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斌】懷念成中英教授:一位理想主義哲學家的終生惕勵

欄目:紀念追思
發布時間:2025-03-07 10:56:33
標簽:

懷念成中英教授:一位理想主義(yi) 哲學家的終生惕勵

作者:董斌

來源:作者賜稿伟德线上平台發布

時間:西元2025年3月6日

 

二零二四年七月,夏威夷的海風裹挾著一位東(dong) 方哲學家的體(ti) 溫消散在太平洋深處,當我得知成中英先生在家中溘然長逝時,書(shu) 案上那疊泛黃的訪談手稿正在空調冷氣中簌簌顫動。二十四載光陰如柏林牆下散落的碎磚,那些跨越重洋的深夜對話、長安城下的林間絮語,此刻在記憶的暗房中漸次顯影。

 

回首千禧年五月某天的一個(ge) 清晨,我被鄰居急切的敲門聲催促叩響——"柏林來電!"這四個(ge) 字如同穿越時空的閃電,讓睡意未銷的我匆匆奔過晨露未晞的庭院。接過電話,聽筒那端傳(chuan) 來的聲線中似乎裹挾著德國海德堡市內(nei) 卡河畔的風聲:"董先生,我剛與(yu) 伽達默爾完成三個(ge) 半小時的詮釋學論辯……"此刻柏林子夜的星光正透過越洋電纜,在三晉大地的晨光裏折射出思想的棱鏡。

 

那夜的對話如同柏拉圖洞穴裏的篝火,將東(dong) 西方智慧投射在當代傳(chuan) 媒的岩壁上。成先生談及與(yu) 伽達默爾關(guan) 於(yu) "視域融合"的激辯時,電波中依稀可聞黑格爾咖啡館未散的餘(yu) 溫。他反複擦拭著詮釋學的三棱鏡:"東(dong) 方'得意忘言'的傳(chuan) 統恰似水墨氤氳,西方'邏各斯中心'則如幾何透視,當二者在媒體(ti) 倫(lun) 理的宣紙上相遇……"柏林牆倒塌的煙塵尚未散盡,兩(liang) 位哲人卻已在解構主義(yi) 的廢墟上重建起跨文明的巴別塔。我的想象的視野裏似乎幾次瞥見海德堡市成中英教授的寓所牆上座鍾指針滑向淩晨三點,提醒這位忘年的對話者珍攝玉體(ti) ,他卻笑言"子在川上曰"的深意正在這不舍晝夜的奔流。

 

九年光陰在學術江湖的浮沉中不過轉瞬。當我在西安交大的梧桐蔭下重逢這位七旬哲人時,他握著手中的水杯大腦中正蒸騰著《國語》的古老箴言,對我淳淳而言:"為(wei) 川者決(jue) 之使導,為(wei) 民者宣之使言",這句兩(liang) 千年前的治水哲思,在他口中化作解構媒體(ti) 倫(lun) 理的密鑰。古碑林城的暮色裏,成先生以杖作筆,在青石板上勾畫東(dong) 西方媒體(ti) 的分野:"西方媒體(ti) 是'過程之窗',執著於(yu) 細節真實的顯微術;東(dong) 方媒體(ti) 乃'結果之鏡',沉迷於(yu) 價(jia) 值判斷的哈哈鏡。"忽有蟬蛻墜入茶盞,激起的漣漪竟暗合了他對"捧殺與(yu) 棒殺"二元困境的批判——這何嚐不是當代輿論場的阿克琉斯之踵?

 

籌設媒體(ti) 倫(lun) 理研究中心的歲月裏,我們(men) 常在太平洋兩(liang) 岸進行思想的晨昏定省。成先生總愛將AACSB認證體(ti) 係比作"皇帝的新衣",戲稱教育評估不該淪為(wei) "用金尺丈量星空"的行為(wei) 藝術。在我們(men) 某次視頻中,他忽然調轉攝像頭對準夏威夷的星空:"你看這些星座,希臘人看見神話的演繹故事,中國人卻讀出紫微星的天命,現代天文學則標注坐標——真正的智慧殿堂,本就應該容納多維的哲思世界的觀星術。"這番妙喻令我想起杏壇講學的孔子,那位駕著牛車在列國間播種思想的行吟詩人。

 

