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鄱陽湖知行學園創辦人、華南農業大學唐元平老師:《論語》的力量

欄目:演講訪談
發布時間:2025-02-12 14:37:56
標簽:
唐元平

唐元平,字行之,號魯齋,江西南昌人。華南農(nong) 業(ye) 大學人文與(yu) 法學學院教師。鄱陽湖知行學園(2005年創立)創始人及導師,廣東(dong) 私塾聯誼會(hui) 發起人及創會(hui) 會(hui) 長,裏仁學園理事長。華南農(nong) 業(ye) 大學“儒園”的主要建設者之一,在校主講《儒家文化與(yu) 中國曆史》《論語與(yu) 當代人生》《國學概論》《中國法製史》《習(xi) 近平法治思想概論》等課程。

原標題:《論語》的力量

——訪鄱陽湖知行學園創辦人、華南農(nong) 業(ye) 大學唐元平老師

采訪者:杜華偉(wei)

受訪者:唐元平

來源:作者賜稿

 

華南農(nong) 業(ye) 大學唐元平老師,始終秉持“固中華文化之本,培民族精神之元”的堅定信念,多年來以複興(xing) 、傳(chuan) 播、實踐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使命。除在學校開設《儒家文化與(yu) 中國曆史》《國學概論》《國史講論》《論語與(yu) 當代人生》等儒學相關(guan) 課程外,他還發起成立了廣東(dong) 私塾聯誼會(hui) 、鄱陽湖知行學園、儒家知行營、裏仁學園……他每天的生活從(cong) 《論語》開始,以《論語》結束,被《廣州日報》譽為(wei) “瘋狂讀經人”。截至2025年2月12日(乙巳元宵節),他已讀背《論語》3700遍。他不僅(jin) 讀《論語》,而且講《論語》、行《論語》。他說學《論語》就是“學人樣”,應該以孔子為(wei) 中心,以聖賢為(wei) 榜樣,立誌做大人,使《論語》成為(wei) 生命的源泉、生命的動力和生命的方向。今年是鄱陽湖知行學園創立二十周年,在此值得回憶與(yu) 紀念的日子裏,筆者就經典學習(xi) 與(yu) 踐行等問題特此專(zhuan) 訪了唐老師。

 

杜華偉(wei) (以下簡稱杜):感謝唐老師接受訪談!我要問您的第一個(ge) 問題就是為(wei) 什麽(me) 要學《論語》?

 

唐元平(以下簡稱唐):謝謝杜老師的訪談。這些年與(yu) 《論語》的關(guan) 係不可謂不密切,《論語》早已成為(wei) 我生活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十多年來,我每天的生活從(cong) 《論語》開始,以《論語》結束。您的訪談,恰好可以幫助我梳理反思一下這些年走過的路。

 

2019年3月24日,國家主席習(xi) 近平在法國尼斯會(hui) 見馬克龍總統。會(hui) 見前,馬克龍向習(xi) 近平贈送1688年法國出版的首部《論語導讀》法文版原著。這部《論語導讀》原著目前僅(jin) 存兩(liang) 本,一本送給習(xi) 近平主席,另一本存放在巴黎的法國國立吉美亞(ya) 洲藝術博物館。法方把《論語》作為(wei) 國禮送給習(xi) 近平主席,既凸顯了中法交往曆史的悠久,同時也是全世界對《論語》價(jia) 值的共識。一代儒宗錢穆先生在其《勸讀論語及論語讀法》中曾說:“《論語》應該是一部中國人人人必讀的書(shu) 。不僅(jin) 中國,將來此書(shu) ,應成為(wei) 一部世界人類的人人必讀書(shu) 。”又說:“今天的中國讀書(shu) 人,應負兩(liang) 大責任。一是自己讀《論語》,一是勸人讀《論語》。”由此可見《論語》在中華文化中獨一無二的價(jia) 值和地位。所以,用一句話概括:學《論語》就是為(wei) 了讓我們(men) 的生活更有意義(yi) 和價(jia) 值!

 

 

 

杜華偉(wei) 女士訪談唐元平老師

 

杜:鄱陽湖知行學園已經走過二十個(ge) 春秋,兩(liang) 三千人參與(yu) 活動。請問您創辦知行學園的初衷是什麽(me) ?

