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摩羅作者簡介:摩羅,本名萬(wan) 鬆生,西元一九六一年生,江西都昌人。現任中國藝術研究院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著有《中國的疼痛:國民性批判與(yu) 文化政治學困境》、《司馬遷的新帽子:思想家》等。 |
司馬遷與(yu) 王國維所列殷商先公世係異同考
作者:摩羅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布
時間:西元2025年3月2日
司馬遷《史記·殷本紀》,列出商族自契以來的十四代先公,其第十四代先公商湯滅夏建商,帝統天下,自他起曆代商帝被稱作先王。
《殷本紀》: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相土卒,子昌若立。昌若卒,子曹圉立。曹圉卒,子冥立。冥卒,子振立。振卒,子微立。微卒,子報丁立。報丁卒,子報乙立。報乙卒,子報丙立。報丙卒,子主壬立。主壬卒,子主癸立。主癸卒,子天乙立,是為(wei) 成湯。
《史記》的說法得到先秦其他史料的證實。《國語·周語下》說:“玄王勤商,十四世而興(xing) 。”《荀子·成相》篇也說:“契玄王,生昭明。 ……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湯。”
最可讚歎者,司馬遷對於(yu) 商族先公先王的記述,兩(liang) 千年後得到出土甲骨卜辭的證實。王國維《殷卜辭所見先公先王考》的學術發現,證明《史記》所述皆有所本,這是中國曆史研究中的重大事件。
商族先公(商侯國領袖)先王(商天朝領袖),對於(yu) 今人來說大多十分陌生,若不是得到殷墟卜辭的證實,中外學者大多懷疑他們(men) 的真實性,而隻會(hui) 把他們(men) 看作傳(chuan) 說中的虛構人物。實際上,對於(yu) 古代中國社會(hui) 和文化,他們(men) 很多人都是大名鼎鼎、功勳卓越的巨人。從(cong) 《詩經》《尚書(shu) 》《國語》《左傳(chuan) 》,到《荀子》《天問》《呂氏春秋》,再到《史記》《漢書(shu) 》《路史》《帝王世紀》《竹書(shu) 紀年》,以及各種緯書(shu) 和地方史料,到處都有他們(men) 的行跡和功勳,經史子集和民間傳(chuan) 說中隨處可見。王國維在用所謂“二重證據法”研究商史時,就充分彰顯了這些文獻的曆史價(jia) 值。
本文重在描述殷商十四先公的行狀與(yu) 功勳,再現他們(men)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根深蒂固的存在。
契】又名卨xiè、閼伯。帝嚳與(yu) 簡狄之子,子姓,封於(yu) 商,《殷本紀》所列第一代商侯,為(wei) 商族始祖,被稱為(wei) 玄王。《帝王世紀》:帝嚳高辛氏,姬姓也。亦納四妃,卜其子皆有天下。元妃有台氏女,日薑嫄,生後稷(周祖);次有娀氏女,日簡翟,生卨(商祖);次陳鋒氏女,日慶都,生放勳(堯帝);次娵ju訾zi氏女,日常儀(yi) ,生帝摯(摯帝,帝於(yu) 堯之前)。
按皇甫謐此說,契與(yu) 周祖後稷、堯帝、摯帝都是兄弟。後世傳(chuan) 說堯帝使契居商主管火正,契築閼伯台觀察星辰,發明了以大火星紀時的曆法。閼伯台位於(yu) 今河南商丘城,是4000多年前的觀星台遺址,係中國現存最早的觀星台。閼伯台(火神台)形如墓,據說契(閼伯)就埋葬在閼伯台下。後人敬契為(wei) 火神,在閼伯台上建閼伯廟以祀。
《左傳(chuan) ·襄公九年》雲(yun) :“晉侯問於(yu) 士弱曰:‘吾聞之,宋(火)災,於(yu) 是乎知有天道。何故?’對曰:‘陶唐氏之火正閼伯居商丘,祀大火,而火紀時焉。相土因之,故商主大火。商人閱其禍敗之釁,必始於(yu) 火,是以日知其有天道也。’公曰:‘可必乎?’對曰:‘在道。國亂(luan) 無象,不可知也。’”春秋時期士大夫把大火星的運行狀況,看作人間禍福的征兆。《國語·晉語四》:“吾聞晉之始封也,歲在大火(星),閼伯之星也,實紀商人。”後人將二十八宿之心宿名為(wei) 商星,來曆即此。據說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高度評價(jia) 契的天文學貢獻,認為(wei) 他是中國天文學奠基者之一。南宋時,宋高宗頒旨封契為(wei) “商丘宣明王”,由皇帝直接主持祭祀商丘宣明王。閼伯成為(wei) 南宋朝廷最為(wei) 崇奉的國運神,南宋朝廷祭祀閼伯的祀典貫穿始終。