最難忘長安別宴時的場景。交大賓館的紗窗濾去市囂,七十四歲的哲學家在便箋上疾書(shu) 治學四綱:"東(dong) 西互補以臻完善,文明交融以促認知,課程通識以利教育,整合製度以謀和平。"墨跡未幹之際,他忽然談起幼時在金陵舊宅臨(lin) 帖的往事:"顏體(ti) 楷書(shu) 的橫折鉤最見功力,起筆要如媒體(ti) 堅守真相的勇氣,收鋒須似學者慎終如始的操守。"此刻晚風穿廊而過,宣紙上的墨痕竟與(yu) 九年前柏林夜話的電磁波紋遙相呼應。

 

先生常笑談自己是"學術擺渡人",在夏威夷大學的講壇與(yu) 中華大地的黃河長江沿岸往返幾十個(ge) 春秋。某次談及媒體(ti) 倫(lun) 理的現代轉型,他信手將《陋室銘》譯成英文,驚覺劉禹錫的"德馨"之境與(yu) 梭羅的瓦爾登湖精神有著驚人的通約性。這種跨越時空的互文性思考,最終凝結成"全球美德倫(lun) 理"的理論晶核——既非東(dong) 方命運性的陳情和獨白,亦非西方的嚴(yan) 密的演繹和敘事,而是文明對話孕育的第三種聲音。

 

太平洋的季風年複一年搬運著思想的孢子。當多媒體(ti) 浪潮將輿論場衝(chong) 刷成信息的灘塗,我總會(hui) 想起那個(ge) 改變學術命運的柏林深夜。成先生與(yu) 伽達默爾的對話殘章至今珍藏在我的記憶深處,泛黃的紙頁上還留有咖啡漬與(yu) 速記符號,仿佛兩(liang) 河流域的楔形文字,記錄著人類理解世界的原始衝(chong) 動。某段關(guan) 於(yu) "視域融合"的討論旁注著:"當東(dong) 西方媒體(ti) 同時聚焦棱鏡,光譜中自會(hui) 顯現被遮蔽的真理維度。"

 

當哲人其萎的噩耗從(cong) 太平洋中部的熱浪中傳(chuan) 來時,我正在重讀先生贈予的《本體(ti) 詮釋學》。扉頁上成中英先生親(qin) 筆題簽的"德智相生"四字,墨色已隨二十載光陰淡去,但其精神內(nei) 核卻在數字時代的驚濤駭浪中愈發清晰。社交媒體(ti) 上的非黑即白、算法牢籠裏的信息繭房,愈發印證先生當年"既非捧殺亦非棒殺"的洞見。那些在長安林蔭下孕育的學術構想,如今已在五大洲的傳(chuan) 媒學院抽枝散葉,隻是當初種樹人已化作春泥。

 

一位哲學家終生充滿理想主義(yi) 者的終生惕勵和溫柔,它永遠藉著暮色中的檀香山——北京機場的晨風月色,永遠的定格在曆史的記憶膠片上,那是成教授拖著行李箱和登機牌無數次的走向安檢口的背影,漸次與(yu) 周遊列國的孔子、泛舟赤壁的東(dong) 坡、康橋告別的誌摩互相疊印交融。候機廳的電子屏閃爍著航班信息,現代科技製造的時空錯覺裏,我忽然讀懂了他常說的"殿堂非終極"——真正的教育不該是水晶棺裏的木乃伊,而應如太平洋的信風,永遠在東(dong) 西方之間播種思想的蒲公英。

 

某次整理舊物時,翻出一遝與(yu) 成教授通話時郵局發給的陳舊的越洋電話時間記錄紙。忽然想起成中英教授的囑咐:"媒體(ti) 倫(lun) 理的本質,在於(yu) 為(wei) '未斷奶'的公眾(zhong) 鍛造理性之匙。"輕撫這些穿越四分之一個(ge) 世紀的字跡,恍惚聽見大西洋底的通訊光纜傳(chuan) 來往聖先賢的絮語。先生當年在柏林牆下播撒的思想火種,如今沒有在元宇宙的虛擬原野上星火燎原,卻漸行漸遠。

 

合卷推窗,但見三晉大地的夜空星河璀璨。那些跨越文明疆界的思想對話,恰似天琴座與(yu) 牛郎星的古老光年,在人類精神的蒼穹上編織著永恒的經緯。成先生雖已化作哲學星圖中的永恒坐標,但他用畢生心血搭建的東(dong) 西方智慧橋梁,仍將指引後來者穿越認知的迷霧,在媒體(ti) 倫(lun) 理的無人區豎起新的路標。

 

董斌

二〇二五年三月二日星期日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