 

唐:很多學生最初接觸《論語》,都源於(yu) 中學語文課本上的《論語》十二則,但後來能夠繼續學習(xi) 的並不多。2004年我擔任新生班主任時,發現好多大學生也隻會(hui) 背誦十二則,當時真的既震驚又覺得悲哀。於(yu) 是,我以自己所帶班級為(wei) 單位創辦了鄱陽湖讀書(shu) 小組(2005年創立,原名讀書(shu) 會(hui) ),帶領大學生誦讀研討經典,2008年5月4日開啟首次晨讀活動。後來讀書(shu) 小組慢慢擴大,成員從(cong) 人文與(yu) 法學學院延伸到整個(ge) 華農(nong) ,甚至一些外校大學生也慕名而來,讀書(shu) 小組於(yu) 2009年還被寫(xie) 進了華農(nong) 百年校慶的《百年圖史》中。2012年9月8日,鄱陽湖讀書(shu) 小組正式更名為(wei) 鄱陽湖知行學園。二十年來,已有500多人加入學園,我們(men) 始終謹記夫子“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zhong) ,而親(qin) 仁,行有餘(yu) 力,則以學文”的教誨,恪守“明德,崇禮,精進,持恒”的園訓,經常堅持組織晨讀活動,不定期進行四書(shu) 五經誦讀。迄今(2024年12月21日甲辰冬至)為(wei) 止,共舉(ju) 辦了3038次晨讀、491次四書(shu) 五經誦讀。我自己有個(ge) 鴻願,就是在鄱陽湖知行學園成立五十年後,我還能和我的學生們(men) 在華農(nong) 相聚,一起重溫華農(nong) 濃鬱的人文氣息與(yu) 《論語》的獨特魅力。

 

杜:您將背誦《論語·學而》作為(wei) 《中國法製史》課的要求,並將其列為(wei) 期末考核內(nei) 容之一。請問當時的想法是怎樣的?

 

唐:2006年,我第一次接觸到讀經,知道了全球讀經教育第一人王財貴教授的“老實大量讀經”。本以為(wei) 這種不求甚解的素讀方式會(hui) 很枯燥乏味,沒想到,自己真正嚐試後,不但不覺得無聊刻板,反而有一種發自內(nei) 心的愉悅感,如同一股涓涓細流進入心田,讓人手不釋卷。從(cong) 此,我一有空就讀,讀著讀著就想背誦,不經意間,從(cong) 開始讀《論語·學而》到背出此篇,隻用了十天時間,這完全出乎我的意料。有了這些愉快體(ti) 驗與(yu) 小小成就後,我已經不滿足於(yu) 隻背《論語》,又開始背誦《老子》等其他經典。驗證效果顯著後,我開始帶著學生讀經,要求上《中國法製史》課的華農(nong) 2006級本科生一個(ge) 月背完《論語·學而》,並將其列為(wei) 平時成績和期末考核內(nei) 容之一。至今已經有十九屆學生參與(yu) ,效果很不錯,不少已畢業(ye) 的學生仍然會(hui) 提到這一活動帶給自己的變化。

 

杜:請具體(ti) 談談您的《論語》五法。

 

唐:結合自己多年研習(xi) 《論語》的經驗,我提出了《論語》五法:讀背抄解行。大家可以從(cong) 任何一法入手,但最核心的是行,最能顯現和印證經典力量的也是行。下麵我具體(ti) 加以說明。

 

第一是讀。讀的含義(yi) 非常廣泛,此處主要指狹義(yi) 的讀,即發出聲音,讓耳朵聽見自己的聲音,讓內(nei) 心感受自己的生命狀態。讀是研修《論語》者應該具備和保持的一項基本功。是精神飽滿還是無精打采,是聚精會(hui) 神還是心不在焉,是喜悅舒暢還是痛苦煎熬,這些都能在聲音中表現出來。出聲讀的方式有很多,例如朗讀、誦讀、吟誦等,大家可以根據喜好選擇。讀可以是自己讀,也可以是群體(ti) 讀。有條件者建議共讀,不僅(jin) 氣場強,並且效果好,非常具有感染力。

