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石林】中式父子“如何走出這一步”

欄目:散思隨劄
發布時間:2025-03-06 11:50:28
標簽:
許石林

作者簡介:許石林,男,陝西蒲城人,中山大學畢業(ye) ,現居深圳。國家一級作家、中國作家協會(hui) 會(hui) 員,深圳市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副主席、深圳市雜文學會(hui) 會(hui) 長、深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專(zhuan) 家、中國傳(chuan) 媒大學客座教授,曾獲首屆中國魯迅雜文獎、廣東(dong) 省魯迅文藝獎、廣東(dong) 省有為(wei) 文學獎。主要作品:《損品新三國》《尚食誌》《文字是藥做的》《飲食的隱情》《桃花扇底看前朝》《幸福的福,幸福的幸》《清風明月舊襟懷》《故鄉(xiang) 是帶刺的花》《每個(ge) 人的故鄉(xiang) 都是宇宙中心》等。主編叢(cong) 書(shu) 《近代學術名家散佚學術著作叢(cong) 刊·民族風俗卷》《晚清民國戲曲文獻整理與(yu) 研究·藝術家文獻》《深圳雜文叢(cong) 書(shu) ·第一輯》。

中式父子“如何走出這一步”
作者:許石林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布,原載「南方周末」2025年3月2日


那天上午去殯儀(yi) 館送別一位朋友。遺體(ti) 告別儀(yi) 程簡潔:司儀(yi) 主持、默哀、逝者單位代表致辭、親(qin) 友代表致辭、孝子答謝、全體(ti) 三鞠躬、一一獻花瞻仰遺容並告別。

逝者才五十九歲,是一位非常有成就的高級工程師。孝子尚在國外留學,聞凶訊急返國,看樣子不過二十來歲,個(ge) 子端正筆直,氣質優(you) 雅,致答謝辭說得樸實真摯,尤其結尾時脫稿,聲淚俱下:爸爸,我們(men) 之間一直需要一個(ge) 溝通……我們(men) 都很強,都不知道怎麽(me) 走出這一步,但現在,我知道永遠沒有這一步了!我要告訴您的是,其實我內(nei) 心很愛您……

在場所有人都哭了。

返回途中,思量孝子的話,結合現實所見所聞所經曆,能猜測其中的大致情形。這就是一對典型的“中式父子”。

大多數中式父子自兒(er) 子漸近成年即所謂進入叛逆期開始,父子間交流就不多了,甚至終其一生,全靠心靈默契。大多數中國男人,將對父親(qin) 的愛,都留在了父親(qin) 去世後的無盡思念和回憶中。而父親(qin) 生前,彼此卻極少溝通以言語,更少親(qin) 昵。

很難想象我們(men) 關(guan) 中人父子之間話多是什麽(me) 情形。比如在家閑坐,若無外人在,父子幾乎都不在同一處坐,坐則必說話,說話則哼哈無詞,話多彼此都會(hui) 尷尬,因此,各坐各的。但心裏並無厭棄、芥蒂與(yu) 隔閡。

大概話多則易失於(yu) 狎,傷(shang) 父道之岸然,虧(kui) 子道之恭敬。所以寧可終日默坐,極少說閑話。
關(guan) 中父子很像古人父子:宋朝諫議大夫陳省華生了三個(ge) 兒(er) 子:陳堯叟、陳堯谘、陳堯佐,皆中進士,而陳堯叟、陳堯谘為(wei) 先後狀元。陳堯叟後官至樞密使、陳堯谘官至節度使、陳堯佐官至丞相。三個(ge) 兒(er) 子都是大官,陳省華每有賓客來訪,與(yu) 客人燕語品茗,當官的兒(er) 子們(men) 在一旁恭敬侍立,非父命不敢坐。客人見此情形,“踧踖不安求去”,陳省華笑著說:再坐坐,“此兒(er) 子輩耳”。

當時人以陳氏教子有方,奉為(wei) 世家。

陳寅恪先生譽滿海內(nei) 外,但在父親(qin) 陳三立先生處,卻恭敬持禮,不敢擅自坐下。即便有訪客,訪客是陳三立先生的客人,也很仰慕陳寅恪,但陳寅恪在父親(qin) 座前,非承父命,不敢徑自入座。

這在今人當然是不可理解的。

汪曾祺先生有一篇文章《多年父子成兄弟》,是當今人喜歡看的,也容易認可的。要是真能做到像汪先生所描繪的父子關(guan) 係,那敢情好!問題是,汪先生描繪的父子關(guan) 係,恰恰是最難做到的,不要以為(wei) 父子之間隻要父親(qin) 不矜持,兒(er) 子不執拗就行,沒那麽(me) 簡單。因此,雖堪稱美卻無法推廣開來成為(wei) 天下家法。

中式家庭,通常為(wei) 人父者,概初莫不有望子成龍之心,故見其散漫厭學、頑劣荒疏,不思上進者,莫不切責,嚴(yan) 辭訓教之外,甚至鞭撲撻伐,多數父子因此構怨。

中式兒(er) 子受父之嚴(yan) 教責督甚,子憚父、父忌子,遂成心結。及子年漸長、父年衰,許多人仍久久過不了這一心理關(guan) ,見父在堂,以為(wei) 父嚴(yan) 尤盛、父怒仍急。

其實,這就是認識膠固,所謂“人心苦似蓼中蟲”,不知時已移矣,父已老矣,遠非從(cong) 前心力之盛熾,絕無嚴(yan) 苛意氣矣。父已老,氣血漸衰,而尊嚴(yan) 岸然未失,反拳拳慈心更盛,威容之下,望孝如渴。

故父子之間化解前嫌、消除舊怨,固應越快越好。須知無論如何天下斷無父老依阿從(cong) 子、子壯氣淩折父之理。故所謂“走出這一步”,必先自子始也,概子屈服於(yu) 父,則父子之道全;若父屈服於(yu) 子,則天下大倫(lun) 喪(sang) 。

昔人皆知恒情常理曰:“天下無不是之父母。”此非判別是非之法律,概言倫(lun) 常在焉,理自此出。並非現代人所理解狹隘偏枯,以為(wei) 父母之綱紀堅貞不容冒犯,子女無可諫之言。

天下父母,大賢以下,皆凡俗之人,故不能無過。父母有過,《弟子規》曰諫,諫不入者,再三。至號泣隨,撻無怨。亦言倫(lun) 常之理,禮之用而已。考諸實情,天下豈有忍見子女受枉撻之苦而不心疼之父母?秦腔《金沙灘》“刀刀兒(er) 割的娘心肉、箭箭兒(er) 又射白蓮花”之歎,豈非人之常情!

——之所以寫(xie) 上述文字,有感於(yu) 喪(sang) 禮上所見,又參乎現實情形,盡管時移世易,中式父子多數無法擺脫中國人的宿命和天性,而不得不選擇與(yu) 前人並無二致的父子關(guan) 係,但畢竟時代已不同,父子之間雖不能失於(yu) 狎褻(xie) 、誤陷猥昵,仍應該盡量多溝通,父慈子孝,萬(wan) 古不易,“多年父子成兄弟”固然罕有,而彼此內(nei) 心應主動開啟一線天光,不要被動消耗、僵持等待,盡量“走出這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