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爭】簡帛文獻與漢代《詩》學

欄目:文化雜談
發布時間:2025-02-12 18:19:32
標簽:

簡帛文獻與(yu) 漢代《詩》學

作者:趙爭(zheng) (南通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特聘教授、上海大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研究員)

來源:中國社會(hui) 科學網

時間:孔子二五七六年歲次乙巳正月十五日壬子

          耶穌2025年2月12日

 

與(yu) 《詩經》研究相關(guan) 的簡帛文獻較為(wei) 豐(feng) 富。阜陽漢簡《詩經》、安徽大學藏戰國楚簡(安大簡)《詩經》、海昏侯墓《詩經》為(wei) 《詩經》傳(chuan) 本,武威漢簡《儀(yi) 禮》、馬王堆漢墓帛書(shu) 、《碩人》銘銅鏡、尹灣漢簡《神烏(wu) 賦》、郭店簡、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shu) (上博簡)和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清華簡)均有引《詩》論《詩》內(nei) 容。據傳(chuan) 世文獻,漢代《詩經》有不同傳(chuan) 派,其中魯、齊、韓三家在西漢文帝、景帝時陸續被立為(wei) 官學,再加之民間傳(chuan) 習(xi) 的毛《詩》,這便是漢代四家《詩》的家派格局。其中齊、魯兩(liang) 家魏晉亡佚,韓《詩》隋時即無傳(chuan) 者。南宋有學者對三家《詩》進行輯佚,經有清一代學人努力,三家《詩》似麵目可觀。四家《詩》是學界討論兩(liang) 漢《詩》學家派問題的基本框架,對於(yu) 簡帛文獻亦是如此,然相關(guan) 材料的《詩》學家派多引論爭(zheng) ,這一現象促使我們(men) 進一步思考材料背後的方法及理論問題。

 

文本與(yu) 方法:

《詩經》文本與(yu) 《詩》學家派

 

根據異文區分《詩》學家派是最為(wei) 常見的方法,不過這一做法的有效性值得討論。首先揆諸情理,漢初傳(chuan) 《詩》或以私藏或以諷誦,“其始書(shu) 之也,倉(cang) 卒無其字,或以音類比方假借為(wei) 之,趣於(yu) 近之而已”,加之《詩》文授受者,“非一邦之人,人用其鄉(xiang) ,同言異字,同字異言”。也就是說,即便同一傳(chuan) 派,其授受轉寫(xie) 亦用字歧出;地域相近甚或同鄉(xiang) 之人,音聲相近而學於(yu) 不同之《詩》家,其寫(xie) 錄《詩》本當有近同,故“同一家詩說文字未必相同,不同師法文字未必相異”。

 

再驗諸實際。不僅(jin) 相同家派《詩經》文本用字不同,同一著作所引《詩》句前後用字也不一致。如《韓詩外傳(chuan) 》第一卷第四章引《鄘風·相鼠》“人而無儀(yi) ,不死何為(wei) ”之“儀(yi) ”,第七章作“禮”,第十七章引《周南·汝墳》“雖則如�”之“�”又有作“燬”等;《毛詩》《鄘風·蝃蝀》“崇朝其雨”之“崇朝”《小雅·采綠》作“終朝”。甚至還有一句之內(nei) 用字不一致者,典型如《毛詩》《大雅·行葦》“四鍭既鈞,舍矢既均”之“鈞”與(yu) “均”。上述情形在簡帛文獻中均頗為(wei) 常見,對於(yu) 簡帛文獻而言這種用字歧異情形是常態。

 

除了異文與(yu) 《詩》派的關(guan) 係問題外,《詩》學家派本身的判定並不劃一、底定。如對於(yu) 劉向的《詩》學家派,清人以之屬魯或屬韓,對於(yu) 班固《詩》學家派,清人有以之屬齊、屬魯者,亦有以之出入三家者。實際上,兩(liang) 漢傳(chuan) 《詩》並非全然嚴(yan) 守師法、家法,漢儒對師法、家法的態度均是“有彈性的”,並非如清儒所言“各守家法,持之勿失,寧固而不肯少變”。

 

基於(yu) 用字情形及既有的《詩》學家派方案來為(wei) 相關(guan) 材料定派,目前有兩(liang) 個(ge) 不確定因素:一是用字情形與(yu) 《詩》學家派之間存在非排他性的複雜對應關(guan) 係;二是對相關(guan) 文本及傳(chuan) 習(xi) 者《詩》學家派的判斷仍不確定。鑒於(yu) 此,根據用字情形為(wei) 《詩》學材料定派的做法無疑麵臨(lin) 風險。據《詩》本事及《詩》說為(wei) 《詩》學材料定派麵臨(lin) 的問題與(yu) 此正同,恕不贅論。

 

概念與(yu) 理論:

漢代《詩》學論說框架

 

清人對於(yu) 三家《詩》的輯佚及考證工作為(wei) 後世提供了極大便利,然由於(yu) 膠固師法、家法觀念,清人有關(guan) 三家《詩》的分派方案存在一些問題。有論者從(cong) 宏觀和微觀層麵對清人三家《詩》定派方法進行了反思。宏觀層麵的反思聚焦於(yu) 清儒對漢儒師法傳(chuan) 承認知的理論問題,如師法理論本身的漏洞、清儒考證思路的簡單化與(yu) 機械化。微觀層麵的反思從(cong) 兩(liang) 個(ge) 邏輯缺環入手——能否確立古代學者的《詩》派?能否確認其在具體(ti) 《詩》說中真正使用了己派的觀點?馬昕逐條檢討了清人確定古代學者《詩》派的依據,並從(cong) 三個(ge) 層麵檢討了特定學者的《詩》說定派問題,認為(wei) “三家《詩》輯佚者所研發的每一種定派方法其實都存在問題”。上述意見漸成共識,並且為(wei) 使三家《詩》定派更為(wei) 精審,學界提出了相應建議,某些建議體(ti) 現了研究者對古書(shu) 成書(shu) 理論和出土文獻的重視。

