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婧宸 孟琢 王強 主編《論語文獻菁華》出版
書(shu) 名:《論語文獻菁華》
主編:董婧宸 孟琢 王強
出版社:廣陵書(shu) 社
出版時間:2025年2月
【出版幫助】
孔子(前五五一—前四七九),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人。他一生博學好禮,篤守仁道,聚徒講學,有教無類,周遊列國,傳(chuan) 述六藝,奠定了華夏文明的根基。孔子去世後,孔門弟子和再傳(chuan) 弟子,將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語錄編纂匯集,整理成《論語》一書(shu) 。
經過了曆代的文獻流傳(chuan) 和各家的注解闡釋,形成了豐(feng) 富厚重而又各具特色的《論語》文獻。西漢初年,《論語》傳(chuan) 本有《魯論》二十篇,《齊論》二十二篇。《齊論》較《魯論》,多《問王》《知道》二篇,章句亦與(yu) 《魯論》不同。此外,孔壁中書(shu) 中,有《古論》二十一篇,《子張》兩(liang) 篇,篇次與(yu) 魯、齊亦殊。至漢成帝時,安昌侯張禹以《魯論》爲主,兼采《齊論》,擇善而從(cong) ,撰成《張侯論》。東(dong) 漢末年,鄭玄又以《魯論》爲主,參考《張侯論》及包鹹、周氏之章句,考之《齊論》《古論》,爲之作注,是爲《論語》鄭氏注。三國魏正始年間,何晏、荀顗、曹羲、鄭衝(chong) 、孫邕等人,以《張侯論》爲基礎,采包鹹、周氏、孔安國、馬融、鄭玄、陳群、王肅、周生烈八家之說,﹃集諸家之善說,記其姓名,有不安者,頗爲改易﹄,撰成《論語集解》並奏上。何晏《集解》清通簡要,在南北朝時期盛行於(yu) 世。皇侃作《論語義(yi) 疏》,即以何晏《集解》爲本,搜羅諸家異說,加以疏解。陸德明撰《經典釋文》,亦以何晏《集解》爲本,采掇各本異文,辨明音義(yi) 。李唐時期,《論語》鄭氏注猶有傳(chuan) 習(xi) ,但逐漸亡佚。北宋鹹平年間,國子監祭酒邢昺主持編纂《論語正義(yi) 》,仍以何晏《集解》爲本,參酌皇侃《義(yi) 疏》,約而修之,頒列學官,是爲《論語》官修正義(yi) 。南宋朱熹畢力鑽研,融匯理學,作《論語集注》,與(yu) 《大學章句》《中庸章句》《孟子集注》,合爲《四書(shu) 章句集注》。明代頒定程序,廢舊注疏不用,以四書(shu) 五經取士,朱子《論語集注》成爲官學,影響甚巨。及至王學興(xing) 起,《論語》注解,又有心學新說。有清一朝,官方尊奉朱子之學,而隨著考據學興(xing) 起,清代《論語》學也有了新的發展。乾隆中期,山井鼎、物觀《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和皇侃《論語義(yi) 疏》從(cong) 日本傳(chuan) 入,二書(shu) 的傳(chuan) 抄和刊刻,密切推動了《論語》學的發展。彼時,享保刻本《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先以抄本方式,在江南和京師一帶流傳(chuan) ,並入《四庫全書(shu) 》,學人得以知曉《論語》古本異文。嘉慶初年,阮元翻刻《七經孟子考文補遺》,並在詁經精舍組織編纂《十三經注疏校勘記》,摭錄善本,讎其同異。