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張晚林作者簡介:張晚林,號抱經堂,男,西元一九六八年生,湖北大冶人,武漢大學哲學博士。曾在湖南科技大學哲學係任教,現任湘潭大學碧泉書(shu) 院·哲學與(yu) 曆史文化學院教授,兼職湖南省孔子學會(hui) 副會(hui) 長。著有有《徐複觀藝術詮釋體(ti) 係研究》《赫日自當中:一個(ge) 儒生的時代悲情》《美的奠基及其精神實踐——基於(yu) 心性工夫之學的研究》《“道德的形上學”的開顯曆程——牟宗三精神哲學研究》《荀子譯注(選本)》等。於(yu) 2009年以自家之力量創辦弘毅知行會(hui) ,宣揚儒學聖教,踐行“知行合一”之精神。 |
張晚林 著《吾道南來——儒學複興(xing) 與(yu) 鄉(xiang) 土重建》出版暨後記
書(shu) 名:《吾道南來——儒學複興(xing) 與(yu) 鄉(xiang) 土重建》
作者:張晚林
出版社:上海三聯書(shu) 店
出版時間:2025年1月
【圖書(shu) 簡介】
《吾道南來——儒學複興(xing) 與(yu) 鄉(xiang) 土重建》一書(shu) 乃湘南學院張京華教授擔任總主編的《周敦頤理學研究叢(cong) 書(shu) 》中的一種,收錄湘潭大學哲學係張晚林教授十餘(yu) 年之哲思成果,是張晚林教授所著的一本探討儒學在現代社會(hui) 中複興(xing) 及其在鄉(xiang) 土建設中的作用的學術文集。本書(shu) 在具體(ti) 內(nei) 容上雖鮮有提及濂溪先生,然其核心思想乃紹述濂溪先生之精神,以宗教之高度揭示儒學的原則,以期賡續華夏文化之慧命。同時,結合“中國夢”的曆史文化內(nei) 涵,展現鄉(xiang) 村社會(hui) 的倫(lun) 理重建和儒學複興(xing) 對實現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重要意義(yi) 。
儒學複興(xing) 篇
全書(shu) 以“中國夢”的曆史文化內(nei) 涵開篇,以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中的“富強”為(wei) 例,表明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必須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發展的現代化,而這特別需要儒家出場,作者強調經濟問題非國家崛起過程中的決(jue) 定因素,同時還批評了自近代以來,片麵強調科技和經濟發展,忽視精神文化信仰傳(chuan) 承所造成的道德淪喪(sang) 等問題。作者更進一步指出,中國崛起的實現必須建立在教化大行、儒學道統貫通於(yu) 世道人心的基礎之上,通過文化德義(yi) 教化萬(wan) 民來達到目標。
書(shu) 中以當今社會(hui) 道德滑坡、貪汙腐敗、弄虛作假之種種現象為(wei) 例,將現代教育體(ti) 製的弊病暴露無遺。麵對當今學界與(yu) 教育界,僅(jin) 僅(jin) 將教育視為(wei) 傳(chuan) 授職業(ye) 技能,換取高額收入的途徑這一問題。作者提出對複興(xing) 中國古典教育體(ti) 係的期盼,中國傳(chuan) 統的禮樂(le) 教化是使人能夠進入天、地、人、神共域的澄明境界,從(cong) 而“讚天地之化育”、“判天地之美,析萬(wan) 物之理。”實現人的本質與(yu) 自由。
本書(shu) 以傳(chuan) 統儒學教化對人心性本體(ti) 的存養(yang) ,強調當今教育之本質在弘揚“神聖天職之教”,即教育不僅(jin) 應當是知識的傳(chuan) 授,更應當是人倫(lun) 精神的教化,以守護人類的尊嚴(yan) 與(yu) 高貴。恰因如此,解決(jue) 當今人心不古的問題必須經由傳(chuan) 統儒學教育來實現。