《尚書(shu) ·舜典》中,舜帝委任大禹為(wei) 首輔,派他主持治水,大禹曾謙讓。“禹拜稽首,讓於(yu) 稷、契暨皋陶。”可見契當時地位崇隆。舜帝對契另有重托。舜帝說:“契!百姓不親(qin) ,五品(父、母、兄、弟、子)不遜。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寬。”司馬遷將此言稍加改動記於(yu) 《殷本紀》。在禹帝登基後的朝廷,契無疑繼續擔任要職,很可能依然掌管教化。禹帝將洪範九疇傳(chuan) 給契,契一代代傳(chuan) 給孝子賢孫,直到六百年後傳(chuan) 到箕子手裏,再由箕子傳(chuan) 給周武王。
昭明】契之子,《殷本紀》所列第二代商侯。《荀子·成相》曰:“契玄王,生昭明。”契死後,昭明繼位。由於(yu) 時勢的變遷,昭明率族民從(cong) 滹沱河流域一路南行,遷徙到泜水之畔的砥石一帶,在此建設陪都,開拓了商國商族的生存空間。《世本》曰:“契居蕃bō,昭明居砥石,複遷商,相土徙商丘。”丁山《卜辭所見先帝高祖六宗考》曰:學者從(cong) 甲骨文中釋讀出“囧”字,以為(wei) 是昭明,實際上囧是地名而不是人名。先公昭明尚未從(cong) 殷商卜辭從(cong) 中釋讀出來。
相土】又名乘杜,昭明之子,《殷本紀》所列第三代商侯。《今本竹書(shu) 紀年》:“(夏)帝相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馬,遂遷於(yu) 商丘。”乘馬,就是馴養(yang) 馬作為(wei) 役畜,既可耕作也可運輸。相土主商時,乘夏王太康失國之機,積極向東(dong) 方發展。他以商丘一帶為(wei) 中心,把勢力擴張到黃河下遊的廣大地區,抵達渤海一帶,大力發展畜牧業(ye) 、種植業(ye) 和商貿活動。由此與(yu) 來自北方的部族形成既有貿易合作又有地盤爭(zheng) 執的複雜關(guan) 係。《左傳(chuan) ·定公四年》:“殷民七族,封畛土略,自武父以南,及圃田之北竟,取於(yu) 有閻之土,以共王職。取於(yu) 相土之東(dong) 都,以會(hui) 王之東(dong) 蒐sōu。”後世“殷民七族”,疆域已經很可觀,武父、圃田、閻、東(dong) 都,都在境內(nei) 。商侯忠誠而富足,實力大長之後,就可以協助夏王來東(dong) 方巡守、田獵、召見眾(zhong) 侯舉(ju) 行浩大的軍(jun) 事、狩獵典禮(蒐禮),並提供包括財政支持在內(nei) 的完備服務。
昌若】《殷本紀》所列第四代商侯。《史記》明確曰:“相土卒,子昌若立。昌若卒,子曹圉立。曹圉卒,子冥立。”《漢書(shu) ·古今人表》:“昌若,相土子。根圉,昌若子。”《世本·帝王世本》曰:“契生昭明,昭明生相土,相土生昌若,昌若生曹圉,曹圉生根國,根國生冥。”在曹圉與(yu) 冥之間,比《殷本紀》多出一代根國來。其他早期史書(shu) 典籍都不見昌若、曹圉,僅(jin) 有晚出典籍提到他們(men) ,故他們(men) 的存在尚無其他權威材料可以證實。有人猜測係後人為(wei) 了湊足“十有四世而商興(xing) ”而隨意攙入的。韓江蘇江林昌《殷本紀訂補與(yu) 商史人物徵》指出:昌若、曹圉二人不見於(yu) 殷墟卜辭,有待進一步研究。
曹圉】《殷本紀》所列第五代商侯。殷墟卜辭中未見其名。韓江蘇江林昌《殷本紀訂補與(yu) 商史人物徵》曰:“《殷本紀》所記昭明、昌若、曹圉三位先公,除《世本》外,沒有其他文獻可印證(亦不見於(yu) 殷墟卜辭)。”且《世本》中在曹圉之後又多出“根國”一世。據陳夢家《殷虛卜辭綜述》考證,這多出的“根國”一世,乃是由於(yu) 注文誤入正文。因為(wei) 在《殷本紀》“曹圉卒”下《索隱》雲(yun) :“《世本》作糧圉也。”而《古今人表》和《國語·魯語上》韋昭注則作“根圉”。陳夢家說:“有此諸異文,可推測‘根國'一名致偽(wei) 之由來:曹圉一(糟圉)一糧圉一(糧圉)一根圉一根國。”