 

第二是背。背誦是一種保持記憶力乃至生命力極為(wei) 重要的方式,傳(chuan) 統讀書(shu) 人的背誦能力常常是後人難以企及的。例如一代儒宗錢賓四先生,9歲時能通背《三國演義(yi) 》,18歲能通背《孟子》。儒家十三經總計60多萬(wan) 字,過去能考取進士者必須全部背下來,有些人不僅(jin) 能背經文,還能背誦注疏。現代人雖然有非常方便的搜索存儲(chu) 手段,但還是建議時常鍛煉自己的背誦能力。因為(wei) 工作繁忙、生活節奏快,我們(men) 可以利用零碎時間背誦經典,尤其適合背誦《論語》,因為(wei) 《論語》每章字數不多,可以隨時隨處背誦玩味。

 

第三是抄。經過多年實踐,我發現抄寫(xie) 經典不僅(jin) 使我們(men) 對其內(nei) 容更加熟悉,而且可以很好地訓練我們(men) 的專(zhuan) 注力。我經常會(hui) 給學生布置抄寫(xie) 《論語·學而篇》的作業(ye) ,要求是不能多一字,不能少一字,更不能錯一字。本篇共16章,493個(ge) 字,學生以為(wei) 很簡單,但事實上能一遍達到要求的極少,少則幾遍多則十幾遍才符合要求。抄經是一項慢工夫和細工夫,對抄經者的心性成長極佳,亦能增加對經典的理解力,增強對經典的親(qin) 近感,培育出一種溫情和敬意。

 

第四是解。解是解釋。以經解經、以史證經是我常用的解經方式。在《漢書(shu) ·藝文誌》中,班固解釋的一段話大家非常熟悉,也極為(wei) 重要:“《論語》者,孔子應答弟子、時人及弟子相與(yu) 言而接聞於(yu) 夫子之語也。當時弟子各有所記。夫子既卒,門人相與(yu) 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以經解經的方式也有多種,最佳的方式莫過於(yu) 以本經證本經,利用經典的原文來分析解釋聖人之意。例如:《論語》首章雲(yun) :“子曰:學而時習(xi) 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e) 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論語》末章雲(yun) :“子曰:不知命,無以為(wei) 君子也,不知禮,無以立也,不知言,無以知人也。”通過首末兩(liang) 章對比可以看出《論語》是君子之學,孔子提倡的是君子人格。另一種是以其他的經典來解釋。例如以《孟子》解釋《論語》:《孟子·公孫醜(chou) 上》載:子貢問於(yu) 孔子曰:“夫子聖矣乎?”孔子曰:“聖,則吾不能。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仁且智,夫子既聖矣。”但以其他經典來解釋《論語》不能漫無邊際,我認為(wei) “以儒家解釋儒家”是個(ge) 比較嚴(yan) 謹的原則。主流觀點認為(wei) ,曆代注解《論語》最重要的著作有三本,即何晏的《論語集解》、朱熹的《論語集注》和劉寶楠的《論語正義(yi) 》。當代人的注解我最推崇的是錢賓四先生的《論語新解》。在閱讀《論語新解》的同時,可以參讀商務印書(shu) 館出版的錢著《勸讀論語和論語讀法》,對理解《論語》、《論語集注》和《論語新解》都有非常大的幫助。

 

第五是行。行是指踐行,在聖賢和經典的指導下踐行。其實讀背抄解也是廣義(yi) 的踐行。切己體(ti) 察亦是一種行經的方式,如同程子曰:“凡看語孟,且須熟讀玩味。須將聖人言語切己,不可隻作一場話說。人隻看得二書(shu) 切己,終身盡多也。”程子又曰:“今人不會(hui) 讀書(shu) 。如讀論語,未讀時是此等人,讀了後又隻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讀。”表麵看,這是讀書(shu) 的方法問題。從(cong) 本質上來說,是因為(wei) 沒有把讀經和實際行動結合起來,導致生命沒有任何改變,汲取的隻是文字的知識,而非生命的變化和提升。

 

必須強調的一點是,讀背抄解行本身是一個(ge) 係統整體(ti) ,不能簡單機械地割裂開來。

 

