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世先治家、官風帶民風、禮讓育美德、一巷寬天下、六尺度人心
——六尺巷文化的曆史啟迪和時代價(jia) 值
作者:劉奇(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鄉(xiang) 村振興(xing) 專(zhuan) 家谘詢委員會(hui) 委員)
來源:《北京日報》
時間:孔子二五七六年歲次乙巳正月廿七日甲子
耶穌2025年2月24日
“千裏修書(shu) 隻為(wei) 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wan) 裏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因張英這首詩生成的六尺巷故事廣為(wei) 流傳(chuan) 。2024年10月17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考察桐城六尺巷時指出:“六尺巷體(ti) 現了先人化解矛盾的曆史智慧,要作為(wei) 弘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教育場所,發揮好中華民族講求禮讓、以和為(wei) 貴傳(chuan) 統美德的作用,營造安居樂(le) 業(ye) 的和諧社會(hui) 環境”。充分發掘六尺巷文化的內(nei) 涵,深刻領悟六尺巷文化的時代價(jia) 值以及帶給世人的啟迪,是落實好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重要講話精神的關(guan) 鍵。
以情釋怨仇
張家給出去的是三尺地,吳家感受到的是一片情。這是化解糾紛最高妙的手法。建立在農(nong) 耕文化上的鄉(xiang) 土中國不同於(yu) 西方社會(hui) ,西方社會(hui) 處理問題的邏輯順序是法理情。中國人處理問題大都是情理法。尤其在一個(ge) 熟人社會(hui) 、一個(ge) 麵對麵的社群,村頭巷尾,左鄰右舍,大家知根知底,一旦出現矛盾,第一反應就是先找熟人調解,有事好商量,法律是最後“不得不”的一種方法。這種處事方式一是節約成本,沒有“中間商”,有些鄰裏糾紛,幾根香煙一遞,幾句好話一說,搞定。要是事事打官司,律師費、訴訟費、誤工費,不知道要花多大代價(jia) 。二是縮短時間,很快就解決(jue) 。事事法庭上見,即便每個(ge) 村莊、每個(ge) 社區都建一個(ge) 法庭,天天開庭都忙不過來。當麵調解,直奔主題,化解就是一袋煙一杯茶的工夫。三是增進友誼。打官司都把對方視為(wei) “假想敵”,官司一打,互為(wei) 仇人。熟人調解,握手言和,一笑泯恩仇,像什麽(me) 也沒發生過一樣,有的甚至變得更親(qin) 密更團結了。六尺巷體(ti) 現了“動之以情釋恩怨、曉之以理解冤仇”的大智慧。
爭(zheng) 名大曆史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競爭(zheng) 是人的天性,也是人類社會(hui) 發展的基本動力。但要看爭(zheng) 什麽(me) ,為(wei) 誰爭(zheng) ,怎麽(me) 爭(zheng) 。
熟人社會(hui) ,鄰裏之間,往往爭(zheng) 的就是個(ge) 麵子,爭(zheng) 的就是一口氣,是為(wei) 己而爭(zheng) ,為(wei) 小事而爭(zheng) ,為(wei) 當下而爭(zheng) 。雙方耗神費力、曠日持久爭(zheng) 得不可開交,時間一長,人不在了,名字消失了,所爭(zheng) 之物也沒了。“爾曹身與(yu) 名俱滅,不廢江河萬(wan) 古流”,曆史的洪流依然向前,爭(zheng) 來爭(zheng) 去什麽(me) 也沒留下,爭(zheng) 得毫無意義(yi) 。張英的詩暗含一層深意,就是告訴世人不要為(wei) 私利爭(zheng) ,為(wei) 小事爭(zheng) ,為(wei) 當下爭(zheng) ,要爭(zheng) 就要為(wei) 曆史爭(zheng) ,爭(zheng) 他個(ge) 青史留名。中國人追求的是為(wei) 天地立心、為(wei) 生民立命、為(wei) 往聖繼絕學、為(wei) 萬(wan) 世開太平的理想抱負。中國曆史上這種禮讓故事很多,山東(dong) 聊城的仁義(yi) 巷、河南安陽的仁義(yi) 巷等,都是這樣讓出來的。
治世先治家