至於(yu) 皇侃《論語義(yi) 疏》,中土久逸。乾隆年間,根本遜誌寬延三年刊本傳(chuan) 入中國,時任浙江巡撫王亶望囑鮑廷博刊刻,入《知不足齋叢(cong) 書(shu) 》第七集,亦入《四庫全書(shu) 》。在這一曆史背景下,出現了具有考據學特點的《論語》考證筆記,其中寶應劉台拱撰《論語駢枝》頗有影響,踵繼其後者,有德清俞樾所撰《續論語駢枝》,餘(yu) 杭章太炎所撰《廣論語駢枝》,各有掘發,闡明新意。另外,在焦循《孟子正義(yi) 》之影響下,劉寶楠、劉文淇、陳立等人,於(yu) 道光戊子赴江南鄉(xiang) 試時,相約各治一經,加以疏證,撰作新疏。劉寶楠作《論語正義(yi) 》,先爲長編,薈萃折衷,至同治年間,由其子劉恭冕續成,至光緒初年刊竣。在清人新疏中,《論語正義(yi) 》堪稱佳作。
《論語文獻菁華》旨在從(cong) 曆代《論語》論著中,甄選其中具有重要學術意義(yi) 和版本價(jia) 值的著作,匯爲一編,以期反映不同時代《論語》學的特色,並爲《論語》研究提供參考。就《論語》的注本而言,以鄭玄《論語注》、何晏《論語集解》爲代表的漢魏注釋,和以朱熹《論語集注》爲代表的宋代《四書(shu) 》學注釋,是《論語》流傳(chuan) 史上具有代表性的三家注釋,蔚爲大觀,綿延不絶,承紹至今。鄭玄《論語注》亡佚於(yu) 唐代,自宋代王應麟,至清代馬國翰、龍璋等人,率有輯佚,至鳴沙石室影印本《論語殘卷》,亦爲吉光片羽,亦彌足珍貴。何晏《論語集解》,曆代傳(chuan) 抄刊刻,其中,宋末廖瑩中刊刻九經,皆附釋文,並有標點。廖氏板行之初,天下寶之,流布未久,元板散落。《論語集解》選用了元旴郡重刊廖氏世彩堂本,此本追摹舊本,足裨校勘。朱熹《論語集注》,選用宋當塗郡齋本,也是存世最早的《四書(shu) 章句集注》刊本。就《論語》的義(yi) 疏而言,梁皇侃《論語集解義(yi) 疏》、宋邢昺《論語注疏解經》和清劉寶楠《論語正義(yi) 》,分別是南北朝、宋代和清代《論語》義(yi) 疏的代表。三者雖同以何晏《集解》爲本,皆爲義(yi) 疏之體(ti) ,或以科段解經,或刪汰繁蕪,或考證詳贍,反映了不同時代背景下各家學術旨趣和治學風氣的差異。從(cong) 選用的版本而言,皇侃《論語集解義(yi) 疏》,選用了自根本遜誌寬延三年刊本而出的鮑氏知不足齋本,該本刊於(yu) 乾隆年間,後由盧文弨撰序,也在清代學者中廣爲流傳(chuan) ,影響深遠。邢昺《論語正義(yi) 》,選用了以元貞平水刻本爲底本翻刻的貴池劉氏玉海堂本,該本刊於(yu) 光緒年間,由著名刻工黃岡(gang) 陶子麟影摹覆刻。由於(yu) 其底本今已不存,故有著獨特而不可替代的版本價(jia) 值。就《論語》的校勘著作而言,山井鼎、物觀《七經孟子考文補遺》和阮元《十三經注疏校勘記》,分別代表了日本和中國的經籍校勘水平,也和當時的書(shu) 籍流傳(chuan) 和書(shu) 籍校勘,有著密切的關(guan) 聯。就筆記而言,劉台拱《論語駢枝》、俞樾《續論語駢枝》、章太炎《廣論語駢枝》的先後成書(shu) ,呈現出朱子學和考據學發展下,朱熹《論語集注》和何晏《論語集解》的雙重影響,以及考據筆記的發展,值得關(guan) 注。
《論語文獻菁華》得到了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與(yu) 漢字研究與(yu) 現代應用實驗室的師生的支持,並得到了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的出版資助。由於(yu) 曆代《論語》文獻浩繁,文獻的選目和版本的遴選,難免有疏漏缺失,敬祈讀者不吝指正。