自新文化運動以來,受西方“德先生”與(yu) “賽先生”這一思潮之影響,中國學人漸漸在社會(hui) 生活和人文思想中有意無意地破環屬於(yu) 我們(men) 本民族的文化,以至於(yu) 當今之國人對於(yu) 儒教及傳(chuan) 統文化產(chan) 生嚴(yan) 重誤解,致使凡提及儒學,則極盡詆毀,將其視之為(wei) “腐朽、落後、迂腐”的象征。
針對上述問題,本書(shu) 作者在文中多次為(wei) 儒學辯護,以宗教立場揭示儒學並非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道德說教,而是使人具有神聖性與(yu) 超越性的存在。特別需要指出的是,因為(wei) 作者具有較好的西方哲學修養(yang) ,因此,作者的觀點並非僅(jin) 僅(jin) 是一種立場宣示,更是一種義(yi) 理分析與(yu) 哲學慧識。
鄉(xiang) 土重建篇
鄉(xiang) 土重建篇中多次提及《老子》第八十章的內(nei) 容“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複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le) 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作者借此反思現代城市化進程中的諸多問題,並指出老子早在兩(liang) 千多年前就預示了人類社會(hui) 的發展方向。中國傳(chuan) 統鄉(xiang) 村社會(hui) 深受儒家文化影響,秉持“詩書(shu) 繼世,耕讀傳(chuan) 家”的理念,形成了一種穩定而和諧的生活方式。
在傳(chuan) 統鄉(xiang) 村社會(hui) 中,人們(men) 的生活主要依賴於(yu) 土地和自然,勤勞和儉(jian) 約是他們(men) 獲取財富的主要方式。這種生活方式不僅(jin) 滋養(yang) 了人們(men) 的德性,還與(yu) 儒家詩書(shu) 傳(chuan) 統和宗法倫(lun) 理相結合,共同促進了鄉(xiang) 村社會(hui) 的穩定和繁榮。人們(men) 世代安居在自己的土地上,過著“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簡單生活,享受著“逍遙於(yu) 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的自在與(yu) 愜意。
此外,傳(chuan) 統鄉(xiang) 村社會(hui) 還注重倫(lun) 理精神與(yu) 禮樂(le) 教化。因為(wei) 勞作不需要特別的培訓和學習(xi) ,這樣人們(men) 就能將大量時間用於(yu) 倫(lun) 理道德和詩書(shu) 禮儀(yi) 的學習(xi) 上。這種耕學並重的傳(chuan) 統不僅(jin) 提高了人們(men) 的文化素養(yang) ,還增強了鄉(xiang) 村社會(hui) 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隨著近代以來西方文化的大量湧入以及當代以經濟建設為(wei) 目標的城鎮化進程的加快,中國傳(chuan) 統鄉(xiang) 村社會(hui) 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大量自然村落逐漸消失,鄉(xiang) 村社會(hui) 幾近退出了曆史舞台。在現代化進程中,鄉(xiang) 村社會(hui) 的人們(men) 開始追求物質財富和現代化生活方式。他們(men) 離開土地和鄉(xiang) 村,湧入城市尋求更好的生活和發展機會(hui) 。這種轉變雖然帶來了經濟的繁榮和社會(hui) 的進步,但也導致了一係列問題。