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芳】從都城園林營建看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5-03-14 22:11:26
標簽:

從(cong) 都城園林營建看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

作者:張利芳(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館員)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六年歲次乙巳二月十三日庚辰

         耶穌2025年3月12日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ge) 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華民族是一個(ge) “多元一體(ti) ”的存在。中國曆史經過史前、商周時期不間斷的發展和持續整合,最終形成統一的秦漢王朝,奠定了後世中國版圖的基礎。秦漢以後,古代中國雖有短暫分裂,但並未像西方文明一樣分裂成許多國家,這是因為(wei) 統一是各政權的共同追求。中華文明、中華文化、中華民族之所以表現出強大的連續性和統一性特征,一方麵與(yu) 中華文明與(yu) 生俱來的包容性、和平性與(yu) 創新性有關(guan) ,另一方麵則是各民族對中華文明、中華文化的深刻認同使然。

 

對擇都理念的認同。華夏政權自古以來追求擇中立國、擇中建都。《荀子》曰:王者必居天下之中。《管子》曰:天子中而處。《呂氏春秋》曰:擇天下之中而立國,擇國之中而立宮。對“中”的追求是流淌在中華文明中的強大基因。金、元、清三代北方少數民族統治者在擇都的過程中均體(ti) 現基於(yu) 對“擇中”理念的認同。金海陵王遷都詔雲(yun) “顧此析津之分,實惟輿地之中,參稽師言,肇建都邑”。元忽必烈在確定都城所在地時,霸突魯曾分析:“幽燕之地,龍蟠虎穴,形勢雄偉(wei) ,南控江淮,北連朔漠。且天子必居中以受四方朝覲,大王果欲經營天下,駐蹕之所非燕不可。”明永樂(le) 帝在決(jue) 定遷都北京時,詔書(shu) 雲(yun) :“眷茲(zi) 北京,實為(wei) 都會(hui) 。地勢雄偉(wei) ,山川鞏固,四方萬(wan) 國,道裏均適。”另明代陳敬宗《北京賦》雲(yun) :“聖皇之建北京也……均萬(wan) 國兮會(hui) 同,而適居天下之中央也。”金幼孜《皇都大一統賦》稱北京:“實當天下之中……為(wei) 萬(wan) 國之都會(hui) 。”清代完全沿用了明代北京城,未見有遷都動議,也是基於(yu) 對都城地理位置的認同。

 

對建城理念的認同。擇天下之中立國、擇國之中立宮,宮城居都城之中,王者居中而治,是華夏政權的治國理念,反映在都城形態上,尤其是宋、元、明、清時期的都城上,均表現為(wei) 方形相套的城池形態,宮城居中,有明確的宮城或都城軸線。金中都是女真族政權建立的都城。遷都南京(今北京)之後開始在遼南京城基礎之上建設都城。據《金虜圖經》記載:“亮欲都燕,遣畫工寫(xie) 京師(汴京)宮室製度……按圖以修之。”可見,金中都是仿照北宋汴京城而建設的。表現在城門名字上為(wei) 模仿或照搬,如拱宸門與(yu) 汴京城相同;金中都宮城南門應天門內(nei) 為(wei) 左、右祥龍門,汴京城宮城南門宣德門內(nei) 為(wei) 左、右昇龍門等。宮城前導空間內(nei) 的建築及景觀形態也與(yu) 汴京城相同,如金中都應天門外有禦道,禦道兩(liang) 側(ce) 有轉角長廊,兩(liang) 旁種植有柳樹;汴京城宣德門外禦道兩(liang) 旁也有禦廊,同樣種有植物。此外,還有水係、橋梁等的規劃,如州橋及龍津橋的形態及所處位置。可以說,金中都最終呈現出的方形相套的城池形態,旁三門,有明確的宮城軸線,與(yu) 《周禮·考工記》記載的理想都城規劃形態大致相符,可以認為(wei) 是對中原地區理想都城形態的認同和遵循。

 

元大都是蒙古族政權建立的都城,因其是在生地上規劃建設的都城,故較少受到原有城池布局的製約。元大都被認為(wei) 是按照《周禮·考工記》設計的理想都城形態,表現為(wei) 前朝後市、左祖右社,有城市設計中心——中心台、設計軸線——中軸線,旁三門、九經九緯等。大都宮城前導空間的建築及景觀形態,如禦廊、周橋等與(yu) 北宋汴京城、金中都基本相同,是對前者的認同和繼承。也許是受到客觀條件限製,中原政權沒能完成的理想都城布局,反而在少數民族政權創建的都城中得到較為(wei) 完美的呈現。