編者識
二〇二四年九月
【總目錄】
第一冊(ce)
馬融注論語一卷漢馬融撰清龍璋輯民國《小學搜逸》本一
論語鄭氏注十卷漢鄭玄撰清馬國翰輯清光緒長沙嫏嬛館《玉函山房輯佚書(shu) 》本七
古文論語二卷附錄一卷漢鄭玄注宋王應麟撰集清光緒巴陵方氏《碧琳琅館叢(cong) 書(shu) 》本一一五
論語注十卷漢鄭玄撰清袁鈞輯清光緒浙江書(shu) 局《鄭氏佚書(shu) 》本二〇三
論語殘卷存卷二漢鄭玄注民國《鳴沙石室佚書(shu) 》本三四五
鄭注論語一卷漢鄭玄撰清龍璋輯民國《小學搜逸》本三七五
論語鄭義(yi) 一卷清俞樾撰清光緒《皇清經解續編》本三八一
第二冊(ce)
論語集解十卷三國魏何晏集解元盱郡重刊宋廖瑩中世彩堂本一
論語注疏解經十卷校勘記一卷三國魏何晏集解宋邢昺疏清光緒貴池劉氏玉海堂本二二九
第三冊(ce)
論語集解義(yi) 疏(一)十卷三國魏何晏撰南朝梁皇侃義(yi) 疏清乾隆《知不足齋叢(cong) 書(shu) 》本一
第四冊(ce)
論語集解義(yi) 疏(二)十卷三國魏何晏撰南朝梁皇侃義(yi) 疏清乾隆《知不足齋叢(cong) 書(shu) 》本一
第五冊(ce)
論語集注(一)十卷宋朱熹撰宋當塗郡齋本一
第六冊(ce)
論語集注(二)十卷宋朱熹撰宋當塗郡齋本一
第七冊(ce)
四書(shu) 評•論語十卷明李贄撰明刻本一
四書(shu) 參•論語十卷明李贄撰明楊起元批點明張明憲等參訂明刻本二六五
第八冊(ce)
論語正義(yi) (一)二十四卷清劉寶楠撰清劉恭冕述清光緒《皇清經解續編》本一
第九冊(ce)
論語正義(yi) (二)二十四卷清劉寶楠撰清劉恭冕述清光緒《皇清經解續編》本一
第十冊(ce)
七經孟子考文(論語)十卷日本山井鼎撰物觀補遺清嘉慶二年儀(yi) 征阮氏小琅嬛僊館本一
論語注疏校勘記十卷清阮元撰清學海堂《皇清經解》本一六九
論語駢枝一卷清劉台拱撰清道光十四年阮恩海刻《劉端臨(lin) 先生遺書(shu) 》本五〇九
廣論語駢枝一卷清章太炎撰民國二十二年《章氏叢(cong) 書(shu) 續編》本五四三
論語匯解凡例一卷清廖平撰民國《新訂六譯館叢(cong) 書(shu) 》本五八三
【推薦語】
1、《論語文獻菁華》旨在從(cong) 曆代《論語》論著中,甄選其中具有重要學術意義(yi) 和版本價(jia) 值的著作,匯為(wei) 一編,以期反映不同時代《論語》學的特色,並為(wei) 《論語》研究提供參考。
2、本書(shu) 包括《論語》的注本、《論語》的義(yi) 疏、《論語》的校勘、《論語》的筆記等著作,皆精選善本、底本,從(cong) 內(nei) 容與(yu) 版本上都堪稱論語文獻的菁華。
3、《論語文獻菁華》得到了北京師範大學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與(yu) 漢字研究與(yu) 現代應用實驗室的師生的支持,並得到了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的出版資助。
責任編輯:近複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
伟德线上平台
青春儒學
民間儒行