 

出土文獻為(wei) 我們(men) 帶來的最大啟示就是對中國早期經典形成與(yu) 流傳(chuan) 的重新認識。從(cong) 目前掌握的材料來看,無論是在用字情形還是文本結構上,戰國秦漢的《詩經》流傳(chuan) 呈現出一種較為(wei) “自由”的狀態,這對於(yu) 漢代《詩》學研究的啟示在於(yu) ,促使我們(men) 思考四家《詩》概念框架的性質與(yu) 邊界。漢代《詩經》流傳(chuan) 及《詩》學生態無疑是四家《詩》概念框架不能完全涵蓋的。見於(yu) 傳(chuan) 世文獻者如陸賈,於(yu) 高祖前稱說《書(shu) 》《詩》時申公還未至長安學於(yu) 浮丘伯,故陸賈《詩》本及《詩》學不當以四家來指論;同理,賈誼所學之《詩》似也難歸入四家;更典型者如與(yu) 魯《詩》並稱的“元王詩”,本即為(wei) 與(yu) 魯同出的《詩》學,似不宜以四家指論。

 

出土文獻的《詩》學家派不僅(jin) 難於(yu) 論定,甚至有些材料不應以四家《詩》概念框架來討論。如馬王堆帛書(shu) 《五行》年代下限為(wei) 漢文帝前元十二年(前168),從(cong) 其字體(ti) 風格及避諱情形可推知其當抄於(yu) 漢高祖之世,再考慮到郭店簡、上博簡中均有與(yu) 帛書(shu) 《五行》近似的內(nei) 容,因此帛書(shu) 《五行》引《詩》論《詩》內(nei) 容的來源可能更早,如此則不當以晚於(yu) 其後的四家《詩》概念來指論帛書(shu) 《五行》的《詩》學家派。同理,年代下限為(wei) 文帝十五年的阜陽漢簡《詩經》,起碼不應遽以晚於(yu) 其後的齊、韓、毛來定派。再需慮及者,東(dong) 漢《碩人》銅鏡這種日用之物,其《詩》銘是否適用四家《詩》來指論。

 

相對於(yu) 戰國、秦及漢初“自由”的《詩經》流傳(chuan) 狀態,作為(wei) 區域性學派的魯、齊、韓先後被納入官方意識形態從(cong) 而形成三種《詩》學家派,這其實是一種全新的機製。漢代《詩經》流傳(chuan) 實際上呈現出一種官方與(yu) 民間、統一與(yu) 分化並行的雙軌製狀態。不過由於(yu) 傳(chuan) 世史籍聚焦於(yu) 三家《詩》的敘說,導致這一新的機製和概念遮蔽了漢代《詩經》實際的流傳(chuan) 生態,進而致使後世學者在重建漢代《詩》學時,在不同程度上以四家《詩》涵蓋整個(ge) 漢代的《詩》學情形,甚至以此作為(wei) 唯一的學術史論說框架。綜上所論,可知四家《詩》概念框架自有其適用範圍及有效性邊界,我們(men) 不能以之作為(wei) 不證自明的先驗標準來討論涉《詩》材料及相關(guan) 學術史問題。

 

回到曆史現場與(yu) 學術史的重思

 

上文從(cong) 出土材料《詩》學家派問題出發,由《詩》學定派方法的檢討,而及於(yu) 清人重建漢代《詩》學工作的反思,再及於(yu) 對漢代《詩經》流傳(chuan) 情況的思考,嚐試剝去漢代《詩經》流傳(chuan) 與(yu) 《詩》學家派這一問題上的“曆史濾鏡”,借助出土材料,試圖回到“曆史現場”,從(cong) 而能夠由源及流地觀察《詩經》文本與(yu) 知識、學術與(yu) 政治之間的複雜圖景。

 

本文對漢代《詩》學家派問題的討論和思考,同樣適用於(yu) 漢代其他典籍的學術史問題(如海昏及定州漢墓《論語》家派問題、《周易》及《儀(yi) 禮》簡帛材料的今古文問題等)。本文討論的背後其實牽涉了如何對待出土文獻與(yu) 相關(guan) 傳(chuan) 世文獻的原則問題。傳(chuan) 世文獻誠然為(wei) 考察出土文獻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基礎和條件,然而習(xi) 慣了以基於(yu) 傳(chuan) 世文獻的既成認識來審視出土文獻,往往易於(yu) 遮蔽出土材料本身的複雜性及既有認識本身存在的問題,進而喪(sang) 失對既有知識進行反思的契機。對於(yu) 傳(chuan) 世文獻及基於(yu) 其上的解釋和結論而言,出土文獻的價(jia) 值和作用首先並不在於(yu) 對這些既有認識的印證和補充,出土文獻的重要意義(yi) 在於(yu) 促使我們(men) 對既成的認識進行檢驗和修正。在這一意義(yi) 上,李學勤先生提出的“重寫(xie) 學術史”這一課題不僅(jin) 必要而且可能,理應作為(wei) 基於(yu) 長時段、動態的古書(shu) 成書(shu) 觀的古書(shu) 成書(shu) 理論的應有之義(yi) 。

 

責任編輯:近複

 

微信公眾號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