家庭是社會(hui) 的細胞。家庭觀念在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中有著極其重要的地位。家是縮小的國,國是放大的家。從(cong) 古至今,中國人的最高追求就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要想治國平天下,前提和基礎就是修身齊家,先把自己修煉好,把家庭治理好。
為(wei) 什麽(me) 遠在千裏之外的張英,整天忙著處理國家大事的宰相,還在百忙之中親(qin) 自過問一堵牆這樣的家事小事呢?就是因為(wei) 他深知中華民族家庭的特殊地位。“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天下之本在家”,管理國家治理社會(hui) 必先治家。
有言之教謂之訓;無言之教謂之風。好的家訓家風才能生成好的家教。中華民族曆來注重家訓、家風、家教。良好家風、淳樸民風、文明鄉(xiang) 風是社會(hui) 文明的根基。六尺巷文化給各級領導幹部提供了要當個(ge) 好官必先“修身齊家”的智慧和路徑。後院常冒煙,何以做好官!
官風帶民風
六尺巷的主人翁,一個(ge) 是京城的張英,身份是官,一個(ge) 是桐城的吳氏,身份是民。桐城京城“雙城”之間的家書(shu) 往來,體(ti) 現的也正是官民之間的經典互動:“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官風帶動民風,官風決(jue) 定民風,“官德正,則民風淳;官德毀,則民風降”。
官員的一次表率勝過一打說教。“民不畏我嚴(yan) 而畏我廉”“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cong) ”。為(wei) 官的張英,在涉及到與(yu) 民的衝(chong) 突時,沒有動官權、耍官威,沒有高高在上、仗勢欺人。相反,主動提出“讓他三尺”。以自身的“示弱”“柔軟”,為(wei) 普通百姓作示範、樹榜樣。老百姓看到官員帶頭示範,以身作則,必然效仿。這樣的官民互動,自然形成良性循環,為(wei) 官的努力做到“內(nei) 聖外王”,為(wei) 民的逐步養(yang) 成“內(nei) 慧外中”。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始終把人民放在最高位置,曾引用一副對聯:“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飯,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張英的行為(wei) 其實踐行的就是“自己也是百姓”,領導幹部若都把自己放在這個(ge) 位置上,就沒有帶不好的民風。
中庸生和諧
中華文明之所以綿延不息,主要是遵從(cong) 了三個(ge) “道”:一是人格模式上的君子之道、二是行為(wei) 模式上的禮儀(yi) 之道、三是思維模式上的中庸之道。六尺巷的故事很好地體(ti) 現了這三個(ge) 道,尤其是中庸文化,可以說,這就是古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張英就是奉行中庸之道,以巧妙的方法找到化解矛盾的平衡點。中庸之道的核心就是平衡,反對一切極端主義(yi) ,不偏不倚剛剛好。不管是儒、是釋、是道,都告訴我們(men) ,遇到矛盾和困難,不要偏激,要用溫和之心,用協調的辦法來與(yu) 世界和解,這樣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不至於(yu) 小事變大、大事變炸。在人與(yu) 人的關(guan) 係上繼承中庸之道,遇事以溫和、平和的心態,以公平、公正的方式對待處置,是高智慧、大格局。
禮讓育美德
《禮記》曰:“夫禮者,所以定親(qin) 疏,決(jue) 嫌疑,別同異,明是非也”。禮讓的核心是講秩序、重規則、循製度,本質上是一種美德。
走進桐城六尺巷,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個(ge) 牌坊,上麵寫(xie) 有四個(ge) 大字“馨德流芳”。張家與(yu) 吳家,表麵上看,是謙讓、禮讓、退讓,是“守雌”“處下”“不爭(zheng) ”等等,實際上,顯示“柔弱”的背後體(ti) 現的是中華民族對於(yu) “德”的終極追求,隻有“德馨”,才能“流芳百世”。老子說:“萬(wan) 物莫不尊道而貴德”“萬(wan) 物非道不能生,非德不能成”。
