“社會(hui) 史觀”四部分;馮(feng) 友蘭(lan) 則以“客觀世界的真實性”“有無問題”“動靜問題”“形上形下問題”“理”“認識論”“知行問題”“性命問題”“曆史觀”“辯證法”十個(ge) 問題來概括。參考上述相關(guan) 觀點,程誌華將王船山哲學體(ti) 係概括為(wei) 六個(ge) 部分:“‘無終始’的宇宙論”“‘實有’的本體(ti) 論”“‘善’的人性論”“‘修身為(wei) 本’的工夫論”“基於(yu) ‘演進’的循環曆史觀”“‘天’‘民’並重的資治論”。很明顯,這樣一種概括體(ti) 現了“普遍化”與(yu) “本土性”兩(liang) 個(ge) 方麵的結合;“普遍化”對應的是“哲學”,“本土性”對應的是“中國哲學”——“宇宙論”“本體(ti) 論”“人性論”“工夫論”“曆史觀”“資治論”反應的是“普遍化”,這六個(ge) 概念之前的修飾語即“無終始”“實有”“善”“修身為(wei) 本”“基於(yu) ‘演進’的循環”“‘天’‘民’並重”反應的則是“本土性”。“普遍化”與(yu) “本土性”兩(liang) 個(ge) 方麵的結合,使得《重構》對王船山哲學體(ti) 係的把握有獨到之處。從(cong) 事學術研究,方法問題事關(guan) 重大。《重構》的突出之處,是有非常強的方法自覺,在其《緒論》中設有專(zhuan) 節《中國哲學史詮釋方法的厘清》。程誌華探討了哲學史研究方法的“道”與(yu) “術”。所謂“道”,指哲學史研究所依循的“道理”“規律”“法則”或“理念”。所謂“術”,指哲學史所依循的“策略”“方法”或“技巧”。就“道”講,他分別疏解了施萊爾馬赫和狄爾泰的“客觀詮釋學”和迦達默爾的“主觀詮釋學”,進而主張以“客觀詮釋學”為(wei) 基礎,側(ce) 重采用“主觀詮釋學”。就“術”講,他主張以“援西中入”為(wei) 策略,采用林安梧的“詮釋五層級論”的方法、胡適之“述學”“明變”“求因”“評判”和馮(feng) 友蘭(lan) 關(guan) 於(yu) “問題意識”“哲學體(ti) 係”“理論價(jia) 值”的“三個(ge) 說清楚”的詮釋技巧。為(wei) 了進一步說明方法的“道”與(yu) “術”之關(guan) 係,他還以建築工程之“圖紙設計”來比喻“道”、以“工程施工”為(wei) 比喻“術”。

 

尤其值得提出的是,程誌華針對中國哲學史研究提出了“內(nei) 在詮釋”與(yu) “外在詮釋”兩(liang) 種方法,並以建築工程之“清理場地”為(wei) 喻加以說明——“清理場地”是建築工程施工的前提,“內(nei) 在詮釋”與(yu) “外在詮釋”的厘清是上述“道”與(yu) “術”的前提。“所謂‘外在詮釋’,指詮釋者‘跳出’研究對象的概念、義(yi) 理框架,探究時代背景對這些概念、義(yi) 理所造成的影響,並揭示概念、義(yi) 理的意識形態功能和社會(hui) 影響。”這樣的“外在詮釋”,實質是“即存在以論本質”,即將“本質”還原為(wei) “存在”。而“‘內(nei) 在詮釋’要求解釋者在研究對象的思想框架內(nei) 進行詮釋;一般隻就概念談概念,就義(yi) 理論義(yi) 理,不去涉及時代背景,也不牽涉思想的意識形態功能和社會(hui) 影響。”如此的“內(nei) 在詮釋”,實質是“即本質以論本質”,即將“存在”上升為(wei) “本質”。基於(yu) 上述分析和比較,《重構》主要以“內(nei) 在詮釋”解讀船山哲學。這使它和其它近年來研究船山哲學的著作有所不同。這樣的方法是否完全無弊,當然可以討論。不過,貫穿方法論的自覺,作為(wei) 《重構》的一大特色,是應當給予肯定的。