 

 

唐元平老師講授《論語》課

 

杜:關(guan) 於(yu) 學習(xi) 經典,您於(yu) 2012年提出三隨理念,請具體(ti) 解釋一下。

 

唐:針對現代人工作節奏快的實際情況,我提出了比較適合成人的“三隨理念”,即隨時讀經、隨處學習(xi) 、隨機運用。

 

隨時讀經強調時間的有效利用。就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空閑時間,尤其是不經意間容易浪費的時間,像排隊、等車等碎片時間。能夠出聲誦讀自然更佳,但實在沒有條件,為(wei) 何不用耳朵聽心裏讀呢?現在人人有手機,網上到處有經典誦讀、吟誦的各類音頻,下載到手機,有空的時候就可以多聽,聽得多了自然就會(hui) 對內(nei) 容更加熟悉、對意思更容易理解、對經典更加親(qin) 近。

 

隨處學習(xi) 強調學習(xi) 的常態化。經典即生活,生活即經典。狹義(yi) 的讀經是麵對文字世界讀有字大書(shu) ,而我們(men) 又無時無刻不在麵對社會(hui) 這本無字大書(shu)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cong)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經典能夠流傳(chuan) 至今,是因為(wei) 它始終充滿著活力,且被一代又一代賢哲在人生中不斷演繹出來,又不斷影響著旁人和後人。有了誦讀萬(wan) 卷書(shu) 的基礎,在閱人之時才能有效地甄別、判斷、理解。汲取生活無字之書(shu) 的豐(feng) 厚營養(yang) ,能使我們(men) 的認識不斷加深,使我們(men) 的智慧不斷增長,這是對善的學習(xi) 和吸收。在閱讀和生活處我們(men) 也會(hui) 常常見到各種惡,這也是一種很好的學習(xi) ,因為(wei) 孔子早就告訴我們(men) :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nei) 自省也;擇其善者而從(cong) 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隨機運用強調學以致用。對經典的理解程度和運用狀態都是在人生中展現出來的,很多時候又是在麵對自己的問題和他人的問題時體(ti) 現的。經典的價(jia) 值在何處?經典的生命力如何體(ti) 現?如何用生命演繹經典?這些都是每一個(ge) 學習(xi) 經典的人必須麵臨(lin) 的問題,尤其是一個(ge) 儒生必須麵對和解決(jue) 的問題。我們(men) 必須自覺把經典運用於(yu) 生活,沒有對經典的熟諳程度,就無法做到正確地運用經典;沒有對人生的仔細觀察思考和充分的參與(yu) 體(ti) 驗,就無法做到有效地解決(jue) 人生的困惑和難題,這是常人和賢哲的重要分水嶺。同時需要說明的是,生活是立體(ti) 的,修齊治平皆為(wei) 生活。

 

當然,“三隨理念”互相聯係,相互促進,缺一不可,是個(ge) 完整的統一體(ti) 。

 

 

 

唐元平老師向杜華偉(wei) 女士贈送《論語》玩誦本(楊汝清先生著)

 

杜:加入日省堂365班一年有餘(yu) ,無論是對《論語》本身的理解還是將經典與(yu) 生活、教學有機結合方麵,我都收獲頗豐(feng) 。請您具體(ti) 說說成立該班的初衷與(yu) 未來規劃。

 

唐:如前所述,學《論語》不是為(wei) 了簡單地增加書(shu) 本知識,而是為(wei) 了讓我們(men) 的生活更有意義(yi) 和價(jia) 值。所以,二十多年來,我每天都與(yu) 《論語》發生著“量子糾纏”,從(cong) 鄱陽湖知行學園到廣東(dong) 私塾聯誼會(hui) ,從(cong) 儒學研修營到儒家知行營、裏仁學園等,這些都是我學習(xi) 、傳(chuan) 播、踐行《論語》的道場,當然也包括日省堂365班。

 

