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稼三百載,風義(yi) 桑梓前
——陳廷敬家族的家訓與(yu) 家風
作者:朱昌榮(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曆史理論研究所黨(dang) 委書(shu) 記、所長)
來源:《學習(xi) 時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六年歲次乙巳正月廿七日甲子
耶穌2025年2月24日
在清朝,大學士陳廷敬的陳氏家族聲名遠揚。這個(ge) 家族在山西澤州(今晉城),跨越明清兩(liang) 代,人才輩出,湧現出41位貢生、19位舉(ju) 人,9人中進士,6人入翰林。大學士陳廷敬更是在政治上多有建樹,為(wei) 清初社會(hui) 的重建貢獻卓越,備受康熙帝讚譽,稱其為(wei) “是極齊全底人”。乾隆皇帝也曾親(qin) 書(shu) “德積一門九進士,恩榮三世六翰林”的楹聯,彰顯陳氏家族的榮耀。陳氏家族能成為(wei) 北方顯赫的文化大族,與(yu) 其獨特的家訓和優(you) 良的家風密不可分。
治本於(yu) 農(nong) ,詩書(shu) 傳(chuan) 家
曆史上的澤州地區,“地接舜畊,故多務農(nong) ”。陳氏家族在明末時已成為(wei) 富甲一方的大家族,其財富積累的重要途徑便是耕讀。家族向來重視子弟教育,陳廷敬的祖父陳經濟,特意建立家塾,教導子侄讀書(shu) 。他不以體(ti) 罰威懾,而是以身作則,踐行忠信勤儉(jian) 的品德。
陳廷敬的伯父陳昌言在《先農(nong) 壇》中闡述了對耕讀的重視:“上治本於(yu) 農(nong) ,務茲(zi) 稼與(yu) 穡。敢雲(yun) 南畝(mu) 勞,粢盛在黍稷。種種包元氣,粒粒匪易得。民事不可緩,宵晝所當亟。無逸知乃艱,豳風其可則。姬曆何八百,首重在民食。”認為(wei) 農(nong) 業(ye) 是國家的根本,農(nong) 事不可懈怠。陳昌言的弟弟,即陳廷敬的父親(qin) 陳昌期,也繼承了這一家訓思想。他回憶道,在明朝末年兄長在外為(wei) 官時,自己依靠耕讀管理家政,一點一滴積累起家族的基業(ye) 。陳廷敬在編撰《陳氏家譜》時也寫(xie) 道“耕稼三百載,風義(yi) 桑梓前”。
明清時期,陳氏家族堪稱“世傳(chuan) 詩賦重”的典範,有詩文流傳(chuan) 的族人多達256位。陳廷敬曾總結家族詩書(shu) 傳(chuan) 家的特點,認為(wei) “其詩書(shu) 仁義(yi) 之澤源遠流長,所鍾祥而挺生者有由然也”。
學有淵源,持家有道
陳廷敬的祖父陳經濟,學識淵博,且為(wei) 人篤孝尚義(yi) ,在鄉(xiang) 黨(dang) 中德高望重。鄉(xiang) 人遇到爭(zheng) 訟之事,常找陳經濟斷公道,他講道理深入淺出,隻需幾句話就能調解好矛盾,讓人心悅誠服。鄉(xiang) 裏人對他倍加尊崇,甚至有“寧為(wei) 刑罰所加,不為(wei) 陳君所短”的讚譽,可見其威望。
