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誌剛 著《早期中國燕饗禮研究》出版暨後記
書(shu) 名:《早期中國燕饗禮研究》
作者:李誌剛
出版社:武漢大學出版社
出版時間:2024年12月
【主編簡介】
李誌剛,1983年生,湖北崇陽人,曆史學博士,湖北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國古代禮製、先秦秦漢史。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早期中國燕饗禮研究”、山東(dong) 社科項目“泰山禮製研究”,及山東(dong) 省青創科技計劃項目、引育計劃項目,省教學改革項目、省高校人文項目等課題。發表論文30餘(yu) 篇,出版論著及古籍整理《禮可以觀:早期中國古禮研究論稿》《斷裂與(yu) 重生:山東(dong) 地方婚喪(sang) 禮俗百年變遷》《早期中國燕饗禮研究》《儀(yi) 禮集釋(合作)》數種。
【內(nei) 容簡介】
燕饗是古代禮製的重要內(nei) 容,涉及周天子招待國君、諸侯招待貴族、貴族之間等不同層級。該書(shu) 利用甲骨、金文等出土材料,結合相關(guan) 傳(chuan) 世禮典文獻,以先秦至東(dong) 漢時期[即一般所言“早期中國”(Early China)所述時段]燕饗禮為(wei) 研究對象,討論了祭禮與(yu) 饗禮的關(guan) 係、饗“屍”的過程,以及古禮中“賓道”等問題。有利於(yu) 加深對宗周禮樂(le) 製度的理解,以及從(cong) 禮製視角觀察自先秦至東(dong) 漢時期中國社會(hui) 的變遷。
【目錄】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對象
第二節 核心概念
第三節 學術前史
第四節 史料、方法與(yu) 價(jia) 值
第一章 祭饗:以神為(wei) 賓之禮
第一節 祭饗對象
第二節 祭饗儀(yi) 式
第三節 以神為(wei) 賓
第四節 神靈形象與(yu) 屍禮
第二章 賓饗:以人為(wei) 賓之禮
第一節 賓饗概述
第二節 商周王室的饗臣以賓禮
第三節 春秋時代的君臣饗禮
第四節 祭饗與(yu) 賓饗的異同
第三章 燕禮:在“醉不忘禮”與(yu) “不醉無歸”之間
第一節 燕禮概述
第二節 射禮與(yu) 燕禮
第三節 祭祖後燕兄弟、宗人
第四節 燕屍之禮:儐(bin) 屍
第五節 落禮後的燕飲
第六節 君臣私宴
第四章 尊君與(yu) 燕饗禮
第一節 “天子無客禮”考辨
第二節 “臣饗君”問題
第三節 “不以公卿為(wei) 賓”問題
第四節 《儀(yi) 禮·燕禮》中的“主人”身份
第五章 尊賓與(yu) 燕饗禮
第一節 賓主的麵向與(yu) 位次
第二節 賓主授受禮
第三節 尊賓與(yu) 尚賢
第四節 賓諫、不純臣與(yu) 賓道
第六章 變異與(yu) 新生:漢代的燕饗禮
第一節 朝禮與(yu) 宴飲
第二節 君臣私飲
第三節 民眾(zhong) 聚飲
第四節 養(yang) 老與(yu) 鄉(xiang) 飲酒
第七章 神聖與(yu) 狂歡:燕饗禮的功能
第一節 親(qin) 宗
第二節 敬友
第三節 安賓
第四節 樂(le) 民
第八章 禮以觀命:禮容與(yu) 命運
第一節 禮容的內(nei) 與(yu) 外
第二節 觀容測命:失禮與(yu) 命運
第三節 觀者與(yu) 觀看之道
第四節 共享的知識:禮作為(wei) 一種生活方式
結語
主要參考文獻
後記
【後記】
到寫(xie) 後記的時候,突然覺得還要對“賓道”二字,再加強調。如前所論,君臣上下要求絕對忠誠,賓主內(nei) 外則是肝膽相照。君臣是統治關(guan) 係,基於(yu) 恐懼、服從(cong) 、暴力與(yu) 忠誠;賓主更像夥(huo) 伴或僚友,基於(yu) 熱情、平等、協作與(yu) 友愛。用賓主替代君臣以分庭抗禮,賓道蘊藏其中。在相對平等的禮儀(yi) 實踐中,進入“醉不忘禮”與(yu) “不醉無歸”之境,通上下之情,和同儕(chai) 之誼,盡忠告之益。這是燕饗禮的重要功能,也是區別於(yu) 其它禮製的主要特征。定庵先生言:“賓也者,三代共尊之而不遺也。”賓者,非倡優(you) 畜之者所可比也。本書(shu) 僅(jin) 是從(cong) 燕饗角度,為(wei) 定庵《賓賓》一文作注腳。
