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陳緒平作者簡介:陳緒平,男,字子茂,號爾雅台,西元一九六九年生,湖北陽新人。長期從(cong) 業(ye) 於(yu) 互聯網科技界,曾任阿裏巴巴資深架構師,現任某上市公司高管。 |
《論語》是六經的綱要,孔門心法盡在其中
作者:爾雅台
來源:作者授權伟德线上平台發表
時間:孔子二五七六年歲次乙巳二月初一日戊辰
耶穌2025年2月28日
一、孔子之學盡在六經
《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刪定《詩》《書(shu) 》、製定《禮》《樂(le) 》,晚年闡釋《周易》並修訂《春秋》,門下弟子三千人,精通六藝的七十二人。
這裏的“六藝”即指六經,包括《詩》《書(shu) 》《禮》《樂(le) 》《易》《春秋》。從(cong) 教化的角度稱為(wei) “藝”,從(cong) 常道的角度稱為(wei) “經”而已。
《莊子·天下篇》說:
“詩以道誌,書(shu) 以道事,禮以道行,樂(le) 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
《詩》用以表達心誌,《書(shu) 》用以記載事務,《禮》用以規範行為(wei) ,《樂(le) 》用以調和情感,《易》用以闡明陰陽變化,《春秋》用以正定名分。總之,全部人類生活和總體(ti) 實踐盡在其中六經。六經貫通天地、橫亙(gen) 古今而無所不包,是永恒的真理。
《禮記·經解》引孔子的話說:
“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wei) 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疏通知遠書(shu) 教也,廣博易良樂(le) 教也,潔靜精微易教也,恭儉(jian) 莊敬禮教也,屬辭比事春秋教也。”
進入一個(ge) 國家,其教化便可知曉:人民溫和敦厚,是《詩》教之功;通達而識遠,是《書(shu) 》教之功;心胸寬廣而平易良善,是《樂(le) 》教之功;清淨精微,是《易》教之功;恭謹儉(jian) 樸而莊重,是《禮》教之功;善於(yu) 敘事析理,是《春秋》教之功。故六藝的教化,無論聖賢凡愚,皆不出其外,無人能超越。
因此,馬一浮先生說:
“六藝之道,條理粲然,聖人之知行在是,天下之事理盡是,萬(wan) 物之聚散,一心之體(ti) 用,悉具於(yu) 是。”
六藝的學問,條理清晰,井然有序。聖人的智慧和實踐都體(ti) 現在這裏,天下所有事情的道理也都在這裏。萬(wan) 物的聚散、內(nei) 心的體(ti) 用,都完整地包含在這學問之中。
故馬一浮先生又說:
“吾人欲究事物當然之極則,盡自心義(yi) 理之大全,舍是未由也。聖人用是以為(wei) 教,吾人依是以為(wei) 學,教者教此,學者學此,外乎此者,教之所由廢,學之所由失也。”
我們(men) 如果想要探究事物的規律,窮盡自己內(nei) 心的義(yi) 理,除了學習(xi) 這些,別無他法。聖人用這些來教導我們(men) ,我們(men) 也依據這些來學習(xi) 。教的內(nei) 容就是這些,學的內(nei) 容也是這些。如果離開了這些,教育就會(hui) 荒廢,學問也會(hui) 迷失。
二、《論語》是孔門問學心得之集結
《論語》是孔子教弟子學六經時,師生之間相互問答的心得匯編。《漢書(shu) ·藝文誌》班固說,《論語》是孔子應答弟子、時人以及弟子相互討論而記錄下來的言論。
《漢書(shu) ·藝文誌序》說:
“仲尼沒而微言絕,七十子喪(sang) 而大義(yi) 乖。”
“微言”指精微隱晦之言,亦可稱深奧之言,學者聽聞後未必能完全理解,故稱“微隱”。“大義(yi) ”指圓滿周遍的道理,與(yu) “小節”相對。孔子去世後精微的言論斷絕,七十弟子離世後根本的道理出現分歧。
故曰:
“聖人之言,亦無有小大,但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
聖人的言論本無大小之分,但賢者能領悟其根本,不賢者僅(jin) 識得細枝末節。這是從(cong) 學人根器而言,根器有大小,故所得之義(yi) 理亦有大小。
當然,七十弟子皆具大根器,故他們(men) 所傳(chuan) 承的是根本大義(yi) ;若後世學者見識淺小,大義(yi) 便會(hui) 乖離。
如今若要通曉群經,須先明白“微言大義(yi) ”。欲明此理,當從(cong) 《論語》入手,因其皆為(wei) 孔門問答之語。
研讀《論語》若不能得其宗旨,所聞皆是微言;若得其宗旨,方知是大義(yi) 。若二者兼得,則如同孔子未逝、七十弟子未散,豈非大幸之事?
故馬一浮先生說《論語》大義(yi) 無不貫穿六藝之精髓,若能舉(ju) 一反三,全在善於(yu) 體(ti) 悟。如聞詩而知禮,聞禮而知樂(le) ,是謂告往知來,聞一知二。
“若顏淵聞一知十,即是合下明得一貫之旨,此真圓頓上機。”
如果顏淵能夠做到“聽一知十”(領悟一點便能推知十點),說明他當下已透徹理解孔子一以貫之的核心思想,這確實是圓滿頓悟、最上乘的根器與(yu) 悟性。
故曰:
“舜何人也,予何人也,有為(wei) 者亦若是。切望猛著精采,勿自安於(yu) 下機也。”
舜是什麽(me) 樣的人?我又是什麽(me) 樣的人?隻要立誌有所作為(wei) ,人人都能像舜一樣成就聖賢!懇切希望(你)奮力激發才智、展現光彩,切莫甘願停留在下等根器的境界中。
綜上所述,《論語》一書(shu) 實為(wei) 六經的精髓。正如馬一浮先生所言“論語大義(yi) 無往而非六藝之要”。
三、《論語》是六經入門的最佳階梯
《史記》所稱的“六藝”即六經。後世多言“五經”,或因《樂(le) 經》亡於(yu) 秦火。但從(cong) 經教而言,樂(le) 教存於(yu) 宗廟、孔廟之中,曆代沿革,從(cong) 未斷絕。
隻是漢武帝設五經博士,至朱子確立四書(shu) 五經體(ti) 係,“五經”之稱雖不嚴(yan) 謹,卻也形成學術傳(chuan) 統。
漢代製度以五經兼攝《論語》,因五經皆依孔子之學而立;近世以《四書(shu) 》置於(yu) 五經之前,因《四書(shu) 》乃五經義(yi) 理之濃縮,皆有其緣由。
漢唐以來,學者或專(zhuan) 攻一經,或兼通多經,皆需兼習(xi) 《論語》《孝經》;宋明以後,士人必學《四書(shu) 》,兼修《孝經》。《論語》始終是通達六經的關(guan) 鍵。
《周易》說“複歸可見天地之心”,自漢至宋乃至今日,研習(xi) 《論語》者,皆以明經而師法孔子,唯求學問與(yu) 經典相契而已。
故簡朝亮先生說:
“論語之經,六經之精也,百氏之要也,萬(wan) 世之師也,所謂自生民以來未有盛於(yu) 孔子也。”
《論語》之經,是六經的精華、百家的綱要、萬(wan) 世的師表,正所謂自有人類以來,未有超越孔子之人。
故曰:
“天不生仲尼,萬(wan) 古如長夜。”
孔子是天地之間第一人。《論語》是天地之間第一書(shu) 。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