創辦“日省堂365班”,旨在團結更多同道,通過對《論語》及儒家進行深入係統的學習(xi) ,內(nei) 化於(yu) 己,並外化於(yu) 行,期待能培養(yang) 出更多的儒家傳(chuan) 人。本班自2024年1月1日起,預計用四年時間完成整本《論語》學習(xi) 。每周周日進行線上研討,每次學習(xi) 二至三章,先由助教進行係統的文義(yi) 梳理,接著全員進行自由討論,最後由我做總結。每年我們(men) 還會(hui) 有多次集中研讀(線上線下結合),或半天或一天或三五天,這時通常會(hui) 結合遊學進行。本班學習(xi) 以《朱子集注》《錢子新解》為(wei) 本,提倡經史合參,博采眾(zhong) 家之長,尊但不泥朱、錢。實踐一門深入,體(ti) 悟一經通百經通,不僅(jin) 提升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學習(xi) 力,更提升對當下乃至未來的洞察力、行動力、持久力。

 

希望像您這樣的大學老師通過在此群學習(xi) ,進一步深化對《論語》的理解,利用課堂與(yu) 社團帶領更多大學生學習(xi) 經典。希望群裏的大學生通過係統學習(xi) 不斷提高人文素養(yang) ,並且養(yang) 成自覺自主學習(xi) 的好習(xi) 慣,同時希望每位學友都能在學習(xi) 《論語》中認識自己、提升自己、完善自己。每學完一篇都要求大家提交學習(xi) 心得,需要從(cong) “讀背抄解行”五個(ge) 方麵進行總結研討。目前咱們(men) 已經完成前四篇的係統學習(xi) 與(yu) 心得分享,近期將舉(ju) 行一次對前四篇的整體(ti) 總結分享。有時大家撰寫(xie) 心得體(ti) 會(hui) 覺得有一定難度,但在集體(ti) 共學的環境與(yu) 榜樣力量的帶動下也就完成了,等整本《論語》學完後,你會(hui) 發現其實寫(xie) 一篇心得體(ti) 會(hui) 並不是什麽(me) 難事。另外,我也希望通過此班的係統學習(xi) ,能夠培養(yang) 一批優(you) 秀的助教,協助我開展或獨立開展《論語》講讀。

 

杜:文化是需要一代代傳(chuan) 承的,相信從(cong) 知行學園走出來的弟子,會(hui) 以自己的方式繼續學習(xi) 傳(chuan) 承傳(chuan) 統文化,您能否跟我們(men) 分享幾位弟子的故事。

 

唐:是的,文化是需要一代代傳(chuan) 承的,我學習(xi) 傳(chuan) 統文化的目的不隻是自己精進,而是要盡己所能在學校、在社會(hui) 形成一定氛圍與(yu) 環境,影響和帶動更多人一起學習(xi) 、踐行、改變。比如,我的目標是把《論語》讀到一萬(wan) 遍,如果在這個(ge) 過程中影響了10個(ge) 人,每個(ge) 人堅持長時間、經常性地讀《論語》一千遍,這個(ge) 意義(yi) 比自己讀一萬(wan) 遍更大。再往前推,如果能影響20個(ge) 人,每個(ge) 人讀500遍,這個(ge) 意義(yi) 就又上了一層。所以,自知行學園創立之日起,我們(men) 就非常重視共修共學以及讀書(shu) 種子的發掘與(yu) 培育。2010年我參與(yu) 創建華農(nong) “儒園”,負責全部文字的收集、整理和注釋工作。儒園位於(yu) 學校美麗(li) 的鄱陽湖畔,已經成為(wei) 學校一道靚麗(li) 而獨具特色的文化風景線,這樣的學習(xi) 氛圍與(yu) 環境對於(yu) 開展經典學習(xi) 又助一臂之力。在我們(men) 的不斷努力下,鄱陽湖知行學園的實踐成果榮獲2012年廣東(dong) 省高校校園文化建設成果三等獎,由我校人文與(yu) 法學學院等單位組織開展的“禮敬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係列活動連續三年榮獲教育部特色展示項目50強,是廣東(dong) 省唯一獲此殊榮的高校。所以,我希望以知行學園為(wei) 基礎和樣板,努力推動全國高校大學生讀經,學習(xi) 儒家文化。

 

二十年來,我始終堅守知行學園,培養(yang) 了一批又一批有著儒家情懷的學子,從(cong) 學園走出的弟子們(men) 散似滿天星,將所學用於(yu) 生活、工作,影響著身邊的人事物。下麵我來說說黃仕兵、周本堂和常賽超三位弟子的故事。