五倫(lun) 定型以後的中國,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成了無可爭(zheng) 議的天道人倫(lun) 。而賓主一倫(lun) ,僅(jin) 在天子待“二王三恪”、衍聖公或蠻夷來朝等少數場合發揮作用,在日常生活中變為(wei) 瑣碎待客之儀(yi) ,施用範圍與(yu) 價(jia) 值大大縮水,被逐出倫(lun) 常的主軌道。近代以來,國人詬病綱常之落後,喜說“平等”,而賓主之道恰恰是最能體(ti) 現平等意識的一倫(lun) 。在尊卑等級森嚴(yan) 的古代中國,特加強調這一絲(si) 殘存的平等意識,彌足珍貴。這或許是我們(men) 對中國文化的一點責任,揭取精華並創造性轉化,開出文化新局麵。
除此之外,也為(wei) 了自我鞭策。十年磨一劍,雖有諸多缺憾,燕饗禮研究終於(yu) 還是要告一段落。開啟下一個(ge) 課題,時時醞釀於(yu) 心。具備“化幹戈為(wei) 玉帛”功能的賓禮,逐漸成為(wei) 我下一個(ge) 目標。賓禮是“五禮”之一,內(nei) 容更加豐(feng) 富,自然也蘊含更充足的賓道觀。主賓關(guan) 係作為(wei) 五倫(lun) 之外的“第六倫(lun) ”,需要有更多的闡釋與(yu) 論證。有嚴(yan) 重拖延症的我,借此提前的自我警示,希望未來有個(ge) 好的開始。
時間回到十幾年前。大概是2006年左右,馮(feng) 天瑜先生發表了關(guan) 於(yu) “封建”係列論文,並出版《“封建”考論》,在學界引起轟動。在讀大三的我,雖懵懂但也心存敬慕,冒昧寫(xie) 了一封請教信。好像問了兩(liang) 個(ge) 問題,一是為(wei) 什麽(me) 唐朝之前的少數民族政權,多慕華夏,積極尋求漢化,且很少製造本民族的文字,如匈奴、鮮卑、羯、氐、羌;而之後的少數民族似有更強的民族主體(ti) 意識,且多要製造出本民族的文字,比如契丹、女真、蒙古與(yu) 滿清。二是古代皇帝為(wei) 了加強獨裁統治,為(wei) 什麽(me) 喜歡把民眾(zhong) 原子化,以便分而治之,但又組織化搞保甲製。為(wei) 什麽(me) 皇帝獨裁步步加深。沒想到馮(feng) 先生竟給我回了親(qin) 筆信。在信中,馮(feng) 先生說這兩(liang) 個(ge) 問題太大,不好詳細言之,鼓勵我考武漢大學碩士研究生。這讓我深受鼓舞,第二年便入武漢大學曆史學院跟隨楊華老師攻讀中國文化史方向學位。
在武大曆史學院、中國傳(chuan) 統文化研究中心,領略馮(feng) 先生、楊老師的風範與(yu) 教諭。也時常從(cong) 楊老師處,聽到關(guan) 於(yu) 馮(feng) 先生的學問與(yu) 逸聞,感受其道德文章。馮(feng) 先生重視明末清初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三大思想家,晚年論“周製”“秦製”,心有憂思,行有大道,愈見明晰而通透。2023年1月12日,在神州大地疫情肆虐之際,馮(feng) 先生遽然仙逝,我心傷(shang) 之!馮(feng) 先生的鼓勵,難以忘懷。這兩(liang) 個(ge) 問題也一直縈繞於(yu) 心,可能確實太大,至今沒有答案。或許正如馮(feng) 先生論周秦二製的優(you) 劣及向現代轉型的難易,提到周製能更順利進入現代國家。學術盛衰以百年論升降,政教也如此。賓道觀是周製的內(nei) 容,實踐出真知,孤寂無所免,我輩當努力。
本書(shu) 是在博士論文基礎上,修改而成。感謝導師楊華先生。當年憑著一腔熱情讀碩士、讀博士,基礎不牢,規範不足,毛病不少,是楊老師從(cong) 學術綜述與(yu) 規範開始,一步步帶我入學術之門。五年楊門讀書(shu) 生涯,始於(yu) 《儀(yi) 禮集釋》讀書(shu) 班,終於(yu) 《禮記正義(yi) 》讀書(shu) 班。後來作文,許多思路都在讀書(shu) 班已初現火花。在論文選題之際,楊老師又包容我放棄他給我關(guan) 於(yu) 戶籍製的選題,允許我選擇禮製類題目。感謝論文外審專(zhuan) 家陳戍國先生、晁福林先生、賈海生先生。陳先生於(yu) 今年1月7日逝世,天下有道,製禮作樂(le) ,而禮樂(le) 大家突然逝世,令人唏噓與(yu) 傷(shang) 感。
微風涼,凜冬至,願無恙。
李誌剛
2023年2月3日於(yu) 岱麓青雲(yun) 庵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