陳廷敬的父親(qin) 陳昌期是程朱理學的虔誠信奉者和實踐者,他為(wei) 學以窮經為(wei) 首要任務,對《易》《禮經》研究頗深,尤其喜愛程子的《易傳(chuan) 》。他一生言行皆符合經義(yi) ,居家生活作息規律,對母親(qin) 孝順有加,即便母親(qin) 去世後,依然保持早起的習(xi) 慣。他生活簡樸,不貪圖享受,無不良嗜好,從(cong) 不因小事鞭打僮奴,飲食簡單,常穿破舊衣服,即便麵對精美的食物也隻是略嚐輒止。清人趙士麟認為(wei) ,陳昌期明白天道人事的原理,懂得盈虛消息的變化,一心積德。這種品德影響了陳廷敬,使其以清望受到朝廷重視,輔佐天子實現文治教化,澤被天下,這正是家學的體(ti) 現。
陳廷敬的祖母範氏出身官宦家庭,自幼嫻熟禮教。嫁入陳氏家族後,持家有道,侍奉婆婆盡心盡力。婆婆生病時,她不解發辮,親(qin) 自照顧,甚至為(wei) 婆婆浣滌廁所。婆婆臨(lin) 終前,希望子孫能像範氏侍奉自己一樣侍奉她,可見範氏婦道之賢。
陳廷敬的母親(qin) 張氏同樣出身官宦名族。張氏孝敬長輩,家中清貧時,親(qin) 自承擔烹飪縫紉等瑣事。張氏子女眾(zhong) 多,又要辛苦勞作,即便產(chan) 後三日也會(hui) 去侍奉範太夫人。家中米鹽器物時常短缺,她常常賣掉簪珥來置辦。張氏熟讀經書(shu) ,善於(yu) 教子,陳廷敬入學後,張氏每晚都會(hui) 點燈督促陳廷敬的功課,與(yu) 塾師要求無異。在嚴(yan) 格的要求下,陳廷敬得以學成出仕。
樂(le) 善好施,澤被鄉(xiang) 裏
陳氏家族有著樂(le) 善好施的家風。陳廷敬五世祖陳修為(wei) 人慷慨,不看重錢財,遇到生活困難的人,總是拿出錢財和糧食救濟他們(men) 。對於(yu) 那些無力償(chang) 還的人,他會(hui) 毀掉借據,不再追究,因此被鄉(xiang) 人傳(chuan) 頌。
陳廷敬的曾祖陳三樂(le) ,孝友性成,行義(yi) 夙具,喜周人之難,扶人之危。凡是有人前來求助,他都會(hui) 邀請對方坐在槐樹下的石頭上,盡力滿足其需求。即便自己手頭不寬裕,也會(hui) 想方設法周轉,不讓求助者失望而歸。陳三樂(le) 去世後,每當遇到饑荒或有人因吉凶之事無力操辦時,人們(men) 都會(hui) 感歎,仿佛失去了慈愛的父母。
同治《陽城縣誌》記載了陳三樂(le) 救濟鄉(xiang) 鄰的諸多事跡。在災年,他減少自己的餐食,等待饑餓的人到來,讓他們(men) 在槐蔭下休息,並提供食物,往來的人絡繹不絕,至今那槐蔭下的坐石依然存在。有一年年末,陳三樂(le) 感染寒疾臥床休息,突然有人前來告急,他想要起身拿出錢財相助,母親(qin) 勸阻說風太大,可等到早晨再去。他重新躺下後,卻輾轉難眠,對母親(qin) 說,別人遇到急事來求助,每一刻都如同一年那麽(me) 漫長。我擔心此事無法入睡,這樣我們(men) 兩(liang) 人都不得安寧。於(yu) 是急忙起身,拿出囊中錢財給了求助者,笑著說,這下可以安心睡覺了。
陳廷敬之父陳昌期更是常年節衣縮食,儲(chu) 存盈餘(yu) 以備水旱之災。在明朝末年兵荒馬亂(luan) 之際,他曾拿出全部的糧食儲(chu) 備,不惜毀家紓難。陳廷敬詳細記錄了此事:“先公治家勤儉(jian) ,以其餘(yu) 賙給鄉(xiang) 人。”康熙二十七年,關(guan) 中發生饑荒,朝廷發放帑金賑濟,陳昌期再次捐助錢糧。此事引起了清政府及官員的高度關(guan) 注,鄉(xiang) 人感恩戴德,甚至請求官府表彰。陳昌期得知後急忙阻止,然而鄉(xiang) 人愈發感動,紛紛罷市輟農(nong) ,向上級請求旌表建祠。最終,此事傳(chuan) 到禮部,陳昌期請求停止表彰。禮部官員感歎不已,最終同意了他的請求,但鄉(xiang) 人對他的懷念和歌頌之情難以抑製,刻石記載其事跡的竟達三十多處。陳昌期臨(lin) 終之時,還拿出篋中的錢財換成米糧,救濟鄰裏。即便當時諸子可能麵臨(lin) 無食可吃的境地,他也毫不介意。