如鄉(xiang) 村文化的流失、人際關(guan) 係的疏離以及鄉(xiang) 村道德倫(lun) 理的淡化等。特別是女性的角色和地位發生了顯著變化。在傳(chuan) 統鄉(xiang) 村社會(hui) 中,女性以其特有的嫻靜品德在家庭和社會(hui) 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在現代化進程中,女性逐漸成為(wei) 了職業(ye) 人,失去了原有的嫻靜品德,不僅(jin) 影響了家庭的和諧與(yu) 穩定,也對社會(hui) 風氣產(chan) 生了不良影響。
麵對現代化進程中鄉(xiang) 村社會(hui) 的變遷和問題,張晚林教授從(cong) 儒學的視角出發提出了鄉(xiang) 土重建的必要性與(yu) 路徑。
首先,作者強調了鄉(xiang) 土重建的重要性。鄉(xiang) 村社會(hui) 是基於(yu) 儒家倫(lun) 理之上的文化單位,是實現“化成天下”理想的踐行模式。因此,重建鄉(xiang) 村社會(hui) 不僅(jin) 有助於(yu) 傳(chuan) 承和弘揚儒家文化,還能促進社會(hui) 的和諧與(yu) 穩定。
同時,作者借自己所在家族祠堂重修經曆及族譜字派中所蘊含的精神文化內(nei) 涵,為(wei) 鄉(xiang) 村社會(hui) 的文化複興(xing) 和精神重塑指明了路徑與(yu) 方向;即鄉(xiang) 村發展的方向必將從(cong) 經濟發展的快車道中停下來,重新審視和定位鄉(xiang) 村社會(hui) 的價(jia) 值,並通過加強鄉(xiang) 村教育、弘揚儒家倫(lun) 理、重塑鄉(xiang) 村文化等方式來推動鄉(xiang) 土重建。
因為(wei) 作者出身農(nong) 村,對鄉(xiang) 土充滿著深厚的感情,其文字細膩且富情致,讀來頗令人感動。
結語
《吾道南來——儒學複興(xing) 與(yu) 鄉(xiang) 土重建》是一部具有深厚學術價(jia) 值的專(zhuan) 著。作者張晚林教授結合當代中國的現實情況,不是基於(yu) 文學的立場,而是以一種具有超越性的宗教德性的視角貫通中西,闡釋儒學之圓融境界,同時為(wei) 儒學做出辯護,澄清了普羅大眾(zhong) 對於(yu) 儒學的誤會(hui) ,係統地闡述了儒學在當代社會(hui) ,特別是在鄉(xiang) 村社會(hui) 的倫(lun) 理重建和文化複興(xing) 方麵的作用。張晚林教授認為(wei) ,隻有實現儒學的複興(xing) 和鄉(xiang) 土倫(lun) 理的重建,才能使中國成為(wei) 一個(ge) 經濟強大且文化繁榮的國家。
總之,不論是對於(yu) 專(zhuan) 業(ye) 的儒學研究學者,還是對於(yu) 關(guan) 注文化複興(xing) 的普通讀者,《吾道南來——儒學複興(xing) 與(yu) 鄉(xiang) 土重建》一書(shu) 均是一部值得一讀的學術佳作。
【後記】
此書(shu) 之內(nei) 容包括兩(liang) 部分:儒學複興(xing) 與(yu) 鄉(xiang) 土重建,然二者並非無關(guan) 聯也。因儒學本是一個(ge) 極高明而道中庸之係統,“極高明”表其形而上學性,“道中庸”表其鄉(xiang) 土性。因此,儒學複興(xing) 不隻是一個(ge) 抽象之文化建設問題,必極於(yu) 形而上學;鄉(xiang) 土重建亦不隻是一個(ge) 經濟發展問題,必至於(yu) 宗法之修複與(yu) 整合。然宗法之修複與(yu) 整合又不隻是一個(ge) 倫(lun) 理法度問題,必有形而上學之通達,這種修複與(yu) 整合方能完善而無弊。反過來,儒學本根基於(yu) 鄉(xiang) 土社會(hui) ,若鄉(xiang) 土社會(hui) 不能重建,則不可妄談儒學複興(xing) 也。