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康婧】論《儀禮》中的數字“三”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5-03-14 21:43:04
標簽:

論《儀(yi) 禮》中的數字“三”

作者:袁康婧

來源:《中華讀書(shu) 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六年歲次乙巳二月初六日癸酉

         耶穌2025年3月5日

 

數字“三”自古便受人們(men) 青睞,常出現於(yu) 古代典籍之中。縱覽《儀(yi) 禮》十七篇,可見數字“三”頻繁出現。《儀(yi) 禮》曾是儒家“六經”之一,且作為(wei) 禮之本經,其中主要記載了周代的儀(yi) 式典禮。其《士冠禮》有“三加冠”之禮,《士昏禮》有“三飯”之禮,《鄉(xiang) 飲酒禮》中樂(le) 工演奏,“升歌”“笙奏”“間歌”“合樂(le) ”各環節的曲數皆以三計,而“三揖”“三辭”“三讓”等儀(yi) 節,更是貫穿《儀(yi) 禮》全篇。

 

秩序首先表現為(wei) 一套儀(yi) 式,而儀(yi) 式其實是一種象征。(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1卷,複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第46頁)《儀(yi) 禮》所載禮典來源於(yu) 先秦貴族的日常生活,凝聚於(yu) 這些禮製、儀(yi) 式背後的,是與(yu) 之匹配的一整套思維圖式。透過《儀(yi) 禮》中莊重繁複的節文,我們(men) 可以觸及先民們(men) 的思想內(nei) 核。

 

清乾嘉學者汪中認為(wei) ,古籍中常見的數字“三”,可以分為(wei) “製度之實數”及“虛數”兩(liang) 類,“製度之實數”照實記錄製度與(yu) 規則,如《儀(yi) 禮》中的“三加冠”等語,“虛數”則虛指其數量,通常代指數量之多,如《論語》中的“三思而後行”等。(汪中著,李金鬆校箋:《述學校箋·釋三九上》,中華書(shu) 局,2014年,第13頁)就此而言,《儀(yi) 禮》中的“三”多是“製度之實數”,體(ti) 現了“三”的計數意義(yi) 。

 

但除了計數意義(yi) 外,數字還有其象征意義(yi) ,汪中所謂“虛數”也是數的一種象征。學者張德鑫認為(wei) 數的象征,即“人為(wei) 地將數字符號的表層結構賦予某種跟這數字符號本身不相幹的神秘意義(yi) ”。(張德鑫:《數裏乾坤》,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16頁)初民以物體(ti) 、圖畫、記號等輔助記數,此時“數”需以物象輔助表達,無法以抽象形式運用,此時數僅(jin) 有計數意義(yi) 。數字發明後,數成為(wei) 具備字音、字形、字義(yi) 三者的整體(ti) ,人們(men) 從(cong) 這幾方麵出發,通過聯想將其與(yu) 自然、社會(hui) 現象關(guan) 聯,賦予其新的含義(yi) ,此即數的象征。

 

就計數含義(yi) 而言,《儀(yi) 禮》中的數字“三”,常表示某一禮節重複的次數,表示人員、禮器等的數量,或表示執禮時間空間的長度。以《儀(yi) 禮》中“三辭”“三讓”為(wei) 例。“辭”即辭謝,“讓”即禮讓,辭讓是賓主間相見、交接常執之禮,一般是客辭主讓、卑辭尊讓。辭讓的次數,依據禮節隆殺而有所差別,而三辭、三讓是其最高規格,顯示雙方堅定的態度和極高的敬意。又如士冠禮中的“前期三日,筮賓”,是說主人需在士冠禮舉(ju) 行之前三天,令巫者占筮擇取主賓人選。再如覲禮中的“為(wei) 宮,方三百步”,即諸侯朝見天子前,需在都城外建造祭壇以會(hui) 同諸侯、祭祀日月山川之神,這祭壇的周長正是三百步。

 

僅(jin) 從(cong) 計數意義(yi) 層麵,還無法體(ti) 現《儀(yi) 禮》中數字“三”的豐(feng) 富內(nei) 涵,無法說明其反複出現的原因。相關(guan) 問題需結合數的象征意義(yi) 進一步探究。

 

“禮”由內(nei) 在精神“禮義(yi) ”,和外在表現形式“禮文”(亦稱“禮數”“禮節”等)構成。禮文作為(wei) 一個(ge) 具有象征性的符號體(ti) 係,又以其內(nei) 蘊的禮義(yi) 為(wei) 核心。數字“三”因其豐(feng) 富的象征含義(yi) ,在《儀(yi) 禮》所載禮節中頻繁出現,成為(wei) 該象征體(ti) 係的一個(ge) 部分。

 

