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衛華】姚奠中:學識澤生涯,翰墨藏宏宇

欄目:紀念追思
發布時間:2025-03-20 21:28:23
標簽:

姚奠中:學識澤生涯,翰墨藏宏宇

作者:姚奠中(河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六年歲次乙巳二月十八日乙酉

          耶穌2025年3月17日

 

在中國近現代學術和藝術史上,有位長者用他長達百年的生命,展示了學問和品德的完美結合,書(shu) 寫(xie) 了藝術與(yu) 生活的美好篇章。他就是姚奠中,一個(ge) 在國學的海洋裏暢遊,並在書(shu) 法、繪畫、篆刻和詩詞方麵都有很高造詣的大師。姚奠中的傑出成就,就像一顆閃亮的星星,掛在了中國學術與(yu) 藝術的美麗(li) 天幕上。

 

人生之境 不憂不懼

 

在長達百年的歲月裏,姚奠中先生以其超然的態度,麵對無數的挑戰與(yu) 變遷,始終保持內(nei) 心的寧靜與(yu) 堅韌。這份精神,深深植根於(yu) 他對學問的熱愛與(yu) 對生命意義(yi) 的不懈探索之中。

 

1935年,正值青春年華的姚奠中在無錫國專(zhuan) 深造。那時,他完全可以留在學術的象牙塔中享受平靜的生活,但為(wei) 了追求更高的學問境界,他做出了一個(ge) 大膽的決(jue) 定——放棄安穩的學籍,毅然投在國學大師章太炎門下,成為(wei) 章太炎晚年親(qin) 授的七位研究生之一。在太炎先生的悉心教導下,姚先生深入研讀國學經典,打下了堅實的學術基礎,也為(wei) 日後成為(wei) 學界巨擘鋪平了道路。

 

1937年,抗日戰爭(zheng) 爆發,戰火席卷中華大地。姚奠中與(yu) 一群誌同道合的朋友離開家鄉(xiang) ,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先後輾轉於(yu) 安徽、四川、雲(yun) 南、貴州等地。盡管流離失所,但姚奠中始終堅守著教育救國的理想。無論是在安徽泗縣的中學,還是四川白沙國立女子師範學院、貴陽師範學院,乃至雲(yun) 南大學,他都矢誌不渝地站在講台上,傳(chuan) 道授業(ye) 解惑。尤其是在泗縣,他雖然隻短暫執教三個(ge) 月,卻給學生們(men) 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逃難過程中,姚奠中還在洪澤湖的王沙島上擔任家庭教師,教授孩子們(men) 學業(ye) ,帶領他們(men) 親(qin) 近自然,寓教於(yu) 樂(le) 。他深知,在動蕩不安的年代,知識更是照亮黑暗的燈塔。

 

姚奠中還是一位積極的抗日戰士,在國家危難之際,他不僅(jin) 起草抗日誓詞,發動民眾(zhong) ,宣傳(chuan) 抗日精神,更在實際行動中展現出堅定的意誌。1942年,身處大別山期間,麵對軍(jun) 隊中的腐敗與(yu) 不作為(wei) ,他當著第五戰區司令李宗仁的麵,毫不畏懼地揭露了副司令李品仙部在日軍(jun) 進犯時的潰敗表現,並堅決(jue) 拒絕與(yu) 那些不思抗戰、屍位素餐的官員同流合汙。

 

對姚奠中而言,無論外界如何變化,內(nei) 心的平和與(yu) 對理想的堅持,都是他最寶貴的財富。他的這種精神,不僅(jin) 豐(feng) 富了個(ge) 人的修為(wei) ,也成為(wei) 後人學習(xi) 的典範,激勵著每一個(ge) 追求真理與(yu) 正義(yi) 的人,不忘初心,勇往直前。

 

學問之道 修己治人

 

姚奠中的學術研究成果豐(feng) 碩,特別是在《左傳(chuan) 》研究領域,他編撰了《〈左傳(chuan) 〉引書(shu) 考》等著作,為(wei) 《左傳(chuan) 》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和方法。此外,姚奠中在《詩經》《楚辭》等經典文獻的研究上同樣有著獨到見解,其論文集如《姚奠中論文集》《姚奠中講習(xi) 文集》等,涉及文學、哲學、史學等多個(ge) 方麵,展示了他在這些領域的深厚功底。這些成果的取得和他的長期積累以及“修己治人”的治學理念密不可分。

 

姚奠中自幼在伯父的熏陶下,便展現出與(yu) 眾(zhong) 不同的天賦和對《四書(shu) 》《左傳(chuan) 》等古代經典的濃厚興(xing) 趣,早期的這種學術浸潤,不僅(jin) 奠定了他日後研究國學的基礎,更為(wei) 他秉持“修己治人”的治學理念埋下了伏筆。其後,隨著在章太炎先生門下的學習(xi) ,姚奠中不僅(jin) 在學術研究上得到了極大的提升,更受到了太炎先生那種將學問與(yu) 時代脈搏緊密結合的精神影響。章太炎先生主張學問要走出書(shu) 齋,服務於(yu) 社會(hui) ,用知識來喚醒民眾(zhong) ,推動社會(hui) 進步。這種思想深深影響了姚奠中,使他認識到學問的真正價(jia) 值在於(yu) 服務社會(hui) ,引導人民。因此,1939年,姚奠中與(yu) 摯友柏逸蓀在安徽大別山創辦了“菿漢國學講習(xi) 班”。在那個(ge) 戰火紛飛的時期,他們(men) 通過傳(chuan) 授和研究國學經典,努力保持文化的連續性和精神的韌性。講習(xi) 班不僅(jin) 是一個(ge) 傳(chuan) 授知識的地方,更是一個(ge) 培養(yang) 人格力量的場所,強調通過個(ge) 人修養(yang) 的提高來促進社會(hui) 的進步。在這裏,“修己治人”的理念得到了具體(ti) 實踐,他通過每一堂課的教學,每一次與(yu) 學生的交流,傳(chuan) 達出這樣的信念:學術研究不僅(jin) 是個(ge) 人修為(wei) 的一部分,更是肩負起國家興(xing) 亡、民族複興(xing) 重任的必要準備。此外,在講習(xi) 班期間,他還編寫(xie) 了《中國文學史講稿》,係統梳理了從(cong) 先秦到近代的文學發展曆程,並對各個(ge) 曆史時期的文學作品進行了獨到的剖析,體(ti) 現了他深厚的文字功底和廣闊的學術視野。

