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王澤春作者簡介:王澤春,男,西曆一九八八年生,山西祁縣人。現任西南政法大學哲學係講師;主要研究先秦哲學;儒學史。 |
《春秋公羊傳(chuan) 》桓公二年“此其目言之何”辨誤
作者:王澤春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布,原載《中國經學》第三十五輯
通行本《春秋公羊傳(chuan) 》(附《音義(yi) 》)桓公二年“內(nei) 大惡諱,此其目言之何?遠也。”歷代注釋都隻是解釋個(ge) 別字詞及傳(chuan) 文,並沒有對傳(chuan) 文本身提出質疑。其實,“此其目言之何”存在問題:第一,“此其目言之何”應該為(wei) “此其言目之何”;第二,“目”應該是“見”的訛字,原本是“見”字。
“此其目言之何”不符合古漢語語法,“目”,何休的解釋為(wei) “見也”,“目(見也)”是動詞,“目言”解釋不通,應該為(wei) “言目”;而“此其言目之何”符合古漢語語法。《公羊傳(chuan) 》有四處“此其言⋯⋯之何”結構的句子:
此其言甚之何?(《隱公》十年)
此其言釋之何?(《僖公》二十一年)
此其言舍之何?(《成公》十六年)
此其言仁之何?(《成公》十六年)
並且,在《公羊傳(chuan) 》中還有三十一處“此其言⋯⋯何”結構的句子:
此其言圍何?(《隱公》五年、《僖公》六年、二十三年、二十六年、《襄公》十二年)
此其言遂何?(《桓公》八年、《莊公》十九年、《僖公》三十年、《襄公》二年、十二年)
此其言伐何?(《桓公》十二年、《莊公》二十八年、《僖公》十八年、《文公》十五年、《哀公》七年)
此其言即位何?(《桓公》元年、《宣公》元年)
此其言戰何?(《桓公》十三年、《昭公》十七年)
此其言出何?(《僖公》二十四年、《成公》十二年)
此其言會(hui) 何?(《桓公》二年)
此其言喜有正何?(《桓公》六年)
此其言俟何?(《莊公》八年)
此其言敗何?(《莊公》九年)
此其言次何?(《僖公》元年)
此其言朔何?(《僖公》二十二年)
此其言蝝生何?(《宣公》十五年)
此其言致女何?(《成公》九年)
此其言自何?(《昭公》二十年)
此其言潰何?(《昭公》二十九年)
其實,不僅(jin) 《公羊傳(chuan) 》有“此其言⋯⋯(之)何”結構的句子,而且《穀梁傳(chuan) 》也有十一處“此其言⋯⋯何也”結構的句子:
此其言圍何也?(《隱公》五年、《僖公》六年、二十三年、二十六年)
此其言葬何也?(《桓公》十八年、《成公》十五年、《襄公》三十年)
此其言卒何也?(《莊公》四年)
此其言敗何也?(《莊公》十年、《昭公》二十三年)
此其言獲何也?(《僖公》元年)
所以,雖然“此其言⋯⋯何”、“此其言⋯⋯何也”與(yu) “此其言⋯⋯之何”的結構稍有差異,但是,可以確定《桓公》二年的“此其目言之何”應該為(wei) “此其言目之何”。
“此其言目之何”中的“此其言”是指經文——“以成宋亂(luan) ”;雖然何休看到的版本就寫(xie) 作“目”,但是“目”應該是“見”的訛字,根據《公羊傳(chuan) 》四處“此其言⋯⋯之何”,“見”是動詞,與(yu) “諱”相對,是“明白紀錄”的意思;“之”是代詞,但並不是“指代‘以成宋亂(luan) ’之經文”(黃銘、曾亦譯注《春秋公羊傳(chuan) 》,中華書(shu) 局,2016年,第73頁),而是指代“以成宋亂(luan) ”這件事,“何”是疑問代詞,“為(wei) 什麼”。這句話翻譯成現代文就是“(但是)為(wei) 什麼此處經文(“以成宋亂(luan) ”)明白紀錄這件事呢?”
所以,通行本《春秋公羊傳(chuan) 》桓公二年傳(chuan) 文“此其目言之何”原本可能為(wei) “此其言見之何”。當然上述分析,沒有其他版本依據,隻是基於(yu) 理校。
作者資訊:王澤春,男,1988年生,山西祁縣人。西南政法大學哲學係講師;主要研究先秦哲學;儒學史。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