此種精神,可謂紹述孔子“下學而上達”之精神,亦是紹述周濂溪《太極圖說》之高致。《太極圖說》首句“無極而太極”,即確立儒學之形而上學性,而為(wei) 宋明理學奠基,成為(wei) 爾後儒學發展之根本方向;以“立人之道曰仁與(yu) 義(yi) ”、“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結之,即把此形而上學性落實於(yu) 倫(lun) 理實踐,而非空頭之懸思推想也。二者相得益彰,儒學之形而上學性奠定了倫(lun) 理實踐之方向性與(yu) 絕對性,倫(lun) 理實踐夯實了形而上學之鄉(xiang) 土性。明乎此二者,則知濂溪之《太極圖說》決(jue) 非一時興(xing) 會(hui) 之作,乃指點文明方向之經典也。無怪乎劉蕺山曰:“夫周子,其再生之仲尼乎!”“孔、孟之後,論性學惟濂溪為(wei) 是”。“性學”非是指人性善惡,乃就整個(ge) 文化係統言也,此為(wei) 濂溪《太極圖說》之創造性建構,而為(wei) 華夏文明再造藍圖,故周子乃再生之仲尼,非虛言也。本書(shu) 之文章,雖很少提到濂溪,然其大義(yi) 正乃紹述周子之學。張京華教授出版“周敦頤理學研究叢(cong) 書(shu) ”,不棄鄙陋,把本書(shu) 置於(yu) 其中,至少從(cong) 學術精神上看,可謂慧眼也。
“儒學複興(xing) 篇”之諸文,雖內(nei) 容分殊,然主題卻隻有一個(ge) ,若不能至於(yu) 形而上之理或宗教之天命,則儒學之複興(xing) 無望矣。此是拙著《行道者、弘教者與(yu) 整治者——先秦儒學宗教性內(nei) 涵演進之脈絡研究》(知識產(chan) 權出版社2023年版)義(yi) 理之繼續,不過,是著學理與(yu) 脈絡相對集中,而諸文則形散而神不散也。吾本生於(yu) 農(nong) 村,對鄉(xiang) 土有深厚之情感,又加之儒學之熏染,此種情感愈加篤切,故“鄉(xiang) 土重建篇”之諸文,俱飽含熱淚而成者。吾親(qin) 見鄉(xiang) 民生活之艱難,勞作之辛勤,與(yu) 夫性情之淳樸,德行之仁厚。鄉(xiang) 民雖然大多不識字,然傳(chuan) 統之仁義(yi) 禮智、忠孝廉節都能體(ti) 之於(yu) 行動中,陶冶子孫,感化後裔,是謂無言之教也。然上世紀九十年代以後,農(nong) 民進城,土地荒蕪,祖居空廢,幾千年之農(nong) 耕社會(hui) 近乎解體(ti) 也。如今吾回老家,已沒有雙親(qin) 燒飯等待,兒(er) 時之居所隳敗殆盡,《林晚居記》曾雲(yun) :“殘垣蜈鼠鬧,碎礫蟻螻忙,沒身蓁莽亂(luan) ,漫路荊棘橫。”每見及此,未嚐不肝腸寸斷,而鄉(xiang) 土之情愈烈也。故一旦提筆,輒情不自禁,所寫(xie) 或足以哂之,然若鄉(xiang) 土不能重建,欲談民族之複興(xing) ,不過妄想奢望耳。本書(shu) 是繼《赫日自當中——一個(ge) 儒生的時代悲情》(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之後,吾之又一本哲思文集。在這十多年裏,吾親(qin) 曆雙親(qin) 之離世,老宅之傾(qing) 頹,而心中之鄉(xiang) 土中國、禮儀(yi) 華夏竟漸行漸遠,其內(nei) 心之痛楚,豈文字所能表諸?好在建於(yu) 老宅故址之林晚居於(yu) 今年春節前告竣,聊可慰吾鄉(xiang) 土之念也。宋人曹勳有詩曰:“花落春猶在,人存事已非。草侵迎仗路,塵滿舊熏衣。”每讀之,未嚐不淚滿衣襟也。最後需要特別說明的是,自從(cong) 與(yu) 亦師亦友的張京華教授相識相知以來,惠我良多,非言語可盡者也。此書(shu) 之出版,亦多賴他之玉成,在此忱致謝意。另外,上海三聯書(shu) 店責編李天偉(wei) ,湘潭大學哲學係毛麗(li) 娜、李芊芊、肖蝶、張婭楠同學為(wei) 本書(shu) 的編輯校對作了大量的工作,對他們(men) 的辛勞一並感謝。當然,如果我的研究算有所成就的話,與(yu) 夫人胡菊霞女士的不懈支持是分不開的,此非感謝所能及也。