 

姚奠中與(yu) 他的學生共同致力於(yu) 學術研究與(yu) 傳(chuan) 承,他們(men) 用堅定的文化自信與(yu) 學術成果,維護著民族文化的尊嚴(yan) 與(yu) 生命力,展現了知識分子的責任感和使命感,也贏得了學界同仁的高度讚譽。姚奠中對“修己治人”理念的現代詮釋和切身實踐,對後來者也有著深刻的啟示——它告訴我們(men) ,真正的學問,不僅(jin) 在於(yu) 知識的積累,更在於(yu) 品格的塑造,以及對社會(hui) 的責任與(yu) 奉獻。

 

藝術之魂 筆墨人生

 

姚奠中雖非藝術科班出身,卻在書(shu) 法、繪畫、篆刻等多個(ge) 領域達到了令人矚目的高度,周汝昌評價(jia) 他“身為(wei) 鴻儒,而通於(yu) 藝者亦造上乘”。這份非凡的藝術造詣,既根植於(yu) 他對博大精深的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深刻體(ti) 悟,亦源自他對藝術精神的無盡追求。

 

姚奠中的書(shu) 法,猶如他的人生軌跡,滿載著故事與(yu) 情感的沉澱。自幼年起,伯父的悉心指導,開啟了他每日三百字的書(shu) 法修行之旅。在無錫國專(zhuan) 的求學歲月,他不僅(jin) 浸淫於(yu) 《昭明文選》與(yu) 《古詩源》的文學海洋,更是在章太炎的點撥下,深研《說文解字》,臨(lin) 習(xi) 《石門銘》《鄭文公碑》等古碑,汲取曆代名家之精髓,在書(shu) 法藝術上破繭成蝶,逐漸鑄就了其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姚奠中善於(yu) 根據不同的情境與(yu) 內(nei) 容選擇書(shu) 體(ti) ,如以隸書(shu) 演繹“諸葛亮傳(chuan) 評”的智慧與(yu) 風骨,以狂草揮灑“壺口瀑布”的磅礴氣勢,一筆一畫都飽含著他對生活的熾熱之情、對文化的崇高敬意以及對自然的虔誠敬畏。

 

在繪畫方麵,姚奠中的畫作同樣展現了他對自然的深刻理解和感悟。他的山水畫,以簡練的線條勾勒出山川的輪廓,運用淡雅的色彩渲染出山河的意境,既有傳(chuan) 統文人畫的風骨,又融入了個(ge) 人的情感與(yu) 思考。例如,他的一幅《黃山雲(yun) 海》圖,通過水墨的濃淡變化,生動地表現了黃山雲(yun) 霧繚繞、氣象萬(wan) 千的景象,使觀者仿佛置身於(yu) 雲(yun) 海之中,感受到大自然的壯美與(yu) 寧靜。他的花鳥畫則更注重捕捉瞬間的靈動之美,如一幅《秋荷》圖,寥寥數筆勾勒出荷葉的形態,再以淡墨點綴荷花,畫麵清新脫俗,給人以寧靜致遠的感覺。

 

在篆刻領域,姚奠中的作品同樣令人讚歎。他精於(yu) 各種篆刻技法,尤其擅長以古樸的篆書(shu) 入印,線條流暢而富有力度。每一枚印章,不僅(jin) 是技藝的展現,更是他對線條與(yu) 空間美學的獨特理解和表達。例如,他為(wei) 自己的作品集《姚奠中詩文輯存》刻製的印章,巧妙地將篆書(shu) 與(yu) 畫麵布局相結合,既體(ti) 現了書(shu) 法的韻味,又增添了印章的藝術美感。姚奠中的篆刻作品,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為(wei) 書(shu) 法與(yu) 繪畫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底蘊。

 

姚奠中以藝術為(wei) 載體(ti) ,傳(chuan) 遞著他對生命奧秘的哲思、對文化傳(chuan) 統的珍視、對自然法則的尊崇,以及對社會(hui) 責任的擔當。他用一生的執著,詮釋了藝術與(yu) 人生的內(nei) 在聯係,為(wei) 後人留下了一份豐(feng) 厚的藝術遺產(chan) 與(yu) 精神瑰寶,照亮了未來藝術探索的前行之路。

 

姚奠中的一生,是學問與(yu) 人格、藝術與(yu) 情感交融輝映的生動寫(xie) 照,他以卓越的學術成就與(yu) 深邃的藝術造詣,鑄就了一座跨越時空的豐(feng) 碑。他的事跡,是對後來者最深刻的啟迪與(yu) 最溫暖的鼓勵,激勵著我們(men) 追求學問的真諦,堅守人格的高地,以藝術為(wei) 媒,與(yu) 世界對話,共同續寫(xie) 中華文化繁榮發展的新篇章。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