冥】又名季,《殷本紀》所列第六代商侯,係曹圉之子。殷商卜辭稱之為(wei) 季,其子為(wei) 王亥和王恒。屈原時代未見殷商卜辭,其《天問》亦稱之為(wei) 季,亦稱其子為(wei) 王亥和王恒,其他史料未得見。夏代冥任司空,是在大禹之後的又一位治水英雄,任官勤勞,死於(yu) 水中,商人以郊祀祀之。後人奉其為(wei) 水神,稱其為(wei) 玄冥。《國語·魯語上》討論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禹、契、冥、湯、稷、文王、武王等曆代聖王功勳,以及他們(men) 享受後世隆重祭祀的情況,冥以“勤其官而水死”位列聖班。“殷人禘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冥所受祭祀也至為(wei) 隆重。《禮記·祭法》亦雲(yun) :“殷人禘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禘祭是祭祀天地、祖先之大禮,郊祭是祭祀天地、日月、山川、祖先之大禮,都是關(guan) 乎種族和國家根基的重大政治文化活動,其分量遠超一般的祖先祭祀。嚳、稷、文王、武王於(yu) 周皆開天辟地之王,故並重之。嚳、契、湯於(yu) 商,亦有開天辟地之功,唯冥乃中繼之君,難與(yu) 周之嚳稷文武、商之嚳契湯比倫(lun) ,何以如周稷受郊祭之禮?必有緣由。
《今本竹書(shu) 紀年》:“(夏)帝少康十一年,使商侯冥治河。帝杼十三年,商侯冥死於(yu) 河。”冥在帝少康時代治水十二年,帝杼時代治水十二年,合計主持水政二十五年,為(wei) 夏朝政治經濟發展、萬(wan) 民太平作出了傑出貢獻,深得夏王倚重、萬(wan) 國敬仰,大大提高了商族商國在夏政格局中的地位。《禮記·祭法》雲(yun) :“夫聖王之製祭祀也:法施於(yu) 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禦大災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是故厲山氏之有天下也,其子曰農(nong) ,能殖百穀;夏之衰也,周棄繼之,故祀以為(wei) 稷。共工氏之霸九州島也,其子曰後土,能平九州島,故祀以為(wei) 社。帝嚳能序星辰以著眾(zhong) ;堯能賞均刑法以義(yi) 終;舜勤眾(zhong) 事而野死。鯀鄣洪水而殛死,禹能修鯀之功。黃帝正名百物以明民共財,顓頊能修之。契為(wei) 司徒而民成;冥勤其官而水死。湯以寬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災。此皆有功烈於(yu) 民者也。”冥之忠勤奉獻,功烈彰於(yu) 華夏,德澤惠及萬(wan) 世。按《祭法》所論,冥不僅(jin) 是商族聖祖,也是堪與(yu) 堯舜嚳禹並列的華夏大雄大聖,故有郊祀之享。
振】又名亥,古籍中有時被寫(xie) 作該、核、垓gāi、胲hǎi、氷bīng、鮌gǔn等,《殷本紀》所列第七代商侯,亦常被稱作王亥。他是商族發展過程中的關(guan) 鍵人物,在牛耕、牛車、經商等方麵有重要貢獻,被後世推為(wei) “中路財神”,還被看作牛耕、牛車、畜牧業(ye) 的發明者,在殷商卜辭中被尊為(wei) “高祖亥”。比如:
癸巳,貞於(yu) 乙未酒高且(祖)亥,□卯於(yu) 口門。(南明478)
□□□□□□酒高且亥,□口C□□。(南明476)
壬辰,貞高且亥……乙告高且套……亥,套……(鄴三下37.2)
□辰,貞其卯高且□……(鄴三下37.3)
告高且亥,套於(yu) 且……(寧1.158+215;掇407)
高且亥……(戩1.4;績1.2.3;通326)
而另兩(liang) 位被稱作高祖者,為(wei) 帝嚳、帝湯。高祖稱號至為(wei) 尊隆,王亥何以能與(yu) 帝嚳、帝湯並稱高祖?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曰:“除河之外,在大乙、上甲以前,於(yu) 先公惟祭王亥,則王亥之被重視,可想而知。……甲骨卜辭中,祭祀先公的配偶的,在上甲以下,惟有示壬配妣庚,示癸配妣甲。上甲以上,除河之外,其祭先公的配偶者,惟王亥一人而已。”王亥的重要地位,堪可解讀也。