是為(wei) 記。
張晚林於(yu) 甲辰歲春寫(xie) 於(yu) 湘潭大學
【目錄】
儒學複興(xing) 篇
1.儒學複興(xing) 與(yu) 中國作為(wei) 大國崛起的文化準備——“中國夢”的曆史文化內(nei) 涵釋義(yi)
2.現代化為(wei) 什麽(me) 需要儒家出場?——物質文明與(yu) 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哲學視角
3.由“富”到“強”如何可能?——論作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的“富強”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之關(guan) 係
4.古典教育與(yu) 世界的守護——從(cong) 海德格爾“思”的召喚到儒家的禮樂(le) 之教
5.尋“孔顏樂(le) 處”與(yu) 理學家對儒學作為(wei) “宗教動力學”的開發
6.慎獨與(yu) 宗教的證成
7.論王船山“觀解的形上學”體(ti) 係及其對儒學宗教性的消解
8.北宋中期正統論之辯及其牽涉到的政治哲學問題
9.大學的使命:傳(chuan) 承還是創新?
10.儒教、政治儒學與(yu) 儒學的所“是”及其出場——關(guan) 於(yu) 儒學複興(xing) 中的爭(zheng) 論及其問題
11.國體(ti) 的初現——中國曆代祭孔釋奠襲封衍聖公的意義(yi) 透析
12.大冶儒學代表人物朱門高弟萬(wan) 止齋學行與(yu) 思想考論
13.宋儒對諸葛亮儒者形象的理學建構
14.道·本心·宗教——為(wei) 儒教辯護之一
15.吾何以弘揚儒教而不是基督教?——為(wei) 儒教辯護之二
16.儒學、思想、宗教與(yu) 中國性——為(wei) 儒教辯護之三
17.“文宣王”之政治意涵芻議
18.孔子聖誕作為(wei) 教師節之意義(yi)
19.敬畏聖賢與(yu) 健康快樂(le)
20.三種關(guan) 係與(yu) 中國傳(chuan) 統文化價(jia) 值的現代詮釋
21.傳(chuan) 統文化如何才能有力量?
22.終極之道與(yu) 儒學的生死智慧
23.晏子的政治才能與(yu) 品行
24.晏子與(yu) 孔子
25.“性天之動”與(yu) 儒學的“導理以全事”——從(cong) 世人對《弟子規》與(yu) 《二十四孝》的批評切入
26.儒家不但能安頓女性,亦可安頓男性
27.以孤臣孽子之心追求古典精神之在場——弘毅十年感懷
28.讀書(shu) 人必備的五種品格
29.俗學、俗思與(yu) 蒙蔽之民
30.混跡與(yu) 儒學式微
31.皮之不存,毛將焉附?——有感於(yu) 儒教之花果飄零
32.當代士風與(yu) 傳(chuan) 統士人理想介入之必要性
33.感恩的本質、層次及其與(yu) 幸福感之關(guan) 係
鄉(xiang) 土重建篇
34.為(wei) 什麽(me) 要重建鄉(xiang) 村社會(hui) ?
35.傳(chuan) 統社會(hui) 倫(lun) 理何以有必要重建——從(cong) 深圳紅鑽足球俱樂(le) 部欠薪事件說起
36.什麽(me) 是家鄉(xiang) ?
37.人為(wei) 什麽(me) 必須要回歸鄉(xiang) 土?
38.鄉(xiang) 愁
39.回家
40.家的重建與(yu) 士風之清廉
41.張氏宗祠複修記
42.湖北大冶金牛張氏世係字派釋義(yi)
43.湖北省大冶市金牛鎮張氏支脈家規
44.湖南郴州宜章箭竹衝(chong) 蕭氏族規
45.湖南郴州宜章箭竹衝(chong) 蕭氏家訓
46.箭竹村記
47.林晚居記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