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陽舉】“仁”字的起源 - 伟德平台体育

【謝陽舉】“仁”字的起源

欄目:中央黨校機關報儒家經典新解係列
發布時間:2025-03-14 22:18:23
標簽:

“仁”字的起源

作者:謝陽舉(ju) (西北大學教授、中國思想文化研究所副所長)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六年歲次乙巳二月十一日戊寅

         耶穌2025年3月10日

 

弄明白“仁”的古義(yi) 才能進一步認識“仁”的思想內(nei) 涵及其演變。據清代學者阮元考證,在先秦古籍中沒有出現“仁”的本字,周初雖然有類似“仁”的說法,但並沒有“仁”這個(ge) 字,到西周禮樂(le) 文明興(xing) 盛之後才創造出了“仁”字。據郭沫若考證,“仁”是春秋時代出現的“新”名詞,在春秋以前的古書(shu) 裏麵找不出這個(ge) 字,在金文和甲骨文裏也找不出這個(ge) 字。這兩(liang) 位大家說的可不隻是古文字學的問題,更是“仁”的思想史的大問題。

 

《說文解字》裏收錄了“仁”這個(ge) 哲學字,還給出了三種字形和解釋。第一種“親(qin) 也,從(cong) 人二”,說的是春秋以後“仁者愛人”那種“仁”;第二種“古文仁從(cong) 千心作”,代表後來人們(men) 認為(wei) “仁”是人應有的道德心性;第三種“古文仁或從(cong) 屍”,相當於(yu) 自然心性的“仁”。許慎也不確定哪個(ge) 是本字,不過我們(men) 要弄清楚“仁”的起源,就得回答最古老的是哪個(ge) 。第一種“仁”字出現得晚,第二、三種古文更古老,尤其是“從(cong) 屍”的“屍”字,是從(cong) 社會(hui) 史探尋“仁”起源的關(guan) 鍵。“仁”怎麽(me) 會(hui) 來源於(yu) 看似毫不相幹的“屍”呢?這要從(cong) 遠古中國的喪(sang) 祭禮人類學說起。

 

關(guan) 於(yu) 夏商周,有“五禮”和“六禮”的說法,不管哪種,都包含喪(sang) 、祭這兩(liang) 種禮儀(yi) ,古代喪(sang) 禮要求孝子對死者如同生前一樣。埋葬前設祖奠餞行,除了獻酒,還設木製的“重”,喪(sang) 禮結束進入祭祀階段,就不用再製主牌,改用“屍”。這很關(guan) 鍵,最早的“仁”就源於(yu) 此。“屍”是讓死者後代,如長孫或同姓晚輩裝扮成祖先享祭,簡單地說,“屍”可以解釋為(wei) “替身演員”,喪(sang) 祭禮就是“紀念儀(yi) 式”。這種古禮寄托了古人的心理假想,也是“仁”起源的標誌,從(cong) 夏朝就有,《詩經》裏也有例子。

 

祭祀時,人們(men) 對祖先的虔誠、敬重等感情,集中在“屍”上,這標誌著“仁”這種內(nei) 在行為(wei) 的原始麵貌,體(ti) 現出對鬼神“盡心”的心性表達。這方麵證據很多:甲骨文和金文裏“屍”字字形有特點且一脈相承,殷人還把站立的“屍”改成坐著的,這和古代屈肢葬有關(guan) 。從(cong) 甲骨文看,《說文解字》裏“從(cong) 人二”和“從(cong) 屍”的“仁”字不同,“從(cong) 屍”更早,所以“仁”起源和屍祭禮有內(nei) 在關(guan) 係。郭店楚墓竹簡能佐證,“從(cong) 人二”的“仁”是後來衍生的。“仁”起源於(yu) “事死如事生”,是對祖先靈魂的虔誠敬拜,孔子、孟子的話也呈現了“仁”字的本源性。

 

說白了,“仁”源於(yu) “事死如事生”這種對祖先靈魂盡哀盡敬的禮儀(yi) ,“仁”本來是對祖先靈魂的一種極端虔誠和敬拜的自然心性,要求像死人還活在眼前一樣地憐愛和敬祀他(她)。孔子說“祭神如神在”,就體(ti) 現了這種“仁”的本源性。戰場上每殺死一個(ge) 人就掩上他的眼睛,這殺人之中也有“仁”,指的也是這種本源的“仁”。孟子說的“人皆有所不忍,達之於(yu) 其所忍,仁也”,指的是本源的“仁”。

 

遠古的東(dong) 夷人可能是屍祭禮的發明者,也是最早完善喪(sang) 祭禮儀(yi) 的族群,他們(men) 的屍祭禮傳(chuan) 播最廣、影響最大,較早倡導“仁”的觀念。傳(chuan) 說“夷俗仁,仁者壽,有君子不死之國”,就與(yu) 這種文化人類學習(xi) 俗有內(nei) 在關(guan) 係。

 