《殷本紀訂補與(yu) 商史人物徵》:甲骨文的王亥,字從(cong) 佳亥聲,是商民族鳥圖騰的直接體(ti) 現,稱高祖。在甲骨卜辭裏,王亥的亥字常常從(cong) 鳥或從(cong) 佳。1977 年,胡厚宣在《文物》第2期發表《甲骨文所見商族鳥圖騰的新證據》 文,公布了八片甲骨,十條卜辭,其中的亥字均從(cong) 鳥或從(cong) 佳,有些鳥形還有以手作捕捉狀,可隸定為(wei) (上爪下鳥);有些佳字還有裝飾符,可隸定為(wei) 崔、萑等。
《今本竹書(shu) 紀年》:(夏)帝泄十二年,殷侯子亥賓於(yu) 有易,有易殺而放之。十六年,殷侯微以河泊之師伐有易,殺其君綿臣。殷侯子亥賓於(yu) 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綿臣殺而放之。故殷上甲微假師於(yu) 河伯,以伐有易,滅之,遂殺其君綿臣。中葉衰而上甲微複興(xing) ,故商人報焉。
古代典籍論及王亥者甚多,說明在古人心中,王亥是很真實的存在,而非虛構傳(chuan) 說之類。王國維《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列專(zhuan) 章討論王亥行跡與(yu) 作為(wei) ,提及古籍甚多:《史記·殷本紀》及《三代世表》商先祖中無王亥,惟雲(yun) :“冥卒,子振立。振卒,子微立。”《索隱》:“振,《係本》作核。”《漢書(shu) ・古今人表》作“垓”。然則《史記》之“振”,當為(wei) “核”或為(wei) “垓”字之訛也。《大荒東(dong) 經》曰:“有璃民國,句姓而食,有人曰‘王亥’,兩(liang) 手操鳥,方食其頭。王亥托於(yu) 有易河伯仆牛,有易殺王亥,取仆牛。”郭璞注引《今本竹書(shu) 紀年》曰:“殷王子亥,賓於(yu) 有易而淫焉,有易之君綿臣殺而放之。是故殷主甲微假師於(yu) 河伯,以伐有易,克之,遂殺其君綿臣也。”此《竹書(shu) 紀年》真本郭氏隱括之如此。今本《竹書(shu) 紀年》:“帝泄十二年,殷侯子亥賓於(yu) 有易,有易殺而放之。十六年,殷侯微以河伯之師伐有易,殺其君綿臣。”是《山海經》之“王亥”,《竹書(shu) 紀年》古本作“殷王子亥”,今本作“殷侯子亥”。又前於(yu) 上甲微者一世,則為(wei) 殷之先祖冥之子、微之父無疑。卜辭作“王亥”,正與(yu) 《山海經》同。又祭王亥皆以亥日,則亥乃其正字,《世本》作“核”,《古今人表》作“垓”,皆其通假字。《史記》作“振”,則因與(yu) “核”或“垓”二字形近而訛。夫《山海經》一書(shu) ,其文不雅馴,其中人物,世亦以子虛烏(wu) 有視之。《紀年》一書(shu) ,亦非可盡信者。而王亥之名,竟於(yu) 卜辭見之,其事雖未必盡然,而其人則確非虛構。可知古代傳(chuan) 說存於(yu) 周秦之間者,非絕無根據也。
王國維該文還說:王亥之名及其事跡,非徒見於(yu) 《山海經》《竹書(shu) 紀年》,周秦間人著書(shu) 多能道之。《呂覽·勿躬篇》:“王氷作服牛。”案:篆文氷作仌,與(yu) 亥字相似,“王仌”亦“王亥”之訛。《世本·作篇》:“胲作服牛”,《初學記》卷二十九引。又《禦覽》八百九十九引《世本》:“鮌作服牛”,鮌亦胲之訛。《路史》注引《世本》:“胲為(wei) 黃帝馬醫,常醫龍”,疑引宋衷注。《禦覽》引宋注曰:“胲,黃帝臣也,能駕牛。”又雲(yun) :“少昊時人,始駕牛。”皆漢人說,不足據。實則《作篇》之“胲”即《帝係篇》之“核”也。其證也。“服牛”者,即《大荒東(dong) 經》之“仆牛”,古服、仆同音。《楚辭·天問》:“該秉季德,厥父是臧。胡終弊於(yu) 有扈,牧夫牛羊。”又曰:“恒秉季德,焉得夫樸牛。”“該”即“胲”,“有扈”即“有易”,說見下。“樸牛”亦即“服牛”。是《山海經》《天問》《呂覽》《世本》,皆以王亥為(wei) 始作服牛之人。蓋夏初奚仲作車,或尚以人挽之。至相土作乘馬,王亥作服牛,而車之用益廣。《管子・輕重戊》雲(yun) :“殷人之王,立帛牢、服牛馬,以為(wei) 民利,而天下化之。”蓋古之有天下者,其先皆有大功德於(yu) 天下。禹抑鴻水,稷降嘉種,爰啟夏、周。商之相土、王亥,蓋亦其儔(chou) 。然則王亥祀典之隆,亦以其為(wei) 製作之聖人,非徒以其為(wei) 先祖。周秦間王亥之傳(chuan) 說,胥由是起也。
