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浩 著《儒家倫理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出版 - 伟德平台体育

張浩 著《儒家倫理在新加坡、馬來西亞》出版

欄目:新書快遞
發布時間:2025-02-18 08:54:08
標簽:

張浩 著《儒家倫(lun) 理在新加坡、馬來西亞(ya) 》出版



作者簡介


張浩,哲學博士,畢業(ye) 於(yu) 南京大學,任職於(yu) 西北政法大學哲學與(yu) 社會(hui) 發展學院暨文化與(yu) 價(jia) 值哲學研究院。從(cong) 事哲學研究,主要關(guan) 注儒家哲學、正義(yi) 思想及家風家訓。近年來致力於(yu) 梁漱溟思想研究,發表《梁漱溟先生與(yu) 佛教界的交往因緣》(《中國宗教》2023年第5期)、《梁漱溟佛學修養(yang) 及其階段特征》(台灣《鵝湖學誌》第71期)及《共學同處,一起向上——〈梁漱溟往來書(shu) 信集〉讀後》(台灣《鵝湖月刊》2021年第6期)。著有《儒家倫(lun) 理在新加坡、馬來西亞(ya) 》(南京大學出版社2025年)。


內(nei) 容概要


筆者以新加坡、馬來西亞(ya) 為(wei) 中心,以華社、華商、文士、華校、政府等為(wei) 考察對象,利用常見的文獻和稀見的華文碑銘、口述訪談、紀念特刊等資料,以較合理的論說架構,係統而又全麵地研究了明末以來近四百年時間裏儒家倫(lun) 理在新馬弘傳(chuan) 的方方麵麵。在此基礎上,作者概括了儒家倫(lun) 理在新馬兩(liang) 地的本土化呈現出這樣四個(ge) 特征:一從(cong) 傳(chuan) 播群體(ti) 來看,儒家倫(lun) 理的在地化呈現出日常資生事業(ye) 為(wei) 主通俗教喻形態為(wei) 輔的特征;二從(cong) 傳(chuan) 播語言來看,儒家倫(lun) 理的在地化呈現出多元媒介用語表達的特征;三從(cong) 傳(chuan) 播途徑來看,儒家倫(lun) 理的在地化呈現出教材與(yu) 課程兩(liang) 相配合的特征;四從(cong) 傳(chuan) 播結果來看,儒家倫(lun) 理的本土化呈現出新馬國家價(jia) 值觀念認同融合的特征,並歸納出儒家倫(lun) 理在傳(chuan) 播接受過程中的三點啟示:措諸事業(ye) 、有容乃大與(yu) 群倫(lun) 認同。


目錄


緒 論


第一章  南海海洋文化與(yu) 海洋命運共同體(ti)

第一節  互通有無、互利共贏的經濟夥(huo) 伴

第二節  遣使互訪、睦鄰友好的政治友誼

第三節  求同存異、包容互鑒的文明交流

第四節  友愛互助、和諧共生的倫(lun) 理情誼


第二章  華人移民南洋經過、原因及形態的曆史考察

第一節  曆史上華人移民南洋的經過

第二節  曆史上華人移民南洋的原因

第三節  曆史上華人移民南洋的形態

小  結


第三章  早期新馬華社與(yu) 儒家倫(lun) 理的弘傳(chuan) 載體(ti)

第一節  廟宇

第二節  義(yi) 塚(zhong)

第三節  會(hui) 館

第四節  宗祠

小  結


第四章  新馬華商與(yu) 儒家倫(lun) 理的弘傳(chuan) 方式

第一節  個(ge) 體(ti) 生存倫(lun) 理

第二節  家族互助倫(lun) 理——慶德會(hui)

第三節  企業(ye) 倫(lun) 理與(yu) 企業(ye) 家精神

小  結


第五章  文士與(yu) 儒家倫(lun) 理的弘傳(chuan) 途徑

第一節  駐新領事文官的創辦文社

第二節  南來士紳的倡建孔廟學堂

第三節  南洋儒者的普及宣揚儒學

小  結


第六章  新馬華校對儒家倫(lun) 理的弘傳(chuan) 與(yu) 實踐

第一節  早期華校與(yu) 儒家倫(lun) 理

第二節  校訓校歌與(yu) 儒家倫(lun) 理

第三節  華文教材與(yu) 儒家倫(lun) 理

小  結


第七章 馬來西亞(ya) 華教對儒家倫(lun) 理的弘傳(chuan) 與(yu) 踐行

第一節  華教對公民權利義(yi) 務觀念的灌輸

第二節  華教對華文教育平等地位的爭(zheng) 取

第三節  華教對興(xing) 學育才觀念的踐行

小  結


第八章  新加坡政府對儒家倫(lun) 理的弘傳(chuan) 與(yu) 推行

第一節  中學對倫(lun) 理道德觀念的灌輸

第二節  家庭對倫(lun) 理道德觀念的承傳(chuan)

第三節  社會(hui) 對倫(lun) 理道德觀念的弘傳(chuan)

小  結


結束語  儒家倫(lun) 理在新馬兩(liang) 地的本土化特征及傳(chuan) 播規律


參考文獻

附錄

後  記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51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