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爾雅台】《論語》是以學生信,學先王之道,以成孔子天命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25-03-09 22:52:25
標簽:
陳緒平

作者簡介:陳緒平,男,字子茂,號爾雅台,西元一九六九年生,湖北陽新人。長期從(cong) 業(ye) 於(yu) 互聯網科技界,曾任阿裏巴巴資深架構師,現任某上市公司高管。

《論語》是以學生信,學先王之道,以成孔子天命

作者:爾雅台

來源:作者賜稿

          原載於(yu) “爾雅台精舍”微信公眾(zhong) 號

時間:孔子二五七六年歲次乙巳二月初四日辛未

          耶穌2025年3月3日

 

《論語》是孔子論道之言。所謂"論道",是指既不敢損益先王之道,又能活然行於(yu) 當世。三野象麓雲(yun) :"古者先王創業(ye) 垂統,有三道焉:一曰典,謂典禮製度也;二曰謨,謂修文德之方也;三曰論,謂製義(yi) 應時也。"謂道有三法,其一是製定典章製度,其二是謀文德教化,其三是論應時之義(yi) 。先王既建立了禮製規範,又通過文德教化來落實之,使其在當世得以實施,從(cong) 而為(wei) 天下樹立典範;同時還通過《詩》《書(shu) 》《禮》《樂(le) 》等經典來教育世人,立應時之義(yi) 來培育後人。故所謂《論語》,就是以詩書(shu) 禮樂(le) 之教,以成其論道傳(chuan) 統的智慧語錄。

 

聖人通過論道來確立教化,展示先王文德而活其典禮製度。因此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le) 何",又言"周監於(yu) 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cong) 周"。正是引導後人逐步完善其禮製典章以提升治理境界。所謂"禮以安上治民,樂(le) 以移風易俗"。這正是《八佾第三》全篇論述禮樂(le) 興(xing) 廢根源的核心要義(yi) 。

 

聖人還製定治理方略和德教訓義(yi) 。如以“為(wei) 政以德”為(wei) 天下治理的總綱,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為(wei) 處理天下政事的基本原則。這樣民眾(zhong) 便能自然而然地遵循規範,而領導者也可效法先王之道開創基業(ye) ,傳(chuan) 承道統。所謂“百世繼周”是也。又說“政者正也”,就是通過道義(yi) 來裁斷政務,使其符合天地大道。這正是《為(wei) 政第二》全篇論述政事應當"以義(yi) 統攝"的根由。

 

聖人以論道為(wei) 教的本意,源於(yu) 對天命的敬畏,對聖人之言的尊崇。成湯在夏朝時踐行論道精神,最終建立了商代的典章製度;文王在殷商時期同樣秉持論道原則,從(cong) 而奠定了周代的治國典範;孔子編撰《論語》正是延續這一傳(chuan) 統,"論道而行之"。正如孔子所言:"學而時習(xi) 之,不亦說乎",《皇疏》注解雲(yun) :“用先王之道,導人性情,使自覺悟,而去非取是,積成君子之德也。”用先王之道引導人性,使人自覺醒悟,摒棄錯誤選擇正道,逐步成就君子品德。先王的論道智慧必須通過學習(xi) 才能掌握,因此孔子將勤學作為(wei) 首要教導,以培養(yang) “大人”人格為(wei) 根本目標。這正是《學而第一》的核心思想。

 

因此,《論語》開篇將《學而》《為(wei) 政》《八佾》三篇排為(wei) 一列,通過係統闡述先王之道,以此實現孔子承續道統的天命、使命。這三篇從(cong) 個(ge) 人修身(《學而》)到為(wei) 政之道(《為(wei) 政》)再到禮樂(le) 製度(《八佾》),層層遞進,完整展現了儒家"由內(nei) 聖達外王"的思想體(ti) 係,最終達成孔子"祖述堯舜,憲章文武"的文化使命。

 

先王之道,是天下文明治理的根本準則。由此可見,我們(men) 華夏的文明體(ti) 係以政(《為(wei) 政》)、教(《八佾》)、學(《學而》)三位而一體(ti) 。董仲舒在《王道通三》中指出:“治其道而以出法,治其誌而歸之於(yu) 仁。”天下文明的根本在於(yu) 確立治道,從(cong) 治道出發而形成卓越的治理法度。而這其中最關(guan) 鍵的是立誌要高遠,心懷天下以歸向“仁”這個(ge) 天地之大德。這裏,"治道"指人文化成之道,"治法"則涵蓋政事與(yu) 教化,"治其誌"則在學,學以成人。

 

教化如同地基,貫穿人文化成的全過程。政事即所謂的德禮政刑,是天下治理的"四梁八柱"。而實現善治的根本在於(yu) 人,因此必須誌於(yu) 學,先立乎其大。由是,政、教、學三位一體(ti) ,以德貫之,而使天下治理臻於(yu) 至善。這種天下文明的治理模式,與(yu) 西人"政教分離"的二元對立結構形成鮮明對比。

 

孔子之天命,即是立足於(yu) 先王之道而繼誌述事。孔子曰:“天生德於(yu) 予,桓魋其如予何?”又曰:“文王既沒,文不在茲(zi) 乎?天之將喪(sang) 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yu) 於(yu) 斯文也。天之未喪(sang) 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為(wei) 學,至於(yu) 不惑之極,自信極真極堅。大致已臻至一個(ge) 世人無法理解和企及的高度,惟有“天知之”。這就是所謂的“道與(yu) 天合”,故孔子為(wei) 聖人。但孔子在世,其道終不能行,至此始逼出“知天命”這一境界。

 

錢穆先生說:“孔子非一宗教主,然孔子實有一極高無上之終極信仰,此種信仰,似已高出世界各大宗教主之上。孔子由學生信,非先有信而後學。故孔子教人,亦重在學。子貢曰:‘夫子之文章,可得而聞也。夫子之言性與(yu) 天道,不可得而聞也。’蓋孔子僅(jin) 以所學教,不以所信教。孔子意,似乎非學至此境,則不易有此信,故不以信為(wei) 教。此乃孔子與(yu) 各宗教主相異處。故學孔子之學,不宜輕言知天命,然亦當知孔子心中實有此一境界。孔子既已開示此境界,則所謂‘高山仰止,景行行之,雖不能至,心向往之。’學者亦當懸存此一境界於(yu) 心中,使他日終有到達之望。”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