王亥不但被看作牛耕、牛車的發明者,和畜牧業(ye) 發明者,還被後人看作商業(ye) 始祖和五位財神爺之一,成為(wei) 古代中國民間信仰中的重要神靈。
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指出:王亥之所以名亥,也就是因為(wei) 他是畜牧業(ye) 的創始者。《說文》說:“亥為(wei) 豕,與(yu) 豕同。”段玉裁注:“謂二篆之古文,實一字也。”《論衡·物勢篇》也說:“亥,豕也。”是亥本即豕字。王亥之所以以亥為(wei) 名,我們(men) 疑心就是因為(wei) 在傳(chuan) 說中,他是畜牧業(ye) 的創始人的緣故。
王亥在中國民間信仰財神體(ti) 係中的地位,也很突出,在曆史上影響很大。
東(dong) 路財神比幹。作為(wei) 公正的象征,被百姓封為(wei) 文財神。
西路財神關(guan) 羽。關(guan) 羽拒絕曹操重金收買(mai) ,超越財富、以義(yi) 馭財。義(yi) 永遠大於(yu) 利。
南路財神柴王爺。五代後周世宗柴榮,一代聖主,俗稱“柴王爺”。由於(yu) 柴榮少年時推著小貨車一路向南而發財,被封為(wei) 南路財神。
北路財神趙公明。魏晉時期虛構人物,明朝小說《封神演義(yi) 》中,薑太公將其封為(wei) 武財神。
中路財神王亥。王亥是商湯建立商朝之前的國君,鼓勵人們(men) 拉著貨物外出交易,因為(wei) 當時外出做這種交易的人,大都是商國的人,所以人們(men) 便把搞貿易的都稱為(wei) “商人”。王亥開辟了中國商業(ye) 的先河,因此被人們(men) 稱為(wei) “華商始祖”。王亥老祖被道教封為(wei) 掌管中路財源的神明。
附:王恒】被司馬遷遺漏的商族領袖,也可能係商族第七代商侯。《殷本紀》曰:“冥卒,子振(亥)立。振卒,子微立。微卒,子報丁立。”冥、亥、微連續三代,未見王恒。屈原《天問》曰:“該秉季德,厥父是臧。……恒秉季德,焉得夫樸牛?……昏微循跡,有狄不寧。”文中提到季(冥)、該(亥)、恒、昏、微等五人。該和恒應該是兄弟,昏和微應該也是兄弟。
《殷本紀訂補與(yu) 商史人物徵》:王恒其人其事,不見《殷本紀》,卻見於(yu) 《楚辭·天問》,又得到甲骨卜辭的印證,意義(yi) 十分重大。此事由王國維《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全麵揭示,謂《天問》中,王亥之後有王恒一世,為(wei) 《山海經》、《世本》、《殷本紀》所不見。《天問》既雲(yun) “該秉季德,厥父是減”,又雲(yun) “恒秉季德,焉得夫樸牛?”由此可得兩(liang) 點結論。其一,王亥與(yu) 王恒當為(wei) 兄弟輩,其二,季為(wei) 王亥、王恒的父親(qin) 。而在《殷本紀》中,王亥(振)的父親(qin) 為(wei) 冥。那麽(me) 季與(yu) 冥是王亥與(yu) 王恒的諸父呢?還是季即冥呢?王國維主張後說,其論證:“季亦殷之先公,即冥是也。《楚辭·天問》曰‘該秉季德,厥父是減',又曰‘恒秉季德’,則該與(yu) 恒皆季之子,該即王亥,恒即王恒,皆見於(yu) 卜辭。則卜辭之季,亦當是王亥之父冥也。”王國維利用甲骨文材料研究商王世係,並增添王恒一世,為(wei) 訂補《殷本紀》打下了基礎。《天問》所記的王恒一世,是殷商世係研究中十分珍貴的資料。關(guan) 於(yu) 其深遠的意義(yi) ,王國維在《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評述到:“恒之一人,並為(wei) 諸書(shu) 所未載。卜辭之王恒與(yu) 王亥,同以王稱,其時代自當相接。而《天問》之該與(yu) 恒,適與(yu) 之相當。前後所陳,又皆商家故事,則中間十二韻自係述王亥、王恒、上甲微三世之事。然則王亥與(yu) 上甲微之間,又當有王恒一世。以《世本》、《史記》所不載,《山經》、《竹書(shu) 》所未詳,而今於(yu) 卜辭得之。《天問》之辭,千古不能通其說者,而今由卜辭通之,此治史學與(yu) 文學者所當同聲稱快者也。