東(dong) 夷人與(yu) “仁”的關(guan) 係在《莊子》裏可以找到依據。《莊子》這本書(shu) 裏經常攻擊仁義(yi) ,追溯仁義(yi) 起源的時候說:“昔者黃帝始以仁義(yi) 攖人之心,堯舜於(yu) 是乎股無胈,脛無毛,以養(yang) 天下之形。”“自虞氏招仁義(yi) 以撓天下也……”這裏說黃帝、虞氏、堯等發明並鼓吹“仁”,可能是基於(yu) 這幾個(ge) 部族較早倡導“仁”的曆史。這種說法在先秦諸子的著作裏也不少見。而虞氏指的是舜,根據《孟子》的記載,舜是“東(dong) 夷之人”,因此可以判斷東(dong) 夷的風俗尤其崇尚“仁”,在黃帝、堯等眾(zhong) 多部族中較早完善了屍禮製度。這裏有一個(ge) 考古學的佐證,就是新石器中晚期以來,各地區發掘出大量墓葬和氏族公共墓地,這說明中國各古老民族從(cong) 遠古就重視喪(sang) 葬。史書(shu) 記載夏商西周都設置“屍”是有根據的,部族重視“仁”就和這種喪(sang) 葬祭祀禮儀(yi) 相互印證。把“仁”和喪(sang) 祭禮文化史聯係起來,說東(dong) 夷的風俗是崇尚“仁”的,這種說法是站得住腳的。墓葬風俗的興(xing) 起,還有喪(sang) 祭製度早早地形成並完善,其實就是古代宗法社會(hui) 裏人們(men) 對親(qin) 人離世有著不忍之心和“仁”的心理不斷發展演變的見證。

 

老子對“仁”的態度較為(wei) 複雜,可以說他在一定程度上是反對“仁”的。老子自然深知“仁”與(yu) 喪(sang) 禮之間的因果關(guan) 係,但老子認為(wei) 生與(yu) 死是一個(ge) 自然的循環過程,主張順應自然、無為(wei) 而治。他認為(wei) “大道廢,有仁義(yi) ”,在他看來,“仁”是社會(hui) 道德衰敗、人們(men) 失去自然本真狀態的產(chan) 物,“仁”所構建的社會(hui) 秩序是在社會(hui) 出現混亂(luan) 和問題後才產(chan) 生的補救措施,並非根本的解決(jue) 之道。

 

在這一點上,孔子的態度則截然不同。孔子出生在東(dong) 夷文化與(yu) 華夏文化相互交融的地區。由於(yu) “仁”源自喪(sang) 祭禮儀(yi) ,因此孔子及其弟子極為(wei) 看重喪(sang) 禮和祭禮,將其視為(wei) “仁”的源頭。孔子雖講“未知生,焉知死”,卻也主張“事鬼敬神”。他深知,喪(sang) 祭禮儀(yi) 若被廢棄,人們(men) 的不忍之心、“仁”的思想感情都會(hui) 消逝,人倫(lun) 道德也將失去根基,“仁”愛的教義(yi) 便無所依托。

 

所以,孔子十分重視喪(sang) 祭禮儀(yi) ,期望借此培育“仁”心。據《禮記·檀弓》記載,孔子兩(liang) 次在衛國時都專(zhuan) 門研究過喪(sang) 禮。現存《禮記》多為(wei) 孔子七十多位弟子及後代所記,大半內(nei) 容討論喪(sang) 禮。從(cong) 喪(sang) 服五製了解宗法製度體(ti) 係,這體(ti) 現了儒家“寓教於(yu) 禮”的追求,即通過禮儀(yi) 明白道理、蘊含教化。可見,儒家重喪(sang) 禮傳(chuan) 統濃厚,“仁”學建立在喪(sang) 祭禮學之上,依賴喪(sang) 祭禮才能發展,沒了古禮,“仁”就成了無源之水。

 

在儒家眼中,喪(sang) 祭禮絕不可廢,它是體(ti) 現“仁”、教導“仁”、實現“孝”和明白人道的依據。《論語》中孟懿子問孝,孔子答“無違”,即生時依禮侍奉,死後依禮埋葬、祭祀。孟子也提到守喪(sang) 三年等禮儀(yi) 三代皆同,強調了禮儀(yi) 是根本,結合“仁”與(yu) 屍禮關(guan) 係,“仁”的基本意義(yi) 也就明晰了。

 

到了墨家那裏,則對“仁”的態度又有變化。和老子一樣,墨家明確反對那種過於(yu) 重視喪(sang) 禮、厚葬致貧,反對活著的人為(wei) 死者過度悲傷(shang) 。墨子幹脆拋開了“仁”原本和喪(sang) 禮的聯係,但保留了後來衍生出的“愛人”這方麵的意蘊,也就是“兼愛”的“仁”,主張無差別地愛所有人。這個(ge) 時候,我們(men) 今天所理解的“仁”,一種以同情、友愛為(wei) 核心的道德觀念就正式出現了。

 

“仁”的起源揭示了中國思想史中禮製與(yu) 心性的互動:屍祭禮通過儀(yi) 式將哀敬之情對象化,催生出內(nei) 在的心性之仁;儒家以此為(wei) 基礎,將其擴展為(wei) 倫(lun) 理化的“愛人”原則。這一過程不僅(jin) 厘清了“仁”的本源與(yu) 衍變次序,也為(wei) 理解儒家重喪(sang) 傳(chuan) 統、孝仁關(guan) 係及儒、道、墨的分歧提供了關(guan) 鍵線索。唯有回歸禮製與(yu) 字源,方能穿透後世詮釋的迷霧,直麵“仁”的原始意蘊。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