 

清北京城完全繼承了明北京都城,前朝後市、左祖右社等,並加強了對中軸線空間形態的塑造,如將景山壽皇殿移至中軸線上,在景山宮門內(nei) 土山上對稱建設五座亭子,在天橋兩(liang) 側(ce) 對稱立碑兩(liang) 方。值得一提的是,宮城的前導空間仍然沿用前代金元時期都城形製,如大明門(大清門)內(nei) 的千步廊和禦道。除紫禁城外,清代皇家園林圓明園也同樣承載著政治功能,是紫禁城外國家的第二個(ge) 政治中心,清帝在此園居理政。全園的政治中心位於(yu) 圓明園南部正前方的宮門區。以大宮門、出入賢良門、正大光明殿南北一線為(wei) 中軸線,大宮門左右對稱分布有東(dong) 、西角門,內(nei) 、外左右對稱分布有東(dong) 、西朝房和東(dong) 、西轉角朝房,出入賢良門左右對稱分布有東(dong) 、西如意門,在出入賢良門外的河道上位於(yu) 中軸線位置架有橋梁。這樣的布局與(yu) 紫禁城極為(wei) 相似,有突出的軸線,轉角朝房類似於(yu) 大明門(大清門)前的千步廊,河道及橋梁相當於(yu) 金水河及金水橋。這樣的布局代表的是對中華傳(chuan) 統文化中正秩序的追求。可以看出,清朝統治者對中華文化的深刻認同。

 

對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認同。中華傳(chuan) 統文化重視以禮治國,敬天法祖,重視農(nong) 業(ye) 。此外,還有基於(yu) 對宇宙時空的探索而建立起來的一套人文哲學,其中的易學思想較具代表性。金中都的城門名稱有施仁門、彰義(yi) 門、崇智門、端禮門等,反映出對中原政權以儒家思想治國理念的認同。

 

元大都在設計理念中還運用了中國傳(chuan) 統的易學思想。元大都北城牆僅(jin) 開兩(liang) 門,學者王彬在其《井田製與(yu) 北京城》一文中分析說是因為(wei) 北方處於(yu) 坎位,坎入於(yu) 陷則凶,潛藏不露則吉,故不在正北開門,鍾鼓樓高聳,以防泄氣衝(chong) 城闕。元人黃文仲《大都賦》提供了另一種解釋,即大都城之所以設十一門,是為(wei) “允合乎五六天地之中”。天之中數五,地之中數六,兩(liang) 者相加為(wei) 十一。此外,各城門的名稱也是根據周易方位而命名,如麗(li) 正門,南垣正門,離卦。離,即麗(li) 。《周易》雲(yun) :“日月麗(li) 乎天,百穀草木麗(li) 乎土,重明以麗(li) 乎正,乃化成天下。”

 

清代對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理解和認同更超金、元兩(liang) 代,祭祖、祭天、祭農(nong) 等禮儀(yi) 不僅(jin) 隆重,且為(wei) 常例。圓明園是清朝統治者在京城西郊營建的一座大型苑囿,是平地造園的典範。圓明園是按照事先規劃而建設的,其布局形態鮮明地體(ti) 現著其背後的設計思想和理念。圓明園整體(ti) 地勢西北高、東(dong) 南低,同華夏神州地形一致。在景致安排上也是模擬神州版圖,西北高處建紫碧山房,仿造昆侖(lun) 山意境;東(dong) 南有福海,象征神州大地東(dong) 臨(lin) 滄海,並在福海中營造了“一池三山”的意境,表現出對自古以來華夏版圖的深層次認同。在內(nei) 部景觀設計及殿宇命名上,均體(ti) 現出鮮明的文化特色,如反映中國自古以來重農(nong) 思想的澹泊寧靜“田”字形大殿,種植有成片稻田以觀農(nong) 時的多稼如雲(yun) ;反映以德治國的澹泊寧靜、澡身浴德、坦坦蕩蕩、茹古涵今、勤政親(qin) 賢、正大光明;反映敬祖觀念的鴻慈永祜;反映追求天下大同、太平和諧的萬(wan) 方安和、九州清晏等,均體(ti) 現了中華文明自古以來追求人與(yu) 自然和諧統一的“天人合一”宇宙觀和以禮治國、以文化人的家國情懷。

 

通過梳理可以看出,中華民族的文化認同是中華文明生生不息、連綿不斷的一個(ge) 重要原因,對認識和理解中華民族共同體(ti) 的形成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yi) 。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