陳氏家族數代人始終秉持樂(le) 善好施的家風,這一家風也深刻影響了陳廷敬日後的施政。當時的人說,每當朝廷大臣集會(hui) 議事,陳廷敬總是深思熟慮,議論的內(nei) 容也對民生多有裨益。人們(men) 稱讚他秉承聖主民為(wei) 邦本的謀略,卻不知他其實是深受家風的熏陶。
清勤自守,不懷私心
陳廷敬的三世祖陳秀擔任西鄉(xiang) 尉時,以清操勁節聞名,深受上官推重和鄉(xiang) 民愛戴。陳秀是陳氏家族家訓的奠基人。他在明弘治年間任陝西西鄉(xiang) 縣典史時,因擔憂子孫荒廢學業(ye) ,撰寫(xie) 教子詩詞,強調“勤、儉(jian) 、學、善、廉”,尤以“廉”為(wei) 重。這些詩詞成為(wei) 陳氏家訓的基礎。如《南宮一枝花》:“爺今係宦途,兒(er) 獨營家計。清勤爺自守,孝友在兒(er) 為(wei) 。爺事兒(er) 知,濁富非吾誌,寧懷一念私!享濁富徇利亡身,懷私心違天害理。”再如“修職業(ye) 要如清獻(趙抃),不貪財欲比元之(王禹偁)”,訓誡後人為(wei) 官要清勤自守,不懷私心。
陳秀之後,家族子弟通過科舉(ju) 入仕日益增多,因此陳氏家族愈加重視官德教育。例如,陳廷敬的祖母範氏就非常重視對後代的教育,陳昌言(陳廷敬的伯父)出仕後,她多次告誡他:為(wei) 吏之道,以廉恕為(wei) 本。禦史以不愧朝廷耳目為(wei) 得其職。陳昌言對母親(qin) 的教誨奉之唯謹,不敢稍有違背。他任職江南學政時,絕苞苴,杜請托,風教丕振疇昔,大力整頓風氣。
陳廷敬初為(wei) 官時起,他的父親(qin) 陳昌期就孜孜不倦以清廉告誡他。康熙元年(1662年),陳廷敬回家探親(qin) ,其父陳昌期了解了他為(wei) 官的情況,說:“汝清品正爾難得!”陳廷敬每每回憶起父親(qin) 的這句話,都會(hui) 感動流淚。陳廷敬的母親(qin) 張氏也時常寫(xie) 信訓誡他。康熙四年,陳廷敬假滿回京,張氏告誡他:“慎毋愛官家一錢。”至陳廷敬成為(wei) 康熙朝重臣時,陳氏家族達到鼎盛。陳廷敬自述:等到我在京城為(wei) 官,每次父親(qin) 有書(shu) 信寄來,母親(qin) 也一定親(qin) 手寫(xie) 信來教誨告誡我。我能夠一直兢兢業(ye) 業(ye) 、堅守本分至今,固然是因為(wei) 主上給予的不同尋常的恩情,也是父母雙親(qin) 的教誨才讓我這樣的。
陳廷敬的次子陳豫朋為(wei) 清康熙甲戌年(1694年)進士,曾任筠連縣知縣、湖廣省學政等職。陳豫朋在為(wei) 《午亭山人第二集》所作跋中提到,自己學識淺薄,雖在仕途上不得誌,但始終牢記先世清白傳(chuan) 家的教誨,從(cong) 未因受賄而身敗名裂。集中又有憶先祖句曰:“不負當年過庭語,先公曾許是清官。”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