 

《重構》對於(yu) 船山在儒學史上的定位提出了新見。這首先涉及到船山哲學與(yu) 宋明儒學的關(guan) 係。以往通常有兩(liang) 種觀點:一是強調船山對宋明理學的批判;一是視船山為(wei) 宋明理學的延續。依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的說法,就明末清初“三大儒”的比較看,王船山之所以為(wei) 王船山,在於(yu) 他既與(yu) 黃宗羲不同,又與(yu) 顧炎武不同——黃宗羲的理路是“史學”的,顧炎武的理路是“科學”的,王船山的理路則是“哲學”的。不過,他們(men) 之間亦有相同之處;與(yu) 顧炎武一樣,王船山的特點是既能“破壞”又能“建設”。程誌華教授肯認並汲取了梁啟超的看法。在他看來,梁啟超關(guan) 於(yu) 王船山“破壞”和“建設”的說法為(wei) 研究王船山哲學的切入點——王船山哲學首先表現為(wei) “反思”,而“反思”所對應的是“破壞”;其次表現為(wei) “建設”,而“建設”所對應的是“建構”;“反思”與(yu) “建構”合在一起即為(wei) “重構”。“實際上,‘反思’與(yu) ‘建構’可以由‘重構’一個(ge) 詞來概括,因為(wei) ‘重構’包含‘反思’和‘建構’這兩(liang) 層意義(yi) 。”進而,王船山哲學“重構”的對象為(wei) 宋明儒學,故王船山哲學的定性為(wei) “宋明儒學的重構”。這是程誌華對王船山哲學定性的新穎之處。

 

《重構》從(cong) 對船山哲學的上述定性走向如何認識船山儒學史上的定位。程誌華的獨到之處在於(yu) ,他以整個(ge) 儒學史為(wei) 背景,以儒學之形態變化為(wei) 切入點,通過探討整個(ge) 明末清初儒學性質,給出王船山哲學的定位。具體(ti) 來講,他以“問題意識”“核心命題”和“概念體(ti) 係”三個(ge) “變化因子”,將儒學史分為(wei) 三期,而每一期表現為(wei) 一種理論形態,分別是原始儒學“實存道德描述形態”——以實踐為(wei) 特征的儒學形態;宋明儒學“形上學形態”——形上學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儒學形態;明末清初儒學“形上道德實踐形態”——既具形上基礎又具經世功能為(wei) 特征的儒學形態。進而,儒學之三期即三種形態有內(nei) 在邏輯關(guan) 聯——“實存道德描述形態”為(wei) “正”,“形上學形態”為(wei) “反”,“形上道德實踐形態”為(wei) “合”,為(wei) 對前兩(liang) 種形態的綜合與(yu) 超越。王船山等明末清初儒者參與(yu) 了“形上道德實踐形態”的建構,故其哲學當屬於(yu) 這一形態。此便是王船山哲學的儒學史定位。

 

與(yu) 這樣一種儒學史定位緊密相關(guan) ,程誌華還探討了現代新儒學的儒學史定位。眾(zhong) 所周知,牟宗三先生有著名的儒學“三期說”——先秦兩(liang) 漢儒學為(wei) 第一期;宋明儒學為(wei) 第二期;現代新儒學為(wei) 第三期,乃宋明儒學的“接著講”。程誌華教授不讚同這一觀點,認為(wei) 現代新儒學所代表的“第三期儒學”與(yu) 明末清初儒學“形上道德實踐形態”在特征上一致,即均既具形上基礎又具經世功能,故現代新儒學不是宋明儒學的“接著講”,而是明末清初儒學的“接著講”。質言之,明末清初儒學為(wei) 宋明儒學的“接著講”,現代新儒學乃明末清初儒學的接續和發揚。這樣,程誌華教授其實又給出了現代新儒學的儒學史定位。

 

上述這些,表明《重構》是值得重視的研究船山哲學的著作。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