 

黃仕兵2016年選修我的《儒家文化與(yu) 中國曆史》課後,學習(xi) 狀態與(yu) 生命氣象發生了很大改變,慢慢把知識的《論語》讀成了思想、價(jia) 值、文化和信仰的《論語》,甚至可以說是生命的《論語》。自己讀《論語》受益無窮,自然也就想加入到“勸人讀《論語》”的行列。在江南書(shu) 院工作的四年半時間裏,他將讀《論語》作為(wei) 日課,不知不覺間從(cong) 一個(ge) 深陷人生低穀的學習(xi) 者變成了積極陽光的傳(chuan) 播者,會(hui) 和所有義(yi) 工與(yu) 學員分享自己學習(xi) 《論語》的心得,義(yi) 工與(yu) 學員也深受鼓舞與(yu) 影響。體(ti) 會(hui) 到這種“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的喜悅後,他更加堅定“自己讀《論語》”和“勸人讀《論語》”的使命,從(cong) 江南書(shu) 院離職回興(xing) 義(yi) 老家後,他秉持“人生處處是道場”的理念,除了加入日省堂365班做《論語》傳(chuan) 習(xi) 助教工作,每周還在金州國學讀書(shu) 會(hui) 和興(xing) 義(yi) 民族師範學院筆山國學社與(yu) 書(shu) 友們(men) 共學《禮記》《論語》。對仕兵而言,研習(xi) 並傳(chuan) 播《論語》的路將永無止境。

 

周本堂於(yu) 2024年初在南京發起經典品讀會(hui) ,每月舉(ju) 辦一次線下研讀《論語》活動,每次讀書(shu) 會(hui) 活動我都會(hui) 進行線上指導。讀書(shu) 會(hui) 雖也麵臨(lin) 一定困難,但他始終秉持儒家“人在事上煉”的格物致知工夫持恒開展。其實,開展讀書(shu) 會(hui) ,既是煉自己的心誌,也是煉自己對義(yi) 理的理解。本堂六年的儒學學習(xi) 積累,需要他走出社會(hui) 去實踐,去結交眾(zhong) 多朋友,傳(chuan) 播儒家文化。這既是傳(chuan) 播者“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le) 乎”的道學之樂(le) ,也是現代社會(hui) “德不孤,必有鄰”的仁心呼應。弘道立仁的重點在力行,難點也在力行。所以,除了工作之餘(yu) 堅持帶讀書(shu) 會(hui) ,本堂還在日省堂365班擔任助教,為(wei) 他未來傳(chuan) 播《論語》做好儒學功底的演練。在做日省堂晨課中,他特別重視將文義(yi) 講的通俗易懂,讓沒接觸過《論語》的人也能明白其中的道理。今年,在給他的贈春聯親(qin) 筆信上,我特意寫(xie) 下“世上最難的事是堅持”這句話,希望他能在一件事上日複一日地去用力,能將儒家的溫暖和力量持續傳(chuan) 遞出去。

 

常賽超現任教於(yu) 江西財經大學,她最早接觸《論語》是在我的“學而”師資班。隨著學習(xi) 的不斷深入,她深刻感受到傳(chuan) 統文化不能僅(jin) 僅(jin) 停留在書(shu) 本上,更要融入生活、滋潤生命,用生命去打動生命。於(yu) 是,她將《論語》與(yu) 自己的日常生活結合、與(yu) 自己的專(zhuan) 業(ye) 學習(xi) 結合,她的博士論文《企業(ye) 孝道教化的概念建構及其對員工親(qin) 社會(hui) 行為(wei) 的影響機製研究》,從(cong) 儒家傳(chuan) 統孝道文化入手分析了管理學中的“親(qin) 社會(hui) 行為(wei) ”,既是對管理學研究領域的拓展,也是自己長期研習(xi) 傳(chuan) 統文化的學理性思考與(yu) 構建。自己受益於(yu) 《論語》後,就希望將這份智慧傳(chuan) 遞給更多人。成為(wei) 一名大學老師後,她通過課堂引導學生們(men) 理解《論語》的深刻內(nei) 涵,讓他們(men) 感受傳(chuan) 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她還計劃開設更多傳(chuan) 統文化相關(guan) 課程,組織讀書(shu) 會(hui) ,讓更多學生能夠接觸並熱愛《論語》,讓傳(chuan) 統文化在現代社會(hui) 中煥發出新的生機。

 

杜:聽說您研習(xi) 儒學是受爺爺的影響,能講講您的家學傳(chuan) 統嗎?

