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性、人倫(lun) 與(yu) 秩序
——《孟子師說》的實學思想研究
作者:薛婭娜(首都師範大學政法學院哲學係博士生)
來源:《中華讀書(shu) 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六年歲次乙巳二月初六日癸酉
耶穌2025年3月5日
2024年台州儒學院第二次舉(ju) 辦“桐江書(shu) 院”杯全國大學生儒學文化征文,相較於(yu) 第一屆來說,第二屆參與(yu) 度更廣,文章質量令人欣慰,這表明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正在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自覺地理解、認同、接受,這種積極傳(chuan) 承與(yu) 弘揚非常貼合台州儒學院舉(ju) 辦征文活動的初衷。在2023年6月2日文化傳(chuan) 承發展座談會(hui) 上,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詳細地闡釋了“第二個(ge) 結合”,並且強調“‘結合’打開了創新空間。‘結合’本身就是創新,同時又開啟了廣闊的理論和實踐創新空間。”對於(yu) 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來說,創新發展顯然是極為(wei) 重要的目標,這也是“第二個(ge) 結合”的題中應有之義(yi) 。如何有效地實現創新發展? 勢必立足於(yu) 兩(liang) 個(ge) 結合,既要具有立足於(yu) 曆史文本的“了解之同情”,又要具備麵向未來文明互鑒的開放包容,唯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守正創新之目標。第二屆“桐江書(shu) 院”杯全國大學生儒學文化征文從(cong) 總體(ti) 上說,非常好地呈現了這樣的學術立場。
何善蒙(台州儒學院院長、浙江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 孟子師說》是黃宗羲(1610-1695)詮釋孟子哲學思想的重要著作,也是我們(men) 研究黃宗羲實學思想的重要文本依據。明清鼎革之際,傳(chuan) 統的農(nong) 耕社會(hui) 的等級秩序發生了變化,社會(hui) 道德觀念也發生轉變。黃宗羲重新審視傳(chuan) 統倫(lun) 理關(guan) 係,試圖批判宋明理學玄虛的道德形上學,建構更有生命力的思想體(ti) 係。
在理氣心性的關(guan) 係問題上,黃宗羲從(cong) 經世致用的角度切入,以理氣合一論解釋宇宙萬(wan) 物生成,為(wei) 社會(hui) 秩序重建提供合理的理論依據;通過形上層麵的反思,對儒家的理氣、心性、仁義(yi) 、孝慈等觀念做了重新釋義(yi) 。他說:“通天地,亙(gen) 古今,無非一氣而已。氣本一也,而有往來闔辟升降之殊,則分之為(wei) 動靜;有動靜,則不得不分之為(wei) 陰陽……”黃宗羲從(cong) 乃師劉宗周的“盈天地間一氣而已矣”的觀點出發,認為(wei) 宇宙萬(wan) 物由氣構成,氣有往來開合升降的運動,因此有動靜陰陽的變化。天地生養(yang) 萬(wan) 物的規律是“生長收藏”,以此黃宗羲旨在說明世界變化紛紜而有序。在心氣關(guan) 係上,黃宗羲延續並發展了劉宗周的“氣序”思想,提出“心即氣”命題:“天地間隻有一氣充周,生人生物。人稟是氣以生,心即氣之靈處,所謂知氣在上也。心體(ti) 流行,其流行而有條理者,即性也。……萬(wan) 古如是,若有界限於(yu) 間,流行而不失其序,是即理也。理不可見,見之於(yu) 氣;性不可見,見之於(yu) 心;心即氣也。心失其養(yang) ,則狂瀾橫溢,流行而失其序矣。養(yang) 氣即是養(yang) 心,然言養(yang) 心猶覺難把捉,言養(yang) 氣則動作威儀(yi) ,旦晝呼吸,實可持循也。”春夏秋冬之和、溫、涼、寒各不相同,但都在大化流行中,井然有序地運行,四時的變化即是氣之理,理的本質屬性就是“有序”。人稟氣而生,人的喜怒哀樂(le) 之情發動與(yu) 天地四時之氣的發生有其相同的原則。理為(wei) 氣運行的條理,理依附於(yu) 氣,所以理氣為(wei) 一。喜怒哀樂(le) 發動不失條理是性,在天是理,在人稱為(wei) 性,所以說性理合一。心是“氣之靈處”,“性”是心體(ti) 流行而有條理者,所以理氣心性合一。黃宗羲以心為(wei) 本體(ti) ,將性理解釋為(wei) 氣之秩序。在理氣關(guan) 係中,氣為(wei) 主宰;在心性關(guan) 係中,心為(wei) 主宰。黃宗羲將天地的氣化流行引入心性論的詮釋中,在《師說》開篇就說道:“天地以生物為(wei) 心,仁也。其流行次序萬(wan) 變而不紊者,義(yi) 也。仁是乾元,義(yi) 是坤元,乾坤毀則無以為(wei) 天地矣。故國之所以治,天下之所以平,舍仁義(yi) 更無他道。”黃宗羲從(cong) 天道運行的角度來詮釋孟子的仁政,為(wei) 儒家之傳(chuan) 統社會(hui) 秩序建構提供天道根源。黃宗羲站在心學立場上,同時突顯“氣”的實體(ti) 性、基礎性,與(yu) 朱、王的本體(ti) 工夫之著力點區別開來。