微】又稱上甲微,王亥之子,《殷本紀》所列第八代商侯,是先公中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在商族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從(cong) 他開始商族的祭祀等活動有了較為(wei) 明確的規範和體(ti) 係。王國維《殷卜辭所見先公先王考》:商之先人王亥始以辰名,上甲以降皆以日名。《殷商史》:天有十日,甲為(wei) 其首。上甲是商代先公先王中第一個(ge) 以日為(wei) 名的人。皇甫謐說:“商家生子,以日為(wei) 名,蓋自微始。”因而上甲微是一個(ge) 極被重視的先公。甲骨卜辭中凡合祭先公先王的,常常是從(cong) 上甲開始。《國語 ·魯語》說:“上甲微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又說:“禘郊祖宗報,此五者,國之典祀也。”《孔叢(cong) 子·論書(shu) 篇》說:“書(shu) 曰,惟高宗報上甲微。”韋昭《魯語》注:“報,報德謂祭也。”又說:“上甲微.湯之先也。”上甲微是商代頭一個(ge) 以十幹為(wei) 名的祖先,德能帥契,所以受到商人的報祭。而王亥是上甲微之父,為(wei) 上甲微之所自出,所以就在王亥的亥字上邊,加上鳥圖騰的符號。
報丁】《殷本紀》所列第九代商侯,王國維勘正為(wei) 第十一代商侯。《殷本紀訂補與(yu) 商史人物徵》:卜辭有“示丁”,《殷虛書(shu) 契菁華》第九葉。蓋亦即報丁。報丁既作,又作示丁,則自上甲至示癸,皆卜辭所謂元示也。
《國語·魯語上》:“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後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商人禘舜而祖契,郊冥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幕,能帥顓頊者也,有虞氏報焉;杼,能帥禹者也,夏後氏報焉;上甲微,能帥契者也,商人報焉;高圉、大王,能帥稷者也,周人報焉。凡禘、郊、祖、宗、報,此五者國之典祀也。”禘、郊、祖、宗、報是殷人祭祀祖先的五種祭禮,報祭是其中之一。報丁、報乙、報丙,就是享受報祭的祖先。從(cong) 上甲微起,商族先公以天幹命名設祭。主壬主癸也被稱作示壬示癸,他們(men) 合起來被稱作上甲三報二示,也被稱作六示。示就是祖先神位和神靈的意思。
郭沫若《卜辭通纂》:殷之先世,大抵自上甲以下入於(yu) 有史時代,自上甲以上則為(wei) 神話傳(chuan) 說時代,此在殷時已然,觀其祀典之有差異,即可判知。
上甲六示的廟號以日幹為(wei) 名,其中上甲、報乙、報丙、報丁為(wei) 十幹之首,示壬、示癸則為(wei) 十幹之尾。為(wei) 何缺少中間的“戊、己、庚、辛”?這就關(guan) 係到廟號的由來問題。《殷本紀訂補與(yu) 商史人物徵》指出:“關(guan) 於(yu) 這些廟號的由來,學術界有生日說、死日說、卜選說等不同說法。卜選說是由李學勤提出來的,意思是祖先死後,為(wei) 了確定其廟號而經過占卜再選定的,就成湯以後的商王廟號看,這一說法是比較合理的。如成湯生前有名為(wei) 履,但在卜辭中其廟號稱大乙,其他如廟號卜丙,其生前名勝;廟號大庚,其生前名漸;廟號小甲,其生前名高;廟號雍己,其生前名仙,等等,均見於(yu) 古本《竹書(shu) 紀年》。上甲、報乙、報丙、報丁前後相連可能是卜選時的巧合,示壬、示癸相連也可能是卜選時的巧合。”
報乙】《殷本紀》所列第十代商侯,王國維勘正為(wei) 第九代商侯。王國維《殷卜辭所見先公先王續考》:上甲之後諸先公之次,當為(wei) 報乙、報丙、報丁、主壬、主癸,而《史記》以報丁、報乙、報丙為(wei) 次,乃違事實。又據此次序,則首甲、次乙、次丙、次丁,而終於(yu) 壬、癸,與(yu) 十日之次全同。
報丙】《殷本紀》所列第十一代商侯,王國維勘正為(wei) 第十代商侯。