 

唐:文化上,我將自己歸因於(yu) 爺爺。我的爺爺是一名私塾先生,自小在私塾讀書(shu) ,之後又在私塾教書(shu) ,爺爺常說自己“自幼讀書(shu) 八年”。新中國成立後,他轉型為(wei) 一名鄉(xiang) 村教師,幾乎是全能型教師,文理通教。自小在爺爺身邊耳濡目染,我便對《論語》等經典有所接觸與(yu) 喜歡,長大後這種喜歡沒有絲(si) 毫改變,而且越來越執著,後來讀大學時選擇了曆史專(zhuan) 業(ye) ,再後來在中山大學法學院讀研究生,方向是西方法律思想史,即便學的是“西方”,但我對中國傳(chuan) 統經典的興(xing) 趣有增無減。爺爺去世後,鄉(xiang) 下的老房子要拆,我發現了爺爺留下的一箱書(shu) 。打開箱子,裏麵是《論語》《左傳(chuan) 》等線裝舊書(shu) ,一共有十五六套。這時,我更加堅定要將經典學習(xi) 與(yu) 傳(chuan) 承繼續下去。

 

國學已經不是我的興(xing) 趣,而是我的職業(ye) ,是我的生命,是我現在所有生活的全部基礎,這是不知不覺完成的轉換,是我的“論語”狀態。我的信仰就是《論語》,我不但在家學滋養(yang) 下成長、變化,而且以我為(wei) 橋梁,也將《論語》學習(xi) 在家族傳(chuan) 承下去。我的長女6歲時就跟隨我開始讀經典,從(cong) 2011年秋天開始,我帶領弟子為(wei) 女兒(er) 所在班級華農(nong) 附屬小學陽光號服務,每天帶讀《論語》二十分鍾。女兒(er) 還作為(wei) 班長,專(zhuan) 門負責平時課間或課中空閑時間班上的《論語》領讀工作。在2012年六一兒(er) 童節的匯報表演中,校長指定陽光號班級專(zhuan) 門出一個(ge) 國學節目。表演那天,他們(men) 班全文背誦了《論語·學而》,受到了老師和家長的一致好評,同時參加廣州市天河區誦讀大賽,榮獲三等獎。現在,我又開設了新的少兒(er) 國學班“裏仁班”,長女任助教,小女做學生,一起繼續學習(xi) 《論語》。為(wei) 了方便傳(chuan) 播,我還創作了《論語聖賢歌》。

 

人一定要用一些方式將生命鏈接起來,我同時也用特定方式將經典鏈接了起來。從(cong) 我爺爺開始,出生於(yu) 民國1912年,假如我再做三四十年,這種經典傳(chuan) 承的生命曆程至少貫穿了一個(ge) 半世紀,這才是我們(men) 留給孩子的最大財富。

 

 

 

唐元平老師創作並抄寫(xie) 的“三歌一訣”

 

杜:您是否可以用幾句話簡要概括一下您作為(wei) 現代儒生的追求?

 