“德”的內(nei) 涵極其豐(feng) 富。古代哲人有的總結為(wei) “三德”、有的“五德”、有的“六德”、有的“九德”,都是指最美好、最高尚的人格品質,今天24個(ge) 字的“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就是“德”的集中體(ti) 現。在一個(ge) 文明社會(hui) ,德的核心就是做人做事遵守公序良俗,拋棄叢(cong) 林法則,不野蠻生長,不弱肉強食。
在中國人的腦海裏,德高與(yu) 望重是一對孿生姊妹,德高必望重,望重必德高,二者互為(wei) 因果。從(cong) 張英的“讓他三尺”裏,我們(men) 看到的是更為(wei) 高大的形象、更多無言的力量。“上善若水,水善利萬(wan) 物而不爭(zheng) ”,張英謙讓就是水的品格,不與(yu) 之爭(zheng) ,一旦匯成洪流,就成為(wei) 強大的力量。
鄉(xiang) 村治理強調在堅持黨(dang) 的領導下,實現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六尺巷的故事告訴我們(men) ,德治的作用往往是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需要在這方麵持續用力、久久為(wei) 功。
一巷寬天下
小巷雖窄,但天下為(wei) 寬。各讓三尺生成的是天下最寬的巷子,以這種法則孕育的社會(hui) 環境會(hui) 變得更寬廣、更寬闊、更寬大、更寬鬆、更寬厚、更寬容。
法國作家雨果有句很有名的話:“世界上最寬廣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寬廣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胸懷。”
走進窄窄的巷子能讓人的視野豁然開朗,通達天下,它使世人悟到一種格局、一種境界、一種胸懷、一種精神。以這種方式為(wei) 人處世就可以寬達四海,融通天下。
六尺度人心
隨著歲月的磨洗,桐城六尺巷早已成為(wei) 一個(ge) 曆史印記和文化符號。但它淨化人心升華靈魂的曆史價(jia) 值永遠都是鮮活的教材,都具有鮮活的生命力,永遠都會(hui) 引領社會(hui) 向善、向公、向前。
向善就是要心存善意,與(yu) 人為(wei) 善。人心向善,社會(hui) 才會(hui) 少生戾氣。一個(ge) 人人向善的社會(hui) ,才會(hui) 和睦相處,化幹戈為(wei) 玉帛,變仇鄰為(wei) 睦鄰。向公就是不忘社會(hui) 責任,樹立公共意識,什麽(me) 事都要考慮大眾(zhong) 的利益、人民的利益、他人的利益,少一點自私自利,多一點將心比心。向前就是把格局打開,眼光放遠,不拘泥於(yu) 眼前的糾結和苟且,去追求更好的詩和遠方。向前看,沒有過不去的坎。
和合求大同
和合文化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核心和精髓,在中國源遠流長,蘊涵著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和萬(wan) 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hui) 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以和為(wei) 貴”“與(yu) 人為(wei) 善”“己所不欲、勿施於(yu) 人”在中國代代相傳(chuan) ,和平、和睦、和諧;匯合、融合、聯合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來一直追求和傳(chuan) 承的理念,深深植根於(yu) 中國人的精神中,深深體(ti) 現在中國人的行為(wei) 上。
張家、吳家各拿出三尺土地,建成了天下最寬的巷子、構成了世代和諧的關(guan) 係,是和合文化理念的生動詮釋。
費孝通先生的名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yu) 共,天下大同。各美其美是小美,美人之美是大美,美美與(yu) 共是美的集成、美的融合,這是天下大同的終極境界。六尺巷文化所表達的正是這種境界。我們(men) 要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ti) ”和“地球生命共同體(ti) ”,六尺巷文化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諸多有益啟迪,增添了諸多精神力量。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