主壬】《殷本紀》所列第十二代商侯。《殷卜辭所見先公先王考》:卜辭屢見示壬、示癸,羅參事謂即《史記》之主壬、主癸,其說至確,而證之至難。今既知為(wei) 上甲,則示壬、示癸之即主壬、主癸,亦可證之。卜辭曰“辛巳卜大貞:之自元示三牛,二示一牛。”《前編》卷三第二十二葉。又曰“乙未貞:其求自十又三示牛,小示羊。”《後編》卷上第二十八葉。是自上甲以降均謂之“示”,則主壬、主癸宜稱示壬、示癸。
主癸】《殷本紀》所列第十三代商侯。癸是今日流行甲子之最後一位。皇甫謐《帝王世紀》說:“商家生子,以日為(wei) 名,蓋自微始。”中國幾千年來的甲子紀年紀時製度,可能就始於(yu) 商代的起名製度和祭祀製度。
天乙】名履,即商湯,《殷本紀》所列第十四代商侯,由於(yu) 他滅夏桀而帝有天下,成為(wei) 商王朝的第一代帝王,與(yu) 堯、舜、禹、周文、周武並列,成為(wei) 華夏民族最有影響力的先王之一。
《荀子·成相》曰:“契玄王……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湯。”十四世包括成湯在內(nei) ,因為(wei) 他是先當商侯,再當商王的。
《殷本紀》所列十四世先公中,僅(jin) 有昌若、曹圉二人不見於(yu) 殷墟卜辭。隨暫時不見於(yu) 卜辭,未必能證明其無,因為(wei) 殷墟卜辭在得到學者關(guan) 注、收集之前,被民間作為(wei) 中藥,銷售甚廣,散佚甚多。尚未見於(yu) 卜辭與(yu) 文獻者,有待進一步研究。
另一方麵,根據今世學者研究,卜辭中所出現的商族領袖,尚有未被《殷本紀》列為(wei) 先公者。《殷卜辭所見先公先王考》指出:“卜辭稱‘自(上甲)十有三示’,而《史記》諸書(shu) 自上甲至主癸,曆六世而僅(jin) 得六君,疑其間當有兄弟相及而史失其名者,如王亥與(yu) 王恒疑亦兄弟相及,而《史記》諸書(shu) 皆不載。蓋商之先公,其世數雖傳(chuan) ,而君數已不可考。又商人於(yu) 先王、先公之未立者,祀之與(yu) 已立者同,見後。故多至十有三示也。”王國維詳細介紹了王恒故事,他就可能是司馬遷遺漏的先公。
不過,卜辭中所列商族領袖而不見於(yu) 《殷本紀》,是不是一定可以補入先公序列呢?那也未必。《孟子·萬(wan) 章上》雲(yun) :“湯崩,太丁未立,外丙二年,仲壬四年。”然後由太甲繼位。既然跟先王一起接受祭祀者有未登王位之太丁,那麽(me) ,跟先公一起接受祭祀者也可能有未登侯位者。故王國維解釋說,卜辭中子上甲至癸雖然“十有三示”可能包含了“諸先公兄弟之立與(yu) 未立者”。假如多出的七“示”都是“未立者”,則《殷本紀》所記依然是準確的。王國維這句推測,等於(yu) 維護了《史記》的權威性。
比較一下王國維所列殷商先公世係,與(yu) 司馬遷所列殷商先公世係的異同:
司馬遷所列十四世: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微→報丁→報乙→報丙→主壬→主癸→天乙(商湯)。
司馬遷所列十四(五)世:契→昭明→相土→昌若→曹圉→冥→振→(恒→)微→報乙→報丙→報丁→主壬→主癸→天乙(商湯)。
二人所列殷商先公世係,有三個(ge) 差異。第一,司馬遷所列“昌若、曹圉”,王國維未見殷商卜辭提及,闕如。但“未見”不等於(yu) “沒有”,有待進一步研究。第二,司馬遷未列“恒”,王國維認為(wei) 他跟王亥(振)一起享受君王之祭,可能是王亥與(yu) 上甲微之間的一任先公。但王國維推測司馬遷不列之理由:可能因為(wei) 在任時間太短,被史家和文獻有意忽略。第三,司馬遷所列“報丁→報乙→報丙”順序,被王國維糾正為(wei) “報乙→報丙→報丁”,僅(jin) 將報丁往後挪了兩(liang) 位。王國維也提出了司馬遷如此排列可能係排列依據不同,而不能簡單視為(wei) 錯誤。
王國維的研究,證明司馬遷《史記·殷本紀》所列殷商先公世係,基本準確,甚至是完全準確。由此可以推斷,司馬遷寫(xie) 作《殷本紀》,有十分可靠的傳(chuan) 世文獻作為(wei) 依據,而不是勉強推定。隻是由於(yu) 時間過於(yu) 久遠,司馬遷當年所見文獻,早已散佚,今人無法得見。由此可以進一步推斷,古人著史,都是有可靠依據的,我們(men) 斷斷不能因為(wei) 今天看不見其所依據的原始文獻,就不負責任地臆想他們(men) 的記述是出於(yu) 不負責任的臆想。我們(men) 對於(yu) 古人留下的文獻,必須懷有一種嚴(yan) 謹的、恭敬的態度,可以謹慎考辨,不可輕易否定。