唐:我常以“我從(cong) 曆史中走來,亦將回到曆史中去”勉勵自己。我的誌業(ye) 就是研習(xi) 儒學、踐行儒學、傳(chuan) 播儒學,做一名合格的儒生。關(guan) 於(yu) 我的個(ge) 人成長與(yu) 追求,我的弟子、華農(nong) 藝術學院2024屆梁麗(li) 婷同學的畢業(ye) 設計從(cong) 一定角度有所反映,在此我做一簡單分享。她的畢業(ye) 設計題目是:中國美學意境下人物紀錄片的敘事策略研究——以畢業(ye) 作品《儒生》為(wei) 例。她通過近七年的跟蹤調研,深入了解我的成長經曆、教育背景以及我對儒家文化的實踐情況,最終完成畢業(ye) 設計。該設計以孔廟結構作為(wei) 章節標題,將主人公學習(xi) 與(yu) 傳(chuan) 播儒家文化的過程與(yu) 孔廟結構結合,隱喻主人公與(yu) 儒家文化之間的關(guan) 係,講述了我作為(wei) 現代儒生的故事。共有六章內(nei) 容,前五章分別是:先師門(對應中小學啟蒙期);大成門(對應大學迷茫求索期);大成殿(對應研究生改變方向困頓期);崇聖殿(對應回歸儒家文化期);崇聖祠(對應傳(chuan) 播儒家文化期);最後一章題目是“無題”(對應講述自己的誌向)。本設計將中國美學意境運用到紀錄片《儒生》中,不僅(jin) 營造了深沉溫暖的儒家文化意境,也打破了讀者對儒生的傳(chuan) 統刻板印象,展示了我作為(wei) 當代儒生的鮮活精神風貌。

 

杜:講授《習(xi) 近平法治思想概論》,您是否也會(hui) 將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融入進去?

 

唐:講授《習(xi) 近平法治思想概論》,必須要把對中國文化的理解和思考體(ti) 現出來。比如中國文化的核心價(jia) 值“仁”,強調人與(yu) 人之間的關(guan) 愛、尊重與(yu) 和諧,這與(yu) 習(xi) 近平法治思想中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理念高度契合。法治的目的在於(yu) 保障人民權益,維護社會(hui) 公平正義(yi) ,這正是“仁”在現代法治語境下的生動體(ti) 現。而“禮”這一中國文化核心理念則注重秩序與(yu) 規範,中國傳(chuan) 統禮製文化構建了社會(hui) 的等級秩序與(yu) 行為(wei) 規範,盡管時代變遷,但其中對秩序的追求依然是法治建設的重要目標。法治通過規範人們(men) 的行為(wei) ,確保社會(hui) 有序運行,這與(yu) “禮”所追求的秩序不謀而合。另外,中國文化中的辯證思維也為(wei) 法治思想提供了智慧。例如,在處理法律與(yu) 道德的關(guan) 係上,中國文化強調兩(liang) 者相輔相成。在製定和執行法律時,充分考慮道德因素,使法律更具人文關(guan) 懷;而道德的弘揚也需要法律的保障,通過法律的強製力引導人們(men) 遵守道德規範。在講授《習(xi) 近平法治思想概論》時融入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能讓我們(men) 更深刻地領悟習(xi) 近平法治思想的內(nei) 涵與(yu) 價(jia) 值,為(wei) 法治建設提供堅實的文化根基,不斷推動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法治建設。

 

杜:謝謝唐老師!希望您研習(xi) 、踐行《論語》的精神與(yu) 做法影響和帶動更多人,也希望您的魯齋四句“聖賢圖譜,經史切磨,三隨五法,一以貫之”能幫助更多人深刻正確地學習(xi) 《論語》,大家共同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與(yu) 創新性發展。

 

唐:謝謝杜老師!祝願您在學術研究上不斷取得新成果,也希望您能繼續帶領學生研習(xi) 《論語》,將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與(yu) 思政課有機結合,使學生在思政課上真正有所學、有所悟、有所獲。

 

結語

 

對於(yu) 唐老師來說,《論語》不是一門科學,也不是一種知識,而是關(guan) 乎生命的學問。他立誌做《論語》傳(chuan) 播界的“袁隆平”,他說:讀經典時,你不必執著於(yu) 《論語》的解釋,而是要把它融入到生命裏。當《論語》真正融入到你的生命裏,無論你走到哪裏,你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你的榮辱浮沉,都有它的影子。鄱陽湖知行學園在唐老師的帶領下,紮紮實實走過了二十年,影響培養(yang) 了一大批喜歡《論語》、學習(xi) 《論語》並踐行《論語》的人。相信在接下來的日子裏,唐老師依然會(hui) 是那個(ge) 每天從(cong) 《論語》開始,又以《論語》結束的儒生……

 

2024年7月16日訪談記錄

2025年2月12日整理完稿

 

責任編輯:近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