在性習(xi) 關(guan) 係問題上,黃宗羲指出“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矣”,性是“中”的狀態,他認可程顥所說的“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也”,性隻有偏向過或不及時才淪為(wei) 惡,正如程顥所說的惡也可稱作性,性本身沒有惡,他說:“故程子言惡亦不可不謂之性也,仍不礙性之為(wei) 善。”因此黃宗羲肯定孟子性善說,但他反對性有先天後天之分,不讚同理學家的天命之性與(yu) 氣質之性二分的觀點。“性”是先天的、是從(cong) 內(nei) 到外貫通一致的。那麽(me) ,“惡”又從(cong) 何而來? 在《師說》中,黃宗羲說:“性之夾雜如此,安所稱‘無極之真,二五之精’乎! 先儒隻緣認‘習(xi) ’字大狹,墮地已後之習(xi) 無論矣。人乃父母之分身,當其在胎之時,已有習(xi) 矣。不然,古人之言胎教何也? 總之,與(yu) 性無與(yu) 也。”黃宗羲肯定人性本善。一個(ge) 人在胎中已有“習(xi) ”,即受到父母的胎教影響。
黃宗羲還批判佛氏以物性亂(luan) 人性,是為(wei) 顛倒人倫(lun) 。黃宗羲說,佛家的輪回轉世說,由於(yu) 因果報應,人可以轉為(wei) 物,物可以轉為(wei) 人,前世的父母可能淪為(wei) 自己今生的牛馬,這是顛倒了父母子女的關(guan) 係,即不識人倫(lun) 。黃宗羲對於(yu) 朱熹的批判也是認為(wei) 朱子混淆了人與(yu) 物之性的區別。相較於(yu) 朱熹的理氣二元論,黃宗羲是堅定的理氣合一論者,對孟子性善說進行了深入探討,確立人之仁義(yi) 禮智的先天性。通過心性、性習(xi) 之辨,突顯性為(wei) 至善,習(xi) 有善惡。
在虛實關(guan) 係問題上,黃宗羲認為(wei) “孟子之所學者,仁義(yi) 也”,又說“仁、義(yi) 、禮、智、樂(le) ,俱是虛名。人生墮地,隻有父母兄弟,此一段不可解之情,與(yu) 生俱來,此之謂實,於(yu) 是而始有仁義(yi) 之名”。孟子所說的惻隱、羞惡、辭讓、是非屬於(yu) 情的發動,人依自身情感來行事,而一個(ge) 人最基礎的情感來自父母兄弟之血親(qin) 的“不可解之情”,這是先有的“實”,然後才有仁義(yi) 禮智之名,是為(wei) “虛”。“名”所代表的是一種普遍性的、外在的事物的連接。那麽(me) ,何為(wei) 實? 在黃宗羲看來,“心”才是“實”的,所謂“實有孝父之心”“實有忠君之心”。心與(yu) 物的鏈接是一種實在,通過“名”來表現,所以名為(wei) 虛,而心為(wei) 實。黃宗羲舉(ju) 例說明,即便是日常相處的父子,如果父子之情不相通,仍然不是盡人之性,隻是徒有虛名。可見,黃宗羲對固有的倫(lun) 理綱常的合法性與(yu) 合理性進行了反思,並試圖通過人之“不可解之情”的實在性說明名、實合一的重要性,並在倫(lun) 理關(guan) 係中得以驗證。黃宗羲的心性修養(yang) 論與(yu) 注重實學的思想,避免了陽明後學空談心性流於(yu) 空虛之弊,使其本體(ti) 論與(yu) 修養(yang) 工夫有所循持。對於(yu) 君臣關(guan) 係,黃宗羲質疑傳(chuan) 統的等級分明的社會(hui) 秩序,提出應改變固有的君臣關(guan) 係,建構新型的君臣關(guan) 係。對於(yu) 孝悌與(yu) 仁義(yi) 、君臣與(yu) 禮敬關(guan) 係的反思,不可將人的真實情感以及曆史的真實事勢棄之不顧,而去追求高懸的虛名,黃宗羲的名實之辨是對程朱理學建構天理形上學的反叛。
在義(yi) 利關(guan) 係問題上,黃宗羲並沒有將功利視作洪水猛獸(shou) ,而是賦予功利以正當性,認為(wei) 仁義(yi) 與(yu) 事功不可脫離。黃宗羲反對淺陋迂儒,在《師說》首章就批判宋明儒者“事功與(yu) 仁義(yi) 分途”,對於(yu) 孟子與(yu) 梁惠王的義(yi) 利之辨,黃宗羲主張應該“正言仁義(yi) 功用”,天地生生不息,所以人紀不墜。仁義(yi) 與(yu) 事功皆在天地大化中,仁義(yi) 與(yu) 事功具有天然的適配性,仁義(yi) 之道就是事功與(yu) 仁義(yi) 的統一。黃宗羲說“王霸之分,不在事功而在心術”,這也是黃宗羲著力探討心性修養(yang) 的重要原因。在《師說》中,黃宗羲否定了秦漢以來“一家之法”的君主專(zhuan) 製製度,認為(wei) “三代之法”不僅(jin) 是理想的政治製度,也是仁義(yi) 與(yu) 事功相結合的典範。
黃宗羲對於(yu) 心性、人倫(lun) 、秩序問題的討論,是基於(yu) 現實層麵的反思,是為(wei) 應對明末大變局所麵臨(lin) 的社會(hui) 失序問題。從(cong) 《師說》中可以看出黃宗羲從(cong) 理學的形上學思考轉向了對現實問題的關(guan) 注,這種視角帶有經世致用的思想特色,進一步拓寬了實學的研究範圍,開啟了明清學術轉型的新道路。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