西元1917年,甲骨文專(zhuan) 家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應羅振玉約稿,寫(xie) 出《殷卜辭中所見先公先王考》。年長十一歲的羅振玉(1866年8月8日—1940年5月14日)高度讚賞,回信說:我去年冬天以來一直鬧胃病,今讀大作,“積屙若失”——大病馬上好了。羅振玉還說,我早就說過,能繼承我甲骨文研究衣缽者,必是先生,沒想到你的成果來得這麽(me) 快啊!過了五天,羅振玉又寫(xie) 了第二信,繼續討論王國維的學術發現。王國維在旅途中轉輾收到羅振玉二信,“開緘狂喜”。一位為(wei) 別人的學術成就高興(xing) 得大病都消失了,一位為(wei) 得到學術共鳴而狂喜,這就是我老念叨的“文化熱情”。缺乏文化熱情的人,不會(hui) 有這種表現。一個(ge) 人想做點小學問,有正常得智商和勤奮就能做到,要想做出大學問,必須秉有非凡的文化熱情。這種文化熱情,即是一種天生的稟賦,也是一種我將無我、擔當天下的道德修煉。
明清以來,在樸學、考據學的發展過程中,學者們(men) 對中國曆史文獻及儒學義(yi) 理(主要是宋明理學)提出了一些質疑,致力於(yu) 辨析文獻真偽(wei) 、校勘文字、考證地理沿革及典章製度流變等等,使中國學問變得更加紮實。近代以降,中國在列強侵淩下反複失敗,仁人誌士欲拯民水火而不得。經過連續半個(ge) 世紀失敗與(yu) 屈辱的折磨,一些士大夫逐漸失去了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盲目崇尚西方文教與(yu) 學問,於(yu) 是將明清學者的質疑勘正精神發展到反麵,變成了對中國文教及學問的批判與(yu) 拋棄。一部分激進分子,甚至發展為(wei) 對於(yu) 中國曆史、中國製度、中國文獻、中國文化的全麵否定。到清末民初時期,有人將儒家史學看作“偽(wei) 史學”,《尚書(shu) 》《史記》等經典文獻對於(yu) 上古曆史的記述,被他們(men) 說成隨意編造的神話。作為(wei) 中國文明源頭的五帝時代、夏商時代,被他們(men) 一刀切斷而不予承認。中國“五千年文明”的身份無法維護,連“三千年文明”都遭遇嚴(yan) 重挑戰。
在否定中國史學可靠性權威性的時代思潮中,王國維依據殷商卜辭內(nei) 容,以考古學與(yu) 曆史文獻相結合的“二重證據法”,係統地考證了殷商先公先王的名號,排列出一個(ge) 可靠的殷商王公世係,從(cong) 而證明《史記》《世本》所記載的殷商曆史,完全真實可靠。從(cong) 此之後,中外學者再也沒有理由否定殷商曆史,中國曆史文獻的真實可靠性和權威性,得到一次紮紮實實的伸張,中國“三千年文明”古國的身份終於(yu) 保住。以王國維為(wei) 代表的甲骨文專(zhuan) 家,既然證明了《尚書(shu) 》《史記》所述殷商史是信史,那麽(me) ,對於(yu) 中國文獻所述夏史和五帝史,也就存在被現代學術重新證明的可能性,而不應信口雌黃一句話否定。王國維的殷商曆史研究,在維護中國文明古國身份、鞏固中國文獻真實性權威性方麵,作出了傑出貢獻。《殷卜辭所見先公先王考》《殷卜辭所見先公先王續考》二文雖然篇幅很短,卻重若千斤。
本文主要參考文獻:
王國維《殷卜辭所見先公先王考》,《觀堂集林》河北教育出版社2023年版。
胡厚宣胡振宇《殷商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韓江蘇江林昌《殷本紀訂補與(yu) 商史人物徵》,中國社會(hui) 科學出版社2010年版。
皇甫謐《帝王世紀》
佚名《今本竹書(shu) 紀年》
(乙巳年春,餘(yu) 為(wei) 國學教育書(shu) 院博士課堂講授司馬遷《史記·殷本紀》,本文是其講義(yi) 第二章。乙巳年正月十七日,西元20250214日,摩羅記於(yu) 唐山開源農(nong) 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