首先,先民以“三”象征天地自然秩序。先民出於(yu) 對天地的敬畏和崇拜,在製作儀(yi) 式時多模仿自然運作的規律,期望借助象征性的儀(yi) 式與(yu) 上天溝通,或使行為(wei) 得到神明的認可。如對於(yu) 《鄉(xiang) 飲酒禮》中的主賓關(guan) 係及座次,《禮記·鄉(xiang) 飲酒義(yi) 》釋曰:“賓、主,象天地也。介、僎,象陰陽也。三賓,象三光也。”主賓就席時需三揖三讓,《禮記·鄉(xiang) 飲酒義(yi) 》又曰:“讓之三也,象月之三日而成魄也。”可見古人通過對天地秩序的模仿,使儀(yi) 式具有神秘性和權威性,並在其中體(ti) 現、強調秩序的差等。

 

其次,先民常以“三”象征“多”和“極限”。“三”常被當做計數的一個(ge) 節點,被視為(wei) “數之小成”,用以虛指數量之多。《道德經》有雲(yun)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wan) 物。”老子以“道”作為(wei) 本體(ti) ,以一、二、三象征具體(ti) 宇宙生成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三’為(wei) 有限之極,又為(wei) 無限之始,其為(wei) 萬(wan) 物生化之關(guan) 鍵”。(杜貴晨:《古代數字“三”的觀念與(yu) 小說的“三複”情節》,《文學遺產(chan) 》,1997年第1期)《史記·律書(shu) 》言:“數始於(yu) 一,終於(yu) 十,成於(yu) 三。”則將“三”作為(wei) 小成之數。正因此,禮俗中才會(hui) 有“禮成於(yu) 三”“事不過三”的觀念。在《儀(yi) 禮》的許多儀(yi) 節中,數字“三”便蘊含有“極限”“終止”之義(yi) 。如主客之間揖讓以“三揖”“三讓”為(wei) 限度,推辭以“三辭”為(wei) 終辭,占筮三占不得吉兆則停止,鄉(xiang) 飲酒禮中樂(le) 工、笙工演奏歌曲,亦以三計數……正因數字“三”有多和極限之義(yi) ,以“三”為(wei) 數的儀(yi) 節便有了隆重的意味。

 

最後,“三”被視為(wei) 具有包蘊性符號,象征從(cong) 過去經曆現在至於(yu) 未來的發展過程。《士冠禮》記載士族男子成年冠禮,需三次更換帽冠及服飾,稱“三加”:初加緇布冠,象征告別幼年;再加皮弁,示意威儀(yi) 漸隆;“三加”爵弁,最為(wei) 尊貴,象征德性之成。三加之時,各配以祝詞,這一過程象征冠者從(cong) 過去到未來的成長過程,並彰示其在成長的過程中威儀(yi) 、品德的完善。

 

綜上所述,古人在製定和施行禮節時,常以數字“三”作為(wei) 限度,用以衡量某一行動是否合禮。鄭玄、賈公彥、孔穎達等經學家指出了這一現象,並將之歸納為(wei) “禮成於(yu) 三”的通例。

 

《儀(yi) 禮·士昏禮》載,新郎迎婦入門之後,夫婦需同席對坐而食,經文曰:“三飯,卒食。”鄭玄注:“同牢示親(qin) ,不主為(wei) 食起,三飯而成禮也。”唐人賈公彥、孔穎達留意到鄭玄“三飯而成禮”的說法,進一步推衍。士喪(sang) 禮中為(wei) 亡者招魂,需大喊“皋,某複”三遍,賈公彥《士喪(sang) 禮疏》曰:“複聲必三者,禮成於(yu) 三。”《禮記·曲禮上》言:“卜、筮不過三。”孔穎達疏:“一卜不吉而凶,又卜,以至於(yu) 三,三若不吉則止。”自賈公彥、孔穎達後,“禮成於(yu) 三”便成為(wei) 禮之通例,為(wei) 後世經學家、禮學家沿用,學者常以此為(wei) 理據,解釋與(yu) 數字“三”有關(guan) 的儀(yi) 節。

 

禮儀(yi) 本質上是一整套象征係統,其核心目的是呈現禮義(yi) ,使人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思想、感情和願望。《儀(yi) 禮》中頻繁出現的數字“三”,意義(yi) 不外如是。人們(men) 出於(yu) 表達某種思想情感的需求,以充滿象征的細節編織成一整套儀(yi) 式,然而這些蘊含豐(feng) 富內(nei) 涵的細節,又反過來確認了儀(yi) 式的合理性和神聖性,使參與(yu) 儀(yi) 式的人獲得情感、思想上的共鳴,或實現精神上的滿足和安定。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